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什麼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

什麼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

發布時間:2023-08-28 00:39:33

❶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具體指的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五觀」即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1、馬克思的國家觀
「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這是V.I.列寧對K.馬克思、F.恩格斯的國家觀點最全面、最准確的概括.它包括3層含義 :①國家是有階級社會的組織.這說明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是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發展的結果,是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後,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同樣,國家也必然伴隨著階級、階級矛盾的徹底消滅而自行消亡.這是國家的產生、發展、消亡的客觀規律.②國家是階級統治.這指出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是哪個階級的政權,是哪個階級的統治.在有階級的社會中,任何一個階級的統治都來源於它們的經濟統治,而一個階級的經濟統治又必須依靠它的政治統治來維護和鞏固,因此國家政權總是屬於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治統治是統治階級的聯合力量,是統治階級的集體意志和力量的表現,一般都是通過國家意志來實現的.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封建制國家的本質是地主階級的統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資產階級的統治,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無產階級的統治.③國家是機器.它形象地指出國家是由許多部件所組成的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國家組織與其它社會組織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它有強迫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這種權力的官吏(幹部),有實現這種權力的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等強制機關,還有供養官吏與強制機關的捐稅和國債.這3項構成一種組織力量和物質力量 ,即特殊的社會權力.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第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並且民族的發展是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的.
第二,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內部包含著不同的階級,存在有階級斗爭,所以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往往同階級問題聯系在一起,剝削階級總是將這樣那樣的民族問題打上階級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在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把民族問題的實質歸結為階級問題,那就只能嚴重脫離以至傷害少數民族群眾,不但不可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反而會給敵對勢力幫忙.
第三,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社會總問題解決進程中,才能得到解決.如果我們在整個革命建設中重視民族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它就對整個革命和建設過程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忽視或者錯誤地處理民族問題,她可能會給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巨大的破壞力,使整個革命事業受到挫折乃至失敗.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各民族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每個民族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歷史、文化的創造者,各民族應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全世界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應堅持國際主義的原則,同一切被壓迫民族實行不分國界和民族的親密聯合,共同進行斗爭,推翻實行民族剝削和壓迫的反動統治階級.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幾方面內容構成:
(1)宗教的本質.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此問題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發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完善為揭示和闡明宗教發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工具.恩格斯對宗教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宗教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展現的歷史形態,先後提出過三種圖式.第一種為從原始社會的「自發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第二種為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種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人成為盲目起作用的、異己的力量.「只有當實際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為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
(4)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是維護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本質上是歷史上統治階級用來維護其統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認被壓迫人民在歷史的特定階段利用宗教進行反抗斗爭的事實.

(5)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將隨著其消亡的歷史條件逐漸成熟而消亡;宗教對於國家來說是私人的事情,實行政教分離,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馬克思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產黨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資本論」里,都有唯物史觀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發表出來,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經濟學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馬克思似把歷史和社會對照著想.他固然沒有用歷史這個名詞,但他所用社會一語似欲以表示二種概念.按他的意思,社會的變革便是歷史.推言之,把人類橫著看就是社會,縱著看就是歷史.喻之建築,社會亦有基礎(Basis)與上層(Uberbau).基礎是經濟的構造,即經濟關系,馬克思稱之為物質的或人類的社會的存在.上層是法制、政治、宗教、藝術、哲學等,馬克思稱之為觀念的形態,或人類的意識.從來的歷史家欲單從上層上說明社會的變革即歷史,而不顧基礎,那樣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歷史.上層的變革,全靠經濟基礎的變動,故歷史非從經濟關繫上說明不可.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大體.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此後,馬克思主義經過了列寧等革命導師的發展而得以補充,馬克思主義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斷完善,但是,總而言之,經典的較為公認的是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採取批判性繼承的原則,這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揚棄」的觀點在文化中的通俗體現.
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條件下,某個社會群體或者是某些社會群體÷集團所處的文明的外在表徵.
文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這是顯而易見的:封建社會時代與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會的與後工業文明時期的文化,其本質各異.
同時,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這一點亦顯而易見.譬如,所謂之「歐美文化」與「東方文化」,其類型不同;而「燕趙文化」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態亦各異.
階級有先進與落後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先進階級是那些更符合社會的科學發展規律的社會集團,其就生產力的發展起正向促進作用.那麼,其所屬的文化即為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化相對而言的,則是落後文化.先進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性體系.具體而言,所謂先進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標准劃分為某些「亞子類」,在這些亞子類文化之間,與落後文化之間,均存在廣泛聯系.先進文化是鮮活的的,不斷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進發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斷前進.
這種吸收是一種選擇性的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之「揚棄」之說之體現,也即是「批判性吸納」原則.

