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為什麼用新教材

歷史為什麼用新教材

發布時間:2023-08-29 05:04:07

1. 哪些省市使用部編初中歷史新教材

根據教育部門的要求,全國所有的中小學生從2019年秋季開始,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需要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
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教育部門組織編寫的歷史教材正式走進課堂。三年過渡期後,到2019年,部編歷史教材覆蓋了義務教育各個年級。此前在歷史學科中使用的各類版本的教材,將告別課堂,成為歷史。
教育專家認為,歷史教材的編寫必須結合理論指導與時代特徵。20世紀我國教科書經歷了從「國審制」到「審定製」,經歷了「一綱一本」到「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漫長過程。21世紀,教科書的編寫理念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原先強調工具性教育功能轉變為人文素養教育功能,促進教課書從「教本」向「學本」轉變。
部編版的歷史課本,包括義務教育七、八年級使用的《中國歷史》和八、九年級使用的《世界歷史》,還包括高中各年級使用的《歷史•必修》《歷史•選擇性必修》。

2. 新歷史課程與傳統歷史課相比,有哪些變化教學要求有什麼不同

新課程與舊課程最根本的區別是理念的不同。所謂課程理念是課程設計者蘊含於課程之中,需要課程實施者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信念,它是課程改革的靈魂和核心。課程宗旨:公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改革歷史課程,首先要注意給課程以恰當的定位。換句話說,我們要重新審視初中歷史課程的宗旨和性質。這次課程改革,明確初中歷史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它在培養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它的宗旨不是培養歷史學家,而是為培養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的。
傳統歷史課程的弊端:(舊課程)始終不敢把過繁過多的知識點削減下來。凝固的 「學科體系」幾乎成了緊箍咒,歷朝歷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四大板塊,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四大樣式,什麼也不能短缺,以致面面俱到,瑣瑣屑屑,不僅使中學教材成了大學教材的 「壓縮餅干」,而且勢必蜻蜓點水、語焉不詳,比大學教材更概念化和教條化。……結果,每堂課有那麼多知識點,概念多於史實,老師上都上不下來,更不用說講活、講透。學生呢,記不勝記,不堪重壓,產生逆反心理是情理之中的事。可以不無刻薄地說,(舊課程)實際上是讓教師和學生戴著鐐銬跳舞,按著單調乏味的節奏操練,怎麼會感到快樂呢?
新課程體現出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特點。所謂普及性,是指初中歷史課程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所有適齡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並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所謂基礎性,是指初中歷史課程在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上,既不能與高中歷史課程相混淆,也不能變成大學歷史專業課程的 「壓縮本」,更不能成為歷史 「網路全書」。所謂發展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初中歷史課程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二是初中歷史課程要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精選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傳統歷史課頭緒過多,知識點密集,難度大。構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課程體系,是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課程有幾個變化:第一,既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又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第二,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如,加大近現代史的內容比重;選擇了許多諸如交通工具、服飾、電影、音樂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第三,課程內容精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最有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第四,減少艱深、枯燥、抽象的歷史內容。如,刪減了許多農民起義、朝代更替、典章制度等方面知識。新的初中歷史課程使用學習主題的方式呈現歷史內容。在新的歷史課程體系中,淘汰了大量 「繁」、「難」、「偏」、「舊」知識點,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
傳統的歷史學習以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為主要方式,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和現成的結論,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這樣的歷史學習必然遭到學生厭棄。國外也曾經歷過同樣的困惑。比如20世紀中期英國的一項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是 「非常無趣的」。

3. 老版高中歷史書與新版的不同點

老版的概念模糊,如果說的是大綱版,那麼老版和新版的區別首先體例上,大綱版是通史形式,新課標版是專題模塊形式。其次,新課標版每課板塊更豐富,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增加了史學資料和圖片,提高學習興趣和歷史韻味。如果新版指的是2012年最新版的教材,那麼與先期的教材比較最大變化是課題變化比如,必修一第一課由「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改為「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第二課由「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改為「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第三課由「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改為「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從措辭上更加細密嚴謹。內容上有微小的調整,滲入了史學研究新成果。以上只是本人的感覺,沒有深入研究,僅供參考。

