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的多爾袞怎麼死的
病死的。
順治七年秋天,多爾袞患病。據說是膝蓋受了傷,他用了不該使用的石膏敷治,結果使病情加劇(《北游錄》)。
為了調治疾病,也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領諸王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獵行樂。塞北寒冷的氣候和行獵時過度的勞累,使多爾袞此行再也沒能回到北京。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1)歷史上蔡帽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1.17—1650.12.31),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清朝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完成大清一統基業的關鍵人物,清朝入關初期的實際統治者。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
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先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
❷ 在中國歷史中,蔡桓公真的是病死的嗎他得的是什麼病
人物釋疑蔡桓公不是蔡桓侯蔡國君主是侯爵,齊國君主是公爵,按「公、侯、伯、子、男」的順序,公爵要比侯爵高一級。蔡桓公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名叫田午。之所以稱為蔡桓公,是因為「當時蔡國已亡,而齊國都上蔡,故說蔡桓公。」這是古籍上對人物稱謂的習慣用法。不過,此稱呼有爭議的一點,便是齊國都城一直在臨淄,並不是所謂的上蔡。既然是在臨淄,自然無法因為「齊國都上蔡」而「故說蔡桓公」的說法 蔡桓公是戰國齊桓公蔡桓公是田齊桓公,即戰國齊桓公,名為田午。蔡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名為呂小白。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分為兩個階段,即呂氏齊國、田氏齊國。田氏代齊以後,國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田午自稱為桓公,或許是為了贏得霸主的名號。 蔡桓侯是蔡國君主蔡桓侯是春秋時蔡國(現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第七代國君。蔡桓侯為蔡宣侯的兒子,承襲蔡宣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 綜上所述,蔡桓公不是蔡國君主,而是田氏齊國君主,史稱田齊桓公,絕非蔡國君主,也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呂小白。 相傳名醫扁鵲曾為他看病,在起病由輕到重衍變時連勸了三次,田午因為諱疾忌醫而不聽,後來扁鵲再來時,現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轉身而退,並連夜逃往秦國去了,結果沒多久田午就病發而去世了。(中學課文《扁鵲見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實指這個「田齊桓公」,因為當時蔡國已亡,而齊國都上蔡) 齊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7年),公元前374~前357年在位。公元前374年,田午弒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為齊桓公。這次宮廷政變導致了國內政局混亂和諸侯列國的武裝干涉,出現了燕、魏、魯、衛、趙紛紛伐掠齊地的局面。面對內憂外患,齊桓公田午奮力抗爭。在公元前370年,齊桓公田午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之機襲擊燕國,奪取了燕國的桑丘,逐漸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齊桓公田午在位十八年,最顯著的歷史功績是為了招攬天下賢才名士,集天下智慧應對天下諸侯,具有創見性地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設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堂「稷下學宮」。齊桓公田午的名字與稷下學宮融為一體,足以萬古流芳。 但齊桓公田午明明有病缺不肯承認,扁鵲曾對他三次勸診而不願意醫治,結果一命嗚呼,因而也同「諱疾忌醫」、「病入膏肓」兩個成語一起被貽笑至今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