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朝歷史怎麼知道的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主要是在商朝之時有甲骨文,通過甲骨文的文字記載,以及中國漢字六種造字法推及而來,在甲古文中有很多是關於占卜以及戰事記載的,在這些占卜記載中喲偶很多遠古傳說的,由這些可以推及到一些商朝前期的歷史。
另外,商朝以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的一些歷史狀況,主要是通過考古挖掘後,對歷史遺址的分析,尤其是對人物化石的碳14(不好意思,對理科知識有些欠缺,具體怎麼勘測本人也不清楚)的分析來勘測出年代和生活環境,由此來給商朝以前的社會狀況來定性。比如說,北京人以及遺址是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並與1927年起進行發掘。
還有一些是通過中國的古書,不如說《尚書》記載而來。當然還有各位同仁所說的野史以及結繩記事和民間流傳,但這些由於時間久遠對今天歷史研究的影響都比較小了。
實際上關於商朝以前的歷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原始社會的歷史狀況,在史學界存在很多的分歧,很多觀點並不是定論,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之中,教材和老師所講的大多採用的是比較普遍的觀點,也就是大多數人都接受的一種觀點,實際上還是有其他觀點存在的。關於原始社會的歷史,現在中國史學家和世界史學家的觀點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大道一致,在高中就沒有給大家介紹。然而在大學,實際上是各種觀點大家在圖書館都可以看到的。
所以,如果你是高中生,學好現在能夠接觸到的歷史知識點就夠了,好好努力加油啊。
『貳』 誰知道中國商朝的一些真正歷史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因最後首都固定於殷,又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相對於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建立商朝。經歷17代31王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該時間被中國史學界採用。按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代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間曾五次遷都,五個都城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境內。目前在河南的偃師市、鄭州市、安陽市都發現了城市規模的遺址,在信陽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存。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中國已經發現的第一批文字元號。
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考證
西方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只是中國傳說中的朝代,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歷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們所定的歷史時代標准,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隻能從商朝的甲骨文發明(前1556年)算起,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隻有3600年,而不是中國學者所說的4000年(因「信史」(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不過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之前,這些學者同樣認為商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現在已經沒有學者再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這些文明後來消失,由於沒有文字遺留等原因,其事跡大多也不被後人所詳知。依據中國正史的記載,自黃帝開國以來的歷史,雖至西周年份不詳,但世系清晰。司馬遷曾言,「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領商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
商湯立國後,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終於在鳴條之戰擊敗夏桀,建立商朝,建都於亳。商湯死後,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成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1300年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齣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奴隸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遺民一分為二,成為後來的衛、宋兩國。
疆域
商朝勢力圖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始都亳,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和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也就是「天子」觀念的起源),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軍事制度
商朝的軍事制度在甲骨卜辭中有較多的記載。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舊藏甲骨卜辭》.25)、「□王自徵人方」(《殷契粹編》.1185)等卜辭表明,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有時親自出征。王室婦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也曾率軍出征。高級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方國首領擔任,他們平時治民,戰時領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號出現,可能表明當時軍隊成員已有不同的職守。士卒由貴族和平民充當,平時要練習射、御;並以田獵的形式進行演習。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虛書契後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徵兵),一次征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奴隸多擔任雜役。
商朝除王室擁有強大的軍隊外,各宗族或各方國也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編》.1149)、「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葉王事」(《殷虛書契續編》.5.2.2)等卜辭表明,這些宗族或方國的軍隊須聽從商王的調遣。商朝軍隊有步卒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匹馬駕挽,車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徒若幹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現過「步伐」的記載,可能表明當時有獨立的步兵隊伍。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
武器配備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弓、箭、戈、矛、刀、斧、鉞、干盾、矢鏃、頭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經濟
商朝的農業比較發達,可以使用多種谷類釀造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由於交換的發達,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國家,由於商王朝商業的發達,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很多,今天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家對商朝國人的稱謂。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的規劃,農田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了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還馴養了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科技
