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鞭炮爆炸哪個歷史

鞭炮爆炸哪個歷史

發布時間:2023-08-23 00:24:49

『壹』 鞭炮的起源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葯,下層火葯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葯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葯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葯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葯,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葯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葯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貳』 煙花爆竹起源哪個朝代

煙花爆竹起源於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發明及發展與火葯技術的使用息息相關。煙花爆竹相傳是由唐朝一個叫李畋的人發明的,他利用火葯、紙筒等材料製作爆竹,目的是產生巨大聲響以驅鬼辟邪。發展到宋朝,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為一項廣泛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拓展資料

李畋,唐初生於江西上栗與湖南瀏陽相鄰的麻石街上,被後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葯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葯的使用技術。

「葯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葯井、洗葯橋等。」瀏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一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葯井洗葯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葯,並告訴他,把火葯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竹筒里,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製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採用紙筒來包裹火葯——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叄』 最早的爆竹始於哪個朝代

爆竹源於我國先秦時期,早先是古人在焚竹之時,由「劈啪」聲響而命名,後來唐宋時代火葯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了爆竹的進步。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古人放爆竹是為了驅逐瘟神疫鬼,驅邪辟凶。現如今,民間稱之為「爆仗」 「花鞭」或「響鞭」等。

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燒柴火以「敬神驅邪」的一種宗教行為。《周禮·春官》篇所記載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實就是燒,但其與一般燒火不同的是燃燒時要發出聲響。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用火」方式,《詩經·小雅》中的《瓠葉》詩即稱,「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竹子在燃燒時,因受熱會猛然炸裂而發出很大的響聲,最能達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種燃料,故「爆竹」流行開來。宋代,爆竹又衍變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閑評》書中有「歲旦燎竹於庭」的記載。其對「燎竹」的注釋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漢辭賦家東方朔撰寫的《神異經》中有這樣一種說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這里所說的「山臊」是一種模樣怕人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見。或許是山臊身上帶有傳染性極強的病毒,「犯之則令人寒熱」,人接觸山臊後即生病,所以古人視之如妖魔鬼怪,傳說中怪獸「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驅之。
《神異經》是部志怪小說,盡管對其作者尚有爭議,但該書成書當不晚於六朝。這說明至遲在六朝時期,古人仍通過爆竹驅魅辟邪,並已移植於過年風俗中。從民俗史料所記來看,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了當時的過年風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雞鳴時分,人們便起來,「先於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惡鬼。」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自從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過年燃放爆竹,唐代開始盛行。唐詩中爆竹有許多描述:「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張說《岳州守歲二首》)、「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就聚爆竿仄」(於鵠《早春》)。
過年燃放爆竹之風到宋代更為普遍,宋代文人所記比唐代更加豐富:「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陳與義《除夜二首》)、「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成了過年時最流行的名句。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然而,這時廣泛流行的爆竹並不是用火葯製成的,而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燎竹」風俗,即燒真竹子,又叫爆竿。現代鄉村仍能看到的燒「歲火」現象,便是此遺俗,歲火越旺越吉祥。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富貴賤均要放爆竹。

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從除夕至立春,爆竹聲聲,不絕於耳。
用火葯為原料的爆竹,出現於北宋末期。但那時使用火葯的爆竹叫「爆仗」,與軍事行為有關聯。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此叫法源於軍中一種儀仗形式的表演,「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表演開始的號令,叫「爆仗」,「忽作一聲如霹靂, 謂之『爆仗』」。
這種「爆仗」即是現代爆竹的雛形,如果不用火葯當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靂」那樣怕人聲響的。因燃放時聲響如炮,時人又稱之為「炮仗」。
用火葯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時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於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編撰、陸游作序的《會稽志》記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黃作爆葯,聲尤震厲,謂之『爆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時人過年時必備的「年貨」,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密的《武林舊事》「歲除」條稱,「至於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而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葯線,一爇連百餘不絕。簫鼓迎春。」「一爇連百餘不絕」,就是將單一爆竹編連接在一起,這種放法,時人俗稱為「編炮」,與現代燃放方式已無區別。因炸時如舞長鞭般響震,又被叫做「鞭炮」。《武林舊事》中這段記載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開始使用「葯線」了。
宋代使用火葯的爆竹,一般用紙裹成的紙筒和麻莖裝火葯。這種爆竹危險性降低,燃放較為安全,又叫「紙炮」,是孩子們過年時最喜歡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銍《雜纂續》中「小兒放紙炮」一語說的就是這種現象,並誕生了一條歇後語:「小兒放紙炮–又愛又怕」。在發明鞭炮的同時,宋代還出現了煙花(煙火)。
也是從宋代起,中國的「爆竹文化」豐富了起來,燃放更講究,民俗目的更明確。

『肆』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煙花爆竹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

閱讀全文

與鞭炮爆炸哪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