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隴西成紀是哪裡

歷史上的隴西成紀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15 11:08:00

Ⅰ 成紀指的是我國的哪個地方

成紀,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今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成紀在戰國時便設縣,秦朝統一時屬於隴西郡,縣址大約在今天秦安縣東南。
漢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紀從此歸甘肅省天水市(東漢短暫改名漢陽)。
北魏時,成紀縣被廢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復。
唐朝時,縣址被遷移到今天水市秦安縣西北葉堡鄉,為漢代顯親城故址,並成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
北宋時州治遷到上邽縣(今天水市市區),成紀的縣名隨之移動,但逐漸被秦州和天水之名所掩蓋。
成紀是李姓的一個重要源地,也稱隴西李氏,它是甘肅省最知名的地域,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傳說伏羲女媧的出生地,漢代飛將軍李廣、唐代詩仙李白、唐朝皇室一脈李淵和李世民均為隴西成紀人。
其核心地域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現更佐證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其更大的范圍為天水地區五縣兩區。

Ⅱ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出生在中亞碎葉,漢族。中亞碎葉在那裡

古城名。又稱素葉水城。唐安西四鎮之一。詩人李白出生於此。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Tokmok)附近。 碎葉是我國西部邊陲歷史上的一座重鎮,唐時正式進入中國的版圖,唐政府曾在碎葉沒鎮駐軍,而碎葉和內地的聯系也甚為密切。不過,關於碎葉的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自唐以降也存在著某些疑問,其不同意見一直爭論到今滅。
查唐代在安西都護府下設置的四鎮中,"成亨元年(670)四月,罷四鎮,是龜茲、於闐、焉耆、疏勒;至長壽二年(693)十一月.復四鎮勒,足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兩四鎮不同,未知何故"。此文撰於唐德宗(780~804)時代,編定的是唐高祖至唐德宗之問九朝的事,成稿時,距成亨和長壽年間,已是百年之後,《唐會要》的作者蘇冕發現了這個疑問,後雖經王溥重編,還是將這個問題保留了下來。與這個問題相關聯的,就是"在焉耆處是否還有一個碎葉"存在?歷史上認為在焉耆處另有一個碎葉的說法,始自宋代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卷二的胡三省的音注。他們認為"碎葉城為焉耆都督府治所","從此碎葉城就成,兩座。郭沫若先生在《李白與杜甫》中,也秉承了兩個碎葉城之說。他說,"考碎葉在唐代有兩處,其一即中亞碎葉:又其一為焉耆'碎葉'。焉耆'碎葉',其城為王方翼所築,築於高宗調露元年(679)"。E34)而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第三冊的附圖《唐朝及四鄰方點陣圖》,在焉耆旁標注出了"碎葉鎮",並於熱海旁標注了"碎葉城"。一城一鎮,以示其別。更有研究者,因為焉耆旁似乎還有一個"碎葉",於是就斷定,李白的先祖竄逃之地,並不是熱海碎葉,而是焉耆處的"碎"了。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回答是否定的。查遍各種歷史文獻(其中也包括外國文獻),都不見有"在焉耆附近設有碎葉"的記錄。Ⅲr在這里,筆者也略加檢核,來說明碎葉僅熱海一碎葉而已。正如本文前述所引的大唐和尚玄奘路經素葉水城(碎葉)的記載,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足親臨碎葉城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記錄,是可信的。其次,我們看杜佑的《通典》,在"焉耆條"下,也沒有在該處設過碎葉城的記載。363杜佑字君卿(734~812),出身名門望旅,歷三朝(德、順、憲三代)宰相,是唐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史學家和理財家,比李白小三十三歲。《通典》傾注了杜佑一生的心血,而且此書非由官方資助,仝由杜佑一人完成,故其客觀性、真實性更為突出。杜佑的"焉耆條"下無碎葉的記錄,說明了只有一個碎葉存在,即熱海之碎葉。杜佑在該條下,還記述了隋煬帝大業中(約6ll~612年),焉耆王龍突騎遺使向隋朝貢獻方物的情景,舊'這個記述在《北史》380和《太平寰宇記》中,也都得到了印證。彼時距李白先祖逃竄碎葉前僅三四年,這說明那時焉耆和碎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Ⅲ 隴西成紀(今天水)在什麼地方簡介一下。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參考資料:http://61.134.65.201/tsgn/4.htm

