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地區歷來是多種宗教信仰並存什麼為主什麼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什麼是
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信仰並存,以伊斯蘭教為主的格局。多種宗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
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系的主流。古代存在原始宗教、薩滿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等。
新疆全面貫徹國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原則,既尊重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決不允許在信教和不信教、信這種教和信那種教群眾之間製造紛爭。
多教並存一直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基本特點
伊斯蘭教傳入新疆,是在9世紀末10世紀初。彼時,喀喇汗王朝接受了伊斯蘭教,於11世紀初攻滅於闐,將伊斯蘭教強制推行到這一地區,結束了佛教在新疆作為主要宗教的千餘年歷史。
隨著伊斯蘭教的不斷傳播,到16世紀,新疆形成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延續至今。新疆地區的宗教格局始終是在中國大一統的主導下,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
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族分布特點是怎樣形成的對地區的經濟文化帶來哪些好處
人口的空間分布受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民族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還取決於文化,諸如歷史傳統、生產方式等。新疆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沙漠、戈壁、荒漠、高山佔全疆面積的2/3以上,人口分布受地貌與水源的影響極為深刻:(1)人口高度集中在面積只有7萬平方公里的綠洲帶內。(2)東西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因為水資源相對豐富,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東南部則人口密度小。(3)不同海拔區域人口森遲密度不同:海拔1 000米以下,人口數隨海拔高度的減低而增加;海拔1500米以上,人口數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海拔4 000米以上,很少有常居人口。
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更多是歷史延續,表現出其生計特點。維吾爾、漢、回、錫伯、達斡爾等民族,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主要分布於宜農的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邊緣山麓平原地帶、伊犁河谷地帶等;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以畜牧業生產為主,通常被稱為游牧民族,主要伍櫻居住於山地、河穀草原地帶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漢族中多遷移人口.很多人進疆後直接參與新城鎮的建設,城鎮人口的比重相對較大。少數民族人口多生活在傳統居住區,鄉村人口的比重較大。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蒙古以及俄羅斯等民族都屬於跨國民族,與周邊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孜別克斯擔、蒙古、俄羅斯等國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中存在各種聯系。
目前新疆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呈現為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這三個民族人口為主的「大雜居、小聚居、互相交錯雜處」的此橘李格局。
民族的多樣性使新疆成為各民族融和的交會處,是當地既有農耕文明,又有游牧文明,兩者相互補充學習,同時絡繹不絕往來的商人也給新疆帶來了新鮮的經濟血液
㈢ 簡述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5600公里,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2000年統計,新疆人口為1925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為1096.96萬人。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