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歷朝都是先西後東呢如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呢
所謂西朝和東朝,實質上是以都城而論的,因而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到更開闊一些,談談中國古代“遷至東都”或“營建東都”的問題,這里暫時拋開西晉東晉、南宋北宋這種因首都淪陷被迫遷都的情況。
中國古代時,洛陽處於天下之中,其所在的關東地區亦是文化最為昌明的地區,但是中國歷代最為強盛的時期諸如西漢、唐前期,都是立都於長安,並且二者並非截然對立,東漢繼西漢而起卻遷都洛陽,武則天建立武周以後同樣遷都洛陽,這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呢?
以安史之亂為界,我們大體可以把中國古代歷史分成兩段,我們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亂之前出現過很多次將都城從關中遷至關東,或是在關中都城之外另建東都的情況,較為著名的包括周公營建洛邑、光武帝遷都洛陽、隋煬帝和武則天遷都洛陽等等,我們發現這一現象貫穿於西周、秦漢、隋唐時代,那麼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研究一個沒有遷都的王朝——秦朝。我們從楚漢戰爭中就可以看出,無論是陳勝還是懷王,其目的都是要恢復列國體制,而不是要以楚帝取代秦帝,因而可以說楚漢戰爭的實質不僅是反秦國,更是要反秦制,具體而言就是秦式關中軍國體制。
總而言之,關中由於其特殊的地緣條件和社會風俗,易於形成動員力極強的軍國體制,易於實現統一,但是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關中和關東文化的深刻對立導致關中本位的軍國政策在關東難以實行,因此從關中本位走向普世化便成為漢唐時代必需的命題,而遷都洛陽往往代表著這一過程的最終完成。簡言之,頻繁出現的從西部遷都至東部,是因為西方易於得天下,東方適合治天下。
但是這里必須指出的是,二者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兩漢在光武時期才最終遷都洛陽,但是其普世化進程在武昭宣時代就基本完成,而武後死後重新還都長安也並不意味著關隴勢力的再起,其中的政治因素同樣復雜。這一過程在唐朝之後不再重現,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五代時期關中地區進一步衰弱,其二則是唐宋變革之際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完善,區域本位政策已經無法重現。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話題,中國最為強盛的時代大多立都於長安,可能是因為其軍國體制尚未瓦解,動員力依然強大相關,而洛陽時代武功不多則與其趨向文治的政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