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寫歷史論文的綜述

怎麼寫歷史論文的綜述

發布時間:2023-08-10 02:05:46

① 歷史論文怎麼寫 初中生

初中生歷史論文先確定選題、撰寫正文、修改完善。

一、確定選題。

題好一半文,因此寫論文之前需要明確要寫的主題,並根據主題確定文章題目,初中生歷史論文的選題可以從課本中選取,可以是對鴉片戰爭、虎門銷煙等某一特定歷史事件的分析研究,也可以是對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等某一特定的歷史階段的分析研究,學生根據自己專業能力或老師要求進行選擇即可。

三、修改完善。

最後便是對論文初稿的內容和布局的修改,以及對論文文字的加工和潤色。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或者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反復修改完善直至滿意為止,就可以最終定稿了。

② 大學歷史論文怎麼寫

一、歷史論文寫作三要素

1、論點(觀點):觀點應明確、清楚?

2、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證據要准確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

?3、論證(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

A: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

B:論證過程應有「歷史味」,用學科語言,做到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忌大白話和空發議論,或簡單的羅列史實。?

C:表述成文,不能像問答題一樣,應以文章的形式來呈現。

D:語言精煉,歷史論文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應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精煉,切中要害。?

二、歷史論文寫作技巧。

(一)引言(研究對象和目的)

利用本部分為研究和問題設置背景。某些讀者可能不會很快理解你研究的意義,因此,應使用通俗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將讀者引導到主要問題/研究目的上來。

寫作指南:

1、闡述研究的基本原理;

2、闡述本研究如何為本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或增進知識;

3、清晰地描述研究問題;

4、闡述研究所依據的論文框架;

5、提供研究嘗試探討和解決的問題背景,應引用其它研究支持你的論據;

6、概述相關主題的知識現狀,根據需要引用相應的研究;

7、不要回顧所有相關主題的已發表研究。

(二)研究方法(你做過的工作)

本部分是研究的主幹。完美研究的主要標準是其必須具有可復制性。也就是說,其他研究者按照你論文中詳細介紹的方法可重新獲得相同的結果。

寫作指南:

1、提供關於所有方法、技術和儀器的完整詳細的信息;

2、介紹問卷、調查或其它數據採集方法;

3、提供或引用可支持分析方法和手段有效性及可靠性的研究;

4、介紹分析方法及選擇這些方法的理由;

5、不能為了避免對方法的冗長描述而省略重要的詳細信息。

(三)研究結果(你的發現成果)

本部分應提供研究數據和結果的所有詳細信息。應首先突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然後再過渡到次要成果。應該使讀者在閱讀本部分時可很快地了解你的研究結果。

寫作指南:

1、充分利用圖表直觀清晰地展現你的研究結果;

2、提供實際數據,而不只是概括性說明;

3、在文中闡述主要研究成果;

4、在文中突出非常規或令人吃驚的研究結果;

5、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而不是簡單地介紹統計數據;

(四)討論(研究成果的意義)

良好的討論部分可將特定結果延伸到更一般性的結論,這些結論與引言中介紹的一般背景相配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篇論文的影響。因此,應牢記討論部分與引言部分的「相互呼應」。

寫作指南:

1、開頭闡述你的假定是否得到支持;

2、闡釋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的意義是什麼?

3、將研究結果與以前的研究結果聯系起來,例如:你的研究結果是否支持或違背以前的研究結果;

4、闡述你的研究如何增進原有的知識;

5、必須介紹研究結果的所有其它可能存在的解釋;

6、介紹研究的局限性;

7、不能只是簡單地復述研究結果;

8、不能推導出無數據支持的結論。

(五)結論(你的研究收獲)

在本部分中,將在在讀者閱讀本部分時,應該已經了解了你的工作及研究結果。讀者應該能夠了解你得出結論的過程和理由。

寫作指南:

1、介紹你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

2、確保結論與研究問題和描述的研究問題直接相關;

3、詳細介紹研究的更一般性意義;

4、闡述研究的未來具體前景,以增進從研究中獲得知識或回答研究未解決的問題;

5、不得誇大研究或「以偏概全」,亦即將研究成果擴展到研究實際不支持的建議或結論;

6、不能簡單地總結研究成果。

以上就是「歷史論文怎麼寫」的全部內容,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問題。

③ 歷史論文怎麼寫

在寫歷史論文時先看問題,看看是讓你評述那個或者是幾個觀點,還有什麼特殊的要求。

第二步看材料,材料有的時候是表格,有的時候是文字,表格的相對簡單因為時間事件比較清晰,文字的材料就像做普通材料題一樣,斷句、找時間、找主語等等,把材料說的內容弄明白。

