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河水車的歷史沿革
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對於它的由來,還要從明嘉靖年間說起。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蘭州段字灘人段續考中進士後,在雲南任道御史時,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一次在鄉間,他發現木製龍骨筒車可汲水灌溉,便觀察其構造原理,繪成圖樣帶在身邊。後來榮歸故里,便悉心研究反復實踐,終於在1556年研製成功了歷史上第一輪水車,當時就坐落於今蘭州市的廣武門外,起名「水車園」,很快,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風行一時,龍灣人民也不甘落後,便仿製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兩架水車,雖然是後來重修的,但仍然保留了古水車的諸多特點。
蘭州水車是由明代蘭州人段續在吸收借鑒南方水車技術基礎上創造製作的。水車解決了河岸高、水位低難以提灌的困難,使沿河農業大受其益。因此,沿岸農民群起仿效,到清代,蘭州黃河兩岸架設的水車已達300多輪,成為了黃河蘭州段上獨有的文化風景。清道光年間詩人葉禮賦詩曰:「水車旋轉自輪回,倒雪翻銀九曲隈。始信青蓮詩句巧,黃河之水天上來」。清末蘭州山水畫家溫筱舟的畫《汛月》中就有蘭州水車的身影。
1935年,甘肅省平市官錢局發行了一套繪有蘭州風景的鈔票,其中一張面值五角的就以水車為題材:圖中三輛水車並列為一組,矗立在紅黃色的黃河之濱,高大雄偉,極具視覺沖擊力。
1938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游蘭州小西湖,記道:「園中小有花木,且在河堤之旁,水車聲隆隆,對面細談為之禁遏,蘭州最勝處也。」20世紀30年代,蘭州民間的刺綉作品中,也時以水車為題材。孟述祖在1943年出版的《西北花絮》中寫道:「江南的手搖水車、踏腳水車、牛挽水車、風力水車、機器水車,我都看過,以為中國戽水灌田所用的水車已盡於此。現在才知道江南僅是中國的一角,以前所看見的只是局部,而且太渺小了,西北的水車那才說得上莊重和偉大。」這里所說的西北的水車就是指黃河水車。到1952年,仍有252輪水車林立於黃河兩岸,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水車被現代水利工具基本取代,並漸漸從黃河岸邊消失了。
黃河水車自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56年)問世,一直是蘭州地區農業提灌工具。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電力提灌逐漸興起,蘭州境內的200多架老水車因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陸續被拆除、散落,唯獨下川村水車被保存了下來。2001年,這架已有160多年的老水車被列為省級文物以後,下川村人把它當作村子的文化祖業和旅遊資源精心維護,停轉四年後又轉動了起來。
❷ 竹製水車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答:一、竹製水車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
二、竹製水車的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
水車,出現正式文字記載中的,大約在東漢時。
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
2、第二階段
水車的發展到了唐宋時代,在輪軸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能利用水力為動力,作出了"筒車",配合水池和連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
3、第三階段
到了元明時代,輪軸的發展更進步。
一架水車不僅有一組齒輪,有多至三組,而有"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可以依風土地勢交互為用。
三、水車的作用
1、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2、水車是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