Ⅳ 隴西成紀的隴西歷史概述

隴西成紀是個歷史文化概念,因為,據《漢書·地理》記載,最早設置的漢成紀屬於天水郡,而隴西郡沒有成紀縣。她的起源與流變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與伏羲文化有直接的關系。下面幾位學者對於隴西成紀的考察。所謂成紀,起初是一個遼闊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個中心,就是大地灣遺址。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稱為「文化成紀」;到了秦漢時期,漢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縣治,而這時期,成紀這個名詞又從文化的概念變在實體性的地方治所,這個治所屬於隴西郡,既歷史上常說的「隴西成紀」;第三個時期,成紀易名期。 成紀的歷史與現實上古時期,文化成紀期上古時代,以秦安大地灣遺址為中心,形成了古成紀文化圈。伏羲女媧的故事從清水河流傳到葫蘆河,又從葫蘆河流傳到了渭河,從渭河到黃河,從黃河到整個北方,從北方到南方,進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大地灣被稱作中華文明的曙光,這是史學界公認的。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流傳著大量的伏羲女媧的故事,這些故事不能當作信史去看待,但從傳說的背後卻能反映出新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這一段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伏羲氏與女媧氏的重要程度。許多學者由於甘肅省當前經濟的落後,對於這些傳說並未加以重視,但是,遍布秦安及周邊地域的新時代遺址群落證明了,在幾千年前,這里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飲血,一步步艱辛地從蠻荒到文明的。
上個世紀,許多學者對於伏羲神話的源頭做了不出的猜測與考察,得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比如,著名的學者聞一多,他徒步葫蘆河流域,最後,寫了一部著作叫做《伏羲考》,在《伏羲考》中,他得出了伏羲氏族應該屬於西南苗蠻,但是,大地灣遺址的發現否定了他的結論。為什麼聞一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西南少數民族中亦流傳著伏羲女媧的神話故事,因此,聞一多先生不遠千里來到葫蘆河沿岸考察。這告訴我們不管多麼偉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雖然經過詳細的求證,但還是會出紕漏,歷史還是歷史,不會改變什麼的。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歷史是一門科學,有他自身的規律,就算有人想改變他,歷史總是在不斷地恢復她本來的面貌。當然,聞一多畢竟是著名的學者,他是學的高標,口的巨人,他的求真求實的精神,確實是一面鏡子。可惜,當時由於大地灣遺址還沒有發現,因此,他沒有掌握關於這一問題的最全面最有力度的材料,因此,不免得出錯誤的結論。這也告訴我們被稱為科學的東西,有多復雜,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到,伏羲女媧的流傳范圍有多廣,其影響力有多大,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代的秦安,形成了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成紀文化圈,這個文化圈非常大,輻射全國,這是一個歷史的制高點,不管大家承認不承認,這是事實。我們為什麼這么重視大地灣就是因為,在整個西北地區都很難找到第二處像大地灣遺址這么規模宏大,積累歷史時間之長,並與上古傳說相互印證的地域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以秦安大地灣遺址為中心,上古時代形成了成紀文化圈。」所謂成紀應該從上古時期算起,起初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地域概念,她應該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輻射整個西北地區,因此,靜寧治平鄉從文化上來應該屬於成紀文化圈,劃歸天水地區更合適一點,你可以看看,小的圈子,以大地灣遺址——秦安為中心,繞秦安一圈的周邊地域:靜寧、庄浪、通渭、武山、甘谷、天水、清水、張川都屬於這一圈子:大的范圍來說,成紀文化的影響應該從清水河到葫蘆河,到渭河黃河、北方輻射。在秦安境內有著眾多的伏羲女媧傳說的遺留,而且,學界也都肯定了這些民俗與伏羲女媧的歷史有關,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看,一切的神話都是過往的歷史,而秦安除了神話還有大地灣遺址,這更有力的證明了伏羲女媧與秦安的關系,大地灣遺址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而成紀此名又與伏羲的誕生有著直接的聯系,一紀被稱為十二年,而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履大人印於雷澤,感應生伏羲,同時,據說,伏羲在華胥氏的腹中呆了十二年,因此,成紀應該指伏羲在母腹中成於一紀。