商代開始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制陶業、商業也很興盛。商代甲骨文的發掘證明,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天文歷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也有新的發現,人們發現了火星、彗星,此外還有數學(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記載,音樂的成就很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的樂人;雕塑是商代工奴們最突出的工藝成就。
帝王年表
有關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君主列表,請參看商朝君主列表。
商 廟號 謚號 姓名 血緣關系 注
大乙1 履 示癸之甥 妣丙
大丁2,11 大乙之甥(子) 妣戊
卜丙3 勝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太宗14 太甲2 至 大丁之甥(兄子) 妣辛
沃丁4 絢 大甲之甥(子)
大庚2 辯 沃丁之弟 妣壬
小甲 高 大庚之甥(弟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妣壬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庄 大戊之甥(兄子) 妣己癸
卜壬3 發 中丁之弟
戔甲5 整 中丁之甥13(兄子)
中宗14 且乙6 滕 戔甲之弟13 妣己庚
且辛 旦 且乙之甥(弟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甥(兄子) 妣己庚
南庚 更 且丁之弟(或羌甲之甥)
象甲5,7 和 且丁之甥(兄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頌 般庚之弟
小乙7 斂 小辛之弟 妣庚
高宗14 武丁 昭 小辛之甥(兄子) 妣辛癸戊
且己6,11 武丁之甥(子)
且庚6 躍 且己之弟
且甲6 載 且庚之弟 妣戊
廩辛 先 且甲之甥(弟子)
康丁9 囂 且辛之弟 妣辛
武乙 瞿 康丁之甥(弟子) 妣戊
文丁9,10 托 武乙之甥(子) 妣癸
帝乙 羨 文丁之甥(子)
帝辛 受 帝乙之甥(子)
注1:大乙,甲骨文亦作唐,司馬遷的《史記》中為天乙或湯。
注2:大丁等,《史記》中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卜丙、卜壬,《史記》中為外丙、外壬。
注4:仲壬、沃丁,甲骨文未見此二王名。
注5:戔甲、羌甲、象甲,《史記》中為河亶甲、沃甲、陽甲。
注6:且乙等,《史記》中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稱之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般庚,《史記》中為盤庚。
注9:中丁,《史記》中為仲丁;康丁,《史記》中為庚丁;文丁,《史記》中為太丁。
注10:文丁,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大丁、且己,《史記》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則有。
注12:大戊、小甲,《史記》與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長幼順序相反。
注13:戔甲,《史記》中河亶甲為外壬弟,亦即中丁之弟,祖乙則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記》以太戊為中宗,另以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
張光直的商代王制假說
商代政權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為兩組,一組謚稱以甲乙為主,一組謚稱以丁為主,兩組互相通婚,輪流繼位執政。王位多傳於另一組的下輩,有時也傳於同組內的同輩。王位以此互傳的方式,從而在兩組之間祖孫隔代繼承。據卜辭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稱父,子甥侄皆稱子。親堂表兄弟皆稱兄弟,所謂父死子繼,實質為舅死甥繼,王位傳於另一組。至於兄終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組,似為特殊安排。
學 者相信,商王族分為分甲乙丙丁等十個祭儀群,這些祭儀群是政治單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單位,地位與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勢力最大。十群彼此結 合,歸屬兩大組,以甲乙為主的一組包括戊己,以丁為主的一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傳,必須在各群之間傳遞(傳於另一組 或同組內的另一群),而且傳於同組中只能由同輩繼位,傳入另一組才能由晚一輩承繼。君主由王族/貴族會議輔政,A組領袖為王,B組領袖則為其副手,王位傳 承由會議選定,中間可能涉及權力斗爭甚至流血政變,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間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卻不見得 有嚴密的成規。
這里必須指出,張氏此論點於二十世紀中晚期曾引起熱烈討論,但囿於其古文字、文獻、史學之認識不深,尤其是甲骨學知識的淺薄,導致此「二系」論點近年來在兩岸學界屢遭批評,事實上,已經被許多學者證明是「異想天開」了,並不可信。
商王在位年
據先秦文獻記載,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湯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太戊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
湯 「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漢書‧律歷志》)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太甲 「案《紀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
太戊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書‧無逸》)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
武丁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尚書‧無逸》)
祖甲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書‧無逸》)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商年表
本商年表據「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發布的推算結果。
商前期/1600——— 1300
商後期(盤庚遷殷後)
盤庚、小辛、小乙/1300——— 1251 50
武丁/1250——— 1192 59
祖庚、祖甲、廩辛、康丁/1191——— 1148 44
武乙/1147——— 1113 35
文丁/1112——— 1102 11
帝乙/1101——— 1076 26
帝辛/1075——— 1046 30
商(前1600——前1046)
湯(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勝)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發)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逾)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陽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盤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頌)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斂) 10 癸丑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載) 33 乙亥 前1189
廩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囂)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丑 前1109
帝乙(~羨)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紂) 30 丙寅 前1075
註:盤庚至帝辛在位時間、年數,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證]作了修正
『叄』 商朝起源 商朝起源於哪裡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定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3)哪裡記載商朝歷史擴展閱讀
疆域
商朝的勢力范圍大大超過了夏朝。《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 。」
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商王朝遠未形成後世的統一的大帝國,其疆域只是大致的勢力范圍,所能直接控制的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其若干方國則只是商勢力的據點,商的控制力是比較薄弱的。
