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在歷史教材中選材和設問

如何在歷史教材中選材和設問

發布時間:2023-08-22 15:10:53

① 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材料題的解題能力

材料分析題是每年各地歷史考試的必考題型,所佔的分值比例較大, 材料解析題是高考歷史的主要題型之一,因此,高考沖刺階段要進行專項訓練,做好這類題型解題思路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備戰、決勝高考。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對中考歷史料解析題的解題能力呢?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掌握考點的基礎知識是答好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第一關,因為基礎知識是做答好材料分析題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題。

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各類題型偏重基礎,所以,如何落實基礎知識是我們所有初三歷史老師和畢業班學生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注重基礎知識,讀通讀活教材。

高考對於課本基礎知識考查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

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績,平時吃透課本知識就顯得相當重要和必要。

二、掌握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提問方式及解答技巧

從近幾年來高考模擬試題及歷年各省市高考試題的題例分析中,得出材料分析題的提問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方式一:提問內容是回答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

解題技巧:這類題目的答案往枯衫隱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現在材料中,這就要指導學生從材料中找出答案。

方式二:提問內容是根據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問題。

解題技巧:這類題目的答案往往就出現在課本中,這就要指導學生用材料所給的信息去課本中尋找相關答案。

三、掌握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步驟

第一步:讀———解題的基礎 材料題都有兩部分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設問部分

在閱讀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全,也就是不能忽視材料的標題、注釋、出處這些內容。

這些說明性文字,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不可漏讀。

第二步:找———解題的關鍵

讀的同時,也是沒廳想的過程,找的過程,要邊讀邊想邊找,從材料中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大致了解材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信息,判斷這個信息和我們學過的什麼歷史內容有關,這所謂的讀懂材料,為下一步做塌型下面的解題做准備。

然而,要讀懂材料,這要求平時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步才能過關。

第三步:答———解題的落腳點 .走完了「讀」和「找」這兩步,答題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後一步組織答案了。

在組織答案時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1.問什麼答什麼。

緊扣題意、論從史出。

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對號作答,堅持「問什麼答什麼」,不要脫離材料,隨意發揮,答非所問。

2.注意語言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書寫工整。

材料解析題對回答的要求是貴精不貴多。

注意設問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詳盡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簡潔些。

如果有字數要求更要慎重處理,想好再下筆。

3.要恰當使用歷史中的術語,少說大白話。

4.看分值,通過分值來決定用幾點或幾個字來回答(註:材料分析一般是一分一點)

②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

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因為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課間十分鍾休息過後仍不能安定下來,一些偶發事件,更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加之學生自身對歷史不重視,還有家長的因素,因此對歷史老師來說,採用適當的精彩的導入,比如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敘述、直觀性的視頻畫面和啟發性的問題等方式給學生一些恰當的、較強的信息 ***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斂與學習無關的思緒和活動,把興奮點轉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上,迅速從非學習狀態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介紹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我平常上課採用的最多課堂教學導入方式,這種方法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例一:我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學生回答完後,我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這樣的導入語既達到復習了上一節內容,而且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

例二:在講《秦朝的統治》時,首先要求學生回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①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②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③統一度量衡,統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

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設問:你們知道秦朝統一全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外,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興衰歷史嗎?我們這節課就學《秦朝的統治》。

二、設問導入法

設問法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扣住學生的心弦,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如《秦的統一》一課中,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

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再如講《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是創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來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

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經這樣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講的內容上。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三、圖片導入法

圖片導入就是上課前把相關的歷史圖片出示給學生來增強歷史課的直觀性。

例如我在講九年級上冊第四課我是先出示美國的國旗,讓學生觀察圖案有特點?上面的星星的橫條各代表什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13條紅白相間的橫條帶象徵美國獨立前的13個殖民地,50顆小星星象徵美國現在的50個州,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徵純潔,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

然後設問,如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可200多年前它卻是英國的殖民地,北美13個殖民地是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贏得獨立的呢?通過這樣導入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下面的內容,自然有著興趣。

四、故事導入法

歷史是對過去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述,具有很強的故事性。

中學生大多愛聽故事,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有時候我就利用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事實證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大變革的時代》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我國有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前,擔心人們不相信,就在城南門豎了一根木頭,如果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

人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沒有人去搬。

這位改革家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

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五十金的重賞。

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持執行。

這位改革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

有時候我利用學生所熟悉的許多成語故事,作為導入的材料。

例如:用「一鳴驚人」導出楚莊王問鼎中原,用「紙上談兵」導入長平之戰,用「朝秦暮楚」導入「合縱與連橫」。

在講到赤壁之戰時,我用成語「草船借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導入,請學生講述赤壁之戰的大致經過,講到淝水之戰,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來導入。

