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如何指導學生評價歷史人物
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不夠科學、全面。如有的學生評價歷史人物時對人物片面拔高,有的對人物一棍子打死,有的夾帶著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
如何指導好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在評價歷史人物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好教材,並搜集整理出歷史人物的有關資料。我們知道,初中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課本教材或杜撰的影視作品中。所以他們知識面狹窄,且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對歷史人物認識不清,頭腦中存有簡單的「好」與「懷」的印象。很容易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出現以偏概全和夾帶個人情感色彩的情況。因而,教師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人物資料,就能更好的對歷史人物做出評價。2、指導學生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我們知道,
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只有考察歷史人物個人背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現歷史規律,才能了解歷史人物活動的實質。如:學生評價秦始皇時,很多同學痛恨於他的殘暴、專制,如果放在歷史背景下,我們就會發現他的殘暴專制是在六國統一之後,權利高度集中腐化造成的結果,並不是他本性表現。從而更清楚的理解了歷史,避免造成錯誤的認識。3、教師要交給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要本著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人物時,既要看到他的成就、又要看到他的不足。一般情況是兩種評價法:分階段評價和分方面評價。對有的歷史人物就要分階段評價,因為在不同的時期,他的思想作為就有不同的變化。如評價陳獨秀,就要指導學生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國民大革命等幾個階段進行評價。而評價漢武帝時,而要指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幾個方面對他進行評價。評價人物時,一定指導學生對歷史人物作出結論。歷史人物對社會的發展積極方面大於消極方面的,我們就肯定;而消極方面大於積極方面的,我們就否定。這樣學生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但更好的了解歷史,而且提高了歷史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進行歷史人物的評價訓練,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如何把握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1.以人類歷史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為主線,注重歷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與歷史發展進程的階段性相結合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涌現過無數的歷史人物。從縱向看,有遠古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不同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物;從地域上看,既有一個民族、一個區域或一個國家歷史發展中的代表人物,也有歷史人物匯中的中國與外國之別;從橫向上看,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還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的代表人物。這就使得在歷史人物領域呈現出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把握歷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時段性與空間分布,就成為人物遴選的兩把重要的標尺。
所謂典型性、代表性,是指一個歷史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他們或者是一個歷史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象徵,或者是對歷史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為了實現所選歷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同時考慮到選擇對象縱跨千年,橫貫中外,我們首先參照通常的歷史分期進行基本的分段和歷史定位,在此基礎上對歷史人物進行了六個方面的簡明歸類,形成《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個總的學習專題之下的六個小專題,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家、東西方的先哲、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亞洲覺醒」的先驅、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科學家。在這六個方面或者說是六個小專題的基礎上再行反復比較和精心遴選,從而形成現在《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模塊中所看到的內容,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東西方的先哲如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人物如克倫威爾、華盛頓、拿破崙,「亞洲覺醒」的先驅如孫中山、甘地、凱末爾,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傑出的科學家如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頓、愛因斯坦。所選人物既有政治家、軍事家,也有思想家、科學家。
上述所遴選的歷史人物從其所代表的某一個方面而言,其典型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們不僅代表著一個時代,對其同時代的社會發展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有力地影響了後來歷史的發展方向。如在古代中國,秦始皇所建立的大一統的秦帝國,無論從制度創設還是版圖規劃,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影響之深遠是極其巨大的——廢分封、立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乃至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等措施,影響中國社會發展兩千多年,作為這一制度的奠基者和創始者——秦始皇,是我們在學習和探究古代中國歷史時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開的人物。又如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榮膺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在美國開國史上的每一件重大事件無不與之有關,因此他又被美國人譽為「國父」、「開國元勛」等,而他所參與領導開創的美國民主制度和立國原則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後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更是既遠且巨,同時,華盛頓的人格魅力也讓後人憑生無限的景慕之情。