『肆』 商朝的歷史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帝嚳)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 。
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 ,商人「郊」祀之。
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 夏自少康中興後,傳到帝孔甲時,夏王朝已統治中原地區數百年,由於統治日趨腐化,而漸漸走向衰落。史稱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釁之」,「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孔甲下傳四世,履癸繼位,他就是夏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桀。相傳夏桀非常殘暴,百姓已不堪忍受。《史記·夏本紀》說:「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為擺脫孔甲以來的日益衰敗的局面,桀加強了對內的統治,堅決鎮壓異己力量,據說他斬殺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但高壓手段並未達到其目的,而是加劇了人民對他的痛恨,人民甚至發誓要與之同歸於盡。
桀在加強對內控制的同時,為了轉移人們的不滿和掠奪財富、奴隸與美女而不斷對外進行征伐。他先伐有施氏,有施氏被迫將妹喜獻於桀。又征岷山氏,岷山氏被迫「進女於桀二人」。夏桀的這些行為當然要引起各部落的不滿和反抗,「諸侯畔夏」亦就不可避免了。顯然,到夏桀之時,夏王朝的統治已處於嚴重的內外交困之中。
與此同時,興起於東方的商族則有較大發展,並逐漸強盛起來,在商湯的領導下已積蓄了滅夏的實力。湯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他在成商部族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
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
商族在滅夏前尚處於氏族社會末期。此時商族內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剝削等現象亦早已產生,但相對於夏王朝的統治來說要寬松、緩和得多。湯亦注意取得國內的擁護和支持。《國語·魯語》說「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淮南子·脩務訓》更進一步說他「夙興夜寐,以致職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窮困。弔死問疾,以養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
成湯的勤政薄斂體恤民情等舉措,對籠絡人心,鞏固統治,積蓄滅夏力量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他的行為不僅得到本族人的擁護,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國人民十分嚮往。因此,也就有了《史記·夏本紀》所謂的「湯修德,諸侯皆歸商」的局面。
商湯的活動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時商的力量雖已有較大發展,但相對於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暫時臣服於夏。夏桀出於猜忌將商湯召來並囚之於夏台。
其次,用伊尹的計策,離間夏桀與其同盟者九夷族的關系,使力量對比漸漸轉向於己有利。
《說苑·權謀篇》對此有較詳細的描述:「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氏焉。」至此,除了少數部族如昆吾等尚聽從夏王的指揮外,桀已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形勢已轉變的對商湯極為有利。
完成這些准備後,商開始對夏用兵。
湯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歷數夏桀的罪惡及人民對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滅夏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指出滅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違背,有功者將受到獎賞,不從者要受到嚴厲懲罰。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書·湯誓篇》。商湯從亳起兵,矛鋒直指夏都。
在與夏桀決戰之前,先滅掉了此時仍然聽從夏王指揮的個別方國部落。《詩·商頌·長發》:「韋、顧即伐,昆吾夏桀」鄭玄如是注釋:「韋,彭姓也。顧、昆吾皆己姓也。三國黨於桀惡,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說明湯之所以伐韋、顧、昆吾三國,是因為它們仍在助桀與商為敵,即「三國黨於桀惡」。三國之中最後滅亡的是昆吾,《史記·殷本紀》說:「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代昆吾,遂伐桀」。
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時夏桀對商湯的進攻並未做認真防備,「桀亡待湯之備」。因此,當商湯的軍隊到來時,「未接刃而桀走」。
夏軍逃至鳴條,一戰被商軍擊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史記·夏本紀》雲:「湯乃踐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湯完成滅夏重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
向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商朝建立以後,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
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佔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 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在黃河下游一帶(今商丘一帶)繁衍。商朝確立統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後來在盤庚時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稱作殷商。
商朝的勢力范圍也大大超過了夏朝。考古學家從安陽的小屯村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說明殷商時代文字已經得到充分廣泛的應用,發展得也比較成熟;漢字的結構在甲骨文中已經基本形成。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使我們對商朝的了解更為詳細可靠。
商朝對於天文天象的記載、對於干支記時法的運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都比較快,尤其是手工業,青銅器的冶煉與製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遷邢(今邢台市)、南庚「自邢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關於商朝的另一個都城——耿都。公元前1525年,祖乙不滿相都(今河南內黃)把國都遷到了耿地(今山西河津),一年後,祖乙就因河患復遷都邢(今河北邢台)。因其為都僅僅一年,史學界就把祖乙遷耿略去不談。
從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
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死後謚為高宗,所以他又被稱為殷高宗。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
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
在周武王時,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紂)倉促間只能以奴隸為軍抵禦周人,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戰,「血流浮杵」,國內商軍盡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周王朝建立。 商朝滅亡,殷商的王族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於是武王封於朝鮮,率領部分殷民北遷,建立朝鮮國,史稱箕氏朝鮮。 西漢初期,燕人衛滿滅掉箕氏朝鮮。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遺民一分為二,成為後來的衛、宋兩國。宋國在戰國時亡於齊,衛國在秦二世時被秦朝吞並。在遼東,又有商朝宗室箕子開國朝鮮,後亡於燕人衛滿。
『伍』 中國在商朝之前的歷史是
