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諸葛亮死後就葬在定軍山,為何至今都沒人敢動呢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曾經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給劉備當軍師,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忠臣。劉備曾經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可見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軍師。也幫助了劉備很多。諸葛亮死後定葬在軍山,他的墓至今都沒人敢動,這是為什麼呢?
既然諸葛亮的墓碑上都已經寫清楚了沒有什麼金銀財寶,就算挖開了也不會有什麼發現,很多人都不願意多此一舉,更不願意冒著自己生命危險去挖一個看著就什麼寶貝都沒有的墓。
㈡ 史書上說諸葛亮的墳墓到底在哪
諸葛亮祖籍山東,征戰於蜀、漢,病逝於五丈原,安葬於勉縣定軍山下。據說,諸葛亮之所以要選擇定軍山作為他的安息之所,除此地是他最後八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外,更重要的是定軍山下地形復雜,山巒起伏,為藏龍卧虎之風水寶地。
武侯墓中最奇的是武侯墓旁兩顆高大的桂樹,史稱「護墓雙桂」,位於墓的正面,恰像二名護衛守護著諸葛亮的墓。此樹高19米,直徑1米以上,是三國時代所植。
旅遊路線——
在勉縣城西4公里的川陝公路邊上,與武侯墓隔漢江(古沔(念mian三聲)水)遙遙相峙,自成一體,各具特色。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才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其它武侯祠,即湖北襄樊古隆中、河南南陽卧龍崗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四川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禮縣祁山堡武侯祠、陝西岐山五丈原諸葛亮廟等。
武侯祠坐南向北,佔地約2公頃,西與古陽平關、諸葛讀書台、蓮花池相接,東與馬超墓祠、劉備稱王設壇處等古跡連成一片。
武侯祠古建築群由北向南,樓台殿宇排列整齊,中軸線直穿五進,其中三院並聯,形成18個院落。從北進入山門,依次為樂樓、東轅門、西轅門、牌樓、琴樓、鍾樓、鼓樓、戟門。
進人戟門,穿過東西廂房便見拜殿。廳堂三間為卷棚式便山建築,其中置明代隆慶年間所鑄鐵香爐一座,重千餘斤,其上空高懸「大漢一人」等珍貴匾額。
大殿兩側、山牆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上刻歷代文人墨客及軍政名流詩詞歌賦。後檐柱懸掛於右任先生題寫的對聯:「大名垂宇宙,遺像肅清風。」
大殿正中神龕上端坐諸葛亮塑像,極顯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韜兵書,右手撫膝。琴童書童待立身旁,一持寶劍一捧印綬。龕下關興、張苞護衛在側。神龕上方藍底金字匾額上「忠貫雲霄」 4個楷體大字為清代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皇帝領琰御書於皇宮,「驛發」到勉縣,由欽差工部待郎來勉縣代表皇帝將匾懸掛於此的。大門兩側有聯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定軍。」此聯道出了諸葛亮臨終時的曠古遺憾。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歷代名人留下墨跡甚多。唐朝李商隱、宋朝陸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在眾多石碑中,首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一碑最為珍貴。
㈢ 諸葛亮到底葬在哪裡
首先簡單的把事情描述一遍,以免有的人不太了解。
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的地方是在五丈原。臨死之前,他交待下去,說自己死了之後,要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三國志》有記載:「亮遺命葬於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
雖說大概的地方是有了,但具體葬在哪兒呢?方位啊什麼的,得講個風水吧,這些諸葛亮都沒細說,只說自己死了之後,讓士兵抬著自己的棺材,在定軍山一直往南走,繩子斷的地方,就是埋葬自己的地方。
下面的人一聽,丞相一生神機妙算,這么做肯定是有道理的,說不定算到了什麼。於是在他死之後就這么去做了。
話說幾個士兵抬著諸葛亮的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抬棺材的繩子怎麼也不斷。最後幾個士兵一合計:這不行啊,這么粗的繩子,等斷了都到什麼時候了,要不咱把它割斷吧。幾人一聽,這主意好,然後就把繩子割斷,埋葬了諸葛亮。
士兵回到成都,見了劉禪復命。說已經按照要求,埋葬了諸葛亮。劉禪一聽,這不太可能吧,才一天呢,繩子就斷了?嚴加逼問下,士兵說了實情。劉禪聽到真相,一氣之下就把這幾個士兵給斬了,斬了之後才發現,壞了,忘了問丞相埋在哪兒了。至此,世上便無人知曉諸葛亮葬於何處。
當然,還有一說是士兵抬著棺材,走著走著就累了,想著休息一下,結果棺材剛一放下,繩子就斷了,接著一聲巨響,定軍山炸開了一個大口子,把諸葛亮的棺材還有士兵全部埋進去了。這個說法帶有一些傳奇色彩,不太可信。
但不管怎樣,最後的結果都是,沒有一個人知道諸葛亮埋在哪兒。
說到這兒,可能有些人就已經知道了,諸葛亮這么做的用意,就是不想讓人知道他埋在哪兒!
