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我國歷史上的什麼制度
是科舉制度。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㈡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什麼意思歷史上這種辦法被稱為什麼
你好!
意思: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選擇有賢德和才能的人出來領導大家.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在歷史上被稱作禪讓制.
㈢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什麼意思 ,這種辦法歷史上叫什麼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 歷史上叫:禪讓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種辦法在歷史上叫什麼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
歷史上叫:禪讓制。
例如:堯舜禹的推舉方式
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在部落聯盟會議上提出後繼人問題,兜推薦共工,堯雖然不同意,還是讓他擔任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推薦舜,說他很能幹。於是舜協助堯20年,又代堯攝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鍛煉。堯死後,舜才正式主持聯盟的事務。舜繼位後,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舜老的時候,也召集部落聯盟會議,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後繼人。於是禹代替舜處理聯盟事務。17年後舜死,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