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包子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饅頭」原本就是「包子」
古代的包子並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見,唐人就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麵食統稱為「餅」,如湯面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面點就叫「籠餅」。陸游有詩雲:「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註:「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
宋代已出現「包子」之名,但「饅頭」之稱一直並行不衰。明代《水滸傳》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過孫二娘的酒店,點了二三十個包子。「那婦人……去灶上取一籠饅頭來放在桌子上。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吃。武松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婦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盪盪乾坤,那裡有人肉的饅頭,狗肉的滋味?我家饅頭積祖是黃牛的。」可見當時的人依然稱包子為「饅頭」。不過,古人為了不殺人祭天,而創造了包子;孫二娘為了賣包子,卻把人殺了做餡,想來也頗為諷刺。
「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寫道:「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杠子火燒。」這里的「饅頭」才真正是沒有餡的饅頭。現今的吳語區還時常把包子稱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❷ 小籠包有多少年歷史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
清代道光年間,在今常州一帶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包,並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並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近代江南小籠包真正成形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代小籠包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湯包子」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系,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子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並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常州萬華茶樓在清代道光年間首創的「加蟹小籠饅頭」,上海南翔鎮的黃明賢在1871年創制的「南翔小籠饅頭」,包括清代光緒年間流行於無錫惠山秦園一帶的無錫民間小籠饅頭,及開封、天津等地近代創制的小籠包,都各具特色。江南一帶的常州、上海、無錫、南京、杭州、蕪湖等地都有著悠久的小籠包烹飪歷史,現存著不少以小籠包為特色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