其實在封建社會,人死入土為安,而死後被仇家掘墳報復的事兒非常多。諸葛亮一生雖說從未真刀真槍的親自上過戰場殺過人,但樹立的敵人還是不少的。作為蜀國的丞相,想要做到沒人知道自己的下葬地點,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他便出此一計。
有人或許會提到成都的武侯祠,說那葬的是諸葛亮,其實不然,武侯祠只是一個衣冠冢(指只埋有死亡者的衣冠而無死亡者屍體的墳墓),他的真正埋葬屍體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㈣ 諸葛亮死後就葬在定軍山,他的墓為什麼沒有被盜呢
《三國演義》是我國有名的著作之一,無論年齡大小都對這本書有所了解。作為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堪稱是國人必讀經典,書中各色各樣的角色和故事也引人入勝。這本書由史書《三國志》加工而來,雖然帶有一定的個人偏向和誇張色彩,但是大部分還是歷史事實。不過對於書中的諸葛亮,一直以來大家都感到非常好奇,想知道這位諳熟計謀的政治家死後身處何地。
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的猜測。
其一,有些人認為,諸葛亮為人簡朴,應該也不喜歡奢華的葬禮。畢竟在生前,諸葛亮曾留下"無葬金銀"的話,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的墓室里應該沒有太多值錢的東西。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會打他的墓室的注意。
其二,草率安葬也是人們沒有興趣的原因之一。大多數帝王將相的墓室都是非常豪華的,需要修建數年時間,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各種奢侈的陪葬品。可是從諸葛亮安葬的方式來看是非常草率的,墓室也是臨時挖掘,所以應該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放置。
㈤ 諸葛亮究竟葬在哪裡
1、諸葛亮墓葬的位置是:陝西勉縣定軍山腳下。
2、簡介:
墓上和廟內的建築,多是明、清兩代一所三院並連的大廟,圍有垣牆,面積約45000平方米。入陵園大門,一片漢柏古松,清幽、古樸。大殿院中,有許多歷代歌頌諸葛亮的詩詞和復修墓廟記文的石碑。
3、具體解釋:
武侯墓,即諸葛亮墓,在勉縣定軍山腳下。諸葛亮(公元181年一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隱居南陽郡,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協助。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據其謀略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後,他幫助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傳說他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武侯墓區,崗巒起伏,山環水抱,素有「陝南天然公園」之稱。墓上和廟內的建築,多是明、清兩代一所三院並連的大廟,圍有垣牆,面積約45000平方米。入陵園大門,一片漢柏古松,清幽、古樸。大殿院中,有許多歷代歌頌諸葛亮的詩詞和復修墓廟記文的石碑。大殿龕上,端坐著諸葛亮的塑像,綸巾,羽扇,鶴氅,方據,神態庄嚴。關興、張苞,侍立左右。墓在大殿之後,南北向,頭北腳南,取北顧中原,南立蜀國之意。墓周砌以磚牆,其圓周為60米。墓家為覆斗形,高約6米。墓前有一小亭,號曰「墓亭」,內豎石碑一通,上刻「漢諸葛忠武侯之墓」。墓後有古桂兩株,高大,繁茂,濃蔭如蓋,傳為「漢桂」,號曰「護墓雙桂」。
㈥ 諸葛亮的墓葬到底在哪裡,真的是在定軍山嗎
據相關史料記載,諸葛亮死後是葬於定軍山,並要求部下不要放置任何陪葬品。但是,這樣的正史記載卻與坊間的傳聞有所沖突。據小編翻閱了相關民間傳說史料,諸葛亮為了確保死後的墓葬能夠安全,不被別有用心的人破壞,他下達密令,只要四個人來抬他的棺木,還要求這四個士兵要一直抬著自己的棺木往南的方向開始走,無論走到哪裡,什麼地方,只要棺木的繩子斷了,那麼就葬在此地,同樣也是不需要任何陪葬品。由此可見,諸葛亮那時也是為了避開那些猖獗的盜墓賊,而別出心裁地使出了此種計策,那也是迫不得已啊。
另外一個版本是這樣的,當時的蜀漢皇帝劉禪,也嚴格遵照了諸葛亮的遺言,派出了四個得力可信的士兵抬著諸葛亮的棺木一直往南走,接連奔跑了好幾天,但是諸葛亮的棺木繩子總是不斷,於是,這四個士兵便密謀偷偷地把棺木私自葬了,回去之後便謊說繩子斷了。
劉禪聽了之後,覺得非常可疑,便下令把這四個士兵殺了,從此之外,便無人知曉諸葛亮的棺木究竟葬在何處。這個版本的可信度是比較高,也是很多歷史學家所推崇的一個版本。
㈦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一定要葬在定軍山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為其謀劃後路。這也為諸葛亮本人添上了一絲神秘色彩。他深謀遠慮,計謀出眾,也因此在三國謀士中脫穎而出。而後半生更是為蜀漢帝國嘔心瀝血,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就連一代雄主康熙都稱贊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可惜的是,建興12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病離世。蜀漢帝國全國哀慟,那麼諸葛亮死後究竟葬在什麼地方呢?