4.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教師使用課程標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教學理念」方面的內容。
學習領會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並把它貫徹到實踐中去,有利於創新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還高中歷史教學本來的面目。
第四,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觀念新。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據本人所掌握的資料,這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資源」這一概念的內涵完整而准確地概括。它擴展了師生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視野,啟迪了思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資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它又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歷史教學內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復,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學。
《新課標》採用「模塊」加「專題史」的形式,把中外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共25個專題,定為必修課。學生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能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為其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規定的歷史選修課程共有6個學習模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5. 如何看待新版歷史教材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史觀是所謂的文明史觀。三本必修教材把高中歷史分為三大模塊,內容分別為政治文明(政治模塊)、經濟文明(經濟模塊)和精神文明(文化模塊)。

筆者理解的文明史,應該講述世界上主要文明的興衰及其相互關系。但從三本必修教材所選取的素材來看,基本上內容只有中國史和西方史。換言之,通常說的「世界文明史」,在本教材體系中基本上只剩下了「西方文明史」,以及西方文明影響下的世界史。

舊版高中歷史教材的世界史方面,除了西方歷史,其敘述的范圍至少還包括非洲(如衣索比亞抗意)、拉丁美洲(拉美獨立運動)、日本(明治維新)及之外的亞洲國家(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不管敘述的主題是什麼,筆者以為傳統教材從視野上比新教材更開闊。

這讓以文明史觀掛帥的新教材顯得名不副實。此為其一。

其二,新教材對中國與西方歷史敘述的內容選擇上,更讓人困惑。

以嶽麓版政治模塊為例。

第一單元內容為《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內容,一為西周的分封制,二為秦代以後的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的形成與強化。

第二單元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主要內容,一為以古希臘雅典為代表的民主制度,二為古羅馬的法律即羅馬法。

此處最大的槽點就是古羅馬近千年歷史,教材只選擇了羅馬法作為其重點,而對其政治體制的介紹極為簡略,也沒有被列為重點。教材在對古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羅馬法大書特書之後,也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衰落沒有做任何描述和解釋。

筆者的困惑是,難道因為 「民主」和「法治」是當代至高無上的政治正確,所以編者才這樣敘述西方古典政治文明的嗎?「民主」和「法治」是很好,可是西方古典文明後來的確是衰落了,原因不需要對學生稍加解釋嗎?

而且,教材直接就從西方古典時代轉進到第三單元: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主要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的確立;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的民主共和制;法國的民主共和制;德意志的統一及德意志第二帝國憲法。

如此選擇性地書寫西方政治文明,西方人也不會同意的吧?腹黑一點想,難道是因為中世紀的西方過於「黑暗」,就不講了?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主要內容是晚清中國遭受的四次侵略戰爭以及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十月革命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主要內容是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主要內容為戰後國際關系及新中國外交。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舊教材相比,除了編排的順序不同外,其餘均無大差異。只是由於是政治模塊,所以偏重於政治方面的內容。關於這種體例,我的同行們吐槽多多,主題所限,在此就不多說了。

其他兩個模塊,筆者不想浪費大家的時間再挨個介紹每單元的內容了。所以相關吐槽可能會更加簡單粗暴。

經濟模塊主要內容有五部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近代歐洲工業文明、20世紀前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二戰後的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在政治模塊里,古代史部分既有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歷程,也有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和古羅馬的法律。中國的專制與西方的民主法治對比好強烈啊!在經濟模塊里,古代史部分只有中國古代經濟,卻並無對應時代的西方經濟狀況作對比,這是為什麼呢?而近現代的世界經濟直接從歐洲人開辟新航路開始,直奔世界市場與工業革命而去,中國經濟就這樣悲劇地落後了。就算是筆者「狹隘的民族情緒」作怪吧,但還是忍不住要問:這種編排到底遵循的什麼體例呢?

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文化模塊」目錄

文化模塊主要內容有三個。一是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宋明理學。二是西方主流思想,即「人文精神」,內容古希臘三大哲學家到近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是近代中國的西學東漸潮流,中國人開始了漫長的學習西方的歷程,從清代的魏源到民國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然後產生了孫中山的民主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重要成果……這里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歐洲古代史(古希臘三大思想家)回來了,但漫長的歐洲中世紀史又被直接略過。基督教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另一源頭,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怎麼能夠被忽略呢?說好的文明史呢?

而且筆者狹隘的民族主義病常常作怪,總覺得這種編排極易給學生造成如下印象:中國政治文明的傳統就是專制集權,西方政治文明的傳統就是民主法治;中國的傳統經濟就是小農經濟,西方的經濟就是工業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就是儒家思想(總是與三綱五常和君主專制連在一起的儒家思想),西方精神文明的主流就是人文精神,自古以來就如此!

閱讀全文

與歷史為什麼用新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