再如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歷史進入20世紀後,隨著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如何走上現代化道路是這些地區眾多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第一步必須爭取民族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第二步則是進行全面的改革,推動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從總體上看,當時大多數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並沒有取得實質性勝利,土耳其則在凱末爾的領導下,經過民族革命戰爭,取得了民族獨立,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世俗化改革,建立了共和國,在較大程度上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國家向現代工業國家的轉變,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因此,土耳其凱末爾革命成為開創落後國家的現代化模式方面的一個代表性事件。
課標在堅持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原則上,在人物的具體遴選上也有所側重——中國歷史方面的人物佔到了大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外國方面的人物約佔百分之六十五。這與《歷史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和課標中的中外內容結構比例是基本一致的,體現了了解中國國情與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並重的思路。與此同時,為了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從歷史的角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崇尚科學、崇尚真理的科學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我們還注重遴選了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歷史人物。在中國史方面有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世界史方面有牛頓、愛因斯坦。如果單單從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力而言,中外之間的科學家確不能等量齊觀,但就歷史人物的代表性與時段性分布來看,他們又各具特色。
總之,要對歷史人物進行評說,既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實際的學習中也必須應避免這種做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歷史人物的精心遴選,因此,把握歷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及其時段方面的分布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則。
2.注重學習的過程與評價歷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
由於歷史知識所具有的無限的包容性和延伸性的特點,我們絕不可能達到去了解歷史上所有的人物,而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作為典型和示範,通過對他們的活動的了解、剖析,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感受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系,認識歷史人物身上所發散出的時代特徵,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判斷力。這種學習更多的是追求一種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結果,這種過程既是一個感受歷史、理解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並與之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也是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人物的活動和作為的過程,因此在涉及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方面,應盡量避免出現向學生灌輸那種唯一的、武斷的結論。從確定歷史人物評說模塊的立意而言,決不是想通過這一模塊而窮盡全部的歷史人物,使學生成為一個「人物辭典」,也不僅僅是讓學生對所學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個人生活等,事無巨細統統掌握,而是在於通過對有限的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的學習、探究過程,進行基本的方法訓練和能力培養,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確立積極進取、求實、創新的人生態度。
3.注重與必修課程的銜接與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簡單重復
高中歷史課程開設選修內容的目的在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一般而言,它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開設的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更為豐富,層次性更形明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關注。但是,正由於它是建立在必修課程基礎之上的內容,如何處理與把握同必修課程內容的關系就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對此,我們的原則是,既要注重與必修課程的銜接,關注學生在學完歷史必修課程內容之後所達到的認知水平與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做到必修與選修內容的平穩過渡和順暢連接;又要注重選修課程在內容、方法等方面的適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簡單重復或內容過於艱深和復雜。
具體而言,本模塊對歷史人物的遴選,參考了以往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初中歷史課程標准、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必修課程等教學文件中的內容,在遵循歷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與歷史時段分布相結合的原則基礎上,盡量避免增加全新的歷史人物信息,以減低教師在接受課標內容方面的難度;而所增加者,主要為歷史人物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分析、重要活動介紹、與重大歷史事件間的互動關系探討、歷史影響與功過得失剖析、對歷史人物進評價的各種看法和觀點介紹等內容,從而使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主要活動的過程中,正確理解歷史人物與其所處時代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既是對必修課程中的學習內容的適當延伸,也是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模塊的一大特色。
二)對本模塊學習目標的說明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最後一段文字,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對本模塊的學習目標作了具體規定。
