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歷史比科普重要性

為什麼歷史比科普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3-08-13 16:30:18

1. 歷史的重要性是什麼

歷史的重要性是可以以史為鑒。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明智。「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因為歷史就是講述過去歷朝歷代的古今中外的人們在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在其中你會學到很多知識,學到很多道理。如果你想使自己智慧,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你就要認真學習歷史。

(1)為什麼歷史比科普重要性擴展閱讀

以真實的形式記住和保存的所有事件均構成歷史記錄。歷史論述的任務是確定最能有助於產生准確的過去敘述的來源。因此,歷史學家檔案的構成是通過使某些文本和文檔的使用無效(通過偽造其代表「真實過去」的主張)來限制更一般的檔案的結果。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科學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它也可以看作是這兩個廣闊領域之間的橋梁,融合了兩者的方法論。一些個人歷史學家強烈支持其中一種分類。

在20世紀,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德·布勞德爾(Fernand Braudel)通過將經濟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外部學科用於全球歷史研究,對歷史研究進行了革命。

2. 我們為什麼需要歷史人類為什麼需要歷史

原因: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否認歷史對於後世的意義,除特殊的時代環境下,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和文革時期,主流人群對歷史似乎懷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始終是以之為自豪的。歷史和哲學一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志存高遠者,必不忘從這兩方面修心。而學習歷史,是起點。

學習歷史,能夠啟迪人的智慧。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2)為什麼歷史比科普重要性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3. 歷史與科學的關系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二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

4.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讀史使人明智!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德國著名作家的回憶錄,描寫20世紀60年代,就給我很大的啟發:


20世紀60年代,中國面臨著一個風起雲涌的世界局勢:向東,在中蘇論戰的如火如荼中,中蘇兩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向西,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鎖中國。對此,1961年初,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反帝、反修的「兩條戰線」思想,文首這句廣為流傳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當時,這句詞表達的是「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決心,而後來的社會發展現實表明,這句寫於1963年的詞,彷彿預示了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風雲變幻、風起雲涌的狀態----

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

那是西方各種政治思潮方興未艾的時代;

那是「時髦放縱的60年代」;

那是一個「崇尚自由、享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網路詞條語);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是一名德國作家的回憶錄,記錄的就是這段「充滿理想與暴力、青春與混亂的年代」。作者漢斯·馬克努斯·恩岑斯貝格爾是德國著名詩人、作家,2010年獲得著名的索寧獎,頒獎詞尊稱其「在文學、散文和新聞寫作領域留下了可觀足跡。」

那個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須先梳理一下那是個怎樣的時代:

二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斗爭遍及全球;圍繞處理戰敗國問題、戰爭遺留問題、經濟多邊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問題,圍繞著兩種制度的沖突以及不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兩大陣營的對抗在全球范圍內似乎無處不在,而對抗的核心,即是美蘇對抗。



世界政治的急劇變化帶來的就是社會思潮的極大發展,對此,活躍在文藝界的詩人、學者們,就會更敏銳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動盪。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自己的自傳《妙趣橫生的20世紀》一書中,曾經專辟一個章節寫「20世紀60年代」,記錄那個年代風起雲涌的革命熱情:

「發生於1968年的紀念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與意識形態上的疆界,從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東方的華沙、布拉格與貝爾格萊德;20世紀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舊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隨高等教育的爆炸性發展而新近躍升為中產階級的群眾)一度都覺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種感覺時而純粹出於他們打算採取個人的行動。」

在那個激盪的時代,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輕人們印製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為推翻體制的象徵;「造反派」學生們有意識地或無意地踐行著「巴枯寧式無政府主義」。但在親歷20世紀60年代的霍布斯鮑姆看來,那些狂熱學生的立場其實最接近「情境主義者」,他們的訴求是「要通過個人關系的改變來促成一場'日常生活的革命'」。




圖片來自網路:切格瓦拉

《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則是另一位親歷者眼中的「奇異狀況」。不回顧梳理一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歷史發展現狀,不懂得這段時期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史上的重要意義,似乎就讀不懂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的素材是來自於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驚訝地發現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作者「第一次與俄羅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蘇聯旅行的潦草日記」,包括「回憶動盪」的年代的零散日記,是瑣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記錄。作者在書中曾經提到,為了向讀者呈現當時最本真的社會面貌,他在書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舊手札和日記」的原貌。所以,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被似乎無關緊要的景物描寫、略顯單調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雲。但是,那些經歷,本來就有些莫名其妙:東西方冷戰最膠著時期,作者作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請去訪問蘇聯,還見到了赫魯曉夫,親耳聆聽「最高領導人」們刻板的「正確指示」,還與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的「陪伴者(實際則為克格勃監視者)」們鬥智斗勇;在作者與自己的朋友們(多為當時文學界泰斗)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明確意識形態指向下的無所適從;「莫斯科醫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憤慨;我們甚至可以在書中看到,作者對漢莎航空的飛機座椅與飛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較和抱怨……看似沒有頭緒,但在那個「奇異」的年代,這些散亂的記憶,卻像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的動盪與不安。

最令人稱奇的是本書「1967至1970年回憶動盪」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採用了與自己的分身對話的方式進行敘述。21世紀翻看到曾經日記的作者,向20世紀60年代的那個自己發問。所問出的問題也是讀者們感興趣的:「俄羅斯傳奇」(指作者與法捷耶夫的女兒瑪莎的一段跨國婚姻」的始末、作者與當時德國左派人士的交往情況、是否同情激進極端組織「紅軍派」等等。對話中,現在的作者與當時的自己在一個平行時空中相遇並擦碰出火花,從一位親歷者的獨特視角,展示出那段雲詭波譎的歲月。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

「聰明人把他的生活變得單調,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偉大的意義。」

《動盪》中,作者記錄的,彷彿都是他經歷過的「最小的事」,但表現出的,也許卻具有偉大的意義。《殺鵪鶉的少女》中有句話有段時間曾經火遍網路,即「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動盪》中「沉悶平凡」的記錄,反射出了一個激揚時代的側面。

向那個時代致敬。

5. 歷史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學這個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6. 為什麼需要知道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性在哪

歷史主要是讓我記住過去,一段很好悠久的歷史,對於我們今後影響較深,五千年的文化,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璀璨之星,所以關於歷史的重要性、可以研究人的發展歷程、一個生物的進行階段、一段歷史記錄。得等

7.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我們剛出生就開始了學習,只不過每個階段學習的內容都不一樣,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的如何走路,如何說話,也就是如何生存。等到了大些的時候 ,我們就要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直白一些,也是為了以後的生存。

那麼,就讓我們秉持理想信念,研讀歷史書籍,傳承先烈精神,為了夢想,繼續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堅信,世上無難事。加油吧!

8. 歷史很重要嗎

歷史是獨特的,歷史是抹不去的。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牢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
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鑒就是鏡子的意思,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學習歷史可以教會我們愛國,歷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每以位歷史老師的職責。從小每一位老師就喜歡講歷史,中國古代史上輝煌燦爛的文明、文化。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在教材中還記載了大量歷史人物的愛國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彌留之際留下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增強了我們的歷史使命感例如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我們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這些歷史加強了我們自立、自強的信念。
學習歷史教會了我們怎麼去做人。教育對每一個人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更不例外。用那些愛過人士和出賣國家的人進行鮮明的對比,培養我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榮。多介紹一些歷史人物例如司馬遷、居里夫人、李大釗等名人讓我們從中去學習他們的精神與意志。從小對我們進行歷史人物的教育無疑對我們將來是由好處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歷史比科普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