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面楚歌」這句成語主要說的是哪個歷史上的人物
項羽
四面楚歌
sìmiànchǔgē
[釋義]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正音] 楚;不能讀作「cǔ」。
[辨形] 楚;不能寫作「觸」。
[近義] 腹背受敵 山窮水盡
[反義] 安然無恙 旗開得勝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定語。
[結構] 主謂式。
㈡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劉邦,項羽。
四面楚歌中的歷史人物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當年項羽被劉邦的人圍困在垓下,漢軍的將領韓信為了瓦解項羽那邊的軍心,故意讓士兵們唱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項羽。
公元前202年,項羽敗退到垓下,彈盡糧絕,被漢軍團團圍住。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叫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盡占楚地。項羽等人在聽到楚歌之後,心中不禁又悲又驚,完全喪失了心中的鬥志。
四面楚歌介紹: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定語;含貶義 ;指孤立無援。
【示例】晉·陳壽《三國志·吳琮傳》:「高祖誅項,~。」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我同胞處於四面楚歌里,猶不自知。」
【近義詞】孤立無援、進退維谷、腹背受敵、山窮水盡、楚歌四面。
【反義詞】左右逢源、一呼百應、安然無恙、旗開得勝、起死回生。
㈢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項羽、韓信
公元前203年12月,韓信屯兵垓下,布下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起來。韓信故意激怒霸王,他編了四句話,讓士兵沖著楚營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率領十萬大軍沖到垓下,陷入重圍。霸王率領人馬左沖右殺,勇不可當。韓信邊戰邊退,引誘楚軍完全陷入十面埋伏中。
夜裡,項羽聽到漢營里四面傳出楚人的歌。吃驚不小,以為楚軍都投降了。這就是四面楚歌的來歷。
但見霸王跨上烏騅馬,帶著八百江東子弟兵,猛虎似的突出重圍。打算渡河東去。
戰到最後,只剩二十八個士兵。霸王專挑漢兵多的地方沖殺,他左刺右劈,漢軍將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嚷著躲著。霸王帶著二十六個子弟兵跑到了烏江邊,烏江亭長盪著一隻小船等在那兒。他知道來的是霸王,就催他馬上渡河。霸王笑著說,我帶著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打天下,如今他們全部戰死,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呢?我哪兒有臉見江東父老。項羽別了虞姬,戰至只剩下霸王自己一個人,仍舊不肯渡江,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了。
希望能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