從這個傳說,可以看出成紀的地名,指秦安就能與歷史傳說遙相呼應,同時,靜寧也稱為成紀並不能說明什麼,更能體現出伏羲文化的影響之大,影響之遠。而看古今歷史沿革,本身與現代行政區劃還是有一定區別,但是,我們歷史的看問題,追根溯源,事情的眉目還是比較清晰的。有人會疑惑,邑人馮繩武教授曾考證出古成紀縣治在今靜寧境內,宋以後才遷至秦安,為此事如何解釋?本人是這樣認為的,邑人馮繩武教授也是令人很敬佩的,在學術研究上追求求真精神,這更讓敬佩。但是,研究者往往由於時代歷史的原因,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差,對於同一事件有時還是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這很正常。比如,聞一多先生,學界的泰斗,被詩人臧克家高度評價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他曾經徒步行走在秦安的葫蘆河畔,但,當時,還沒有大地灣遺址給他佐證,因此,他在《伏羲考》中得出伏羲屬於苗蠻集團的錯誤結論。因此,客觀地看待歷史,長時段的研究歷史,以開闊的胸襟和眼光處理歷史事件非常重要。 《史記?李將軍列傳》第一句就是:「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在該句下明確註明:「成紀,在秦州。」張守節所說的「秦州」,是唐代秦州,下轄成紀、上邽、伏羌、隴城、清水、長道六縣,並非今之天水市秦州區。《漢書?文帝紀第四》載:「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漢書?地理志第八下》詳細解釋:「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成紀、清水(莽曰識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干(莽曰蘭盾)。我們專說成紀縣:《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元和郡縣圖志》雲:「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甘肅新通志》雲:「成紀故城在縣(秦安)北三十里。」《帝王世紀》雲:「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秦安志》雲:「自皰犧開辟已為成紀地。」《水經注》雲:「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來會(瓦亭水),世謂之鹿角口。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皋皰犧所生之處,漢以屬天水郡。」依《水經注》所言,知成紀縣故址位於長離水(瓦離水)的西岸、成紀水的南岸一帶,這里正是漢成紀縣故址所在地。故楊守敬雲:「此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水經註疏》)。《金史?地理志》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一安皇帝甲》:「涼王光以西秦王乾歸數反覆,舉兵伐之,乾歸群下請東奔成紀以避之。光軍於長最,遣太原公纂等帥步騎三萬攻金城;乾歸帥眾二萬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光又遣其將梁恭等以甲卒萬餘出陽武下峽,與秦州刺史沒弈干攻其東,天水公延以枹罕之眾攻臨洮、武始、河關,皆克之。乾歸使人紿延雲:乾歸眾潰,奔成紀。」元代宋朝遺民胡三省《新校資治通鑒注》註明:「成紀,今鞏昌路總帥府秦州。」據上而論,《嘉慶重修一統志》雲:「成紀故城在今秦州秦安縣北」,而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則證明了這一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令人驚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確指出了靜寧的位置:《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阿陽縣。」《漢書?高後紀》雲:「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陽。」