商朝,又稱殷、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紂王)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後由於頻繁征討東夷造成國力空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滅亡。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青銅時代及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長用蠻夷來做祭品和奴隸(而祭品往往會被當作食物吃掉)。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甲骨文中頻繁出現「羌」這個字,意為奴隸。殷商甲骨文的語言是典型的主謂賓語序,與阿爾泰語系的主賓謂語序完全相反。商部族起於河南商丘(河南東部,黃河下游),商朝興起以後對異族施行的殘酷政策使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周邊的與中原迥異的部族和文明大幅度消失,變成以殷商為中心的文明共同體。使東亞地區種族和文明的繁復性有一個大幅度削減 ,人種和文明變得單一。
『陸』 商朝歷史是什麼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商的先世商族是興起於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傳說它的始祖契與禹同時。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立。小辛死後,傳弟小乙。小乙死後,繼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武丁。在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6)哪裡記載商朝歷史擴展閱讀: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庚是紂王之子,幼時聰明好學。約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悅。周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蔡等三國。
朝歌以東設衛國,使管叔由管徙封衛,朝歌西與南為,使蔡叔由蔡徙封;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監視武庚。此時,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的西壇、三海一帶)續殷祀。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駕崩,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國事。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謠言,並串聯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江山,「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征,伐朝歌叛軍,武庚兵敗被誅。周公又殺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殷頑」遷於洛陽管教之。
『柒』 商朝歷史有沒有文字記載
文字記錄當然有,先秦著作《詩經》、《戰國策》、《禮記》、《尚書》等中,以及後來的《史記》中都有有關商的文字記載。
但是對於考古學來說,後人的記錄只能做為旁證,不能作為直接證據。必須要有同時期的文字記載才是直接證。
商朝當然有,那就甲骨文,先是在各個中葯鋪散見,後在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片,每個片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字,雖然主要是用來占卜用的,但是裡面也記錄了商朝的大量史料,而且用國際通用的碳14法測定,其時間也與其記錄年代及後相史籍相符,這樣商朝即得以確認。
這就涉及到前朝夏朝的問題,雖然有先秦及以後的諸多史料記載,也有了大量夏時期的文物出土,但是就是沒有同時期的文字資料哪怕是甲骨文記錄被發現,所以嚴格的說來,現在夏朝還只能算是傳說。
『捌』 有關商朝歷史的直接史料主要來自於什麼的記載
①出土文獻,主要包括一些大型的墓葬里的文獻與出土的甲骨文等。
②傳世文獻。《史記》等我國的正史,還有就是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記載了商朝的歷史。
③青銅器。很多青銅器是有銘文的,根據這些銘文識別出文字,並且進行考釋,也可以得出一些史料。
『玖』 有詳細記載商朝的歷史書嗎
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汲冢古文》或《汲冢書》。由於該書原無名題,原書為竹簡,也稱《竹書》,所記史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所發現的古代史書,是一本編年體的史書。由於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厘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所以能夠避過秦末大亂的毀滅。它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歷史事件。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同,而且取向相異。竹書紀年描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沖突,譬如,根據《史記》所記載,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但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因此《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存疑。
本書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逸。279年的西晉,一個位於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之餘,亦同時讓墓里的大批竹簡出土。當時國家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翻譯竹簡(因為魏國文字和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期間又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佐著作郎束皙續成。最後負責官員把史書紀錄的部份整理好,並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
由於《史記》採用紀傳體來記述事件,竹書紀年的出現,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史記內容,如「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干王位」,與史書有極大差異。又如《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可能是指在前899年4月21日,清晨時發生的日全蝕,可據此推定周懿王元年(也有學者對這個說法存疑)。王國維在《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中指出今本紀年中的周幽王六年(前776年)日食出自《詩經·小雅》「十月」和《新唐書·歷志》「大衍歷議日食」,本是周代的無年代日食紀錄和唐代以前的計算結果。
這套晉朝時整理好的《竹書紀年》,到了宋代又再度散佚。清代學者從史書中輯收《竹書紀年》的各種引文,重新再組合成一份復原版的『竹書紀年』。這一份復原版的《竹書紀年》,一般稱之為《古本竹書紀年》。明代嘉靖以後,出現二卷的所謂「《今本竹書紀年》」。由於來路不明以及體例與歷來所引《竹書紀年》有所不同,《今本竹書紀年》歷來被斥為元明時人之偽作。但也有學者肯定《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實性。例如美國學者夏含夷認為《今本竹書紀年》和輯錄的《古本竹書紀年》體例文字等有諸多差異,是因為兩者分別是西晉時代兩次竹簡整理工作的產物。
『拾』 商朝歷史
1 商族的歷史與夏同樣久遠,傳說簡狄吃了玄鳥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
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的統治很穩固。
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襲制,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到商後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也是後來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礎。同時,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現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記錄。商王的統治僅僅限於狹小的