這些成語故事雖然為學生所熟知,但是究其來源卻大多鮮為學生所知,故利用成語導入,頗有新鮮感,而且饒有興味,可以使學生迅速地產生求知慾。

五、歌曲導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藝術手段,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欣賞歌曲或者讓學生唱歌曲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這種導入法在課前一般由教師准備好錄音帶、音頻、視頻。

如講「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課時,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師提問:「這首歌歌頌了哪一項英明政策?」學生回答:「 *** 對外開放的英明政策。

」由此教師可順勢導入本節的學習;在講「九·一八」事變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了那恥辱的歲月,如泣如訴的呼喊激發了學生了解事件的慾望。

教師提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麼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

教師就可以接著過渡到「九·一八」事變的學習。

六、影視音樂導入

影視音樂導入就是運用多媒體演示視頻、音樂,引導學生觀察、聆聽,進而提出相關的問題,切入到本課教學,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從情緒上和思想上進入到歷史的情境中。

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前不久電視熱映新版三國,我想到學生對三國比較熟悉,但是對戰役不感興趣,如何導入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我就從網上下了一些三國的圖片和三國的主題曲,把三國的圖片製成影集連續放映,並播放主題曲,學生聽著動聽的歌曲,欣賞著美麗的圖片,如痴如醉,把學生帶入到遙遠的三國時期,然後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這部電視劇中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說出你的理由。

」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一個個高舉著小手要求發言。

可以說這節課的導入是相當成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詩歌導入法

一首詩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學生能齊讀,效果更佳,可以振奮精神,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課的教學,我採用的是 *** 的一首詞《沁園春·雪》里的內容「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 ***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進行導入,讓學生齊讀這首詞,回答:秦皇漢武指的是誰?你對他們了解多少?學生很喜歡這首詞,加深了對他們的文學熏陶,也引入了要學習的歷史知識。

比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效果要好得多。

八、節日導入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這些特殊的日子作為導入語,在教學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用3月12日植樹節導入孫中山關注民生的學習;用8月1日導入「南昌起義」的學習;;用7月1日導入「中國 *** 建立」的學習;用10月1日導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學習。

也可以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導入「鴉片戰爭」的學習。

當然,世界歷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來導入「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用7月14日導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導入方法的認識和實踐,在運用材料設置情境的導入方式中,有用於渲染烘托氣氛,已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當然有些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

總之,引之有法,引無定法。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變的創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設計導入,一定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 淺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史料進行教學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前對上課的准備。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創造性地安排教學程序,選擇和確定教學措施,高質量高效益

④ 如何在歷史課堂向學生提問

提問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最為普遍運用的教學手段。當前教學改革要使教學的中心目標由「知識」 轉變為「能力」 , 要求廢除傳統的「滿堂灌」 , 注重啟發式 , 課堂提問顯得更加重要。但長期以來 , 一些教育者對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足, 認為課堂提問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 因此課堂提問往往流於形式 , 習慣於隨心所欲 , 甚至有的採取一問到底的「滿堂問」 。
筆者認為 , 這種片面追求表面氣氛活躍的隨心所欲的「滿堂問」 無異於《水滸傳 》中九紋龍使的「花棒 」 , 中看不中用。實際上課堂提問過 多過濫 , 學生應接不暇 , 老師不加思索信口亂問 , 學生不經思考隨便亂答 , 使嚴肅的課堂教學流於庸俗 , 容易造成學生的負遷移,不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那麼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發揮課堂提問的應有功能,使課堂提問不僅能活躍氣氛 , 更重要的是能深化歷史課堂教學 , 啟迪學生思維 , 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呢?

一、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

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就是指在課堂提問時要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問題,做到有的放矢。當前廣大同仁認可的目標教學法也強調: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因此課堂提問也要為實現教學目標而設定,特別是教學目標里的能力目標,更是課堂提問的著眼點。這節課應讓學生掌握哪些基礎知識,明白什麼道理,要訓練學生的何種能力,教者要依據教材的程序層層設問,及時點撥,指導學生一步步加強對教材的理解,以實現教學目標。

針對性要求設計問題要選准突破口 , 切中要點 , 不應在枝節問題上拉扯過多 , 更不能無的放矢 。

譬如,在講到《唐朝的衰落和滅亡》時,教材敘述:「天寶年間,唐玄宗日益驕奢,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他重用奸詐的李林甫和楊國忠為相 …… 」

如果講完這段史實後,依據教學的目的提出:「根據史實說明,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就可以聯系史實通過分析綜合得出「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腐敗,造成天寶危機」這個歷史的觀點。