讀懂材料後就是准備答題了。

歷史小論文的三要素:

(1)論點(觀點):觀點應明確、清楚

(2)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證據要准確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

(3)論證(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

(4)總結,綜上所述,得出結論。

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

寫一篇歷史學術論文,不謹謹是要對歷史這方面熟悉,還要懂得論文的結構順序。下面是我整理的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 廣告 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 方法 、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 總結 、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歷史學術論文 範文
歷史理論與歷史教學

[關鍵詞]通史體例,歷史哲學,高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 編號]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體例幾經變化。2007年,新編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採用了通史體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階段用於實現對學生基本的歷史觀念 教育 ,達到公民教育的目標。中學歷史課程不是要培養專業歷史工作者,而是要學生學習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應該了解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知識,而且這種歷史知識應該是成體系的,其理論基礎也應達到歷史哲學層次。通史體例有利於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適的年齡階段,他們有能力理解並接受作為歷史哲學的通史觀教育,教學也可以在這個層面去強化。

綜合這兩方面看,高中歷史教材採用通史體例是合理的。同時,我們也借鑒了上海市編寫的前兩套高中歷史教材和國內外同類教科書的 經驗 ,採用中外歷史合編的通史體例,更加強化世界通史的整體結構,更好地體現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的聯系和互動,這樣既有助於學生理解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及其階段性特徵,也能夠與初中教材在體例結構上有所區別。

從歷史哲學的角度,我們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歷史理論作為教材的指導思想,這是通過比較各種歷史理論後做出的選擇。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編纂體系大致可分為三種理論範式:

1.綜合―比較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一種歷史敘述的框架,即國別史的綜合與比較,不存在客觀的整體性世界歷史運動。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民族主義史觀的基礎上。

2.聯系―互動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人類社會不同空間單元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隨著人類交往空間的擴大,世界史的范圍也隨之擴大,但並不改變人類社會的多元結構。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 文化 形態史觀的基礎上。

3.結構―演進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形態演進的結果,客觀的世界史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義上形成整體性結構的產物。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

近年來流行的“全球史觀”包含以上後兩種理論範式,因此衍生出不同歷史理論指導下的“全球史”體系。

從文化形態史觀的聯系―互動範式出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歷史起點即世界史的發生。同理,在聯系和互動的意義上,“世界史”與“全球史”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從交往的空間范圍和聯系的緊密程度上區分,兩者也許可以作為表達階段性差異的概念:從局部的、有限的聯系和互動走向全球化的聯系和互動。

從唯物史觀的結構―演進範式出發,世界史的發生有賴於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並且能夠將分散的社會單元(民族、國家)通過各種聯系形式“聚合”為結構性的整體運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的本質――整體性獲得了“結構”的內涵,而不是泛指的聯系和交往。因此,所謂“世界史”的發生史也就是人類社會整體性結構的起源。

從分散的、聯系和互動的人類社會到結構的、整體運動的人類社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歷史動力實現的,這就是“工業生產力”。所以,工業化的起點是與世界史的發生相一致的,第一個“工業社會”也就是世界史結構的原型。原型的擴展及其與其他社會的沖突、融合構成了過程性的世界歷史運動。在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歷史運動(工業文明的全球化)進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顯地域性結構特徵、單向度擴展的“世界史”逐漸向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結構特徵、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進。顯然,這種發展的階段性表達的不僅是人們交往范圍的擴大和聯系程度的緊密,更重要的是結構意義上人類社會整體性的提升。

我們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通史觀是對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科學闡釋。我們這套教材以此為指導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編為基本體例,在內容上突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產方式及制度演進線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現代世界體系發展中縱向性因素與橫向性因素的互動作用,突出中國歷史進程中本土性因素與外部性因素的互動作用。當然,我們對編寫體例和指導思想的選擇並非僅僅是主觀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史學界共識的、最新的、發展的世界通史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史學界最突出的理論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蘇聯通史體系的束縛,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作出了比較完整的、合乎其本義的闡發。在這方面我國歷史學家吳於廑和羅榮渠作出了重要貢獻。吳於廑先生在國內率先提出要准確地理解和闡述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並按照這一觀念將人類社會的發展歸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羅榮渠先生在國內最早將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就現代社會的形成和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世界進程展開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史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也體現在我們編寫的這套教材中。

