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成本法的歷史成本原則的內容
歷史成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入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歷史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例如,企業5年前購買一棟辦公樓,共耗資金500萬元。那麼記賬時,該大樓按其實際發生的支出500萬元入賬。假設,目前該大樓的市價已達1000萬元,此時,仍不對其原來入賬的價值進行調整,而在賬面上仍為原來取得該樓的實際成本(也即歷史成本)。應注意,按此原則,也並非絕對不能調整賬面價值。比如,該企業擬將該樓拍賣轉讓,因而要進行資產評估,此為特殊情況,可以調整。
『貳』 什麼叫歷史成本與重置成本,二者區別是什麼
歷史成本歷史成本又稱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
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債務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舉例:我今天購買一台設備價值10萬元,那麼任何時候無論誰問我這台設備多少錢,我都會回答:10萬。即使市場上同樣的一台設備降價到1萬或者升價到100萬,我的這台就是10萬。這就是歷史成本。
我認為歷史成本就是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真實代價,日後無論同類產品的市場價格如何變動,我們如果要按照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來計量的話,他的成本永遠就是當初買回來所付出的代價。簡單點說歷史成本這個計量屬性就是「買價」。那麼我們推斷,在實務中購買資產時使用歷史成本入賬是最恰當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金額。
採用重置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的償付該項負債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舉例:公司盤點,發現盤盈一台全新的設備,而這台設備沒有任何憑證依據可以證明其購入時的價值,也無法查明盤盈的原因,我通過在市場詢價發現同樣型號的全新設備需要5萬元,那麼我就可以以5萬元的價格作為這台設備的重置成本入賬了。有沒有發現,例子中我強調了「沒有任何憑證依據可以證明其購入時的價值,也無法查明盤盈的原因」。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認為重置成本,關鍵應該在於「重置」二字,之所以要重置,是因為無法得到最准確的「歷史成本」,所以我們必須以現時最接近實際的市場價作為成本重置其當前無法確定的成本。
簡單點說重置成本就是「市場價」。那麼我們同樣可以推斷,在實務中假如出現資產的盤盈盤虧,在無法確定其准確的「歷史成本時」就可以選擇重置成本來作為入賬依據了。可變現凈值可變現凈值,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須的預計稅金、費用後的凈值。採用可變現凈值計量時,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舉例:我有100台電視,賬面核算出的價值為100萬元,但是由於經濟蕭條,現在這批電視市場價可能只能達到90萬元,而且銷售這批電視我可能還需要承擔5萬元的相關稅費(不含增值稅)和1萬元的銷售費用,那實際上這批電視可變現的凈值就是90-5-1=84萬元了。我覺得可變現凈值其實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大家有沒有一個疑惑,它和重置成本一樣,既然都是拿了當前市場價格來作為參考,為什麼又另外開辟一個新的計量屬性呢?關鍵在於「可變現」,企業什麼東西都可以變現。但是在日常經營中,存貨以及物料等經常性周轉且的與經營息息相關的資產。簡單點說可變現凈值就是「某樣資產市場價值或者說是估量的價值-銷售時產生的費用-相關稅金後剩下的部分」。
『叄』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主要計量方法是什麼
(1)資產的主要計量方法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資產按照取得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取得時所付出的非貨幣性資產的評估價值,或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重置成本計量,是指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相似資產所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現值計量,是指資產按照從其使用到最終處置過程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公允價值計量,是指資產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各方進行資產交換的金額計量。
名義金額計量,無法採用上述計量屬性的,採用名義金額(即人民幣1元)計量。
政府會計主體在對資產進行計量時,一般應採用歷史成本,如果採用重置成本、現值以及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應當保證所確定的資產金額能夠持續取得並可靠計量。
(2)負債的主要計量方法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的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現值計量,是指負債按照預計期限需要償還的未來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公允價值計量是指負債按照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轉移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計量。
政府會計主體在對負債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負債金額能夠持續、可靠計量。
『肆』 歷史成本原則是什麼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實標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對價,而且即使物價變動,一般也不進行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人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實際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4)歷史成本法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會計上,企業資產價值通常以歷史成本為基礎,以公允價值為輔,這是真實、准確、完整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要求。
企業持有資產的價值,可能因為自然環境、技術革新、市場環境等因素而發生變化,比如企業持有的股票因股價上漲導致賬面值比取得成本高、亦或者持有的存貨因技術革新而無人問津,從而導致存貨可變現凈值小於成本......這些都可能導致資產的歷史成本和賬面價值出現差異。
實施條例從企業會計准則中引入了資產計稅基礎的概念:歷史成本為本。一般情況下不得調整計稅基礎,減少資產價值變動對所得稅的影響,以不變應萬變。考慮到實務中的需要,計稅基礎並非一成不變,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可以調整計稅基礎。
『伍』 歷史成本的定義是什麼
歷史成本就是會計成本。
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會計成本(accounting cost)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5)歷史成本法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由於核算目的不同,會計成本和定價成本在許多成本費用項目的核算方法和標准上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定價成本和會計成本的重大差別。比如,為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減少技術進步對固定資產減值的影響,企業可以根據有關制度規定採用加速折舊法,可以採用較短的折舊年限。
而在定價成本核算中,政府為維護消費者利益,保持價格的相對平穩,在滿足企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通常會傾向於採取年限平均法或者較長的折舊年限。
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給企業會計活動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特別是許多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其條件和標准主要由企業會計人員根據企業需要和職業素質來判斷和確定,必然會與定價成本核算要求出現更多、更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