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的教科書是怎麼寫近代史的
這個就想當然了,總是以中國某些變態的想法去揣摩所有的正常人,當然會出問題。自己去網上看看台灣的語文,歷史,或者說叫國學課本和考試,不說一定比我們的語文歷史教育好,但至少還是比較正常的。
B. 台灣的歷史教材有學近代中國嗎
自然有的。
但講的方式不同。他們的歷史教材不像大陸,沒有用很大篇幅講抗日戰爭,而且他們也沒有那麼誇張大量的抗日電視劇。。。而且,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極大的發展了台灣。要知道,在清朝,台灣壓根就不受重視。
台灣人很多觀念確實和我們大陸不同。文化也確實不一樣。當然,我指的不是傳統文化,而是思想文化,我們要學馬克思主義,要學習政治。他們不需要。所以看法會和我們差很多。
其實你多和他聊聊,收獲會更大的,只是不要發生激烈的觀念沖突。反正普通台灣人,是不怎麼討厭日本。。。因為確實沒有理由。
================================================================
「他還跟我說,台灣從來就不屬於中國」 這個沒什麼好奇,真的,因為聽口氣就能聽得出來,這是對你說台灣屬於中國的不滿,於是說出這種反駁你話。
按照我們的教育,是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但按照台灣人對於台灣的歷史,台灣第一個外來勢力,是荷蘭,然後是鄭成功,然後是清朝,然後是日本,最後是民國。。。不過話說回來,他們的歷史教材我也沒看過。
話說,關於大陸怎麼看待台灣人這個問題,建議你別那麼樂觀。。。因為我們地域歧視其實挺嚴重。
C. 歷史課堂教學範例怎麼寫
以講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為例,參考下:
本課的主題: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了解祖國大陸與台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關鍵信息:
1、用多學科整合的方式來傳授歷史,如文學、朗誦等形式,突破學科界限。
以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門》《台灣》為引子導入新課,通過文學的形式展現歷史學科的無窮魅力,讓學生重新回到那段歷史情節,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在課堂行將結束時,讓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討論,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2、以歷史情節比較為培養學生比較和提煉、歸納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徑。
如:①通過比較港澳特別行政區與內地的異同,增強學生比較能力;②通過比較港澳台問題的由來,港澳回歸的背景和過程,回歸後的發展情況等培養學生提煉歸納的能力。
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教學環境,滿足學生探究歷史的心理。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渴望求知的發展期,通過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示香港、澳門、台灣有關問題,可以讓不同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因此以這種信息技術設置作為培養學生認知的載體,順應了中學生當前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
另外該年齡段的學生,非常喜歡尋求身邊的歷史,香港、澳門、台灣的歷史對於學生來`說,願意主動接受這些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這也符合《歷史課程標准》所要求的:「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強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能運用網路、書籍等途徑查閱有關香港、澳門、台灣的歷史典故或歷史情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當台朗誦優秀文學作品的技巧,聲情並茂的再現聞一多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憂國憂民,渴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了解「合作學習」小組形式的開展應注意的方面,增強討論辯論的能力。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准:
1、說出香港、澳門回歸的時間和設立特別行政區等基本史實。
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2、運用播放有關港、澳回歸和反映港澳台與內地密切交往的資料片等手段,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的感性認識。
3、通過本課的學習,力爭使學生知道: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是在新中國綜合國力大為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的,是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重大勝利。
領悟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和歷史必然。
中國 *** 希望通過「一國兩制」,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但對於國家 *** 問題不做絲毫的讓步,說明它確實是一個代表了中國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黨。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因此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應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
在這種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倡:「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課件、視頻等多媒體教學和歷史掛圖等學習資源,組織豐富多彩地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創造一個情趣盎然地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教學評價方式:
(1)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
(2)通過學生朗誦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和仁人志士的奮斗目標。
(3)通過視頻播放香港政權交接的一些課外資料,如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離開香港情景等,可以襯托出香港回歸滾滾大潮是不可逆轉的。
(4)個人自評及師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①下課前的幾分鍾,讓學生回顧自己本節課的學到的歷史情節,對自己進行客觀定位,亮出自己一個客觀評價。
②在本節課上,老師為每個學生,特別是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點評,學生也對老師本節課的表現進行縱向的評點。
D. 台灣的教科書是怎樣講近代史的
1840年以來的近代史,包括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兩邊的內容並沒有多少不同。
有些地方的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抗日戰爭,對自己一方知道的情況多些,就講得多些。對進入台灣認為是戰略撤退......
在大陸的台灣商人、遊客那麼多,真看不出有什麼「可怕」,樓上不要這么緊張好不好?
E. 台灣的歷史教科書是怎樣的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我今年20出頭!
我在一家中學教書,學校圖書館里我看到過。
我以語文課本為例:他們叫《國中國文》課本
1、繁體字,豎排,書是從右翻到左;
2、裡面文言文比例的比較高(50%以上,包括四書、唐詩宋詞、八大家散文等等),民國時期的名家作品也有,也能看到逃到台灣去的在大陸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作家作品;
3、每一冊里會有幾篇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的文章;
4、其餘記不清了,大致就這些了。
有良心,選我的答案
台灣地區1995年頒布的國民中學(初中)國文課程目標:
壹、體認中華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培養倫理、民主、科學觀念,激發愛鄉愛國思想。
貳、培養積極創造之思考能力及民胞物與之開闊胸襟。
叄、繼續學習標准國語,加強聽、說及討論之能力,養成負責之觀念及良好風度。
肆、明了我國語文之特質,增進閱讀、寫作之能力,及欣賞文學作品之興趣。
伍、明了國字之結構,正確使用毛筆字及硬筆書寫楷書或行書,並培養欣賞碑帖之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請注意這里的用詞:「體認」、「厚植」、「民胞物與」、「國字」……可以見出,課程制定者突出強調了「國文」中「國」的自覺意識。尤其是「國字」這個稱謂,將漢字這一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字地位提高到一個與國家民族尊嚴聯系在一起的高度。其態度之堅決徹底,立場之鮮明堅定,甚至從課程標準的序號標示上都能體現出來:不用我們通常所用的阿拉伯數字「1、2、3……」,而嚴格採用漢字的「壹、貳、叄……」
。
而在台灣高中課程目標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如第三、四條:
叄、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培養倫理道德之觀念、愛國淑世之精神。
肆、閱讀優美、純正、勵志之課外讀物,增進文藝欣賞與創作之能力,開展堅毅恢弘之胸襟。
台灣的高中國文教科書包含三種:《高中國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和《國學概要》。前兩種是要求所有的高中學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的,《國學概要》則是供高二文科選修之用,每周兩節,內容是關於國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如文字學、經學、史學、子學、文學的概要性介紹,分上下兩冊。
這里,我想重點談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這套教科書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選讀,與《高中國文》一樣,三個學年共六冊。也許有人擔心,要求現在這些伴隨著網路世界和《哈里·波特》成長起來的新新一代,搖頭晃腦地去誦幾千年前的子曰詩雲,會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對他們的人格和文化素養的養成究竟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