顏師古注雲:「阿陽,天水之縣也。今流俗書本或作河陽者,實地處隴水之西北,故謂之河陽。」《通典》雲:「在隴城縣北,漢屬天水郡,又有河陽之說。」《太平寰宇記》隴城縣條雲:「河陽縣故城,漢置縣。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陽。」《水經注》雲:「瓦亭水源出靜寧大隴山,並有二支,一支即隴水,亦出大隴山。二水在麗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會入鹿角口,合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逕阿陽縣故城東,入葫蘆河注於渭。阿陽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見阿陽即靜寧縣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漢書地理志》,漢天水郡下轄成紀、阿陽等十六縣,阿陽縣和成紀縣是並存的,既然阿陽縣是靜寧,那麼成紀縣又是哪裡?這里有四句很重要的話:《輿地廣記》雲:「阿陽縣在故城縣北。」《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雲:「阿陽,西漢縣,屬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涼靠靜寧州南」。《金史?地理志》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楊守敬在《水經註疏》中說秦安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很明確的告訴我們: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紀縣遺址,阿陽縣(今靜寧縣)位於成紀故城的西北方!
《新唐書?地理志》雲:「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開元二十二年以地震遷徙治成紀之敬親川。天寶元年還治上邽,大中三年復徙治成紀。」據此可知,成紀實為秦州州治,但地有遷徙,曾從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書》將其列為首縣。(註:《舊唐書》成於後晉,因其簡略且考證不詳多錯漏,宋朝令歐陽修、宋祁等重修,是為《新唐書》)。《元和郡縣圖志》雲:「成紀縣,東南至州一百里。……瓦亭川水,東去縣一十五里。」《通鑒地理通釋》雲:「城在今(秦安)縣北三十里。」《嘉慶重修一統志》雲:「成紀故城,在秦安縣北。」據上四書,知成紀故城為今秦安縣之北。依《元和志》,其故址當為今秦安縣西北部郭家鎮一帶,該地東南至州百里,距瓦亭水(今葫蘆河)十五里,方位相符,當是此地。五代十國以來,本區由於地處隴右要沖,其西部為吐蕃所有,東部先後為岐、後唐、後晉、後周、前蜀、後蜀所有。現分國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貞據鳳翔,因護送唐僖宗入蜀有功,為鳳翔節度使,後稱岐王。時據有秦州東南部,有成紀、清水、長道三縣地。州治為成紀,即今秦安縣西北之郭家鎮。②後唐:據有秦州東南部,州治為成紀。原有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地,後增置天水、隴城二縣。《五代會要》雲:「後唐長興三年二月,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外,有十一鎮,征科並系鎮將。今請以歸化、恕水、五龍、黃土四鎮,就歸化鎮復置舊隴城縣。赤砂、染坊、夕陽、南台、鐵務五鎮,就赤砂鎮復置舊天水縣。其白石、大澤、良恭三鎮,割屬長道縣。上從之。」③後晉:據有秦州東南部。有本區長道、清水、成紀、隴城、天水五縣地,州治為成紀。④前蜀、後蜀:據有秦州東南部,有秦州之成紀、天水、隴城、長道、清水;鳳州之兩當、河池,計二州七縣。秦州治為成紀。北宋時期,本區隸屬秦鳳路。地有秦州之成紀、隴城、清水、天水;鳳州之河池、兩當;鞏州之寧遠、永寧;岷州之長道,計四州九縣。州治成紀,即今天水市。南宋時期,渭水以北為金據,渭水以南為宋所有。金設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紀、冶坊、清水、隴城、秦安五縣。州治成紀,即今天水市。元代本區隸屬陝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紀、清水、秦安;鞏昌府之鄣、寧遠、伏羌;徽州、兩當;西和州,計一府三州七縣。元時成紀為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元史?地理志》載:「秦州有成紀縣。」元末撤成紀,並入秦州府,成紀縣從此消失。綜上所述,漢成紀指的是秦安縣,而唐朝以後的成紀指的是天水市!」(以上資料引用網友「隱於網」先生,他在二十四史地理史和其他古代史地典籍非常熟悉,治學嚴謹,博學果敢!!)