中央地帶,四周及邊緣地區是王室諸子及各族的領地,中央集權還沒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後加劇,王權的爭奪尤為激烈,同時還有奴隸的反抗斗爭。紂王時用武力鎮壓,但最後引火燒身而滅亡了。商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後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後,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後,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中期的幾百年間,歷代統治者由於朝廷內部的分爭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遷都:仲丁自毫遷於囂;河檀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奄;盤庚自奄遷殷。自盤庚遷都到殷起,商朝的國勢又開始上升。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的各方國,大大的擴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為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繼即位後,在政治上沒有才能,又荒淫無道,致使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後的六個國王(廩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則比祖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愛美女妲己,將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廢除貶斥,將政務完全交給費仲等弄臣。為此,不僅朝中大臣、貴族反對紂王,而且諸侯和各方國也於商王朝離心離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治。
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及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說明商朝的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被普通認為是商時代的文字,這是我們今天可以識別的最早的中國象形文字,為我們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2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以毫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站,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湯用武力消滅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統治,是歷史的進步。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但是他的誕生,畢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所以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商的繼統法,是采兄終弟及制,無弟然後傳子。商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無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三年,太甲悔過,又迎歸復位、勤儉愛民、諸侯親附,社會安定,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此後,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時,曾發生過有諸侯不朝的情況,太戊繼位,在「伊陟(音「智」ˋ)」和「巫咸」的輔佐之下,殷道復興,諸侯歸附,太戊被稱為中宗。
從第十位天子「仲丁」開始,商王室出現混亂。其後五代九王,多次發生廢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兒子爭奪王位的權力斗爭,並且多次遷都。先是帝「河亶(音「膽」danˇ)」遷都於「相」,然後是帝「祖乙」遷都於「邢」。「九世之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並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關心百姓,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鄉間長大,了解民間疾苦和稼檣艱難。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傅說」為相,任人唯賢,大力改革政治,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大規模地對荊、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發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無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為射天。後來他在河間打獵時,遭電擊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紂」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斗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文過飾非,淫虐無比,奢侈無度,醉生夢死,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周邊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湯->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紂王)
後,妃 商王武丁妃 : 歸好,商紂妃:妲己
功臣名將 伊尹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獲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鉅橋。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經濟文化: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ˋ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見)、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朝的起止年代,大約是公元前一七六○年到公元前一一二○年,共存在六百多年。
商朝
商朝的時間BC1600---BC1046約從公元前17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商朝歷代國王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
奴隸制的發展時期—商朝
1、 商族的興起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 「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2、 商朝建立與發展
湯即天乙,甲骨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相傳曾被囚於水牢。他在當選為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國葛(今河南寧陵縣北)、韋(河南滑縣東)、顧(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河南淮陽南),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向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3、盤庚遷殷
商自湯至紂,歷十七世、三十一王,約六百年,以盤庚遷殷為界,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湯在位期間,能夠勵精圖冶,履行「天子」職責。據說商初七年大旱,湯以身為犧牲,祈求上帝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呂氏春秋·順民》)。當時商的勢力很大,《詩經》上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湯死後,其孫太甲即位,雖然荒淫,但有賢臣伊尹輔佐,尚不致大亂。後來多次發生王位爭奪事件,王都屢遷,政局不穩,「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第二階段:從盤庚開始。盤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鑒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決定把都城自奄遷至殷(河南安陽西北)。殷「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被山」(《戰國策·魏策一》),是所謂「天下之中」。此後273年都城不再遷徙。盤庚行湯之政「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史記·殷本紀》)。盤庚三傳至武丁,商王朝達到極盛。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商朝後期,政治腐敗,至紂統治時,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