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老師用什麼方式來吸引學生

歷史老師用什麼方式來吸引學生

發布時間:2023-08-07 21:31:51

㈠ 怎樣能夠把歷史課講得生動和吸引學生注意呢

講歷史不能太根據書本了,多結合一些名人傳記和傳奇故事夾雜其中,像將故事一樣去講,學生上課才有精神去聽。不過這個對老師的知識面是一個考驗,其次,老師講課要有誇張的表現手法,這樣生動!我原來的老師講課就是天馬行空,非常生動,學生都愛聽,本來學生的考試壓力就很大,如果古板的去背去記憶,他們寧願多花點時間在數理化、語數英上!
1.時不時的在課堂情緒低沉時,開一些玩笑,調動課堂氣氛!使同學學習的更認真!
2.至於講練習冊嘛....嘿嘿....就可以時不時的在同學聽煩時講一些關於當課歷史課題的一些歷史小趣事!嘿嘿,這招很好用哦!^_^ !
殺手鐧:把棵講的生動有趣,既然是復習,如果有上復習的那課上有趣事,你可以抽出來講(注意:要有趣的,不傷某同學自尊的!)前提是保證同學不分心哦!

㈡ 如何讓歷史課成為學生的最愛

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課
歷史課內容龐雜,學生不易掌握,缺乏學習興致,長期以來,歷史課被看作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尤其是初中歷史課程,許多學生、家長更加不重視。如何改變人們對歷史課的偏見,真正讓學生喜歡歷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擺在每個歷史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我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讓學生愛上歷史課的妙招。
一、活用、巧用歷史新教材
歷史教材是學生進行系統性學習最直接的工具。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認為新教材版面活潑,圖片清晰,主題鮮明,時代感強,且不再講究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善於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為教師提供了適宜的教學素材和信息,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空間,益於教師打開思路、選擇方法,追求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但毋庸諱言,許多一線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仍是照本宣科,認為只要把課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識無保留、無差錯地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理念與新課改是格格不入的,長此以往,我們的課改將流於形式,甚至夭折。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聖經》,教材只是一種工具和中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重新認識和理解教材,實現教材觀的轉變,真正樹立「教材是範例」的嶄新教材觀,即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對話的「話題」,旨在引起學生的認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同時,教師使用新教材要有創造意識,把握好教材的彈性,能根據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重組、取捨、再創造,使教材更適合自己及學生。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和諧的課堂環境,使老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每一個學生,愛生如子,聽取學生合理的建議,尊重學生的感情和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把學生看成和你一樣的需要人格尊嚴,需要維護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平等對待學生,與他們民主相處,即使他們犯有錯誤,進行教育,也必須尊重他們,創設一個比較寬裕、安全的心理環境,讓學生坐著與你談話;課堂上每天送給學生一句鼓勵的話語,每天送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把真誠和鼓勵、關懷和愛護、尊重和依賴帶給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敬的老師形象,打造和諧課堂。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在一種愉悅、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個性化的思維、情趣、愛好、特點有張揚的空間,自我滿足得以實現。有很多以前被認為是「差生」的,在別的課堂上不被搭理的學生,在我的歷史課上卻有出色的表現,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保護,像一株株不再害羞的幼苗迎著陽光茁壯成長。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漸漸發生變化,從單純的教學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漸提高。身為新世紀的歷史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努力探索最佳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時代需要的有理想、有見解、有個性的人才。
三、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新課改下,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學教師教育不需要「成品」,未來社會更不需要只會念經的「和尚」,封閉、正統、僵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早已成為過去。更新教學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對歷史教學來說更為重要。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該以學生的無知和被動來建立自己的權威,而要把學生當作具有無窮潛能的資源來開發,敢於把學習工具交給學生,將探究知識的心理歷史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開發與引導,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做一個簡單的帶路人,而應融入其中,以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使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要認識到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客觀事實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從而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只有自覺地更新教育觀念,跟上時代要求,才可能在教育實踐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創新和發展。其次,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專業素質。教師是學生學習時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使用頻率最高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靠自己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個性品質來吸引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由喜歡老師到喜歡課程,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歷史是一門與自然、社會、人類活動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歷史老師肩負著學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責任,因此他的人格和行為都要力求做學生的榜樣,這就要求他們向著「完整型」的標准努力。
四、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
教師要會營造歷史情境,培養學生情感體驗,激發探究興趣。在講授中國古代史,秦漢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時候,我讓學生扮演羅馬商人,然後問他:「你要經絲綢之路到中國長安,沿途該怎麼走?」「為了能購買更多的絲綢,你要帶些什麼東西到中國出售?」通過讓學生融進角色,體驗歷史,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中國古代史的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經濟史部分的教學,教師都可以藉助虛擬的歷史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五、活用詩歌,活躍歷史課
詩歌,是傳遞情感中風情萬種的使者,是中國文化寶庫中魂麗的奇葩。歷來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說。沒有詩的史是沉寂的,沒有史的詩是蒼白的;史賦予詩以內容,詩賦予史以活力。詩與史之間由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彼此有血有肉,內涵豐富。既然史與詩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那麼我們作為傳授歷史或者重現歷史過程中重要的一員——歷史教師,更應該做到史中有詩,並且讓詩注入歷史,使得歷史課增加耀眼的人文光環。
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知。教師在授課中,要創設一些問題情境,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假如你是當時的東北軍一員,你是否主張殺掉蔣介石?為什麼?把學生引入問題,引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感悟歷史,抒發自己的看法。學生們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發自內心的感觸,有效地培養了參與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從而使創新能力不斷地得到了培養。其次,要逐步放手,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而且要使學法滲透到教法之中,在引導學生質疑、思疑、追疑、釋疑的同時教會學生掌握歷史思維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疑點,巧妙運用設疑技巧,適時地點撥學生發現疑點,激發其思維興趣,培養其質疑的習慣。
總之,歷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學生對歷史的不重視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中學歷史老師要努力讓學生愛上歷史課。