Ⅳ 臨洮和隴西哪個好

隴西: 打開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史典籍,就無法迴避隨處可見的「隴西」二字。因為隴西地處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華夏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承載著兩千多年厚重的人文歷史。 今隴西縣古稱襄武,一度為省會。 隴西縣地理位置[1]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肅軍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隴西,隴西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軍政文化重地。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與現代化大都市的宣傳,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和概念,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不應對它歷史文化的宣傳影響到這樣的程度,這是一種遺憾。「隴西」地名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北京大學版《中國古代史�6�1教學參考地圖集》戰國地圖)。我認為甘肅如果放棄隴西,就等於放棄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稱和歷史名人,來襯托說明甘肅悠久人文歷史的豐厚資源,因為隴西是甘肅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歷史上有過階段性輝煌,或者有與隴西並駕齊驅的時段,但其長久性和總體份量都不如隴西。就前面所列歷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記載在「隴西」名下,隴西就是歷史上隴西郡的所在地。隴西不光在甘肅就其全國而言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為數不多的典範地名之一,它承載著民族千古以來的典籍文化。搬開中國浩瀚的文化史典,就無法迴避四處可見的隴西(隴西郡、隴西成紀、渭州、鞏昌府、鞏昌總帥府、鞏昌布政使司),因為隴西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發祥地的首要地區,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 臨洮: 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會蘭州的南大門。全縣總面積2851平方公里,轄12 臨洮縣 個鎮、6個鄉,6個社區、324個村委會,2373個村民小組,年末常駐人口53.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萬人。全縣耕地面積108萬畝,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氣溫7℃(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無霜期80--190天。近年來,臨洮縣相繼榮獲「全國田徑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卉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等殊榮。主要特點是: 歷史文化悠久。臨洮,古稱狄道,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美譽。迄今建縣已有2380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發現於境內而得名。 從文化底蘊看來,我認為隴西好點。希望採納,謝謝!

Ⅵ 隴西成紀的介紹

隴西成紀是甘肅省最知名的地域,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傳說伏羲女媧的出生地,漢代飛將軍李廣、唐代大詩人李白、唐朝皇室一脈均為隴西成紀人。其核心地域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現更佐證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其更大的范圍為天水地區五縣兩區。

Ⅶ 成紀的興起

本貫就是指一個人的祖籍或者出生地。高世詳先生說,李廣的七世祖李崇於先秦時曾任隴西郡守,李氏開始與隴上結緣。李崇的孫子李信為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據傳李信曾居成紀,死後亦葬成紀。李信之後,李廣的父親李尚為成紀令,李廣就出生在成紀。而且從李廣父親李尚以來,李廣的家族就以成紀為根據地,迅速繁盛壯大,到南北朝時,已成為舉國望族。
1999年版的《辭海》注李世民父親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200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注李淵:「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史記》、《漢書》記李廣「隴西成紀人」。《晉書》載西涼王李「隴西成紀人,李廣十六世孫。」《新唐書》記李淵「隴西成紀人,西涼王七世孫。」其實一提到李氏的淵源,人們就會想到隴西,高老師說,因為在歷史上,隴西是李氏的郡望。「望出隴西」是千百年的傳承。後來廣布天下的李氏苗裔,說起自己的本貫,毫無疑問就是成紀。也就是說李氏的發祥地在甘肅天水秦安縣境內。
據高世祥介紹,李氏居成紀後,從這里走出了許多著名人物。其代表首推李廣,他的軍功,在漢代邊將中堪稱第一,有「飛將軍」的美稱。其次是西涼王李暠,他稱雄西涼,被擁立為王,是興家強族的重要人物。再次是李淵、李世民父子,他們建立的統一而強大的大唐王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在世界上產生較大影響。再者就是李白,他是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譽中外的詩人、文學巨匠。這幾位代表就是李氏紮根成紀、不斷崛起的著名人物。

