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說歷史人物具有兩面性,你怎麼看隋煬帝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歷史人物確實具有兩面性,在此基礎上讓人們研判對隋煬帝的看法,目的無外乎是想給他更客觀的評價,所以下面就從正反兩方面來客觀分析一下隋煬帝的功與過,以及基於其功過所引發的對他的評價。
最後,綜合來看,人們對隋煬帝其人的歷史功過是可以進行二八開的,他在歷史上帶給人類的唯一貢獻是用他的實踐經歷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蠻干是沒有好結果的。(文/講史論教)
㈡ 歷史的兩面性
我們常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為當下服務,就是說,歷史的解讀在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解讀,效果是不一樣的。
當下的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所以歷史的考量也多半從經濟等入手而不是單純看政治結構等宏大敘事。
最近在聽得到app羅振宇羅胖老師講盛唐的困惑,談到因為財政問題引發後來的安史之亂進而盛唐衰落的問題,有點意思,想說道說道。
說到安史之亂,我們從歷史課本知道的敘述是,唐玄宗晚年昏聵不理朝政,沉迷美色,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放任邊疆胡人節度使安祿山做大,宰相楊國忠誣陷安祿山有不臣之心,屢次陷害,最後安祿山為求自保叛亂造反引發安史之亂。
在羅胖的講述來看,唐玄宗之所以要給封疆大吏節度使安祿山等那麼大權利,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
說來話長,唐初建國百廢待興,太宗李世民為減輕百姓賦稅,實行輕徭役,藏富於民政策,結果朝廷開支過大,財政空虛,又不增加賦稅,就給權給政策,讓官員自行收稅解決。鬧到最後地方尾大不掉,隨著人員冗餘,財政吃緊,中央還是國庫空虛。
到後期,首都長安沒錢沒糧吃,皇帝都移駕神都洛陽就食,國家沒錢,邊疆打仗軍隊要發薪水,沒法子,國家放權給邊疆地方,給權給地,你們自行解決,結果導致邊疆地區自成一體國中之國,最後尾大不掉,釀成大禍。
如果一開始唐朝君王勵精圖治,把財政政策搞好,不放權給地方,也不會讓節度使權利那麼大,最後尾大不掉造反了。
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楊國忠也是因為,這二人會搞來錢,不像其他臣僚只會紙面上說東道西。
歷史不只一面,可以多面,就是這么奇妙,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解釋都有不同見解,還能自圓其說,也挺有意思的,這其實也是方法論的事。
好多問題,換位思考,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待,也許會有新奇發現個見解,挺好。
㈢ 你們怎麼看待歷史人物的兩面性
如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包括歷史人物也是存在的,比如說唐太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面是好皇帝,另一面是貪慕虛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