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課堂如何提出問題

歷史課堂如何提出問題

發布時間:2023-08-14 08:56:36

① 如何在歷史課堂向學生提問

提問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最為普遍運用的教學手段。當前教學改革要使教學的中心目標由「知識」 轉變為「能力」 , 要求廢除傳統的「滿堂灌」 , 注重啟發式 , 課堂提問顯得更加重要。但長期以來 , 一些教育者對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足, 認為課堂提問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 因此課堂提問往往流於形式 , 習慣於隨心所欲 , 甚至有的採取一問到底的「滿堂問」 。
筆者認為 , 這種片面追求表面氣氛活躍的隨心所欲的「滿堂問」 無異於《水滸傳 》中九紋龍使的「花棒 」 , 中看不中用。實際上課堂提問過 多過濫 , 學生應接不暇 , 老師不加思索信口亂問 , 學生不經思考隨便亂答 , 使嚴肅的課堂教學流於庸俗 , 容易造成學生的負遷移,不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那麼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發揮課堂提問的應有功能,使課堂提問不僅能活躍氣氛 , 更重要的是能深化歷史課堂教學 , 啟迪學生思維 , 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呢?

一、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

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就是指在課堂提問時要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問題,做到有的放矢。當前廣大同仁認可的目標教學法也強調: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因此課堂提問也要為實現教學目標而設定,特別是教學目標里的能力目標,更是課堂提問的著眼點。這節課應讓學生掌握哪些基礎知識,明白什麼道理,要訓練學生的何種能力,教者要依據教材的程序層層設問,及時點撥,指導學生一步步加強對教材的理解,以實現教學目標。

針對性要求設計問題要選准突破口 , 切中要點 , 不應在枝節問題上拉扯過多 , 更不能無的放矢 。

譬如,在講到《唐朝的衰落和滅亡》時,教材敘述:「天寶年間,唐玄宗日益驕奢,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他重用奸詐的李林甫和楊國忠為相 …… 」

如果講完這段史實後,依據教學的目的提出:「根據史實說明,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就可以聯系史實通過分析綜合得出「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腐敗,造成天寶危機」這個歷史的觀點。

但如果教者隨心所欲地提出諸如:「中國四大美人是誰?」 你看過 電視劇《楊貴妃 》嗎 」之類問題 , 就顯得不切中要點 。 並且會使學生胡思亂想 , 造成知識情感的負遷移。 所以設計問題必須針對教學目標而設定,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二、課堂提問要考慮適應性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 》中 , 用「射箭要看靶子」 、 「彈琴要看聽眾」 比喻做文章 、 做演說要看對象。課堂提問雖不同於演說,但也要看對象,要根據教學對的不同層次、不同群體,設計出適應他們接受能力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者要根據不同年齡、 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心理狀態、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來調節所提問題的深度和難度,做到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太難,如上天攬月,學生望而生畏,百思不解,抑制探索的積極性,不利於能力的培養。太易,學生不加思索,隨便回答,久而久之,就會懶動腦筋,導致思維鬆懈,同樣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 ,在上初中一年級歷史課時,向學生提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特徵是什麼?或唐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從中我們得到什麼啟示?」 之類問題 , 顯然就不適合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

但如果把問題改為 「 結合史實說明 , 什麼時候我國奴隸社會開始瓦解 , 封建社會開始形成?」 和「 唐朝前期 , 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 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近幾年高考所出的問答題縱橫聯系 , 步步深人 , 既有知識的廣度又滲透著對各種能力的考查 只有選取這樣的問題 才能適應高中學生的訓練要求。

課堂提問的適應性,還要考慮優差生兼顧。要注意信息的反饋,發現學生無從回答,要注意進一步誘導,或改變提問方式,盡一切可能打開他們的思維閥門。總而言之,提問猶如摘桃子,要盡量做到優生稍做努力能摘到好桃 , 差生「跳幾跳」 也能摘到桃子吃。 達到優生「吃好」 , 差生「吃飽」 , 各有所得。這樣才利於學生各自能力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歷史貫穿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知識浩翰無窮,歷史問題也千頭萬緒。僅以一節課的內容來講,要提的問題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就決定了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力,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的思維能力。