第一,對於本模塊的知識目標,相關的內容標准中都通過行為動詞的形式,如「簡述」、「列舉」、 「了解」、「講述」、「概述」、「評述」等,作了具體描述和規定。這些描述和規定都是針對具體的歷史人物及其活動而言的。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歷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引起後人興味的內容,這不僅是因為任何重大歷史事件、歷史活動都離不開各類人等的參與,更因為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他們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行為風格乃至生活習性等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及其結果,成為人們研究、思索、評品的重點。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分布狀況就決定了歷史人物的層次性和多元化,而每一個歷史人物所秉具的時代特點和個體特性又決定了其在總體上就凸顯出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就具體的知識目標而言,課程標准中的每一條主項和謂項之間並不是套用固定的格式,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要求——課標基本上是結合各個歷史人物的活動特點或某一重要側面來提出的知識目標要求。一般來講,課標內容的表述形式是:對歷史人物的知識目標與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運用等能力要求緊密銜接,前面是知識目標,緊接而來的是具體的能力目標的要求。如對於歷史人物孔子的學習要求是「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對於華盛頓,是「概述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和建國初期的主要活動,評價其歷史貢獻」。在這里,課標將孔子定位於思想家和文化先哲,了解其生平、主要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就是課標的題中應有之意,如果沒有對有關孔子基本情況的了解,也就無法探究歷史上的孔子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被尊崇、其思想被不斷衍射、傳演的歷史,無法探究孔子在中國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影響。同樣,華盛頓主要的和突出的貢獻在於其領導美國獨立戰爭和就任開國總統期間的作為,換言之,是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前後的歷史風暴塑造了華盛頓這樣的偉人,如果對相關的歷史史實一無所知,進行所謂的人物評價也就成了緣木求魚之舉。
這里自然也就涉及到能力與知識、技能、技巧之間的關系問題。知識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離開了知識,歷史教育就成了無米之炊,各種各樣的教育目標如能力、態度、情感人格就無法達成;而知識的獲取並不是學習的唯一目標和終極目標,學習知識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再現、再認及運用這些知識,即運用已經知道的知識、方法去重現並進一步獲得知識、技能,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與能力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正如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克魯捷茨基所說:「應當強調能力同知識、技能、技巧的緊密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一方面,能力依賴於知識、技能和技巧——能力是在獲得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知識、技能、技巧依賴於能力——獲得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與其他條件(例如教學的質量)一起也依賴於學生的個體心理特點。有能力才有可能較快地、較容易地、較鞏固地和較深刻地掌握相應的知識、技巧、技能。」知識與能力的緊密關聯與交叉,就要求我們在討論歷史學習目標時必須避免割裂兩者的關系,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二,課標同時提出了正確認識歷史人物與所處時代的關系及科學評價歷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這就是「通過學習,認識歷史人物所進行的各項重大活動既受到歷史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又與其個人的主觀因素密切相關;掌握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歷史人物置於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尤其要關注個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
正確認識歷史人物與所處時代的關系問題實質上也就是如何正確看待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及其關系問題。必然性實際是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和規律性的體現,歷史的必然性總是要通過歷史的偶然性表現出來。正如恩格斯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時所指出的:「這里我們就來談談所謂偉大人物問題。恰巧某個偉大人物在一定時間出現於某一國家,這當然純粹是一種偶然現象。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人除掉,那時就會需要有另外一個人來代替他,並且這個代表是會出現的,——或好或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出現的。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這點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如愷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等。」反過來,偶然性作為必然性的補充,對歷史必然性的實現又起著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麼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在歷史上,一個偉大人物的能力、個性和行為模式直接影響著事件的外在特徵、有力推動事件的發展進程的事例屢見不鮮。而在科學史上,某個個人的創新性發現對人類社會所起的推動作用,同樣也是不勝枚舉,如牛頓、愛因斯坦等。
強調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問題,實際上還包含著對歷史人物的價值評判標准。歷史的發展是極其復雜多變的,它有高歌猛進的進步時代,也有回波逆折的黑暗時期。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是看其是否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並為滿足這種趨勢而擔負起發起和促起實現的責任。同時,在這一評價體系中,還應科學區分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避免出現以偏蓋全、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標準的認識偏差。這實際上構成了歷史思維、歷史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
