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在哪些省使用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應該是全國通用。
1、所謂的「人教版」,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縮寫,隸屬於中央教育部管轄。
人教版所編寫的科教書,是面對全國所使用的統一教科書。
2、對於歷史類的教科來說,必須是全國統一的。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歷史、地方歷史、甚或世界歷史來說,作為教材使用的歷史必須有著廣泛的一致性,否則會出現麻煩。
譬如日本國自行修改二戰的歷史教科書,引發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南亞等國家的異議和譴責的國際爭端。
如果我們說,歷史上日本島是中國三皇五帝時期發現、命名、登陸,並以此為基地而展開的面對太平洋的天文、地理調查並設置日出本初子午線、經緯線活動,且有部分工程人員永久的駐留該島並成為了該島上的人類祖先。
那麼,日本島及其所屬島嶼就應該是中國的主權版圖領地。
還有其它類似的情況,東北半島(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等,是否也可以在歷史中描述為中國主權版圖的領地呢?
或者說,這些中國大陸延伸的半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某省的地方歷史的主權版圖上的領地呢?
很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很可能、或必然會引發世界性的戰爭。
3、歷史的主權性。
根據上一點的討論,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會牽扯到國際問題、牽扯到主權的屬性。
因此,任何國家的地方教育機構,都無權任意編寫歷史教科書,必須由中央編寫、全國的院校通用。
B. 歷史與社會
應該是B理由如下
國家預算概述
--------------------------------------------------------------------------------
企業單位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家庭過日子,都要考慮要辦什麼事,花多少錢,這筆錢從什麼地方籌集,籌集來後怎麼用,這都要事先作出安排。這種安排就有做預算的意思。不過我們在講國家預算時,則不能只作這樣簡單的理解。它除了要反映要籌集多少錢、怎麼用外,還有一個怎麼產生、由誰編制、由誰決定、在什麼時間段內進行的問題。
(一)什麼是國家預算
預算一詞從字面上理解是指在經濟上預先盤算的意思。國家預算也稱政府預算,是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財政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的需要,對一部分社會產品進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動,是國家配置資源的重要方式和調控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是確保國家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有財才有政。在現代社會,任何一個國家要維持其運行,要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都必須有資金作保障。這種國家對資金的籌集、使用活動就是我們所說的財政。國家的這種分配活動要通過許多工具的運用才能實現。如國家通過稅收工具向個人和企業單位無償徵收稅款,以取得收入,通過制定各種開支標准和規程來保證財政資金的合理有序運用。國家的財政分配活動不能盲目進行,國家要從社會產品中收取多少,通過什麼方式收取,收來的錢用在什麼地方,怎麼使用,達到什麼效果,都必須事先作出估算,並經過法定程序予以確認。
國家預算具有六個特徵:
一是預測性。在編制預算時,要根據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預計,預測能收取到多少收入,根據社會管理和發展的需要安排支出。當客觀經濟形勢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原來預計能取得的收入和安排的支出已不可能實現時,就要及時對預算進行調整。
二是法定性。國家預算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預算,一般意義上的預算由當事人自行決定即可,國家預算的編制和確定都必須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進行。一般情況下,都是由政府編制,由國家權力機關批准。政府編制的預算只能稱草案,只有經過權力機關批准後,預算才得以成立。預算一經權力機關批准,即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執行機關必須照此執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
三是完整性。國家預算是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一般地說,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須納入進來。我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管理的需要,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政府收支沒有納入預算。
四是時段性。政府預算必須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的計劃,不能三天兩頭向權力機關報批。只要國家存續,就需要不停地進行收支活動,以維持其正常運轉,實現其職能。但為了方便核算和管理,人們往往要設定一定的時段,這種時段一般以一年為界。這種時段在企業為會計年度,在國家預算上稱為預算年度。預算年度的起訖時間各國不一,有的採取日歷年度即從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有的是從每年的4月1日起至第二年的3月31日止,有的是從每年的7月1日起至第二年的6月30日止。我國是採取的是日歷年度。
五是公開性。由於國家預算的收入和支出都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極為密切,因此一般要求其公開透明。無論是權力機關的審查批准過程,還是批准以後的預算,以及預算的執行情況都應當向社會公開。
六是責任性。政府對預算的執行負責,預算的執行結果必須向權力機關報告並得到權力機關的認可。
