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山形成有多少年了
黃山屹立在中國安徽省南部(北緯30度1分,東經118度1分),盤垣於歙、黟、太平、休寧四縣之間,方圓250平方公里,精華部份154平方公里。黃山原稱作黟山,因傳說軒轅皇帝曾在此修身煉丹,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黃山不僅以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於世,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屬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現已成為中國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並與長江、長城、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滿意請採納
❷ 黃山的歷史有多長
這個歷史很長了吧,但是名聲很大。俗話說黃山歸來不看山
❸ 安徽黃山到現在有幾年歷史了
黃山市文明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從歙縣、祁門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黃山市一帶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那裡的先民們已創造原始土著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地域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但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歸屬,並非實質性的管轄。當時仍屬於相對獨立的古越土著的勢力范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這一帶隸屬於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東巡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將原越國的百姓遷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帶,設立黝(宋以後稱黟)、歙二縣,屬鄣郡。這是黃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區劃建置,距今已有2218年。「黝」、「歙」二縣的縣名,來自於古越語地名的發音。當時的黝、歙兩縣轄地很廣。歙縣地包括歙縣、休寧、屯溪區、徽州區、績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縣地包括黟縣、祁門、石台、廣德和黃山區的一部分。
西漢初期,黝、歙二縣相繼屬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後屬丹陽郡。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縣為廣德王國,廣德王城在今黟縣城東五里。歙縣屬丹陽郡。第二年廢廣德王國,復設黝縣。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設廣德王國。王莽篡權,建立新朝,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貶廣德王為公,改黝縣為愬虜。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黝、歙二縣屬東吳領地。當時,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漢人,「依山阻險,不納王租」,被稱為「山越」,勢力日益強大,對東吳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主孫權派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征服歙縣金奇、毛甘,黟縣陳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後,分歙縣東鄉地置始新縣,南鄉地置新定縣,西鄉地置黎陽、休陽縣,加黟、歙共六縣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縣西)。這是黃山市地域州郡一級行政設置的開始,從此這里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
三國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吳主孫休名諱,改休陽縣為海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吳國,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為海寧縣。新安郡轄始新、黝、歙、遂安、黎陽、海寧縣,郡治在始新縣。郡名新安,一說以祁門縣新安山為名,一說取其安定之意。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並黎陽縣入海寧縣。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劃吳郡壽昌縣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寧、黝、歙各一部分重設黎陽縣。當時這里有兩個郡。一個是新設的新寧郡,轄海寧、黝、歙、黎陽縣,治所海寧;另一個為新安郡,轄始新、遂安、壽昌、良安縣,治所始新。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將新寧郡並入新安郡,黎陽縣並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黝、海寧、始新、遂安、壽昌6縣。
❹ 黃山的來歷
黃山風景區(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 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的區分
黃山市成立後,因歷史的原因,形成了三個基本相同的地名,這就是: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
黃山市原為徽州地區,是我國三大地方學之一「徽學」(其他兩個是「藏學」「敦煌學」)的發源地。1987年,為發展黃山旅遊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同時將原黃山市(縣級市,原太平縣)改為黃山區,這樣就有了三個不同性質的「黃山」:黃山市(屯溪)、黃山區(太平,黃山風景區北大門)、黃山風景區(湯口鎮,黃山風景區南大門)。
黃山風景區(也就是要游覽的黃山腳下)目前在黃山區的政區內,不在黃山市政府所在區,黃山市政府所在區以及黃山車站、黃山機場距黃山風景區約70公里。
❺ 黃山的歷史(年)
黃山古稱「黟山」,傳說因黃帝曾在此采葯而稱為「黃山」,漢武帝時封為「南嶽」,建國後因山建市
❻ 黃山建造在什麼 年代
需要說明的是,黃山不是人造的!!!!!
黃山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紀,我國母系氏族社會的後期,人類就已經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山區勞動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時期,這里就居住著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郡縣制,這里為會稽郡屬地。南朝時開始設置新安郡,郡府搬遷又始終未離開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稱新安,其源蓋出於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詔改為徽州。關於徽州名稱的起源,一說因其境內有徽嶺、徽水、大徽村等,州則因地得名;另一說趙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對這一地區的失而復得。此二說並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歷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時候,就是摘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作為省名的。
❼ 安徽省黃山市歷史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
安徽於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被稱為「和縣猿人」的能夠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在這一地區活動。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商朝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
隋文帝在位時代的開皇之治促使這一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定都南京,現今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發達之地,並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皖北地區到唐宋以後的皖南地區的轉移。安徽,歷史源遠流長,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是我國人才最為雲集的地區之一,名人賢士享譽內外,正可謂「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
中國提出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經濟有一定的提高。合肥市,馬鞍山市,黃山市等安徽城市也陸續加盟長三角經濟區。
❽ 大黃山的歷史
大黃山又名胭脂山、焉支山,因古時盛產紅蘭花,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因此得名胭脂山。焉支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西漢時匈奴人發出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感慨,詩仙李白留下了雖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絕句。帝在焉支山接見十六國使節,紅西路軍在焉支山留下戰斗遺址。鍾山寺位於山林巔峰之中,前寺依山勢建有玉皇殿,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清幽淡雅;後寺立於陡壁懸崖之上,騷人墨客,多有吟詠,揮毫潑墨,留嘆賞於松石之間。林木茂盛,水草豐美,有「祁連雪皚皚,焉支草茵茵」的美譽。歷代多有詩人描繪焉支,唐代韋應物有《調笑令》「胡馬、胡馬,遠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迷路。迷路,迷路,邊草無究日暮」。
大黃山山澗溪流清泉,松杉茂盛,山上北坡有唐將哥舒翰築修的寺廟,以及李白留題的「雖居焉支山,不道逆雪寒」的詩句。山水翠綠、奇峰獨秀,「西嶺晴嵐」為永昌八景之一。
焉支山載入史冊已久。先有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年輕將領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進,過焉支山,擊敗匈奴,奪得河西地區,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為勝利的象徵而載入史冊。後有公元609年,隋煬帝駕幸焉支山,舉辦「萬國博覽會」,召會27國使臣,寫下了著名長詩《飲馬長城窟》,使焉支山成為世界博覽會最早的發源地而聞名天下。
❾ 黃山在哪兒
黃山在安徽南部黃山市境內,山境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中,黃山風景區面積160.6平方千米,東起黃獅 ,西至小嶺腳,北始二龍橋,南達湯口鎮,分為溫泉、雲谷、玉屏、北海、松谷、釣橋、浮溪、洋湖、福固九個管理區。緩沖區面積490.9平方千米,以與景區相鄰的五鎮一場(黃山區湯口鎮、譚家橋鎮、三口鎮、耿城鎮、焦村鎮和洋湖林場)的行政邊界為界。
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曾對黃山的秀麗這樣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