而歷史的思維能力一般是通過常用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來發展的。 因此,筆者認為 ,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應選擇下 面的問題進行提問:

(一)選擇有利於學生掌握分析 綜合的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例如,在講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和 中法戰爭 》這課時 , 教材開始就以綜合性的形式提出 「 19世紀70年代以後 ,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邊疆出現了危機。」如果教者講到這里,就暫停一下,讓學生閱讀教材並在閱讀指導時提出:『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出現危機的表現有哪些?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分析教材 尋找出、理出:「美日侵略台灣」、「俄英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西藏」等史實回答上面的問題這比起老師全盤包攬講解分析更利於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

綜合與分析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綜合以分析為基礎,而分析的目的也是為了綜合。所以對一些較難理解的歷史觀點或歷史概念 ,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 , 然後根據從教材分析整理出來的史實提出問題 ,讓學生依據具體的史實, 綜合概括出歷史觀點。從而教會學生掌握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擇利於學生掌握比較、分類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比較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 歷史高考歷來注重對比較能力的考查,比較性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有,因此提高學生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十分重要, 這就要求教者在常規教學中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比如,在講到抗日戰爭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的內容時 , 我就讓學生提問 「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學生通過兩種路線的比較,懂得了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是人民戰爭路線,是發動全民族的抗戰,而國 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是實行不發動群眾,只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兩種路線的本質特徵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掌握了「比較」這個常用的歷史思維方法,分類是一種變式的比較。

教者在學生學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新舊知識的聯系,把具有相同特徵的人和事組成一類,無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讓學生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通過回憶、聯想、分析整理出來,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 選擇有利於學生掌握歸納概括的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歸納、概括就是對零散的歷史知識進行處理提煉,形成歷史觀點。近幾年高考的材料題、問答題均突出反映了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考查。而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因此 , 在常規教學中, 教者應長期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在常規教學當中,經常通過提問,讓學生從史料中提練觀點,或者通過對有關史實的歸納、概括、梳理出基本線索堅持這樣用史論結合的方法來提問訓練學生,較快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並非天方夜譚。

課堂提問與能力培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利用課堂提問來培養學生的能力,順應了當前教學改革的思路。新的教學論提倡:課堂教學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優化的課堂提問能充分體現這一教學思想。

老師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 , 讓學生思考作答 , 本身就是一種訓練。 學生的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就體現 了主體作用。
課堂提問為中學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提出帶有啟發性的、體現能力培養的問題 , 其作用就像站在前台的樂隊指揮 , 教師的「指揮棒」 (提出問題)指向哪裡,學生的歷史思維就跟到哪裡。

問題教學法認為:學生的歷史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歷史課應當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善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使學生經常主動思考顯示在他們面前錯綜歷史現象,尋找奧妙無窮的歷史答案。教師的「指揮棒」的作用發揮好了,就可以奏出和諧動聽的樂章,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② 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我國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對於農村初中來說,很多學生從初一才真正開始學習歷史,知識積累非常薄弱,對於初中歷史老師的教學來說帶來的挑戰巨大。當前時期很多農村初中現代化教學設備還比較落後,多媒體教學設備嚴重缺乏。經濟落後,教育資源貧乏,歷史教學情況更是極其落後。
二、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老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情況和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採取最為恰當的方式,對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引導進行培養。
1. 創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引導。對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創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初中生的精神和心理都更加放鬆,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也更能激發初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初中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升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2. 通過鍛煉初中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來激發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初中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最為關鍵的部分。初中歷史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初中生進行獨立思考,將思考的成果做出一個總結。如,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形成一條時間軸,通過時間軸幫助初中生記憶每個時間點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由歷史事件聯想到發生的原因、經過、結局及其歷史意義,以此,促使學生鍛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3. 鼓勵初中生敢於對權威提出質疑。初中歷史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用於探索,勇於對權威提出質疑。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或者自己的判斷對某些問題提出質疑之後,勢必要去尋找相關的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質疑,這就需要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探索,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漸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 推薦初中生多閱讀一些課外史書。歷史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是一門非常有趣,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科。有很多歷史故事都能夠讓學生充滿探索的沖動。其實,學習歷史知識不僅僅在課堂上,在課堂外學生也要多讀一些歷史書籍,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歷史的綜合素養。通過長時間在閱讀課外書籍方面的積累,學生也逐漸養成了獨立自主學習的意識,被一些書中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吸引之後能夠獨立自主的去探索與該段歷史比較符合的背景故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漸漸的得到提高。
5. 多組織小組形式的學習。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僅要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也要有團體合作的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就某一歷史問題分組討論學習,可以同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的雙重目的。在小組討論中,每個學生都要真切地參與其中,通過小組的分組討論,讓大家都獨立進行思考,他們也都能看到與其他學生的差距所在,通過團隊合作達成教學目標。