第三,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問題。實際上,這同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問題一樣,歷史教育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貫穿於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之中的內容,脫離了知識與能力的內容,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沒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收獲,歷史教育也就是一個失敗的教育。我們正處於一個知識增長方式的轉型時代,知識形態已從積累式的增長轉到批判式的增長,從以命題為中心轉道以問題為中心,從一個純粹的理性過程轉到一個訴諸於學習者整個心靈生活的過程。這種「訴諸於學習者整個心靈生活的過程」也就是情感的體驗、培養和熏陶的過程。因此,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獲得更多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社會生存環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生態度。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明以源源流長、連綿不絕而著稱。在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秦朝大一統國家的創建、盛唐氣象和「康乾盛世」是中華文明承繼、繁盛的關鍵階段。這三個鼎盛時期的形成與出現,盡管有著諸多的社會歷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歷史人物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無可否認的。在他們身上,濃聚著彼時彼地的時代特性,他們以自己的才能、智謀和決斷有力促進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成為古代中國歷史上的時代性代表人物。
評價古代中國歷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動,把握其政治活動的主體脈絡,注意觀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處以及對後來歷史的影響,以此來揭示這個歷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動的規律,直至對他做出客觀恰當的評價。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兼並六國,結束了長期的割據局面,建立起東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嶺南、北抵河套、陰山、遼東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創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內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早期模式,對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產生了深遠影響。除了制度上的創建,秦始皇還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實邊,修築萬里長城;經略西南,開築「五尺道」;尊崇法家,焚書坑儒;嚴格軍隊調動和兵役制度,等等。秦始皇為了適應這種大一統國家的需要所進行的制度創建及其實施的嚴刑峻法,成為後人臧否的焦點。
與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則是另一類歷史人物的典型。他於隋末大群雄並起的動亂之際,促使其父李淵起兵,採取各種較為妥善的政策,順應國家統一的歷史主潮,成為唐帝國的真正創建者,其雄才大略初步展露。即位之後,唐太宗通過各項政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從而促使經濟復甦乃至繁榮,同時,唐太宗用兵突厥,重開絲路,安撫邊疆各族,完善科舉制度等,都成為令後人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的重要內容,從而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及其國力走向強盛奠定了堅實的經濟、政治基礎。而其納諫和用人方面的突出優點,特別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評精神,更成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範。
康乾時期是古代中國社會「最後的輝煌」。康熙在位的60年間,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部,統一回部;加強對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擴張,有力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在探討上述歷史人物活動的特點和歷史影響時,要充分注意創造民主、活潑、和諧的探討氛圍,要使這種探討由原先的封閉走向開放,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鼓勵學生大膽地獨立自主地開展人物探究並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指導學生結合客觀物質生活生產條件來把握社會變革的特點,把握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系,與中華文明發展、嬗變的關系,以及歷史人物重大活動的本質特性性;要通過對不同史料的對比分析,指導學生學會科學地運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觀和機械的人雲亦雲的所謂「歷史分析」,從而達到科學、全面、客觀地探究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目的。
3. 怎樣才可以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一、引導學生確立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准
一些學生評價歷史人物時,往往只從個人的情感出發,從道義的角度考慮,這樣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因此,要想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必須首先讓他們明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准,具體來說,就是引導他們樹立唯物史觀,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將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看他們的行為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願望,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凡是符合這一標準的基本肯定,反之,否定。例如,在評價羅斯福時,我先引導引導學生分析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際形勢,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興起並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概述羅斯福為此採取的措施,即他上台後,先是實施新政幫助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改善了美國人民的生活,鞏固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後又領導美國參加二戰,壯大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力量,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他的這些行為都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人民願望和有利於社會進步的,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再如,評價希特勒時,有些同學根據希特勒認為希特勒是一個英雄,因為他在德國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內有經濟政治危機,外受凡爾登體系的制約),應運而生,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德國渡過了經濟危機,穩定了政局,並擺脫了凡爾登體系束縛,重新成為世界強國,這似乎是有理有據,但其實他們並沒有明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為此,我引導學生分析希特的這些所謂「成果」是建立在對內實行法西斯獨裁專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基礎上的,並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這些很明顯是違背了歷史潮流和人民意願的,也阻礙社會的進步,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得出希特勒是歷史罪人的結論,而不會再認為他是英雄了。