定軍山此地有崇山峻嶺,地勢險峻,這兩個條件都有利於諸葛亮隱藏了自己的葬身之地。由此可知,諸葛亮死後應當是葬在定軍山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尚未發現其墓地所在何處而已。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㈧ 諸葛亮為什麼葬在定軍山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為何要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有其深遠的政治和軍事意義。漢中,乃蜀漢北部屏障,「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關羽失荊州後,漢中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它關系著西蜀的存亡,因此,自公元219年蜀、魏「定軍山之戰」,黃忠襲殺夏侯淵而劉備奪取漢中地以後,蜀漢就一直占據漢中設險固守,劉備在此設壇稱王,為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諸葛亮北伐曹魏以漢中為營,在定軍山下屯兵八年,五次北伐的出軍、退兵皆以此為基。
但是,諸葛亮八年中的五次北伐,未能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而讓蜀後主「還於舊都」的意願,結果病死於北伐軍中,成為千古遺恨,因此,他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是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是他忠君思想的體現,亦是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蜀漢基業、北伐曹魏艱辛業績的眷戀。更重要的是,他要以自己的「死虎餘威」震攝扼守漢中,教育和鼓勵蜀漢將士以漢中定軍山為基,繼續北伐曹魏,去完成和實現自己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遺願。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迎來了一生中最後的時刻,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傷感的時刻。此時,他心中最放不下的是西蜀北大門-漢中的安全。他讓人將自己葬在定軍山下,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人殮時穿平常衣物,不必有隨葬的器物。
生而治蜀,死猶護蜀。定軍山武侯墓殿內,就有這樣一幅楹聯: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人們普遍認為此聯語體察了諸葛亮「遺令」葬定軍山的隱衷。《三國演義》也據此創作了諸葛亮「顯聖」定軍山的故事,托夢給征蜀大將鍾會:「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雲雲。
北伐壯志未酬。柳春藩《諸葛亮傳》就認為:諸葛亮之所以要「遺令」葬在漢中定軍山,是因為北伐壯志未酬,想讓後人不忘北伐曹魏。唯其如此,諸葛亮的後繼者姜維才不顧一切而堅持「八伐中原」。
在封建時代,忠臣難做,尤其是像諸葛亮那樣集權於一身而又未完成「復興漢室」之重任者,他不能不處處小心。在當時,實際上就有人對諸葛亮的權力至大產生過疑慮,明察秋毫的諸葛亮對此不會沒有認識。所以,他「遺令」葬定軍山,或許正是為了避免身後被君臣猜疑,以保全國家與家人之平安。這從他死後,百姓請為立廟而朝廷卻一直不同意,可見諸葛亮的苦衷是不無道理的。
諸葛亮一生,為輔佐蜀漢帝業,嘔心瀝血,勤政廉潔,他的聰睿才智,被歷代歌頌,他的道德思想被世人尊崇。特別是,他生能舍己,死不還家的忠君敬業精神為後世所敬仰和感嘆,在武侯墓祠中,至今保留著這方面的楹聯,如:「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尤存,道路爭瞻漢相墳」。「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這些楹聯,准確地道出了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的緣由,更是對諸葛亮高風亮節的唱詠。
㈨ 諸葛亮死後葬在定軍山是什麼意義
世人皆知諸葛一生忠心蜀漢,一心光復漢朝江山,定軍山是漢中屏障,死後葬於定軍山,是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忠心:生為漢人,死為漢鬼!也希望自己的亡靈能夠守護蜀中不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