③ 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介紹

"問題教學"模式的"形成共識,以史鑒今環節引發學生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問題、嘗試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使學生的創造性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升華。我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介紹

一、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的含義

"問題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引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探索、解決問題。學生的積極思維由問題開始,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問題意識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的過程。歷史"問題教學"模式是在有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教學關系為基礎,以"讀課題提問——課中提問——小結提問"為主線,營造一種學必有問、問必帶思、思必有辯的課堂氛圍。它充分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通過創新意識、教學系統等諸多要素的優化組合,鼓勵學生自己去建構知識的意義與聯系,去體驗與探究社會生活,升華情感,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本真,開拓歷史視野,提高歷史思維素養和創新、綜合與實踐能力,提升其人文修養。

二、 "問題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 主體性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 實施主體性教育,既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教育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因此,"問題教學"模式是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2. 發展性教育思想

教育實際上是在已有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使學生得到新的發展的過程。"問題教學"模式就是追求這樣一種過程。其特點就是從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出發,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逐步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同等參與教育活動的機會,並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探究的活動中來,從而得到積極的發展。

3.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能是信息,知識是通過學生活動不斷建構起來的,是非預存的。學習不僅是"學會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把發現學習法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鼓勵學生去發現知識的奧秘,去掌握學科的結構。"問題教學"模式就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問題教學"模式就是要求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導入新課後,首先引導學生讀課題提問,即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題目,提出想要在本課中學習的問題。把學生的提問進行歸納、提煉,作為本節課學習的提綱和任務。然後再分三步走。

1. 自主研習,發現問題

(1)從教材中你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歷史信息?

(提示:時間、地點、人物、 事件、結果、影響等)

(2)有哪些證據來證實這些歷史信息的真實性?

(提示:史書記載、詩句、圖片、文物等)

(3)還有哪些感興趣並想進一步探究的歷史問題?

(這一部分也可以用導學卡、學案等代替3個學習提示,導學卡和學案要分收獲和疑惑兩部分)

這個環節是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和教師的提示去獲取知識,並繼續質疑。3個小提示對學生的自學給予必要的指導:提示(1)是指導學生收獲知識;提示(2)無形中讓學生明白"歷史是注重證據"的這一理念;提示(3)引導學生"課中提問",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讀書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讀課題提出的問題來學習新課,在讀書的過程中繼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正是強調了學生自己感興趣並且想進一步探究的疑難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方法,因為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然後,師生共同梳理課文的主要知識點,把它們"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體",搭建課文知識的立交橋,結構式地呈現全課內容。這是對課文內容的重新建構和整合,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歷史教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這樣,學生獲得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有助於學生宏觀地把握教材,進一步理清思路,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備。

2.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鼓勵學生結合知識結構圖,解決上一個學習環節提出來的疑惑,教師一定不要代替學生回答,而誓勵生生合作,採用2、4、6、8……n 合作探究式,2人不能解決的,4人解決;4人不能解決的,6人解決……依次類推,對於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推向全班,教師在巡視同學們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共同的疑惑;全班解決不了的,教師再精講,教師要"無事不出場""該出場時才出場"。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主動地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尋找到了學習的樂趣,解放了教師,活躍了學生。

(2)師生合作。對於全班同學的疑問,通過師生合作來完成。教師通過提供恰當的、典型的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並給予適時的指導和點撥,直到問題解決為止。這時候的學生往往會豁然開朗、長舒一口氣—— "原來如此"。