二、讓學生學會結合時代背景評價歷史人物。
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時空中,而每一時代都有其不同於其他時代的特徵,歷史人物的行為是與其所處歷史時代緊密相連的,即所謂時勢造英雄,當然他們作為時代的產物,其行為也會對當時或以後歷史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必須將他們置於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認識,既不能以今天的觀點卻苛求古人,反對將古人現代化,也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將古人完美化。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很注意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去評價歷史人物。例如,評價抗金英雄岳飛時,有學生一味地說其怎樣怎樣愚忠,不懂得反抗,我引導學生指出:他的這種所謂愚忠其實與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所屬的階級集團、所受的封建忠君教育有關,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苛求,而它的抗金行為已遠遠超出了忠君的范疇,上升到了維護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高度,因而從整體上來看,岳飛抗金是利國利民的正義行為,是值得肯定的。
三、讓學生學會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的活動往往是多方面,在不同階段,在不同領域的行為表現可能存在存在差異甚至完全相反,這樣就牽涉到如何正確看待歷史人物的功和過問題,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需要作辯證的、具體的分析,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看問題,避免簡單化、絕對化。同時還要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因此,應注意引導學生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歷史人物促進歷史發展的進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的一面。在此基礎上,明確其中的哪一方面居於主導地位,屬於主流,從而做出客觀定性評價。如在評價秦始皇時,我先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的功與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出:他統一中國,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出擊匈奴,修築長城,統一南方,興修靈渠等措施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實行焚書坑儒,橫征暴斂以及嚴刑峻法等則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和人民意願的,這是其有過的一面。然後在學生對比他的貢獻和過失,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就得出:秦始皇的歷史貢獻是主流,功大於過,所以學生就不難判斷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還是「千古暴君」了。
四、讓學生學會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也是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這種方法對評價歷史人物同樣適用。因為對歷史人物的結論性評價,都是通過分析其具體的歷史活動或識記得出來的。所以,我在引導學生評述歷史人物時,十分注意讓他們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學會以述為主,「寓評於述」,通過分析簡述人物的歷史活動得出評價性結論。如,在引導學生評價林肯時,我要求學生先簡概述述林肯在維護美國國家統一和廢除黑人奴隸制度方面所做的貢獻,在此基礎上得出:林肯是美國歷史上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不愧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再如評價唐太宗時,我先要求學生簡要概括唐太宗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交亡等方面所採取的開明措施,並分析這措施產生的共同的用——「貞觀之治」太賓士世局面的出現,由此得出結論: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一位偉大的君王。
4. 如何評價歷史中的人物
講述歷史離不開歷史人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並不否定領袖、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一些傑出的歷史人物,往往會對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發生重大影響,因此,他們才會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如果排除他們,無視他們所起的歷史作用,那麼歷史也就不成其歷史。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事求是地介紹和評述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右史人物,尤其是他們的政治主張、思想觀念、社會活動以及重要著述,以幫助學生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進而能對歷史現象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是歷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一些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也應該正確地實事求是地給以敘述和評價。對歷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進行分析批判。」「老師應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歷史科考試說明》也明確地規定:學生要具有「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可見,做好歷史人物的教學,在歷史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進行歷史人物教學應堅持的原則