㈢ 歷史課怎麼上最吸引學生,怎樣才能讓大家都滿意

多講點課外的歷史,比如國民黨抗日這事,歷史書上一帶而過,有時候穿插點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林彪平型關戰役後因為穿日本服裝而被國民黨軍隊誤認為是日本人,槍擊了他,所以身體不是太好,就去蘇聯養病了。講歷史要說真話,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興趣。偶爾貫穿點小野史之類的。用ppT到網路上截取一些歷史圖片,比較給力的網站就是鐵血網。
語言要生動幽默,而不是刻板。給學生講題和講課時候是兩個概念,講題的時候語言要鏗鏘有力,著重講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講課一定要多講有趣的歷史。

㈣ 怎樣激活歷史課的課堂活躍氣氛

歷史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歷史課堂教學是歷史老師運用課堂教學藝術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通過課堂教學這個組織形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發展教學藝術,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怎樣能把歷史課變為開心課堂,讓學生感到學習的趣味性?
一、故事導入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的導入也是這樣。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素質和個性不同,導入的技法也就各異。而通過寓言、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典故、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方法,則更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情境,叢一開始就緊緊的吸引住學生。比如在講授春秋五霸一課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老馬識途的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率軍攻打山戎,中了孤竹國大將黃花的詭計,在一個叫做迷谷的地方迷了路。當時正值冬天,北風凜冽,且迷谷里遍布黃沙,沒有水源,將士們飢渴交迫,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時管仲想出了一個主意,挑選幾匹當地的老馬為大家領路。果然,老馬認識道路,引導大家走出了迷谷。「老馬識途」的成語也由此而來。學生聽到此處,頓時對出此計謀的管仲大感興趣,急於知道他的其它事情。這時,我就適時的引出春秋五霸的歷史知識,學生們自會聽的津津有味。
二、內容串聯法
在授課時要注意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每一個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前後相承的。歷史教學必須緊扣這一歷史的客觀存在,根據歷史發展線索,講明歷史的來龍去脈。比如我在講授儒家思想這一部分內容時,先講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修定了《詩》、《書》,《禮》、《樂》、《春秋》等典籍,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聖人」。然後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講戰國時期的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再往後是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建立起新儒學。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宋代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明清時代至到今天都有不同的傑出人士對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儒學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甚至影響到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701年,日本開始祀孔。這一切歷史知識都有縱橫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既有本國史的縱向聯系,又有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有因有果有發展,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覺得不枯燥,不單調。
三、多媒體教學法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正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同樣,多媒體技術對教學也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應,能為學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可以從多個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比如在講授大唐盛世時,為了體現長安城裡「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景,我從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安》中摘取了與之相關的片斷:來自西域的商人,日本、朝鮮的留學生以及學問僧來往於中華大地,而各國「入居長安者近萬家」,文化因此而多元、交融、創新。精美的紀錄片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緊緊的吸引住了每個人。
四、集體討論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某一問題開展積極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責疑,互相啟發,以求弄懂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現實感強,思維活躍,勇於探索,善於質疑以及求新、求變、求實等心理特徵,因此,他們不會滿足於灌輸的教學形式和現成的教條答案。討論法正是適應學生這些心理特點,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滿足學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講授一代女皇武則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武則天是一個好皇帝嗎?理由是什麼?問題一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查課本的,有記錄的,很快就形成了答案。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掌握了唐朝的外交政策,經濟發展狀況等知識。
五、組織歷史知識小競賽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意識,為了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適時組織歷史知識小競賽。初中歷史對學生運用知識點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教材上的知識點比較繁雜,需要學生花功夫進行識記。教師可以根據初中歷史的這一特點,有效地組織歷史知識競賽。
為了贏得競賽,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課下學生積極備戰,學生了解的歷史知識越來越多,學生變得越來越自信。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取得競賽勝利的學生,受到極大鼓勵,對歷史學習更有興趣;在競賽中沒有取得勝利的學生,暗下決心,努力學習,爭取在下一次競賽中得勝。通過歷史競賽,不僅調動了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巧用分層教學法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學生的歷史基礎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初中學生之所以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主要是對歷史知識的積累比較少,在聽課的過程中會出現理解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採用分層教學法,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歷史素質來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對歷史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在引導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指導學生對一些歷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對於歷史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學習著手,慢慢積累,逐步提升。通過對分層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具有不同歷史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的歷史素質得到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越好,越能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教無定法,但要得法。」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既有利於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㈤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點滴體會,下面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設計導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