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表面問題。但課堂教學中重點、難點的解決是通過對深層次問題的設計來實現的,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就需要由教師來完成。教師的問題一定要源於課本,且高於課本,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師繼續補充必要的材料,繼續對學生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只做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最後進行點評、補充與總結。這樣就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 形成共識,以史鑒今

在新課學習完成後,引導同學們回顧整節課內容,再從整節課角度出發提出問題,即 "小結提問",小結提問要具有總結性、拓展性和升華性,既高瞻遠矚,又承前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拓展提高,並與社會實際、學生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四、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的成效

1. 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生成新的問題,激發並促進其探究興趣。一節課的學習提綱和任務就是讓學生讀題目提出問題、生生合作解決的問題,而問題則是學生在閱讀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後提出來的。這樣,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投入到新課學習之中,興致高,勁頭足。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好方法。

2. 轉變了教育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多少年來,我們常常習慣於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教師自編、自導、自演(少數學生當群眾演員)的教案劇,教師的角色是編劇、導演、主演,是真理的化身。"問題教學"模式,使師生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教師回歸導演的位置,學生成為真正的演員,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這個模式實施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和諧的、平等的,學生體驗到自己是課堂主人的快樂。

3. 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問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不依循常規,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獨立思考,積極提出自己的疑惑,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然後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方式進行大膽探索,促進了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

4. 引導了學生關注現實問題

"問題教學"模式的"形成共識,以史鑒今"( 即"小結提問")環節引發學生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問題、汲取歷史智慧,鼓勵學生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釋社會中的現象,嘗試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使學生的創造性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升華。實現歷史與現實的聯姻,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意識。

設置「懸念」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一、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

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的整體,如何使學生順暢地由一個教學環節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如在講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時,在講授"七七事變"後,講到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時,可設置這樣的懸念:

(1)淞滬會戰最終失敗了,原因何在?

(2)平型關大捷打敗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勝利的原因何在?

(3)台兒庄戰役勝利的原因又何在?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並思考,這樣使學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學中來,並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尋找適當的答案。不僅如此,懸念還可以設置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之處。

教學中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確實不易。研究表明,學生經過10-20分鍾,便會導致注意力離開客體,教師講課時每隔10-15分鍾使學生轉換一下不同種類的活動,這樣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穩定。因此,懸念設置在重點、難點處,既可使學生引起重視,又可消除由於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學習"紅軍長征,遵義會議的召開"時,我講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迫使紅軍戰略大轉移,損失慘重,那麼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這樣就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內容,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一堂課結束前設置"懸念"

教材的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起因結果,存在內在聯系。舊課往往是新課的"鑰匙"。因此,在結束舊課時,不能僅滿足於本課的小結,而要找出與下節課知識的聯系點,精心設置懸念,使學生自覺地產生解開這個"謎"的需要。

如在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二七慘案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而兇殘的,僅僅依靠工人階級單匹馬、赤手空拳,是無法戰勝敵人的。"我設置懸念:"因為工人階級單匹馬、赤手空拳"則"不能戰勝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那麼出路在哪裡呢?怎樣才能不會"單匹馬、赤手空拳"而戰勝敵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請同學們課後預習下一堂課的內容。

④ 我怎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談話法和進行復習提問

其一,教師要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學生課堂上已學過的知識或者學生通過其他別的什麼渠道,如歷史讀本、網路電視等途徑獲得的歷史相關知識。只有掌握了學生所具備的哪些知識背景,教師才能設置出橋當的適合談話法運用的問題,才能很好地組織談話法課堂教學。
其二,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通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即學生不知道的知識,由老師來解答。在課堂上,學生大都很安靜,不習慣開口表達自己的思想。特別是越到高年級越「金口難開」。這與新課程所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對於教師來說,主要任務就是要設置適當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來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探究問題的願望。這也就是說,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適時地給予啟發性的指導,而不能搞填鴨式的灌輸。
其三,精心設置談話法涉及的主題內容。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歷史課都適合採用談話法。教師要必須明確哪些內容適合運用談話法,採用談話法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不能為方法而方法。可行的做法是先明確教學目標,再確定談話法涉及的主題內容。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精心設置若干問題,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啟發學生一步一步地接近教學目標~

