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門地區有什麼名勝古跡,鮮人為知的歷史故事呢
1、白水帶風景名勝區
白水帶是江門市區的「肺部」。這里有40餘座山峰,山巒岩谷之間有一溪流流經麻園鄉,遠遠望去形似一條白色緞帶,故稱白水帶。白水帶有一溪、三泉、天山環抱,總面積有七百餘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凈泉。
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山泉湧出的流水清涼潔凈,帶有甜味、鄉人稱為「仙水」。數百年來人們譽稱該處為龍脈聖地,爭相前來游覽朝拜。白水帶溪邊兩側建有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雲橋、采蓮船等遺址古跡。
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姻緣樹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斜茶榕、假蘋婆、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船遮天。此外還有許多碑刻和楹聯等,如岩下刻有清代黎淵題「鳴河」、「空山琴築」的大字、翰林伍莖萃的字刻及里人周熾題的「麻園第一泉」。
2、茶庵寺公園(茶庵公園)
茶庵寺是江門市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座落於江海區外海鎮的五馬歸槽山麓,距市區約十公里,是一處風景幽美的好去處。相傳唐朝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制星圖,在此結一小茅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
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與0之、張衡、李時珍齊名於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於研究天文地理,漫遊全國各地。
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明朝萬曆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並流傳現在。
3、陳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佔地面積兩畝許。自少白逝世後,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
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撥出巨款?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青春。
1995年5月,陳少白故居被定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禮東主灌河
羽林春秋禮東田園好風光綿延十里林成行錦鯉花卉產值高蔬菜水果長勢旺農業結構趨優化生態平衡有良方盛名飲譽聯合國遊客紛至接待忙禮樂的禮東主灌河沿線林木茂密,環境幽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田園風光景觀。
全長8公里的主灌河,把禮東分成東西兩邊,使禮東片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新貌。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落羽杉樹組成,株高平均超過10米,形成一道天然綠色屏障。1995年,禮東主灌河林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林」。
5、江南文化廣場
江南雅韻自古才藝出江南觀音山下熠璀璨輕歌曼舞興難盡急管繁弦曲常彈廣場文化綻奇葩社區和諧展歡顏娛樂昇平頌進步如詩如畫百花繁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點文化設施之一。
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內有表演舞台、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閑步道和回環路等。配套園林景觀,停車場等設施。
2005年11月28日江南文化廣場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竣工並投入使用。廣場的建成使用,擴大了居民的活動空間,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了江海區的城市品位。
歷史故事:
江門, 其地名最早見於明初《秫坡集》第五卷,由黎貞代朱二尹作的《江門送別圖》序文上。
元末明初,元至正後期至明洪武初年(約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門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貿墟集,稱江門墟。明萬曆年間,屬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轄。
清朝,清沿明制。康熙年間,江門墟仍為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十五圖轄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據《中英西江通商條約》,辟為外國船隻停泊及貨物上落站。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江門為對外通商口岸,並設立海關。時稱江門埠。
中華民國,民國十四年(1926年)11月26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江門為省轄市建置。民國二十年(1932年)2月,撤銷省轄市建置,改為新會縣第十二區轄鎮。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3月改屬新會縣第二聯鄉轄。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9月至江門解放,為新會縣第二區轄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對江門、新會實施軍事管制。
1950年5月1日,設立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為縣級建制,負責江門行政管理事務。
1951年1月12日,改為省轄地級市,歸粵中專署轄;4月1日,成立江門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結束軍事管制。1952年5月,改屬粵西辦事處領導;11月歸粵中行署轄。
1958年4月11日,江門市改為縣級市,歸佛山專區轄;12月,歸屬江門專區。1961年4月2日,改屬肇慶專區。1963年6月,再改隸佛山專區轄。
1966年初,復升為省轄地級市。1967年3月31日,因「文革」而實行軍事管制,設立江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市人委職權。1968年4月12日,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1970年,江門降為縣級市建置,歸佛山地區領導。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轄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門市下轄新會市撤市設區。
❷ 關於五邑華僑的歷史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歷史故事節選如下:
1.馮如,廣東恩平人,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被美國報紙稱為「東方萊特」。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
於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犧牲。彌留之際,他仍支撐著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並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2)江門外海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於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個大字映入眼簾,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撲面而來。館內展覽以時間為線,分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