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恩格斯 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即在哪裡開始
那是什麼意思
邏輯等同與歷史嗎?
⑵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戰爭的根源是
在 《共產黨宣言 》 等著作中馬恩一再申明 , 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社會經濟運動之中 , 暴力關系歸根到底根源於經濟關系。
恩格斯曾指出 :」在現代歷史中至少已經證明 , 一切政治斗爭都是階級斗爭 , 而一切爭取解放的階級斗爭 , 盡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 (因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 ), 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 。」
所以說,戰爭的根源在於階級利益的對立。
⑶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所發現的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恩格斯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為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藝術、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本質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
(3)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理想、為人類解放奮斗的一生。理論貢獻為兩個方面: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唯物史觀揭示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即一個事實:人們首先須吃、喝、住、穿,然後才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 ,剩餘價值學說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
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促進社會科學的近現代轉型,引發的社會科學革命是空前絕後的,重讀《資本論》,人們在思考:馬克思到底在說什麼?
⑷ 一切科學都是歷史科學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
通常指科學的歷史學。在馬克思主義以前,世界各國積有豐富的歷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種各樣的史學思想和觀點。但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嚴格說來歷史學還不成其為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創立了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社會科學的偉大革命,從而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參見「史學」。
「歷史科學」對於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來說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觀念。盡管我們長期以來把唯物史觀看成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標志性貢獻,但對於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科學」的提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深入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觀念,有利於我們更為准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歷史科學」的概念,但正如他們對其他概念的使用一樣,由於復雜的原因而往往含義有所不同。綜觀之,含義主要有二:一是學科劃分意義上的,一是科學研究原則與方法意義上的。
⑸ 在恩格斯提出的宗教發展和宗教歷史形態圖示中宗教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什麼階段
在恩格斯提出的宗教發展和宗教歷史形態圖示中,宗教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自發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的發展過程。
恩格斯關於宗教的發展曾提出過三種圖式:
1、從 「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2、從原始社會的「自發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
3、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5)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宗教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多種功能:
1、宗教之原始功能,在滅除苦惱不安,獲得希望與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2、在善惡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於匡正世道人心,確立倫理道德,乃至於發動社會反省、調整輿論風潮等積極之價值。
3、與「科學」之關系,科學與宗教之間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和實踐中,從宗教中獲得啟迪,從而推動科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
⑹ 「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14頁
⑺ 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
恩格斯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歷史前提是勞動者的人身是自由的,勞動者可以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勞動力變成了商品。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僱傭勞動才能轉化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勞動者雖有人身自由,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而奴隸制度下,奴隸屬於奴隸主,並沒有人身自由。所以只有當勞動者的人身是自由的這個前提成立,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進行資本主義生產,僱傭勞動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⑻ 邏輯判斷題求解答.求完整答案1.在「歷史的邏輯決定
歷史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人們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邏輯在此是指上述過程在思維中反映的次序和進程。歷史特別是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是在先的,它決定著邏輯,是邏輯產生的基礎。關於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性,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的邏輯也應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範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但歷史本身包括無數的細枝末節和偶然因素,邏輯則以理論形態把握歷史及其規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舍棄那些細枝末節而抓住主幹和本質的東西。這就是邏輯對歷史的「修正」,沒有這種「修正」就不可能正確地把握歷史,所以我們說「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是將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觀點。——分析推理。
⑼ 恩格斯在哪裡說「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即在哪裡開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⑽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對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的認識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2010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歷史的第(3)問吧?
你的問題沒有寫全!
這道題的具體解析如下(含參考範文):
考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歷史前提」的理解,實際上隱含著這樣的潛台詞:明清之際手工業有了發展,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僱傭關系,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英國手工工場發展,市場擴大,出現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萌芽轉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所學知識,將中國、英國對比思考,從而較全面地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歷史前提。這就是命題者的意圖。
在審題到位、全面獲取有效信息的基礎上,如果能運用相關規律,將會使答案更為完美,使思維層次、能力得以升華。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命題者沒有提供參考答案,由使用該卷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陝西、湖南省自行掌握,這在高考全國卷中是一種新現象,值得我們重視。而從筆者了解到的吉林、湖南擬定的答案及閱卷情況看,盡管不同省份的答案有些差異,但這些答案都運用了相關規律,都很重視多角度、全面地回答問題。第三問要求闡述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歷史前提」的認識,屬於理解類問題,作答方向,是要從原因、背景去回答。答原因、背景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生產力、生產關系等多方面去回答。
吉林省的參考答案是:
構成歷史要素的前提為:
(1)家庭手工工場發展;社會分工擴大;工廠出現;新興行業出現;機械化生產(含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大機器生產。(這里強調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表現形式:從手工工場到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
(2)商品經濟發展;商人階級出現;重商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海外貿易、海外市場的建立;國家政策扶植。(強調的是資本積累的幾種形式)。
(3)僱傭關系;僱傭勞動;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勞動力不被束縛於土地之上;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談的是自由勞動力)。
(4)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自由平等觀念;啟蒙思想;打破封建(神學)思想束縛;促進科技進步;理性主義;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論及的是思想意識領域)。
例文:
如英國,這一歷史前提表現為:
①英國較早產生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
②早期的殖民掠奪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
③圈地運動為其提供大量羊毛即自由勞動力;
④早起商業革命為其奠定良好基礎;
⑤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其奠定科學理論基礎。
以上的歷史前提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促使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
再如中國,在明清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由於當時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當時商人經營商業掙來的錢多用來買田置地,沒有繼續擴大資本,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的「歷史前提」沒有促進中國的發展。
綜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經濟、政治、社會多方面條件的共同存在,這樣的「歷史前提」才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參加湖南省閱卷的湖南師范大學余柏青老師擬定的答案是:
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前提」,主要是指歐美國家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需要的條件。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最先確立、完善並得到發展。在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過程與反封建求民主的進程結合在一起。而在明清時代的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在經濟方面,歐美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等,使這些國家獲得原始積累和勞動力。17世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18世紀日不落帝國英國等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獲得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足夠資金;英國「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使農民與土地分離,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中國封建土地私有制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中國的發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這些思想文化運動反過來仍然加快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及文化專制不可能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歐美早期發達國家形成市場,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他們積極開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漸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而中國在明朝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後於世界,因此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小,不利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
綜上所述,歐美國傢具備了這些前提條件,因此就從資本主義僱傭關系發展為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沒有具備這些前提條件,因此在中國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資本主義。
遼寧省的參考答案是:
答題思考方向:
觀點:市場的發展是「歷史前提」,市場的需求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
論證:英國正是海外市場的需求極大刺激了紡織業的發展,原有手工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從而催生工業革命,機械化大生產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重要特徵。
中國明清時期,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農民貧困導致的購買力極低、重農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國內市場,海禁政策、閉關鎖國導致海外市場萎縮,從而使中國失去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結論:所以,恩格斯的觀點是正確的。
問題可以具體化為
觀點2: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是前提;
觀點3:資本積累是前提;
觀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