⑤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要准確把握提問的有效性原則
1、提問的內容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結論等,就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歷史學科是一門教化明智的社會科學,歷史學科最大的意義在於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營養、服務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平、淡、淺、直,要具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與爭鳴,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辯、遷移、整合,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如關於李鴻章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李鴻章是個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賣國賊,使中華民族蒙羞』;也有人說『李鴻章是個有作為的晚清名臣,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你是否同意以上說法,請結合有關史實,闡述你的觀點。」這樣的問題緊扣學習的重點,具有啟發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
3、提問要適生、適時、適量、適度。課堂提問既要立足於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提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努力抓住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數量要具體分析、周密計劃,教師既不能滿堂問,也不能滿堂灌。提問難度大小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問題過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感;問題過易,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怠。問題的難度應該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著學生的發展。
4、提問類型要靈活多樣。提問的類型,按認知水平可分為知識水平(考查是什麼)、理解水平(考查為什麼)、應用水平(考查怎麼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綜合水平(考查綜合運用能力)和評價水平(考查評價能力)等六個由低到高不同層次水平的提問類型。按提問技巧可分為誘導式(設置誘導源)、疏導式(設置問題鏈)、階梯式(設置階梯狀問題組)、對比式(考查比較辨析能力)等四種類型。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管運用何種技巧、怎麼運用,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與學習要求,精心設計。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有效提問的一些細節問題,如有效使用「候答時間」、巧妙多樣的叫答模式,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提出問題之後,許多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迅速回答,中間要有「候答時間」,否則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思考,無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學生會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候答時間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鍾的暫停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重要的結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更富邏輯更深刻;學生回答的認知水平更高(如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分析、綜合和評價);學生自願用更多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的答案;學生對他們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進行歷史學科思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⑥ 如何設計有效的歷史教學問題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逐漸深入課堂。

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准,貼近升學率,也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探索。

現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採用問題化教學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問題質量不高,過於簡單,課堂表面活躍,學生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問題艱澀,學生只能「沉默」 「被參與」,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學生仍然「啟而不發」,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時下像這樣低效的歷史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課堂教學預期目標並非都能達到。

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就提高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都在盡力打破「滿堂灌」,普遍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還存在以下現象:

1.設計的問題出現兩個極端傾向。

不是過於簡單的選擇式問法,或者是非常膚淺的填空式問法,就是寬泛且難度極大的問題。

選擇式問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問法如: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等,這類問題思維含量低,不能起到訓練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

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太寬泛,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答題沒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

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恐怕都難以實現。

2.問題過於籠統,層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

如:辛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這種大而全的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

3.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於繁瑣。

如: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於哪一年?是什麼地方人?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他?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麼也學不到。

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4.隨意性提問。

上課時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或者是講到某個知識點時突然學習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分散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1.掌控難度。

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都會失去意義。

因此,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不能超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

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差異,要讓每個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問題的梯度,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

所設計的問題裡面要含有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由易到難,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從而形成系列化的問題。

3.注重效度。

所設計的問題要對解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有幫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聯系。

歷史的發展是內在聯系的,因此,問題設計要多注重時間(縱向)或空間(橫向)的聯系。

學生對於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不能做到上引下聯,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學目標的深化和知識點的強化。

三、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整體構思,層層設問。

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要從教學內容整體考慮,形成教學內容整體知識結構,在整體結構中依據重點和難點理清層次,按照層次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

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鏈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

如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教學內容,整體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三個大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管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和消極)。

每個大問題再設計有層次的細致的小問題,如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知識點,可以設計為:皇帝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如何評價它?等問題。

2.扣住重點,抓住難點。

重點難點是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核心,重點難點解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就基本實現了。

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聚焦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問題時,要注意突破「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難點,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來講是有些難度的,我們可以設計成系列性的問題來突破,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引起社會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涉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來理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

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

有效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教師要提供這樣一把鑰匙,就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構築有活力、有效力的歷史課堂。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堂如何提出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