導入語的作用在於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導入語中產生疑問,形成一種渴求知識的心理。導入語設計的巧妙,會引發學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心理狀態,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教材,不同學生精心備課,認真設計導入語。
例一:結合歷史地圖、歷史圖片等材料,如在講世界歷史上冊第8課《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這一課時,先給學生出示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的圖片,並進行描述:「這幅畫描繪了耶穌在和他12個門徒最後一次晚餐時,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在這一剎那,眾門徒的表情和內心活動頓時流露出來:有的憤慨,有的悲嘆,有的則在表白自己的純潔無辜。叛徒猶大神態驚愕,手中握著出賣老師而得到的錢袋,位於圖中最陰暗之處。這幅圖畫歌頌了殉道精神和對叛徒行為的鞭撻,從而表現出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那麼,什麼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想和文藝復興運動之間是什麼關系?」由此轉入新課。從而給學生以生動的視覺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本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例二::如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這一課時,教師首先指出過去的戰爭一打要幾年,成千上萬的人流血犧牲。今後的大戰,不必用幾年,也許只要幾天,就可以把一個國家多年的積累搞空。如,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一場真正的高科技戰爭,它所展現出來的戰爭模式不同於以往任何戰爭。多國部隊把各國最尖端武器都應用於戰場。是一種全方位的立體戰爭,各種導彈、激光炸彈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過去炸毀一座橋梁需幾噸乃至幾百噸炸彈,現在只需幾顆激光炸彈即可,此戰結束後,中國政府當即宣布裁軍一百萬,因為高科技戰爭不是人多就行的。通過舉例,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國力要靠人才,使他們懂得,21世紀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自我需要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二、設計授課環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一堂好的歷史課,並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進而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於活躍的狀態,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1、以知激趣,適當補充與課本有關的歷史資料。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其中能收入課本中的只是極少部分。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適當補充形象具體的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歷史小常識等,既能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學中,有計劃的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如在給初中學生講左宗棠帶兵收復新疆內容時,介紹了左宗棠少年時就有大志,他在15歲時寫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正體現了這一點。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時,已年近70歲,為了收復被俄國佔領的伊犁地區,他帶著棺材出關,表示誓與俄國決一死戰,為曾紀澤的外交談判作了有力的後盾,在軍事與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收回了伊犁地區。這樣通過資料的補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中學生初涉浩瀚無際的歷史海洋,由於視野開拓,見識增長,他們會由衷地感到學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從而期待著從歷史課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這種積極進取的情感有力地促進了他們知識的積累,推動了他們智力的發展。
2、以疑誘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課堂表演、討論、師生互問、學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內容,可以選取不同的激活方式。在上《甲午中日戰爭》這課時,在課堂上就可把中日談判時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展示給學生,由學生分組表演。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親身模擬、表演,在表演中感悟歷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貴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講課過程中設置疑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能活躍課堂氣氛。如復習「國共合作」時,設問學生,共產黨為什麼要與國民黨合作?國民黨為什麼要與共產黨合作?促成合作的外部因素又是什麼?一下子議論紛紛。講到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時,設問學生,假如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加上問號,讓你用史實說明,你將怎麼辦時,學生便陷入了思索之中,然後便說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或是情緒激動,據理力爭;或是平心靜氣,闡明因果;或是通情達理,一分為二。這些設疑,如石落平潭,波瀾迭起,引動學生情感生發,思維開啟。
再如一些同學非常羨慕西方發達國家高技術,高收入,高享受,產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針對這一現象,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並查找資料,說明近代史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過程中的掠奪和血腥性;同時解釋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是近代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外國侵略造成的,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此來端正學生的態度,提高學生的認識,培養積極的情感。
3、以境動情,運用形象生動的課堂語言。
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工具,豐富的語言有啟發性和情感色彩。而歷史本身是有血有肉、豐富生動的,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歷史這一特點,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再現歷史場面,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感知歷史,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如在講「一•二八」事變中,提到十九路軍英勇抗日時:「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國軍隊蘊藻浜陣地發起瘋狂進攻。蔡廷鍇將軍挑選了一百名戰士組成敢死隊,他們中胸前背後都捆上炸彈,並用火油澆遍全身,然後分幾路潛入敵陣,沖到敵人密集的地方,猛地撲倒在地,一聲巨響,戰士們粉身碎骨,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橫飛。差不多在同一時刻,敵軍陣地上爆炸聲四起,日軍以為中國援軍開到,紛紛潰退,十九路軍戰士們乘勢追擊十多里,殺得敵人血流成河,屍骨成山。上海軍民團結抗戰,打死打傷日軍一萬多人,使日軍更換三個指揮官。但是,中國政府卻拒絕援軍,扣壓軍火,侵吞捐款,暗中資敵,十九路軍彈盡援絕,被迫撤退……」。通過這一情意真切的講述,使學生對十九路軍官兵產生了由衷敬意,同時在內心深處發出對愛國者的欽佩的真實情感,對賣國者的痛恨……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
再如在講《甲午戰爭》時,我用生動、激昂的語言講述黃海海戰,學生們聽後群情激憤,既被愛國官兵的英雄壯舉所感動,又對清政府的腐敗切齒痛恨。此時只要稍加點撥,愛國主義激情就會被熊熊點燃。
4、情景再現,運用多媒體教學。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對於學生來說,感覺距離比較遙遠。人的認知是從感性開始的,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儲存。努力創造條件,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情景,打破時空界限,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因此,在課堂上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於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可以插放一段《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在講《抗日戰爭》時,可播放國歌等,這樣,通過直觀教學手段代替教師的講讀,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說,多媒體使歷史走近了學生,使歷史課不是枯燥的理論和呆板的講授。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的燈塔。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的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後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興趣之樹就會常青,歷史教學的春天就會常在。

