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成本原則的重要性何在隨著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被廣泛使用,該如何看待歷史成本原則
[摘 要] 近年來會計界一直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孰是孰非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存在明顯的缺陷,而運用公允價值的條件還不成熟。[關鍵詞] 歷史成本 公允價值長期以來,會計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基礎,以配比原則作為收益計量的主要方法。它所反映的會計信息具有客觀性、真實性與可驗證性等優點,曾經很好的服務於過去的工業時代,但卻遠不能適應信息和知識時代的要求。所以美國會計准則和國際會計准則大力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並且在擴大公允價值計量的同時採納了資產負債觀。而我國財政部也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會計准則,這一準則在立足於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准則趨同,新會計准則確定的主要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公允價值和現值。新會計准則規定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其他的計量屬性為輔。但也比較全面的導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某項資產按其取得或交換時的實際價格入賬,入賬後的賬面價值在該資產的存續期內一般不作調整,他所反應的是市場交易實際價格,可靠性強。但其優點也是其缺點,它所反映的價格只是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的,而不能反映企業在持有資產期間因為經營環境變化而引發的企業持有資產的價值變化,從而相關性比較差。特別是在20世紀以來現行幣值不穩定、通貨膨脹時時存在且物價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經濟條件下,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往往與其重置成本有差異,雖然在這種計價方式下對資產採取了提取累計折舊和減值准備以彌補其缺陷,但是仍然不能准確的反映資產的現實價值。尤其近幾年來通貨膨脹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歷史成本的會計報表由於物價總體水平的上漲使其部分項目的計量變得不真實,資產的賬面價值明顯脫離現實價值,使企業產生了大量虛利、使企業上交國家利稅和分配股東的股利增加,使得國家和股東慢慢的把企業吃空。許多企業雖然在報表上出現巨大的凈損益,卻無力補充存貨和更新設備,因為在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經濟下,按歷史成本原則計提的累計折舊會導致固定資產已耗價值補償不足,補償的價值不足購買與原有質量數量相同的資產和存貨,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萎縮,資本保全無法實現,這些都是他的缺點。新准則引入了公允價值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融計量,」 公允價值是資產與負債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計價依據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有以下幾個有優點:首先,公允價值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直接客觀的反映企業資產的價值,並保持「隨行隨市」保證企業會計信息有用性。其次,有利於我國企業的資本保全,當企業的生產能力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時,不管何時耗費、均按現行市價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核算。最後,有利於解決經營者的短期行為與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在成本模式下,企業過分注重當期利潤、忽視企業資本積累容易造成短期行為。在公允價值模式下,使經營者以單純的利潤為中心轉變為以提升企業的市場價值為中心,立足於長期發展。與歷史成本相比,公允價值也有其缺點:首先,公允價值的難以獲得性,公允價值的使用是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以成熟發達的市場交易價格為基礎的,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雖然已經確立,但是還沒有完全轉型,活躍市場還會受到種種非活躍市場因素的影響。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資產和負債缺乏完善的市場,難以通過市場獲取資產的完備信息。其次,公允價值獲取方法的難量化性,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主要有:市價法和現值估價法。當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採用市價法。當一項資產和負債能夠在成熟活躍的市場上存在,或與一項資產或負債相同或類似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在市場上存在時,則採用其交易價格作為其公允價值。但當一項資產和負債不存在活躍市場或者同等效用的替代品時,就需採用現值估價法,而目前估價技術還不成熟,估價的准確性還有待提高。最後,公允價值的採用需要會計師具有高超的判斷能力,從技術上來講公允價值的獲得需要會計師具有豐富的會計理論與實踐素質,而且需要會計師了解評估、金融資本市場等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