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業質量標準的理解
來源:北師大基礎教育教材
近年來,為進一步增強競爭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開展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並將其研究成果融入課程體系之中。通過研製核心素養,用來指導教育實踐,推動並實現教育和課程標準的轉型——從注重學科知識體系完備性向注重學生素養水平轉變,從傳統的重視教學過程向重視學習結果轉變,從注重構建各學科知識體系向跨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
2014年,教育部頒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准都是對學生所要達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而兩者指導的范圍不盡相同。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反映教育目標,用以指導課程和教學改革。學業質量標準是核心素養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後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導教師課堂教學和教育評價。它是促進核心素養進入學科和課程標准、用以指導教育評價的橋梁。
核心素養是構建學業質量標準的根本遵循。核心素養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在新時期的具體體現,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於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期望,是對經歷教育之後學生所能擁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這種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國家的教育目標。學業質量標准制定的目的是為了結合具體學科的能力要求,進一步細化教育目標,讓它成為指導教學實踐和教育評價的具體可操作的質量標准。在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學業質量標准必須依據核心素養,以此為研製依據和根本遵循。
學業質量標準是核心素養融入課程的重要環節。課程標準是教學准備和實施的重要指導。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就是要用核心素養指導課程標準的修訂,包括制定教學目標——體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規范內容標准——結合核心素養要求來安排學科知識結構;提供機會標准——教學建議要以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為目的;研製質量標准——結合核心素養研製學業質量標准指導教育評價。可見,建構學業質量標準是構建現代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促進核心素養融入課程的重要環節。
學業質量標準是核心素養在學業上的具體體現。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必然是相對宏觀且寬泛的素養。學業質量標准則主要界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教育後應該或必須達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是學生核心素養在具體學段、具體學科中的體現,直接反映了學生應達到的學業結果。在研製上,學業質量標准必須是根據核心素養所提出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與課程領域所提供的知識內容相結合而制定。所以,在功能上,由於學業質量標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更具操作意義,與學科教學連接得更加緊密,它能夠更加有效地指導教師教學的深度廣度,更加直接地指導教育評價。
學業質量標準是基於核心素養建立的,是核心素養在教育教學當中的具體體現;核心素養引領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方向,為制定學業質量標准提供指導。在這種關系下,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准都能夠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處理好核心素養與學業質量標準的關系,不僅有助於理解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發揮核心素養指導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重要作用,還能夠有力地指導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更好地發揮學業質量標准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
首先,處理好核心素養與學業質量標準的關系,能夠更好地促進核心素養融入課程和教學,在教育評價領域落地。核心素養明確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是對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宏觀指導,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作為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規定,核心素養可以用來指導教育教學評價,但如果直接拿核心素養的內容來進行教育評價,在操作和實施上將會面臨諸多困難。學業質量標准起到了連接核心素養的要求和具體考試評價實施的橋梁作用。有了學業質量標准,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加清晰地知道哪些內容要教到什麼程度,要在具體學科知識領域中培養學生哪些學科能力和素養;有了學業質量標准,考試評價能夠更好體現對學生能力素養的考查,促進核心素養在教育評價領域落地。
其次,處理好核心素養與學業質量標準的關系,能夠更好地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在學業質量標准當中,指導教學評價更加有力。因為有核心素養作為指導,學業質量標准不同於基於學科內容建立的表現標准;後者是在學科內容標准確定後根據大規模測驗的結果制定的,而前者是基於細化了的學生核心素養制定的。我國多年課程改革將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得非常完備,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已經發布,學業質量標准將學科的內容要求和核心素養的質量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用以指導教師教學和教育評價,不僅可以促進核心素養融入教學實踐和課程改革之中,還有助於促進評價打破學科內容限制,實現以學生能力為導向的考試。在這樣的學業質量標准指導下,教育評價才能夠真正發揮其良性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辛濤,系《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核心成員,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本文摘編自《人民教育》2016.19。
B. 學業質量標準是以什麼為主要維度
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
理解學業質量標準的內涵,需要把握以下五個要素:
一是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准反映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是經過了課程學習之後所達到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學業質量標準是核心素養的具體化表達。
二是課程內容。道德與法治以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入學教育等大主題組織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是這些大主題課程內容學習之後所達到的核心素養水平。
三是學段特徵。義務教育的學業質量按學段設置,六三學制的學段為「二二二三」,科學描述每個學段的學業質量特徵,保持學段的獨特性和學段間的一致性、進階性。
四是問題情境。素養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解決問題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在學業質量標準的描述中,必須有問題情境,要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發展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能力和品質。
五是學業成就的具體化。學業成就不是單方面的知識、技能,而是一個包含知情意行的素養整體。但這個整體不是籠統的,而是具體的。學業質量標準是在不同學段,依據情境的復雜程度和對知識技能的不同層次要求,對學生道德品行和能力的可見、可測的具體表徵。
C. 歷史評課標准
節課的評價標准一、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2、重點和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二、教學程序(體現主體意識)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三、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四、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造新能力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五、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5、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六、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七、教學特色(體現特色意識)1、教學有個性特點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歷史評價的標准通常有兩條,一是「歷史評價」,二是「道德評價」。所謂「歷史評價」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作出判斷,凡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人類進步的就予以肯定;「道德評價」則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作出善或惡的判斷,一般而言,人們易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評價新事物、新觀念。以「殖民擴張」為例,如果僅用「道德標准」評價,哥倫布等航海家、西歐各國的殖民活動恐怕都應當基本否定;反之,如果只以「歷史標准」評價,則又易於美化他們的活動。因此,馬克思認為應當兼用這兩種評價,同時應把維護新事物發展的歷史評價放在第一位,即歷史評價優於道德評價。事實上,哥倫布等人的活動確實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它又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如印第安人)遭受災難基礎之上的。英國「圈地運動」、法國雅各賓派對土地問題的解決、壟斷組織的出現等歷史事件的評價同樣是如此。
