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近代中國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強行裹進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務、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樣湧入中國。
客觀原因:
1、經濟方面自洋務運動以後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開始,工業化會改變社會面貌的。
2、政治方面變法維新運動促進了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至少中國封建統治有所松動,政治制度的變革對於後來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視的。
3、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湧入,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習俗方方面面的變化。
(1)新中國的歷史巨變是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一、解放思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二、開放格局
1、中國對外開放格局
中國的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⑵ 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為什麼
辛亥革命是中國20世紀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主共和在人群中口耳相傳,極大推動了舊中國人民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推動了近代社會變革,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新中國的歷史巨變是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總督瑞澄由於得到革命黨人准備起義的風聲,便到新軍中捕殺革命黨人,嚴密監視軍營,並揚言已查獲軍內革命黨人的名單,要按名拿辦。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人人自危,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決定當晚起義,起義首先在工程八營發生了,起義軍推舉吳兆麟為總指揮。
吳兆麟擔起此重任後,立即指揮部隊兵分三路向督署進攻。戰至清晨五時,革命軍攻克了清督署。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起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點燃了全國推翻清王朝的起義烈火,在接下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滅亡。
⑶ 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三次巨變是什麼,請簡單的介紹一下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兩個月內既有鄂、湘、陝、贛、晉、黔、粟、浙、桂、皖、粵、閩、川等省先後宣布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孫中山先生於12月回國,經十七省代表會議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9月21日,中國共產黨聯合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代表,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組成了以周恩來為總理的國務院(當時叫政務院)。
會議還確定了國旗,規定了國歌,決定把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3、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
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為經濟開放區。隨後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3)新中國的歷史巨變是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1、辛亥革命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3、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