Ⅷ 隴西是哪個省的

隴西堂位於渭水之濱的仁壽山森林公園風景區。建築面積100平方米,雕梁畫棟,丹青彩繪,飛檐翼然,氣勢雄偉。唐代著名書法家、「書中仙手」李邕墨跡的「隴西堂」巨匾高懸其上,字跡縱橫馳騁,瀟灑飄逸。抱柱聯書:「五千言道德一經鹿洞流芳龍門纘緒,十八子公候萬代柳袍常染蓉境長開」,「隴山巍巍鞏昌十方譽滿秦晉,渭水滔滔南安八景聲冠洮岷。」內設李氏先祖牌位三尊:李姓始祖利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 隴西堂殿前,置一座高1.80米、直徑0.95米的圓形三足寶鼎,上面鑄刻古樸凝重的「隴西堂」三字,上加青龍頂蓋,終日香煙繚繞。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花香氤氳,風景宜人,吸引著眾多遊客,牽系著萬千李氏兒女的情愫。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廣大海內外李氏同胞和各界遊客紛紛前來隴西尋根敬祖,旅遊觀光。他們熱切希望開展隴西李氏文化研究,在李氏的發祥地隴西建設一個世界性的隴西堂,為全世界李氏同胞尋根祭祖,表達葉落歸根之情。 重新規劃的「隴西堂」選址在仁壽山。這里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地勢開闊。規劃建設的隴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勢,隨峰就險,順山而建。計劃建設迎賓區、朝祖區、祭祀區,總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在迎賓區內的隴豐渠上架設漢白玉雕花欄桿的仿古拱橋,連接316國道。沿中軸線修建隴西堂堂號牌樓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樓,兩邊配建接待廂房,為賓客服務。朝祖區設「六館一堂」:肖像館、忠烈館、名人館、金石館、陳列館、博覽館、功德堂。依地勢修建亭台樓閣,豎向石級登道,橫向爬山長廊。祭祀區為該建築群的主建築,擬建紀念堂隴西堂、祭祀塔、鍾鼓樓、觀戲台等。一期工程概算為3199萬元。全面規劃,分期實施,設計上藝術與實用並重,綠化與建築同步,力爭為海內外李氏同胞尋根祭祖創造一個優雅莊重的環境。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肅軍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隴西,隴西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軍政文化重地。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與現代化大都市的宣傳,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和概念,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不應對它歷史文化的宣傳影響到這樣的程度,這是一種遺憾。「隴西」地名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北京大學版《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戰國地圖)。我認為甘肅如果放棄隴西,就等於放棄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稱和歷史名人,來襯托說明甘肅悠久人文歷史的豐厚資源,因為隴西是甘肅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歷史上有過階段性輝煌,或者有與隴西並駕齊驅的時段,但其長久性和總體份量都不如隴西。就前面所列歷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記載在「隴西」名下,隴西就是歷史上隴西郡的所在地。隴西不光在甘肅就其全國而言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為數不多的典範地名之一,它承載著民族千古以來的典籍文化。搬開中國浩瀚的文化史典,就無法迴避四處可見的隴西(隴西郡、隴西成紀、渭州、鞏昌府、鞏昌總帥府、鞏昌布政使司),因為隴西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發祥地的首要地區,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

