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出現這些問題,有指導思想上急於求成、不夠謹慎,工作方法上過於簡單的因素,同時,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有認識上的一些問題,主要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選擇和理解上,過於單一,追求純粹的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公有制實現形式的選擇和理解上過於簡單化,只注意到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這兩種基本形式,而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公有制經濟可以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缺乏認識。黨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曾對這些問題有所覺察,對某些問題也做過糾正,但畢竟認識不深。更重要的是,當時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形成科學的理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遺留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Ⅱ 如何正確評價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發生的社會主義改造
回首20世紀50年代,那場對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幾年間改變了全國所有的生產資料私有制企業的性質,改造和消滅了當時的資產階級,而且這場深刻的社會變動是用和平贖買的方式,即採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順利實現的,的確是一場偉大的社會改革。主要應看到,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這主要表現在:
(一)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提出過但從來沒有實現過的用和平的贖買的辦法,即用國家資本主義的辦法,把資本主義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經濟。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改變,這在世界上出現過,但是採取這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如此興高采烈地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
(二)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消滅剝削階級、改造人的偉大戰略方針,達到了「階級消滅、個人愉快」的目的。
(三)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適合於中國國情的和平改造的方針、政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其中對資本主義的改造中的不足之處是:
(一)對全行業合營高潮中帶進來的一部分個體商業和小手工業者,沒有及時地把他們從資產階級工商業者中區別出來,而是長期按資本家對待,挫傷了他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
(二)在全行業合營後,裁、並、改、合的步子過大,使一些中小廠品種單調,零售商業合並過多,給消費者帶來不便。
(三)在全行業合營高潮以後,對資改造工作的重點本來應根據「八大」決議精神,轉移到調動原工商業者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上來,同時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工作。但由於對階級斗爭形勢估計不當,沒有把工作重點轉移過來,對一部分人的改造方法和使用也不很適當,因而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Ⅲ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和基本經驗
一、社會主義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發展必然選擇
第一,它是過去社會主義政權建立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以中國革命為例,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發展中從來沒有強大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黨,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中國革命的勝利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獨特途徑實現,就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1905年革命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俄國無產階級通過創立新型的階級組織蘇維埃,積累了政治總罷工和武裝起義的經驗,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進行了總演習。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過程中,從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俄國「二月革命」,到發動彼得格勒城市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這一切都有別於馬克思時期的無產階級革命。但是,列寧能夠巧妙地將俄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最終使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這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的經典注釋。
第二,它是當代社會主義改革成效的現實的驗證。中國改革模式或改革的「中國特色」,正是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嶄新命題。如前所述,中國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指導思想;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的改革推進策略。都是這一命題在一個具體時空環境中的運用。如此才能使改革效應最優化和最大化,才能掌控改革、駕馭改革。與本國實際結合,實際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脫離群眾。東歐劇變之所以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變動之所以使東歐黨無所措手足,從反面驗證了脫離本國實際的改革對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極端危害性。多年來盲目追隨蘇聯,已使東歐國家的黨政領導人逐漸喪失了維護民族特性的機能和對本國國情的獨立探索的勇氣。一切唯蘇聯馬首是瞻,不敢越「社會主義大家庭」雷池半步,是不可能做好改革發展這一極其復雜的社會大工程的。一個真正把握本國國情的政黨,能夠將改革帶來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即使風險來臨,也能最終依靠人民的力量戰勝風險,克服危機。
第三,它是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精髓,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規定。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的「多國勝利論」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國勝利論」,是對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本發展的最新情況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獨特的時代環境的精深把握。中國共產黨「三個代表」學說的創立,建立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20多年來的發展所引起的經濟和社會變動的基礎之上,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階級及政黨相互關系學說的精深探求。如果不顧時代條件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時期,針對特定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勝利前進,就會犯教條主義和因循守舊的錯誤。所以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的結合,也就是與時代特徵相結合,就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各個時代的本質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一百多年來,世界變化很快,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和正在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深刻地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人類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國家的社會主義者都不能不認真對待。
對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來說,馬克思主義如同肌體中涌動的血液一樣須臾不可離棄;本國實際則像肌體的脈動一樣必須時時予以把握。如此才能將社會主義事業生生不息地推進下去。
蘇聯解體和蘇東劇變以來,不僅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方興未艾,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也並未止息。通過對現實社會主義的反思,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的特點和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更深刻的思索,對社會主義的歷史、現實和未來進行重新認識。各種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形成了社會主義思想上一場新的大討論。其范圍已經涉及到了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包括社會主義的起源、演變、概念、實質、目的、價值、手段等;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失敗的原因和教訓;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徵、政治經濟制度;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社會主義與人類歷史的進程;科技進步與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與新社會運動;社會主義與生態環境;社會主義的出路與未來;社會主義者的政治經濟策略,等等。歷史表明: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理論建設的重要時期。上個世紀之交列寧對帝國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以及國家與革命學說的卓越建樹,就曾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重新高漲做了理論上的准備。關注、尊重和吸收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建設的新成果,自覺地通過改革鞏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就會使社會主義更加深入地影響當代世界的發展進程。
Ⅳ 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這一歷史事件
社會主義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新問題的時候提出的。
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理論路線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改革。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
(4)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改造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進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將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他指出:「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力量來自人民,這是改革實踐中人民主體地位的集中體現。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其過程本身即是尊重、汲取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進而指導實踐的過程,人民的創新實踐與社會的改革創新是統一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同一過程。
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
Ⅳ 如何正確評價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發生的社會主義改造
1、正確認識和評價二十世紀50年代的中國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並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出現這些問題,有指導思想上急於求成、不夠謹慎,工作方法上過於簡單的因素,同時,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有認識上的一些問題,主要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選擇和理解上,過於單一,追求純粹的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公有制實現形式的選擇和理解上過於簡單化,只注意到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這兩種基本形式,而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公有制經濟可以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缺乏認識.黨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曾對這些問題有所覺察,對某些問題也做過糾正,但畢竟認識不深.更重要的是,當時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形成科學的理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遺留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二十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今天的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關聯.
(1)不論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是70年代末以後的社會主義改革,都是中國共產黨朝著社會主義方向而奮斗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大膽摸索,是兩個不同的階段的探索.
(2)社會主義改革並不是對社會主義方向的否定,而是對社會主義的再探索,它繼承了過去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基本成果,又對社會主義改造的一些遺留問題以及其後出現的偏差和失誤進行了糾正,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
(3)無論是社會主義改造,還是社會主義改革,都統一於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道路,有著內在的、歷史的邏輯關系.一方面,不能用現在的社會主義改革來否定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另一方面,同樣不能用50年代指導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觀點來否定現在的社會主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