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全長2900多千米,奔流於「世界屋脊」的南部,流域面積93.5萬平方千米。這是一條國際性水系。雅魯藏布江在我國境內長2057千米,在我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於長江、珠江,居全國第三。
地上天河
雅江源頭
雅魯藏布江上源為傑馬央宗曲,源出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東,穿行西藏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四個地市23個縣,先頌灶或後接納喀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後,切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的洛渝地區,向南流入印度的薩地亞,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國後又改稱賈木納河。河水在孟加拉國戈阿隆多市附近與恆河匯合,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雅魯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魯藏布江的南面聳立著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喜馬拉雅山,北面為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脈。南北之間為藏南谷地,藏語稱之為「羅卡」,意為「南方」,谷地呈一東西走向的寬闊低緩地帶,雅魯藏布江就靜靜地流淌在這一谷地里。與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魯藏布江流域東西狹長,南北窄短。東西最大長度約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寬度只有290千米。
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在哪裡?從19世紀末開始,不少國內學者就曾前往河源區考察。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結論很不一致。1975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再次進入河源區,終於探明傑馬央宗曲為雅魯藏布江的正源。
源頭海拔5590米,河源區由傑辯碰馬央宗曲和庫比藏布兩河組成。在兩河源頭有傑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構成了巨大的固體水庫。由於冰川退縮成大面積冰磧物,谷地呈淺「U」形。經測量,無論是流域面積、河長還是流量,傑馬央宗曲均應為主源。傑馬央宗曲冰峰林立,擁抱著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雲霧,像透明的羽紗在半空中輕輕地飄動。
水淺河清的上游
從主源傑馬央宗曲至里孜為上游段,全長268千米,集水面積26570平方千米,河谷寬達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寬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張匯合南源庫比藏布後稱馬泉,向東流到薩噶縣的里孜。
整個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羅棋布,水很淺,清澈見底。河谷兩側草類茂盛,每逢花開時節,顯得分外艷麗悅目。這里人煙稀少,卻是野生動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氂牛,往往結伴上百隻在雪線附近覓食。善於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驢、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獺等一些珍貴動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處。馬泉河谷地還棲息著許多可供觀賞的名貴鳥類。清澈的河水中,游弋著許多高原上特有的細鱗魚。
支流眾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經拉孜、日喀則、曲水、澤當到米林縣的派鄉為中游段,全長1340千米,支流眾多,集水面積163951平方千米。中遊河谷寬窄相間,一束一放,猶如串珠。在寬谷段,谷底寬達2~8千米,有河漫灘,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階地。水流平緩,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峽谷段,河谷呈「V」型,兩岸山體陡峻,谷底寬50~100米,水流湍急。寬窄相間的河谷為水能資源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遊河段匯集了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寬水深,為高原航運提供了有利條件。皮船和木船可以從西邊的拉孜,通至東邊的澤當,長約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沖積的拉薩、日喀則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寬2~3千米或6~7千米,長可達數十千米。這里日照充足,灌溉條件好,無霜期120~150天,人煙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農業區,素有西藏「糧倉」之稱。作物以青稞、馬野伍鈴薯、小麥為主。
峽谷密布的下游
從米林縣的派鄉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魯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長496千米,集水面積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從米林縣里龍附近開始逐漸折向東北流,經派鄉轉為北東流向,至帕隆藏布匯入後,驟灰急轉南流,進入連續的高山峽谷段,經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彎頂部兩側,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壘峰和南迦巴瓦峰。從南迦巴瓦峰到雅魯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達7100米,可稱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峽谷,這便是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這里江面狹窄,河床灘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響聲隆隆,蔚為壯觀。