1、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針對評價與目標之間的關系提出的。它的基本要求是:課程與教學評價要著眼於或有利於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有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是教學評價左右著教學活動並取代了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的要求成了現實的教學目標。另一種現象是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制約著教學評價的實施。
發展性原則就是基於課程與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各種不同關系而提出的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准則,它要求克服教學評價左右教學活動的現象,使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發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功能。
為了貫徹發展性原則,需要樹立新的教學評價觀念。首先,應確立評價是促進的觀念,即把促進課程與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最高追求。其次,應確立評價是服務的觀念。再次,應確立評價是課程與教學的觀念,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自覺遵循課程與教學規律、符合課程與教學本性。此外,發展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評價的結論,反對用僵化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學生。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方法,都應科學地設計和安排,應努力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水平。它主要是針對課程與教學評價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經驗主義、科學水準不高等問題提出的。
長期以來,人們在如何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無論是評價標準的確立還是程序安排和結果處理,都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評價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科學性失誤,比如:評價標准不具體、不明確、不合理,評價程序不嚴密,評價結果不符合實際,等等。出現這些偏差,既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技術掌握得不夠有關,也與某些人缺乏科學精神,習慣於憑經驗辦事有關。
落實科學性原則,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體提高教學評價理論與技術的科學性。如課程與教學評價論、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自身要加強建設。其次,應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傳播與普及工作,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測量、統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評價能力。此外,也要轉變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弘揚科學精神,為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
3、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的要求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准確、全面地收集評價對象的信息,並按照事實進行公正的價值判定。它關注如何在教學評價中減少評價者個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問題。
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情感傾向和人際交往等主觀因素影響著評價的結論,往往導致評價結論的失實、失真。客觀性原則強調的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努力消除這些主觀因素的干擾,其中特別反對評價者依據個人好惡和需要而故意褒揚或貶低某些評價對象這類不公正的丑惡現象。客觀性原則追求的是評價結論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
為了保證課程與教學評價具有客觀性,應該做到:一、確立明確具體的評價標准,並保持評價標準的基本穩定性。二、應規定嚴密合理的評價程序,並在評價過程中切實遵循程序公正原則。三、要提高評價主體的職業道德修養,弘揚公正評價觀念。
很高興告訴你!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節課的評價標准
一、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
2、重點和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二、教學程序(體現主體意識)
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
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
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
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
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
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四、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
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造新能
力
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
五、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
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
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
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
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5、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
六、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
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
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
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
七、教學特色(體現特色意識)
1、教學有個性特點
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 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 2.1 注重問題設計。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 2.2 准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盡量避免反問。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 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快速思考、認真歸納、爭相表現。學生的活動方式要豐富多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
評教學效果不同程度的學生的素質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是否有學習方法的獲得,良好習慣的養成,情感的陶冶,學習品德 的升華.是發能做到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六,評教學思想是否體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如: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應是學生 學習的促進者;學習應重過程,重體驗,重實踐等等.七,評教學基本功普通話是否達標;語言是否准確清楚,精當簡練,有啟發性;語調是否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字跡是否 工整美觀,板畫是否嫻熟.教態是否端莊,舉止從容,態度是否熱情.專業功底是否深厚,教具運用,儀器操作是否熟練,實 驗演示的時機,位置把握是否得當,是否達到良好效果.評課要求:1,認真聽課,2,把握標准,3,講究藝術,4,擬好提綱(總體評價,主要優點或特色,需要探討的問題,改進意見建 議).評課的注意事項:1,要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和班級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公開評價一節課,切忌帶有個人傾向.2,要以虛 心的態度,商量的口氣與被聽課老師共同分析研討,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頭上.3,要突出重點,集中主要問題 進行評議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談.4,要以事實為根據,增強說服力.5,要做好調查工作,盡可能較全面了解教師 和學生情況。.
