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江堰的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1)都江堰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華陽國志·蜀志》)。
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㈡ 你對都江堰的歷史了解多少
早在清代,原名「桑園」的離堆古園就已經是「川西第一名園」,山水相融,景緻之妙,西蜀無有出其右者,鄧錫侯參觀了離堆古園後,揮毫題聯:「完神禹斧椎功,陸海無雙,河渠大書秦守惠;攬全蜀山水秀,導江第一,名園生色華陽篇。」時過境遷,其中的一些景緻成為人們永恆的記憶。
㈢ 都江堰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如題 謝謝了
秦昭王後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間(約公元前276~前251),在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幹流出山口處作為工程地點,團結和組織西蜀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在公元前256年前後建成都江堰。實踐證明,歷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優越、合理,工程布置適合自然規律,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發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效益。 距今約2263年歷史
㈣ 都江堰的歷史和現狀
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作「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
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現狀:
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20年11月18日,都江堰當選「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都江堰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區約50公里,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里
2、氣候特點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㈤ 都江堰的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5)都江堰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修建背景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㈥ 都江堰工程距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於公元前256年,距今約2266年
㈦ 都江堰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
秦蜀郡太守稱叫「湔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縣,因縣得「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為什麼稱都江堰,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上的府河即江,條河和走馬都江即成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大事年表 李冰創建都江堰 秦昭王後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間(約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幹流出山口處作為工程地點,團結和組織西蜀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後建成都江堰。實優越程布置適合自然規律,分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出使西南時,《史記·河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元143年)弟在青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羽化元成發祥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多來祖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馬可·波羅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漢中騎馬日覽後波羅中說:「都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學 1833-190考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霍芬男爵書希霍芬是把都江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之各地無比"。 疊溪洪水 1933年5級地震,岷江及其支流。1江被堵塞後,幹流小海子潰決,積水一涌而。10月10日1時許,洪水進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約每秒1.02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橋。內、外江水匯成一片,汪洋無毀農沙岷沿岸1萬余立方米木煤炭及葯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准備條「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黃炎學典禮,並親為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於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眾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 1941年、1942年、1945年,國民政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到抗戰勝利、日本,當即捐宮側建亭,取名「聞勝」,並撰書刻碑一通立於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員指出184師150歲修工按照都江堰傳統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 1994年4月5日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加新加展到67全利工程。紀念活動期間,了富於民族特色和地域文特色的舞蹈、祭祀儀式及砍榪槎放水活動。 汶川大地震後未見受損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8.0級地震。都江堰是此次地震據都江堰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未發現都利工程受損的跡象。 王牌商- 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的程。 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譽為世界奇觀。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㈧ 都江堰的歷史有多悠久都江堰的由來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㈨ 都江堰的歷史及現狀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位於四川岷江中游的灌縣。原來岷江上游水流湍急,進入灌縣以後,地勢突然低平,水勢減緩,所挾帶的大量沙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時常泛濫成災。在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下,採取「引水灌田,分洪減災」的辦法,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運多種效益的綜合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㈩ 都江堰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2260年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為什麼稱都江堰,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