1、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1)要用「普遍聯系」觀點看待歷史傑出人物的產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每一個事物和現象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是受著周圍具體的、歷史的條件所制約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發展,又在一定條件下趨於滅亡。評價歷史人物,離不開對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矛盾的分析,尤其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才能找出歷史人物應運而生的社會基礎,即要避免將英雄人物神化,又要避免用現代人的標准要求歷史人物。
(2)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防止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毛澤東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地歸結為「兩點論」,即「一分為二」。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如此。如孔子,作為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值得肯定的;作為思想家,他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張是為了挽救已處於「禮崩樂壞」、窮途末路的奴隸制,則是保守的、反動的,但他的關於「仁」的道德觀念,又包含著一定的「民主性的精華」,可以起到緩和階段矛盾的作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他的思想才會在漢代被借用改造,成為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又如,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他的暴政統治,卻使秦朝成了短命王朝。再如岳飛是抗金英雄,名垂千古,但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將領,所以鎮壓過農民起義。……
2、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在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前提之下,承認傑出人物的活動對於推動歷史的發展進程具有重大的作用。
傑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傑出人物也不能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而他們自己卻是順應著歷史發展的趨勢出現的。傑出人物,由於各方面的條件,能夠比其他人看得較高較遠,他們的思想能夠及時地集中反映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反映當時條件下人們的某些進步願望和要求,起到了發起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如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的領袖,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到由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有所不同。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產生的傑出人物,由於他們認識社會發展趨勢和反映人民群眾要求的正確程度,個人的品質和意志的強弱不同,也對他們所起的作用大小有一定的影響,如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與資產階級的左派人物的差別;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之間的差別。
二、進行歷史人物教學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1、進行歷史人物教學,要通過對歷史人物剖析,使學生在了解史實、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講述歷史人物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受到教育,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有益的東西。如:通過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讓學生學習公而忘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公無私的精神;講越王色踐「卧薪嘗膽」的故事要說明:國弱被人欺,要想不被人欺,就要奮發圖強,以激勵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講衛青、霍去病英勇作戰的事跡,讓學生學習他們為國獻身的精神;講張騫與班超事跡,對學生進行報效國家和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講范仲淹針對時弊,敢於提出改革措施,時刻把國家安危放在心上,讓學生學習他「先天下這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通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講述,最終能使學生既能對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認識,合理的評價,又能受到豐富的思想教育。
2、方法的選擇應該符合學生思維發展和歷史人物活動的具體實際,做到從史實過渡到思想教育,過渡要自然,不使學生感到生硬。
以教育學生學習英雄人物高貴品質為例,如果只是羅列史實,平鋪直敘,學生不易受到教育,而用一、兩件比較典型的事例或英雄人物的豪言壯語則會達到好的效果,如在講譚嗣同為變法獻身的高尚品質時,可講三方面,一是變法失敗時他不逃不走,殺身成仁以死報國,在家等了三天被頑固派逮鋪,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二是獄中堅強不屈,;神態自若,寫詩道:「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三是刑場上視死如歸。三個方面用四、五分鍾時間,其高貴品質表現的淋漓盡致,即可喚起學生的共鳴。再如講李大釗為共產主義而獻身的高貴品質時,為了表現他歷盡磨難英勇不屈,可突出講述敵人在其手指上插入竹簽的情景,使學生自然地想到十指連心的鏡況,從心裡產生出敬佩的心情。為了表現他的信仰,著重引用他最後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說,那就是「不能因為你們今天餃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中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中國,必然要取得光榮的勝利。」
3、在教學中,要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如利用各種直觀的手段,把歷史人物講「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在活生生的歷史教學中,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用反襯法在講述正面人物的同時,對歷史上的民族敗類,國家的蟊賊、革命的叛徒、反動勢力的首惡等的嘴臉和罪孽,進行揭露和有聲有色的講述,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的革命正義感;還可以用詩、詞、曲、民謠、對聯、評論、小說等,用以說明歷史人物的活動。如講唐太宗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可引用他說的一句話:「自古畢責中華,賊夷狄,聯獨愛之如一。」講戚繼光的愛國精神,可引他詩中的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講武則天的統治可引郭沫若對她的評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從而使武則天的地位和功績一目瞭然。也可以利用重要人物的誕生日、紀念日作人物專題報告等。