雅江文明
西藏文明的搖籃
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有一條天河。被稱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從雪山冰峰間流出,奔向藏南谷地,使這一帶花紅草綠。繁衍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創造出絢麗燦爛的藏族文化。
雅魯藏布江孕育出的古代文化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文化以林芝、墨脫為代表。林芝縣曾採集到石器、陶片等遺物。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江西岸河谷階地的六個地點,收集到的磨製工具有斧、錛、鑿等種類。
新石器時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許多部落。活動於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礱部落,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私有制破土而出,逐步進入了人類文明的大門。
古老的雅礱河沒有洶涌的波濤、磅礴的氣勢,從源頭到注入雅魯藏布江的河口,全長不過6.7千米。河床亦不寬,中、下游一帶只有10米左右,有些地方似乎可以撐桿橫越。在萬里高原的大川巨流面前,雅礱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條默默無聞的小溪。然而,正是這一條普通的河,曾經孕育過百萬藏胞的祖先,成為西藏文明歷史的發源地。
藏傳佛教
從公元7世紀,佛教開始傳入西藏起,便得到吐番王室和上層貴族的大力支持,開展了佛教西藏化運動,使傳入西藏的大乘佛教具有了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徵,習稱藏傳佛教。藏語對僧人等稱為「喇嘛」(意為上師),故藏傳佛教又俗稱為喇嘛教。喇嘛教分為許多教派,主要有格魯派(格魯意為善規。該派僧人頭帶黃色僧帽,俗稱黃教)、寧瑪教(紅教)、噶舉教(白教)和薩加派(花教)。這些教派都為西藏的歷史和文明作出過自己的貢獻。而寺廟宮觀不僅成為藏傳佛教影響世俗的中心,而且其本身就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成為藏文化的象徵。
雅魯藏布江流域寺廟林立,無論是在峽谷溪澗之旁,還是在深山野林之中,都可聽到悠悠的古剎鍾聲。藏民一代接著一代,從不懂事的小孩開始,就被帶到寺廟,接受寺廟文化的熏陶。在眾多的寺廟宮觀中,布達拉宮與扎什倫布寺是最有代表性的。
雅江奇觀
雅魯藏布大峽谷
雅魯藏布江下游,江水繞行南迦巴瓦峰,峰迴路轉,作巨大馬蹄形轉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峽谷。1994年,中國科學家們對大峽谷進行了科學論證,以綜合的指標,確認雅魯藏布幹流上的這個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據國家測繪局公布的數據:這個大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長504.6公里,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曾被列為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1800米,長440公里)和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深3203米),都不能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等量齊觀。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全球為之轟動。
199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大峽谷的科學正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羅馬字母拼為Yarlung Zangbo Daxiagu。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被科學界稱作是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地理發現之一。它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艱辛努力後驀然發現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間,眾多學科的中國科學家曾先後8次進入該地區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登山隊員組成的科學探險考察隊,歷時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懸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開展了異常艱辛的科學探險考察活動,獲取了大最科學資料,領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奇觀,實現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歷史壯舉。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關專家在大峽谷地區精確測繪了大峽谷的深度和谷底寬度,掌握了極為重要的實測數據。地質、水文、植物、昆蟲、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千種標本樣品,為大峽谷的資源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僅確認了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數量和位置,而且發現了大面積瀕危珍稀植物——紅豆杉、昆蟲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蟲。
科學考察證實,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山地,是「植物類型天然博物館」、「生物資源的基因寶庫」。同時,大峽谷處於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俯沖的東北擠角,地質現象多種多樣,堪稱罕見的「地質博物館」。