㈥ 如何讓歷史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歷史課程改革有利於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努力創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新式課堂模式,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採用科學的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積極地營造一個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良好環境,促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我認為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應做到以下幾點:
1.將教學內容情境化,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
要激發學生求知慾,教師一定要將教學內容問題化。而教學情境化,不僅圖文並茂,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寓教於樂,還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為此,我採取了以下方法:
(1)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要設計好開課前的導言。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這個課前導言就成了激發學生興趣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導言要具備詼諧幽默以及新穎別致的特點,又要突出重點,或者是富有哲理,這樣就可以在上課之始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並能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上好該節課。
(2)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利用課件形象逼真地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僅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枯燥式說教,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或參與其中,從而大大激發了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同時活躍了課堂。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慾望。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質疑、求知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2.將歷史史實故事化,變枯燥說教為生動描繪
學生在初中教材中學的歷史只是一些梗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可以把歷史知識穿插到故事情節當中去,把歷史變成故事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融入到故事中去,以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來讓學生更加深刻。這能讓學生更加有興致和比較容易地去接受這個故事,從而達到對教材的深入化理解。
(1)用故事開頭。比如在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這篇課文時,我就利用周幽王戲諸侯的故事將這篇課文導入,在學習「大變革時代」這個課文時,我用成語故事「立木為信」開頭,讓整個課堂一開始就充滿興趣。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故事代替講述。例如,我在講春秋五霸時我用一劍之仇、退避三舍、卧薪嘗膽三個成語故事將整課貫穿起來,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既了解了故事內容,又記住了史實。
(3)用故事喻理。比如,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地爆發」時,我講完了綏靖政策的實質之後,為了讓學生把道理理解得更透徹,給其講了餓狼與農夫的故事,通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綏靖政策的實質便不言而喻了。作為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
3.將個別情節活動化,給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尊重學生的需要,不斷搭建學生發展自我的舞台,教學中適當穿插歷史活動可以使課堂更有活力。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足以證明讓學生親身參與教學實踐是多麼重要。
4.將教學評價激勵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學生的課堂學習出現差錯和失誤是在所難免的,尤其是一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同學。只有針對這一部分學生做努力,讓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起來,才能使課堂真正地活起來。而如何提高這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活起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上不僅要全面還要有針對性,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發散思維;或是讓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
5.將教學氛圍民主化,讓學生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有利於他們感知、記憶、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以認真的態度傾聽學生的意見。
總之,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打造自己,努力依託歷史課堂這一主戰場,不斷改革、探索,始終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空間,讓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義堂中學)

㈦ 歷史課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好研網]

閱讀全文

與歷史老師用什麼方式來吸引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