一個地名,被國庫典籍不停的載揚三、四千年,又與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貫為一體,這本身就具有豐厚的歷史份量和燦爛的文化光輝,目前在甘肅,很難找到另有兩個什麼字比隴西更具有甘肅歷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地名,已經就是被歷史塑造了幾千年形成的聚焦點,歷史從這里走來,人們從這里認知,這個地名就應當是串結甘肅歷史文化的中心線,這一點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無法更改的,甘肅的宣傳不能也不應該脫離這個軸心線。至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圍地點(當然也可加以小域及變遷的說明),應當沿著有代表性的地域和歷史記載的慣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爭應服從大的全局。隴西是一個歷史大地域的代名詞,不能只看現在地域機構的一時劃分而過於偏廢,對隴西的宣傳,其歷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現隴西縣縣區范圍,而應當進入歷史上隴西郡和鞏昌府的地域范圍,這是符合歷史的。在其秦漢以前,隴西郡就包括有:蘭州、天水、隴南、秦安,而甘肅歷史文化主要起源於秦漢前期,應當看到隴西是個歷史地域和歷史概念,而不能單純割裂的看作是現在的隴西縣,隴西就是歷史至今的「隴中」,「隴上」,甘肅的簡稱「隴」,都是從隴西的歷史文化地域而來的,現在這個歷史地域已經只剩下一個縣的地盤了,隴西快要在甘肅消失了。只有隴西機務段強大的電力機車,拖掛著區區車箱,五十一年來每日來回行進在蘭州與天水之間這六百里熱土,同時在默默地向全國無數過境這里的人們訴說,這塊被忘缺的六百里熱土她在華夏歷史中的光環和至今被覆蓋著的焦人的文化味。隴西是一個相對歷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較統一的記載為隴西成紀人,李世民祖上隴西人,如果再劃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臨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隴西院」,隴西縣的李氏祠堂「隴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臨洮堂」。由此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海外欄目片頭中的「隴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時千千萬萬僑居海外的李氏後裔也得棄用『隴西』的一慣叫法,這樣做是要鬧出國際笑話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設立隴西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置隴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歷來都是西出京都長安的第一大軍事、文化重鎮。一直在隴右行使中央政權下的一二級軍政權地。隴西郡初期轄地為現蘭州市、定西地區、天水市、隴南地區之總和,後因轄地太大,先後從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現蘭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陝甘總督,後成立甘肅省,省會駐地先設在隴西,公元1669年才遷至蘭州,爾後經濟文化中心才從隴西轉到了蘭州。從幾千年歷史上冠系在隴西名下的歷史文化名人,簡直不勝枚舉,「僅唐一代近三百年間進入朝仕的隴西文人才士就難以記數,可以說像隴西這樣在歷史上給國家直接或間接輸送眾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古人雲:『天寶物華地靈人傑』,這就使隴上文化鼎冠中華」(見《隴西文史稿》)。沿襲歷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於文化傳承的沿續性,和人們對重大歷史人物已知的統一性。隴西承載著甘肅的歷史文化,這是由史料記載的(隴西歷史見「二十五史」各書卷相關條目,《隴西文史稿》有詳細考證)。

隴西地處黃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肅省南部渭水流域隴西盆地,自然地域開闊。渭水流經全境,境內有名貫古今的鳥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兩朝的商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潔身自盡的《禹貢》首陽山。古城中心座落著建於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遠樓,雄偉壯觀,使古城凸顯千古雄風。 隴西元朝為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元朝實行軍政合治,鞏昌總帥府就在威遠樓「統督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秦、隴、寧、定西、蘭、鎮原、階、成、西和、會、環、金、徽、德順、金洋十五州行政軍事。」(《隴西文史稿》),古城承載著現在甘肅省會蘭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見,隴西在當年的繁華輝煌以及文化的繁榮。重修於清代的威遠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柱,通高二十六米,極其古樸壯觀,為西出長安的西北第一樓,是隴上名勝古跡的代表性建築,上懸隴西楊氏書寫的「鞏昌雄鎮」通欄金匾,其書法雄勁厚重。鞏昌雄鎮「聲聞四達」,隴上詩人贊曰:「隴山渭水歷來兵家征戰地,鞏昌雄鎮自古關西出將才」。城內民建古屋欞格,沿襲秦漢古建風格,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並 將北街作為秦漢風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將領的巴巴墳,牌樓至今巍峨渭濱,古赤亭水源遠流長,從北緩緩注入渭河,繁忙於隴海鐵路線上的列車就沿著亭水河,碾壓著漢代赤亭都尉積淀的黃土味,穿梭於南北。

隴西地形平陡大小與蘭州差不多,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決定了歷史上、現在和將來都是甘肅南部交通中轉和物資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現代社會的商品交易會是從隴西演化而來的。隨著西部的開發、國家西線引水工程動工和歐亞大陸橋渝蘭鐵路的通車,隴西有著經濟發展的無限前景,充滿著開發的商機,隴西作為隴中工業城市而崛起是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隴西龍宮」座落在隴西城北街頭前門,其多層斗拱式牌坊至今還在,這里是隋唐以前李淵家族的真正老家,隴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當時就稱為隴西龍宮,這更為隴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淵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隴西太守,處理軍政和守護家門。隴西牡丹早於長安牡丹,(以唐隴西龍宮為主一帶地域,後由李建成移至長安)長安牡丹早於洛陽,除了在《在威遠樓下》書中記載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護,至今西秦牡丹嬌於長安、洛陽。