雅魯藏布大峽谷對世人有著神奇的魅力,獨特的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祖國的珍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珍貴自然遺產。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已於2000年4月通過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雅魯藏布大峽谷即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總體規劃》中,西藏的有關專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的動植物保護、地質地貌保護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劃,劃分了各個保護區域和保護物種,制定了完美的保護措施,擬議中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萬人。
峽谷瀑布
科學考察發現,雅魯藏布江幹流存在4個巨大的瀑布群。在大峽谷核心河段,從西興拉往下到迫隆藏布匯入口扎曲的20餘公里河段內,峽谷多處急轉彎,河床特別陡峻,坡降平均達到23°‰,實測峽谷嵌入基岩的河槽最狹處僅35米,洪枯水位高差達到21米。
絨扎瀑布群
位於距迫隆藏布匯入口約6公里的幹流河床上,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級,最大瀑布相對高30米,寬50米,在相距200米之間形成總落差100多米,江面上浪花四濺,濤聲轟鳴,彩虹時隱時現。「絨扎」在門巴語中的意思是峽谷之根。
秋古都龍瀑布
位於跑迫隆藏布匯入口14.6公里的主幹河床上,海拔1890米,最大者相對高差15米,寬40米左右;主體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還現有3處2—4米高的小瀑布和5處跌水;主體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條寬1米、長50米的河岸瀑布,飛瀑從高山上直接瀉入雅魯藏布江,景象壯觀。
藏布巴東瀑布
實際為兩個瀑布群。位於西興拉山下、距迫隆藏布匯入口約20公里河床上,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這里出現兩處瀑布,分別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寬僅35米,為雅魯藏布大峽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此外,在白馬狗熊以下河床上,本世紀20年代英國植物學家F.K.Ward提到的「虹霞瀑布」,考察時證實遺址只剩下4處跌水殘留。專家認為可能是1950年8月15日發生的8.5級地震使它消失的。瀑布群的概念,是中國科學家在對雅魯藏布大峽谷進行實地考察和測量之後首次提出的。
在這么短的范圍內,在大江幹流上形成多級大瀑布,這在中國是首次發現,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專家認為,根據掌握的數據,這些瀑布的形成都不過幾十年的事,這表明青藏高原在大峽谷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十分強烈,4處瀑布群均屬於基岩形,顯然形成於新的地質構造運動,也說明這里是大峽谷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雅魯藏布大峽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峽谷中構成罕見的自然奇觀。它們作為珍貴的自然資源,首先在水力和旅遊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塔各加噴泉
西藏高原,冰雪覆蓋。然而就在這冰天雪地之中,卻有許多熱蒸汽由泉眼中噴涌而出,滾燙灼人,直沖雲霄。這種奇異的景象,就是地熱的顯示。它是大地母親賦予西藏高原特有的自然風采。地熱顯示的種類繁多,有水熱爆炸、高原沸泉、地熱蒸汽、沸泥泉、熱水河等。而最為壯麗的,當數雅魯藏布江邊的間歇噴泉了。
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昂仁縣,有一個名叫塔各加的地方。這里熱區水溫高達85~86℃的沸泉口有近百個,其中有四處間歇期不同、噴發形式各異的間歇噴泉。每次噴發之前,泉口的水位緩緩上升,隨著一陣巨大的吼聲,高溫汽水流突然沖出泉口,騰空而起,形成直徑2米左右的汽水柱,無風時,水柱頂部汽柱可高達40~50米。噴發時間長的有10多分鍾,然後漸漸回落。剛平靜下來,猛地,水流又一次沖出泉口,呼嘯而出。這樣反復數次,直到最後完全停止。間接噴泉的猝然噴發,激動人心的聲勢,噴發和休止的交替變幻,蔚為奇觀。
藤網橋
在雅魯藏布江的下游,江水湍急。大江中,礁石犬牙交錯,江岸又高又陡,高山夾著深谷,地形十分險峻。這一帶的江面既不能渡船,也不能架橋。為了社會交往,住在這一帶的珞巴族、門巴族和藏族人民,就利用山上的藤條,編織成了藤網橋。山藤十分耐磨、耐拉,當地人們把它用來擺盪,從一個山頭擺到另一個山頭,從一條河澗盪到另一條河澗。藤網橋是將數股細藤絞成粗藤,再用數根粗藤為徑,拴系在河兩岸的樹上,然後用細藤在粗藤上編織成網架成的。這樣,盡管搖搖晃晃,但人們可以拉著上面的粗藤,腳踩在下面的藤網上,自由地來往。藤網橋已成為雅魯藏布江上一個奇特的人文景觀。
雅江珍寶
紅豆杉
據考察,天然紅豆杉林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間的廣大地區,分布面積達上千平方公里。當地紅豆杉最大單株樹高30米多,胸徑最大1.5米以上。一些生長良好的幼樹已是紅果累累,令科學家們欣喜不已。
紅豆杉以其美麗漂亮的樹冠成為一種珍貴和旅遊觀賞樹種。近來年,其珍貴、奇特的葯用價值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它所含有的紫杉醇,對癌症等疑難病症有良好的療效,應用開發前景可觀。
野生原始天然紅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中國此前也只有在雲南、四川等少數區域有所發現,像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這樣大面積保存完好的天然紅豆杉林實屬罕見。因此具有特殊的意義。國家有關部門將在該地區對天然紅豆杉林進行專項考察,並建立紅豆杉林自然保護區,以利於科學、合理地保護這一珍貴的野生生物資源。
缺翅目昆蟲