❷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❸ 馬克思主義五觀的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五觀分別指: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4、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資料拓展: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勞動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這個道理跟盧梭揭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是一樣滴。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必然代表一個統治階級意志滴。然後,中國就定位自己為無產階級專政,永恆的壓制資產階級。

一個完美的人人平等的世界,一個消滅了私有制和人類不平等的世界,那還需要國家么?這就是馬克思的理想國中最終的政治形態。國家,其起源就在於分工和私有制。這個定義,蘊藏著深刻的智慧。前面解毒的柏拉圖主義對於公平的定義,就在於如何發揮勞動分工的本質,也就是維護國家和社會存在的本質,是集體主義。

看似很簡單的國家概念的理解,都隱藏著極其深的思想內涵。之前,對哈耶克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解讀,就很明顯是反政府主義,渴望形成一個絕對小小的政府,讓自由人聯合起來隨便干。後果呢?顯而易見,干預主義必須要上台,國家變得越來越大,美國也只能遵循干預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1.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
2.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
3.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發生和發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幾方面構成。

由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後期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佔有重要位置。其內容包括兩方面:在理論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分析了宗教的社會功能及其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發生的關系;在基本政策方面,闡明了工人階級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宗教問題和涉教關系的策略方針。宗教觀的核心是怎麼看宗教和怎麼對待宗教,前者屬於認識問題,後者屬於方法問題。與其他宗教理論的區別主要在於: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運用唯物史觀對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是我們認識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科學理論。

研究證明,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活動是從對宗教的認識和批判開始的,關於宗教的觀點散見於他們的詩歌習作與通信之中。從他們當時形成的思想看來,主要是高揚了人的主體性以及對自由的追求。他們認為社會存在是由於人有自我意識,只有人的自我意識才具有最高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能夠與人的自我意識相並列。盡管後來他們的世界觀經歷了從有神論到無神論的轉變,他們當時也不是研究宗教和宗教問題的專家,但由於他們能夠很好地運用唯物史觀這個「批判的武器」,尤其是隨著《基督教的本質》、《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論著的撰寫,便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對「宗教是什麼」(即宗教的本質)這個問題,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運用唯物史觀進行了回答。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道:宗教以通俗的形式,反映了「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庄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構成了系統的世界觀和包羅萬象的形式,因而「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馬克思接著寫道:宗教一旦產生,便形成「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是顛倒的世界。」他進一步分析產生宗教的根源,是因為「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他得出的結論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 在現實生活中,萬能的「神」是不存在的,為何人類社會卻產生了宗教呢?因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以上論述說明,馬克思雖然受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於宗教批判思想的影響,卻走出了一條認識宗教的新路子。他系統地總結了德國哲學對宗教的批判,還原了真理——把人從「神」那裡解放出來,並力圖結合社會現實來批判宗教,從而使「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成為可能。馬克思的宗教理論不僅是對宗教本身的超越,而且這個理論從批判宗教出發,進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的摯友恩格斯對宗教的本質也有類似論述,從青年時期起就寫下了一系列論述宗教問題的論著。他分析,最初的基督徒來自哪些人群呢?他認為,正像作為革命因素所應該的那樣,最初的基督徒來自下層人民群眾中「受苦受難的人」。他指出,宗教屬於上層建築的一部分——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不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而是被一系列中間環節弄得模糊不清,採取了人類自我異化的反映形式——對現象進行折射反映。即通過人對「神」的懼怕和崇拜,更有利於宣傳和傳播,便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於是宗教就產生了。他在《反杜林論》這部書中寫道:一切宗教雖然都採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只「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6]這段話的內涵非常深刻:說明了宗教世界是幻想出來的,在客觀上並不存在;指出了宗教採取「超人間」的特殊表現形式,這些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只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之中;揭示了宗教的崇拜對象不是超出經驗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物,而是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並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這里,恩格斯一針見血地剖析了宗教的本質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根源和社會作用,並把宗教這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


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五、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❹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認識論在中國革命、建設中的具體運用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也就是唯物史觀,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然後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❺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由馬克思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又名
唯物史觀
創立者
馬克思
定義
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內容[1] 。
人與自然的關系
1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2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3 社會與人的關系是「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5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反過來對生產關系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性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2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3 歷史時代是現實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具體統一。
階級、國家、革命
1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過渡。
2 國家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從舊的社會形態向新的社會形態的轉變總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
4 人類社會從無階級、無國家發展到有階級、有國家,再到無階級、無國家。
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起反作用。

閱讀全文

與什麼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