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千年來,為何中國王朝一直都是不斷的循環往復呢
司馬遷的《史記》可以說還算是一本公平公正的史書,在里邊兒司馬遷一般都會在每個王朝或者說一段歷史的結尾,做一下評價,不過在平淮書一章,司馬遷卻一改往常的公平公正,而是不斷地吐槽。
當然司馬遷在這里也有一點悲觀,他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會對外宣戰而不重視內部發展,這是一種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不過當時的司馬遷還看不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矛盾逐漸改變,而不再是司馬遷當初認為的那樣。這並不是司馬遷個人的理解偏差,而是司馬遷所在當時社會發展還達不到現在的程度。不過在過去的兩千多年,司馬遷所提到的戰爭永不止卻並沒有出錯。歷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永遠不會記住歷史的教訓。
㈡ 歷史大師們,請教: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看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你就明白了
當然我不反對以上原因,但以上只是統治思想的核心,我補充一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人們歷來把中國歷史解釋成是一再重復的王朝循環史,這一傳統的說法掩蔽了某些時期在循環表象背後發生的一些根本性變化。當然,諸王朝的興亡確是呈循環式。凡是王朝的創立者總是一個有才幹、有魄力的活動家,但是幾代以後,在宮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子孫後裔,很可能變得軟弱無能、放盪不羈。雖然有時會出現一個強悍的統治者或一個能幹、忠誠的大臣來設法阻擋這種墮落,但總的趨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義推翻王朝,重新開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環。
不過,比王朝循環更為根本的是所謂的經濟管理的循環。這種循環是從每個重要王朝剛建立時所共有的安寧和繁榮開始的。社會安定的恢復導致人口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相應地使收入增多、國庫充實。但是,個人野心、家族影響和制度的壓力這三者的結合必然遲早會使皇帝們去承擔過多的義務。他們將人力和財力分散到公路、運河、防禦工事、宮殿、宮廷鋪張和邊疆戰爭上。因而,每個王朝在它建立約100年後都開始面臨財政上的種種困難。
為了彌補虧空,政府提高賦稅,賦稅大部分沉重地壓在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自耕農頭上。每個朝代開始時,自耕農總是占農民的大多數。但是,隨著賦稅的增加,他們愈來愈被迫將自己的小塊土地讓與大地主,而自己則淪為佃農。地主憑借與他們的財產相當的政治影響,只交納微不足道的稅,所以他們佔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歲入愈下降,落在數目日趨減少的自耕農頭上的賦稅愈增加。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賦稅增加,歲入下降,公路和溝渠的整修被忽視,生產率下降,最後是飢荒、盜匪活動和全面的農民起義。在這同時,邊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來劫掠。常常正是這種內亂和外侵的結合,使搖搖欲墜的王朝潰滅,為新的開端掃清道路。
㈢ 如何看待中國歷史周期重復的問題
按照唯心主義論的觀點,「五百年有王者興」,所有的朝代更迭都是天命,人力不可違背。這套觀點在古代大行其道,很有市場。
但是如果按照現代的政治經濟學進行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中國古代朝代興替的脈絡和規律。歸根到底是人口—土地之間之間的供給結構矛盾。
基本上呈現以下規律:1、王朝興起,政治清明,人口經過戰亂大量減少,土地大量撂荒,人口土地供給充裕 。 2、王朝鼎盛,官僚逐漸腐化,人口大量繁殖,土地開墾到達一個限度,出現各種土地兼並苗頭,人口土地供給出現危機苗頭。3、王朝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人口土地供給結構嚴重失衡,有限的土地無法滿足巨量人口的需要,大量人口成為無地流民,社會危機出現。4、各種農民起義、叛亂,人口大殺滅,土地撂荒,王朝更替,開始新一輪周期。
㈣ 為什麼說歷史總是輪回的
古代的王朝循環曾引起很多人的研究興趣,為什麼自秦漢以後,中國歷史便輪回往返,一次次治亂反復而幾無窮已?史家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有人說來源於中國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文化上缺乏彈性;有人說是因為外族的武力威脅,"游牧民-定居者"的生存競爭一次次使中國王朝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有人說這乃肇於中國傳統的等級制統治模式,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經常性沖突使每一代王朝都不可能長治久安。無疑,所有的說法都有其道理,都能解釋部分甚至很多事實,但本文則側重於經濟角度,從經濟層面看,王朝的循環又該如何解釋?本文想要強調的是:每一王朝在其後期形成的強大既得利益階層給國家稅收帶來的巨額損失,在掏空了國家的公共財政的同時也摧毀了王朝的統治大廈。這一既得利益階層與國家公共財政之間的緊張,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其影響極其深遠。1、自耕農遞減律與公共財政的短缺循環從經濟上來找原因,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理解尤其值得注意,他認為中國古代王朝循環、帝國走不出由盛到衰周期律的根本原因,乃在於經濟管理的循環,"每個王朝在它建立約100年後都開始面臨財政上的種種困難"(斯塔夫里阿諾斯,P294),而公共財政的崩潰,又直接導致帝國的滅亡。歷史在歷史學家的筆下,是輕滑而明快的,一兩句提綱契領、富於概括的話語,就把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盡數羅入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