講評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課型,講評課不同於新授課、復習課,它是在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生存在的知識或能力缺陷進行矯正彌補教學的一種課型,其根本的目的是糾正錯誤,分析得失,鞏固所學的知識,學會一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好講評課,對糾正錯誤、揚長避短、鞏固雙基、規范解題、開闊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上好講評課對歷史課堂教學來說是非常關鍵。怎樣上好講評課,下面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做法,拿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1、要明確講評目標、重點、難點經過仔細審題後,認真備課,梳理上課思路:明確講評的目標,把握重難點。 如學生出錯率較高、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及相對應的知識點;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在以往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矯正,但學生仍未掌握的難點;關繫到後繼學習的重點知識,重點技能;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2、設計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實際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講評課的內容設計,對於實現教學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講評課不同於新授課或復習課,沒有現成的文字材料作依據,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具體表現。這種創造性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教師通過對練習、作業、試卷的全面調查分析,加以整理來確定的,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做到全面和到位。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方法或技巧。 在講評課上給學生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最好形成序列。如何分析,怎樣解答,選用什麼解題策略,都可以從哪些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今後解決這類問題該注意什麼等等,講解時要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找出學生答題出現失誤的關節點,透徹分析、解疑糾錯,防止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這就要求教師備課前多了解學生對做錯的題是怎樣思考的,多問幾個為什麼學生會在這道題(這類問題)上出錯?找出學生在理解概念、規律上存在的問題,在思維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這樣講評才會擊中要害。試卷講評不是訂正答案,學生要能從講評課中受到啟發,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今後遇到同類問題可以用這些方法來解決。 4、選好講評方法,要結合教學實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啟發性原則。教師通過講解對學生施加影響,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接受教師的影響不是被動的,這就需要在歷史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已發現問題,找准錯因,制定改正錯誤的舉措,堅決反對由教師一切包辦或強硬灌輸的做法。 同時,要注意選好講評的方法,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可以根據試卷、習題、作業的難易程度選擇;也可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選擇。意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5、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和把握命題意圖,以明確應達到的學習目標。 命題意圖主要是指考查學生掌握大綱和教材提供的知識信息和理論要求的程度。
D. 目前我國歷史學業評價的方式有哪些不足在哪裡如何改進
不知提問者問的是中學還是大學的歷史學業。
高校的不敢評說,對高中的評幾句:
高中歷史學業評價主要採取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者,終結性評價即傳統意義上的考試,過程性評價就多一些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即俗稱的課標)如是要求:
「……
學習評價必須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為依據,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在學習評價實施過程中,應調動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對有效學習評價方法的探索。
1.學習檔案
通過建立歷史學習檔案,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應建立完整的學習檔案。歷史學習檔案一般由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建設。檔案內容主要包括:考試成績、歷史習作、調查報告、歷史製作、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師生和家長的評語等。建立歷史學習檔案,有利於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長期、穩定的綜合考察和較為全面的評價。
2.歷史習作
撰寫歷史習作是體現探究性學習成果的內容之一,也是歷史學習評價的方式。通過撰寫歷史習作,重點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
3.歷史製作
歷史製作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通過製作歷史模型、編繪歷史圖表和製作歷史課件等活動,可以考查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的綜合能力。
4.歷史調查
歷史調查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通過豐富多樣的歷史調查活動,可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5.考試
歷史考試是學習的一種評價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筆試和口試,運用這些考試形式時,要注意其科學性、有效性和多樣性的統一。
……」
如果按照課標的要求進行評價,應該是能夠比較全面地體現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由於目前我國的升學選拔因誠信等因素的制約,尚無法以綜合素養來作為高校選拔的依據,還只能「一卷定終生」,即便是自主招生的考試(含面試)也不能突破這個模式,這可能就是你要問的不足吧。
至於如何改進,呵呵這咱說了不算,隨便搜一下,專家學者的建議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