但如果教者隨心所欲地提出諸如:「中國四大美人是誰?」 你看過 電視劇《楊貴妃 》嗎 」之類問題 , 就顯得不切中要點 。 並且會使學生胡思亂想 , 造成知識情感的負遷移。 所以設計問題必須針對教學目標而設定,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二、課堂提問要考慮適應性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 》中 , 用「射箭要看靶子」 、 「彈琴要看聽眾」 比喻做文章 、 做演說要看對象。課堂提問雖不同於演說,但也要看對象,要根據教學對的不同層次、不同群體,設計出適應他們接受能力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者要根據不同年齡、 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心理狀態、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來調節所提問題的深度和難度,做到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太難,如上天攬月,學生望而生畏,百思不解,抑制探索的積極性,不利於能力的培養。太易,學生不加思索,隨便回答,久而久之,就會懶動腦筋,導致思維鬆懈,同樣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 ,在上初中一年級歷史課時,向學生提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特徵是什麼?或唐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從中我們得到什麼啟示?」 之類問題 , 顯然就不適合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

但如果把問題改為 「 結合史實說明 , 什麼時候我國奴隸社會開始瓦解 , 封建社會開始形成?」 和「 唐朝前期 , 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 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近幾年高考所出的問答題縱橫聯系 , 步步深人 , 既有知識的廣度又滲透著對各種能力的考查 只有選取這樣的問題 才能適應高中學生的訓練要求。

課堂提問的適應性,還要考慮優差生兼顧。要注意信息的反饋,發現學生無從回答,要注意進一步誘導,或改變提問方式,盡一切可能打開他們的思維閥門。總而言之,提問猶如摘桃子,要盡量做到優生稍做努力能摘到好桃 , 差生「跳幾跳」 也能摘到桃子吃。 達到優生「吃好」 , 差生「吃飽」 , 各有所得。這樣才利於學生各自能力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歷史貫穿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知識浩翰無窮,歷史問題也千頭萬緒。僅以一節課的內容來講,要提的問題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就決定了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力,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的思維能力。

而歷史的思維能力一般是通過常用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來發展的。 因此,筆者認為 ,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應選擇下 面的問題進行提問:

(一)選擇有利於學生掌握分析 綜合的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例如,在講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和 中法戰爭 》這課時 , 教材開始就以綜合性的形式提出 「 19世紀70年代以後 ,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邊疆出現了危機。」如果教者講到這里,就暫停一下,讓學生閱讀教材並在閱讀指導時提出:『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出現危機的表現有哪些?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分析教材 尋找出、理出:「美日侵略台灣」、「俄英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西藏」等史實回答上面的問題這比起老師全盤包攬講解分析更利於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

綜合與分析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綜合以分析為基礎,而分析的目的也是為了綜合。所以對一些較難理解的歷史觀點或歷史概念 ,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 , 然後根據從教材分析整理出來的史實提出問題 ,讓學生依據具體的史實, 綜合概括出歷史觀點。從而教會學生掌握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擇利於學生掌握比較、分類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比較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 歷史高考歷來注重對比較能力的考查,比較性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有,因此提高學生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十分重要, 這就要求教者在常規教學中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比如,在講到抗日戰爭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的內容時 , 我就讓學生提問 「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學生通過兩種路線的比較,懂得了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是人民戰爭路線,是發動全民族的抗戰,而國 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是實行不發動群眾,只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兩種路線的本質特徵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掌握了「比較」這個常用的歷史思維方法,分類是一種變式的比較。

教者在學生學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新舊知識的聯系,把具有相同特徵的人和事組成一類,無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讓學生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通過回憶、聯想、分析整理出來,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 選擇有利於學生掌握歸納概括的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歸納、概括就是對零散的歷史知識進行處理提煉,形成歷史觀點。近幾年高考的材料題、問答題均突出反映了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考查。而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因此 , 在常規教學中, 教者應長期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在常規教學當中,經常通過提問,讓學生從史料中提練觀點,或者通過對有關史實的歸納、概括、梳理出基本線索堅持這樣用史論結合的方法來提問訓練學生,較快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並非天方夜譚。

課堂提問與能力培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利用課堂提問來培養學生的能力,順應了當前教學改革的思路。新的教學論提倡:課堂教學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優化的課堂提問能充分體現這一教學思想。

老師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 , 讓學生思考作答 , 本身就是一種訓練。 學生的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就體現 了主體作用。
課堂提問為中學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提出帶有啟發性的、體現能力培養的問題 , 其作用就像站在前台的樂隊指揮 , 教師的「指揮棒」 (提出問題)指向哪裡,學生的歷史思維就跟到哪裡。

問題教學法認為:學生的歷史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歷史課應當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善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使學生經常主動思考顯示在他們面前錯綜歷史現象,尋找奧妙無窮的歷史答案。教師的「指揮棒」的作用發揮好了,就可以奏出和諧動聽的樂章,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歷史教材中選材和設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