我們認為,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應基於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在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它的地域性很強,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歷史的特徵。第二,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從此人類擺脫了地域性條件的束縛,開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整體性發展,直至進入“全球化”時代。所以,到了工業文明階段以後,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發展應當成為歷史敘述的主線。如果不區分時間維度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差異,只是在空間維度上強調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會陷入“文化形態史觀”的片面性。我們在編寫教材時,盡可能地將上述對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認識貫穿於中外通史合編的框架體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第一到第三分冊是放在地域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來展開的,古代東方,古代歐洲、美洲、非洲,都是並行發展的。由於是中國的歷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國史佔有較大的比重,但中國史內容的比重大並不代表歷史觀念上將中國歷史看作世界歷史的主線。正確的理解是,中國歷史是人類歷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們提醒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古代歷史無論是說西歐主導還是中國主導都是不正確的。所以建議大家對第一到第三分冊――也就是工業革命以前的古代歷史的講解,應該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環境、歷史起源、生產方式、制度特徵、文化類型講解清楚,並作適當的比較。在古代歷史的教學中還應當注意各個地域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傳承性,以及各相鄰地域間文明因素的傳播和滲透。地域文明起源階段的社會結構演進過程及其特殊性尤應引起重視,因為在這一階段,原始血緣社會共同體向地域社會共同體的演進呈現出不同的類型,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發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中,西歐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文明孕育了後來被稱作“現代性”的社會基因,為工業文明的發生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相應的觀念文化。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較時,重點應放在社會結構和制度的差異上,而不僅僅是表現為多樣性的文化類型。在文明發展的時間軸上,制度的差異會表現出“先進”與“落後”,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間軸上,文化的多樣性始終是人類社會的特徵。

第四分冊重點介紹西歐社會如何走向工業革命的歷程,並由此展開整體性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一分冊的內容是人類歷史重要的轉折點,教師的講解應該把握住這一重點。在第四分冊中不僅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的概念,還有民族國家的概念、世界體系的概念。第四分冊最後一個單元的題目是“世界體系的形成”,我們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整個世界的體系結構尚未形成,雖然有文化的交往、貿易的往來、武力的征服,但這些交流並未導致各文明區域走向整體性的發展道路。現代世界體系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並通過殖民主義的強制啟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的進程。所以教師在使用第四分冊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要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僅僅介紹西歐歷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體性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冊重點敘述在20世紀現代化世界進程中整體性與區域特殊性的關系及其進一步發展,並突出中國在此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世界歷史運動。這一百年間,大工業所開創的世界現代化進程決定性地超越了區域性發展階段,工業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現代社會發展機制的全球擴散最終把世界各個區域聯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人類在經濟力量的驅動下,在伴隨著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歷史進程中,進入了全球性現代化的新階段。20世紀是世界體系經歷裂變和重組、向全球統一的世界市場過渡的時代,奠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結構。以戰爭與革命為基本特徵的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進程也就是以殖民主義為標志的世界體系初級形態的解構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體系從解構走向重構的轉折點,世界主導力量的轉移和殖民體系的瓦解為世界體系的重新整合準備了條件。但是,二戰後出現的東西方冷戰格局推遲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在國際政治層面的兩極結構影響下,世界體系一度表現出二元特性。實際上,這種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體系重構中的過渡性。作為世界體系基礎的世界市場的本質是由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戰過程中,世界體系的重構仍然按其固有的規律調整著世界歷史運動的各個層面,其中包括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國際政治朝多極化方向的發展,最後以二元結構的整合和兩極結構的崩潰結束了冷戰。冷戰後,世界市場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也得到了普遍認同。世界體系的發展所提供的結構性要素與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術性要素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深刻根源。當然,全球化也帶來了諸多“全球性問題”,乃至演化為“全球性危機”,這是當今世界全人類必須面對的挑戰。對此我們在教科書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後要強調的是,時空關系的處理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性環節。通史比較凸顯人類歷史的時間性,它是在時間的前提下來考察各個空間的具體發展道路及其歷史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突出歷史的時間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時間的線索,就變成了各個不同地域空間和各種歷史事件的隨意或簡單組合,這就背離了唯物史觀和通史體例的宗旨。當然,在正確把握歷史時間的前提下,空間因素的表達也十分重要,因為豐富多彩的歷史敘事就是在人類生活的各個空間地域具體展開的,無論是文本書寫還是課堂教學,歷史敘事的建構者及其接收對象都是具有空間身份(民族、國家、地域)的人。

【作者簡介】余偉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主編。

看了“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的人還看:

1. 關於大學歷史論文範文參考

2. 歷史教學學術論文

3. 學術論文寫作標准格式要求

4. 大學歷史論文範文參考

5. 本科學術論文引言部分寫法

閱讀全文

與怎麼寫歷史論文的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