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一下,全國各省歷史上的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分別是多少度分別在哪個城市
高氣溫 區境最高氣溫,歷年各月平均22.1攝氏度。 極端最高氣溫42.2攝氏度,分別出現在1953年8月19日、1972年8 月26日。氣溫一般在一天的14時左右最高,日出前和夜間最低, 日變化曲線呈一峰一谷型。5月下旬至9月下旬,日最高氣溫大於 等於30攝氏度的日數為81.4天,大於等於35攝氏度日數為35.1天, 大於等於40攝氏度日數為1.7天,均比重慶多。 區境夏天長而炎 熱,在同緯度其他地區少見。11月至次年2月日較差低,在6攝氏 度以下;7、8月日較差高,在9至10攝氏度之間;其餘各月平均7. 2攝氏度。平均日較差最大的8月份達10.1攝氏度。區境6至9月均 有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記錄。1952至1985年間極端最高溫度達40 攝氏度以上的有15年;42攝氏度以上的有3年,分別出現在1953、 1961、1972年。據歷年3至10 月高溫出現的日數統計:大於等於 30攝氏度者,平均每年為89天,最多年達到105天(1959年), 最 少有64天(1965年);大於等於35攝氏度者,年平均35天,最多62 天(1959年),最少15天(1954年);大於等於40攝氏度者,年平均 2天,最多10天(1959、1961年);有17年無大於等於40 攝氏度的 高溫記錄。
(三)最低氣溫 區境氣溫常年從9月份開始顯著下降, 至月 底的日平均氣溫已低於20攝氏度,11月初低於15攝氏度,12月初 低於10攝氏度。歷年平均氣溫15.1攝氏度。全年以1 月為最冷, 平均氣溫5.2攝氏度。極端最冷月平均氣溫為2.9攝氏度,出現在 1977年1月。極端最低氣溫-2.7攝氏度,出現在1962年1月3日。 1952年至1985年極端最低氣溫小於等於0攝氏度的有40天, 年平 均1.2天,一般出現在12月至2月之間,以1月最多,平均0.7天; 出現日期最早的為1954年12月9日,最晚終止期為1964年2月27日。 45%的年份有零度以下低溫。
㈡ 內蒙古歷史溫度
內蒙古東部較冷,尤其呼倫貝爾根河市,西部相對來說不是太冷,比如呼和浩特。呼倫貝爾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海拔733米.1月平均氣溫-31.3.這里的冬天是很恐怖的,早上的溫度常在-36度以下,空氣都開始凝結成霧,歷史最低溫度:-52度。
1、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西里爾蒙古文:Өвөр Монгол)或「內蒙」,自治區首府為呼和浩特,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2、內蒙古自治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地級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縣級市);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7個縣,11個盟(市)轄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地理環境,內蒙古地處蒙古高原的南緣,在北緯45度左右的黃金奶源帶。
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東部為溫帶草原氣候向西北過渡到溫帶沙漠氣候。是黃河中游流經的區域。
歷史文化:內蒙古地區在比較早的時期屬於匈奴的殖民地,時常與中原發生戰爭,後來遼人,金人都在此區域生存,金人之後才算是比較接近現代我們所看到的蒙古人,著名的歷史事件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到清朝土爾扈特回歸祖國。風土人情: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致使蒙古族人民熱情豪放,情感像草原一樣奔放,最常見的習俗是給客人獻上藍色的哈達,著名的節日是那達慕大會。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0萬平方公里;人口2326萬;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7個盟,轄5地級市;其下又轄15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烏蘭察布、烏海、海拉爾、通遼等為區內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 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 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西南部。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年均氣溫一1~10攝氏度;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餘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草原面積居全國前列,大興安嶺林區木材蓄積量較大。
內蒙古工業在建國後發展較快,以采礦、冶金和稀土工業為骨幹,毛紡、森工、機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發展。本區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牧區草場肥美,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細毛羊均為著名畜種。農區集中於河套平原與東南部丘陵谷地,出產小麥、蒞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經濟作物。
草原盛會一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安代舞:安代流行內蒙古,起源於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贊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北京喇嘛》等。
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它的許多健康的內容,優美的情節,至今還保留著,沿用著。
7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通報稱,目前內蒙古近八成面積都在33℃以上的高溫天氣中捱過,其中全區有五地氣溫突破極值。
熱浪依舊,高溫持續接近人體的承受極限。 據內蒙古氣象局監測資料顯示,這五地分別為內蒙古烏海市、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鄂爾多斯市烏審召和鄂爾多斯市伊克烏素,新的高溫記錄分別為41.1℃、39.1℃、39.4℃、37.6℃、39.7℃。
在社交媒體上,一些人打趣說,這樣的熱浪是要到冰箱里避暑的節奏。盡管這是玩笑話,然而當地卻有個別民眾躲到菜窖或地下室里享清涼的新鮮事。
在過去的兩周中,中國北方草原內蒙古自治區正式進入「燒烤」模式,走在大街上不多久,就會在強烈日光照射下感覺到胸悶、頭暈,這也迫使很多人「宅」在家中或辦公室里。 進入伏天後,內蒙古的「燒烤」模式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氣象部門預計,受暖高壓脊持續影響,未來一周內蒙古地區將持續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西部地區最高氣溫在37℃以上,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達40℃以上。 高溫天氣,還是需要注意避暑的。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觀測到-50.1℃的溫度,是新中國成立前氣溫記錄中的最低值.而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終於誕生了中國現有氣象資料中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52.3℃.實際上在珠峰地區是完全有可能出現比它更低的溫度的.例如根據珠峰腳下定日氣象站短短9年的無線電探空觀測資料(每天僅觀測兩次),在海拔9000米高度上已經出現了-61.4℃的低溫.可見,如果珠峰上有氣象站的話,那麼我國極端最低氣溫的桂冠是有可能讓它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