「汪家洞」在隴西城中,全縣人人皆知,這是至今中國考古學中難作結論的迷。汪家洞的傳說,有口皆碑,其傳說的神秘性,傳說內容的豐富性,系統完整性都是罕見的,至少可以作為傳說典故進行旅遊文化的宣傳。隴西汪氏家族從元朝隴右王汪世顯聞名,歷經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數眾,僅三史有傅老三十餘人。至今坐落在漳縣境內的汪氏元

Ⅸ "隴西「指的是什麼地方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中商,渭河上游,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定西縣,東西寬52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5個鄉,280個村,24個居委會,16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9萬人,農業人口42.76萬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等12個民族。全縣已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農村貧困面下降到2.8%,3個村達到小康標准。
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隴西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還一度成為甘肅省最早的省會,是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下下李氏源於隴西,歷代英才輩出,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分別於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舉辦了「隴西李氏文化全國研討會」、「隴西李氏文化旅遊觀光節」和「隴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國研討會暨西部大開發隴西經貿洽談會」。隴西將成為凝聚中華文化的重點縣之一。

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12-2778米,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耕地119.7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2.8畝.全縣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屬溫和半乾旱區,適種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洋芋等10多種,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葯材、大麻等,中葯材黨參、當歸、紅黃芪等素以質優量大走俏國內外市場,已形成地方拳頭產品,土特產品金錢肉、口條、火腿被譽為「隴原三絕」,臘羊肉、蕎粉、腌驢肉、燒雞粉被列為全省「名特小吃」。

Ⅹ 隴西成紀在哪裡

這幾天關於李白故里之爭如火如荼。 《贈張相鎬》: 白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 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 苦戰竟不候,當年頗惆悵 在這首詩里,李白說自己是隴西成紀人,祖先是李廣,曾經在邊關為將,戰功顯赫卻不能封候。他在《與韓荊州書》中雲:「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李白一直都說自己是隴西成紀人. 漢以前,典籍多載伏羲生於東方雷夏澤。《尚書·禹貢》,「雷夏即澤,雍、沮會同。」雷夏澤又稱雷澤,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歷山在山東,似無爭議。《山海經·海內東經》郭璞注引《河圖》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 成紀,相傳是伏羲、女媧誕生地.西漢榮氏《遁甲開山圖》載:「伏羲生於成紀,徙治陳倉。」東漢《續後漢書·郡國志》載:「成紀,古帝庖犧氏所生之地也。」唐《補史記·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顏師古《漢書·地理志》:「《禹貢》朱圉山在(冀)縣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風台,傳說是伏羲出生地。」成紀乃古地名,所以稱成紀是因為和伏羲出生有關。古人以十二年為一紀,成一紀之元。華胥孕伏羲十二年始得降生,故稱伏羲聖誕地為成紀。 漢時,成紀縣,屬天水郡管.唐李賢注《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記載:「成紀,縣名,故城在今秦州隴城縣西北。」唐代隴城縣治今甘肅秦安縣隴城鎮,隴城西北正好在今甘肅秦安縣北。明嘉靖《秦安志》記載,秦安陽兀川何氏地掘得一字磚,上有「成紀」字樣。清乾隆《御批歷代通鑒輯覽》載:「伏羲生於成紀。」註:「成紀故城,在今甘肅秦州秦安縣。」 1939年至1992年先後7次印行的商務印書館版《辭源》對秦安記:「本漢成紀縣也。」對漢成紀記:「故城在今甘肅秦安縣北。」 1965年,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葉堡鄉楊家溝發現葬於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的墓葬,墓中刻字磚有「州成紀縣安樂鄉安樂里」字樣。這些實物都是唐成紀在今甘肅秦安的有力證據。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隴西成紀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