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科學家們還意外地發現了缺翅目昆蟲。缺翅目昆蟲是一種原始的昆蟲,是昆蟲家族中的活化石,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赤道附近及南北回歸線熱帶雨林中,後隨澳洲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拼合漂移,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區已經滅絕,僅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殊環境中殘存下來。
缺翅目昆蟲的發現,表明大峽谷地區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特殊的生態環境,對於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情況和變遷歷史等許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水利資源
雅魯藏布江支流眾多,集水面積大於2000平方千米的有14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0平方千米的有5條,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曲和帕隆藏布。其中除年楚河居於右岸外,其餘都分布在左岸。因此,雅魯藏布江水系的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雅魯藏布江幹流水能天然蘊藏最達7911.6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我國各大河的第二次。單位河水水能蘊藏量為每千米3.85萬千瓦,居我國各大河之首。其中87%的水力資源集中在下游峽谷,從派鄉到巴昔卡落差2725米,天然水能蘊藏量達6880萬千瓦,相當於全國的1/10。如果在峽谷區的派鄉到希讓段,以長隧道穿過喜馬拉雅山引水發電,則在直線距離不足40千米的范圍內,就能獲得2000米以上的落差,其水力資源蘊藏量之豐富由此可見。
雅魯藏布江流域雖比松花江流域緯度低,然而海拔較松花江流域高,氣溫低,冰雪融水較多,年平均水溫反比松花江低1℃左右。但幹流大部分河段冬季時不封凍,這也給利用大江潛在的水利資源提供了便利條件。
森林資源
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除了有瀕危珍稀的紅豆杉,在波密、察隅、珞瑜等地,海濤般的森林隨著山巒起伏。有原始森林264.4萬公頃,木材蓄積量8.84億立方米。茫茫林海中,樹齡200多年的雲杉,平均直徑有92厘米,平均樹高57米,有的高達80米,直徑2.5米,一棵樹就可出60立方米的木材。
沿著朗縣、米林順雅魯藏布江而下,常在陽坡看到株株古柏,塔形的樹冠,翠綠的樹葉,以及那挺拔的樹干歷歷在目,這就是西藏特有的古樹——雅魯藏布江柏木,亦稱巨柏。林芝縣的柏木自然保護區,是一片巨柏純木,是西藏重點保護的活化石,樹高平均44米,圍徑平均1.5米。林緣處最大的一株,胸徑4.46米,樹高46米,樹冠投影佔地面積近700平方米,樹齡達2500年。巨柏枝幹蒼勁,樹冠濃郁,氣勢雄偉。內地人嘆為觀止的「漢柏」、唐柏「,同林芝這歷經25個世紀滄桑變化的古柏比起來,實在是不足為道。
雅魯藏布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含木本植物100多種、葯用植物和真菌植物165種,其中有蟲草、靈芝、猴頭、天麻、雪蓮、紅景天、貝母、松茸等,可以說是一座天然的高原植物寶庫。
㈡ 我國最長的河流是哪條
我國最長的河流是長江。
長江是世界第三位長河、亞洲第一長河,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我國最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共11個省級行政區(八省二市一區),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㈢ 藏族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6] 。
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7]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
吐蕃時期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並10餘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寫邏些,即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6] 」。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綉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後曾資助於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6] 。
唐蕃會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它們各佔一方,互相征伐,爭戰不已,竟持續了400來年。與此同時,從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藏傳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6] 。
宋元時期
從9世紀末開始,藏族內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區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並形成「阿里王系」及(後藏)「亞澤」王系、(山南)「雅隆覺阿」王系和(前藏)「拉薩王系」等。它們各自為政,不相統屬,有時還常常為各自利益互相侵襲劫掠,大小戰爭頻繁。
「涼州會盟」唐卡
這一時期,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藏傳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在宋金時代,藏族各地方政權又加強與中央政權的聯系,有些地方首領受到中央政權的冊封。「茶馬互換」等藏、漢貿易有了較大發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闊端代表蒙古汗廷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這塊土地上成功舉行了「涼州會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元初,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