5.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姓名 符彥政單位 海南省三亞市第二中學郵編 572000【關鍵詞】歷史人物 階級論 生產力歷史人物可以說在歷史課本中隨處可見,歷史就是人類的一部活動史,離開了歷史人物也可以說歷史教學就無從談起。
歷史人物雖然在歷史發展中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對初中學生學好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起來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是歷史課本中如此眾多的歷史人物,有好有壞,貢獻各不相同,那麼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她們進行評價,才能做到客觀和公正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學的對歷史人物的體會,談談幾點看法。
一、 堅持階級論的觀點人類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即沿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條主線發展下去。
因此歷史人物在活動中就不可能超越其自身所處的社會性,和所代表的階級。
只有用階級論的觀點去分析歷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如評價拿破崙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拿破崙前期頒布了《法典》。
《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對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封建殘余勢力,保證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拿破崙曾在法國佔領下的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此法典,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並且拿破崙前期的對外戰爭主要是為了打退反法同盟對法國革命的干涉,屬於自衛的正義戰爭,它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
可是拿破崙後期為了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歐洲,屢屢對外用兵,佔領了歐洲很多地區,拿破崙已經轉變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侵略者,他的侵略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最終導致了滅亡。
從這里可以看出拿破崙戰爭有正義性和非正義性之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拿破崙是資產階級的代表。
而資產階級本身就具有兩面性(革命性和掠奪性)。
而我們也不能據此認為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具有侵略性,我們就對其持否定態度。
因為不能苛求拿破崙超越自身的階級,希望他在對外戰爭中完全充當解放者的角色。
二、堅持分方面評價的觀點分方面評價就是對歷史人物根據其一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這一評價有利於防止以偏概全,全面而正確的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如對漢武帝的評價,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加強了思想控制;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教材。
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打擊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鞏固了北部邊防,加強了各民族間的聯系。
在他統治時期,西漢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
三、堅持時代的觀點堅持時代的觀點就是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例如:李鴻章和左宗棠同是清朝中興名臣,洋務運動的傑出代表人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
可是兩個人在國人的心目中是不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李鴻章在創辦洋務運動時,還代表著清朝 *** 跟帝國主義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出賣中國 *** ,完全是一個賣國賊。
李鴻章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而左宗棠則不然,雖然他身上也沾著太平天國將士的鮮血,但是在清 *** 西北邊疆新疆出現危機時,義無反顧地抬著棺材出征。
最後經過浴血奮戰收復了新疆,維護了國家 *** 和領導完整。
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因此左宗棠理所應當地受到我們的尊重和稱贊。
四、堅持以生產力為標准以生產力為標准就是歷史人物在活動中,能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其活動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則肯定。
如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則否定。
這一標准常用於對歷史人物改革活動的評價。
例如對商鞅的評價。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努力種田和紡織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家屬罰作奴婢;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打仗有功的人;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還編寫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督,一家犯法,鄰里如不告發,則十家連坐。
經過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日益增強,為秦滅六國,最終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雖然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也慘遭車裂而死。
可是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符合秦國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們對商鞅應該持肯定的態度。
五、堅持客觀公正,不能感情用事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應實事求是,重視確鑿證據,堅持唯物史觀,不能感情用事,人雲亦雲。
此一觀點常用於對有爭議的人物。
例如曹操這種人物的出現是當時歷史的必然和客觀要求,他統一北方大力發展經濟,使北方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但由於他個人在歷史中扮演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角色,使得封建正統的衛道夫們斥為是奸臣。
因此假如不堅持客觀公平,而感情用事,則對曹操的評價常常是有失偏頗。
總之,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聯系具體歷史背景作歷史的、階級的、辯證的分析。
才能對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學生從傑出人物身上吸收精神財富,以傑出人物為榜樣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
海南省三亞市解放路426號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