(二)國家預算的作用
國家預算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確定政府可獲得的資源,有利於全面安排支出。通過預算的編制,事先進行預測,使我們能掌握一年內能籌集到多少收入,並根據財力的多少和支出的需要確定支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量人為出。如在2004年預算中,全國預算收入安排了23570億元,相應地安排支出26768億元(赤字3198億元)。
2.反映政府的活動范圍和方向。預算上的一收一支,決不僅僅是數字的排列,它必然要反映在政府的各項活動上。從預算收入安排上看,每一筆收入都必須落實到項目上,在某一個收入項目上征多少收入,減多少收入,能反映出政府的政策取向。如在2004年的預算中,確定減征農業稅,就反映出國家要通過減輕種糧農戶的負擔來鼓勵農民種糧的政策。從支出安排上看,國家對哪些方面增加投入,反映出國家鼓勵哪些方面的發展。如近些年來,國家每年都加大對教育、農業、科技的投入,就反映出國家重視農業、重視科教興國的政策。
3.有利於人民參與對國家事務的管理。對預算的討論決定和對預算執行的監督是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重要體現。預算草案編出後要送由人民代表組成的權力機關進行審查,經其批准後預算才能成立。倘若預算草案不符合人民的意願,權力機關有權進行修改,有權不予批准。國家權力機關對預算的批准,實質上是對政府工作安排的批准,體現權力機關授權政府可以干哪些事。當預算經國家權力機關批准後,其執行還要受到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府在年度終了要向權力機關報告執行結果,權力機關對執行結果還要進行審查,並決定是否批准。
4.有利於政府活動的有序進行。由於預算對政府一年要做哪些事,做某件事要給多少錢都事先作出了安排,在新的年度開始後,徵收部門按法律規定組織收入,財政部門按預算撥付資金,相關職能部門得到資金後按事先安排開展工作。這樣就能有利於政府及其部門對所要乾的事情能早作準備,按計劃開展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三)國家預算的結構和形式
世界各國無論是聯邦制國家還是單一制國家,一般都實行分級管理,都設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履行職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行使職權,就需要有相應的財力作保證,就要設置相應的預算。
我國的國家預算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組成。地方預算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四級。中央預算由中央各部門預算組成,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人數額和中央對地方返還和補助支出的數額。地方預算由本級政府各部門預算和所屬的下級政府總預算組成。部門預算是反映一個部門全部收入和支出的預算,反映各部門為履行職責使用財政資金的情況。部門收入包括財政預算撥款、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及其他收入;部門支出包括用以上收入安排的各項支出。部門預算的編制單位除了政府組成部門和政府各直屬部門外,還包括其他與財政部門直接發生繳撥款關系的一級預算單位。
國家預算的形式是指預算收支表格的安排,有單式預算和復式預算之分。單式預算是將年度內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在一個計劃表格中加以反映和計算。復式預算是將一年的全部收支分幾個獨立的計劃表格來反映。在我國,中央預算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應按照復式預算編制,復式預算分為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和其他預算。實踐中我國曾編制過經常性預算和建設性預算。經常性預算收入是各項稅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經常性預算支出是國家用於維持政府活動,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發展各項事業以及用於人民生活和社會等方面的開支。建設性預算收入是經常性預算結余、專項建設性收入以及債務收入;建設性預算支出是用於各項經濟建設的支出。由於預算管理中有些改革還沒到位,實踐中感到作用不大,後來就沒有再編制復式預算。但從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需要看,我國還是應編制復式預算,今後的復式預算應由一般收支預算、國有資本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和其他預算構成。
我國現在提交全國人大審查批準的預算包括三類表格:(1)一般預算收支表。該表反映一般預算收支規模、收入來源和支出方向,包括上一預算年度全國預算收入執行情況表、中央預算收入執行情況表、地方預算收入執行情況表、全國預算支出執行情況表、中央預算支出執行情況表、地方預算支出執行情況表;新的預算年度的全國預算收入表、中央預算收入表、地方預算收入表、全國預算支出表、中央預算支出表、地方預算支出表。(2)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表。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按照國務院或財政部批準的項目和標准,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徵收、募集或以政府信譽建立的、由財政部門管理、具有特定用途的各種基金(資金、附加)收入。按照規定,政府性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入全額上繳國庫,先收後支,專款專用,並在預算上單獨編列,自求平衡,結余結轉下年繼續使用。中央政府性基金主要包括電力建設基金、三峽工程建設基金、鐵路建設基金、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港口建設費、市話初裝費基金、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水利建設基金、外貿發展基金、碘鹽基金、旅遊發展基金、繭絲綢發展基金、供配電貼費、文化事業建設費、土地有償基金、煤代油基金、郵政專項資金、適航基金、育林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國家電影事業發展資金、庫區維護建設基金、煙草商業稅後利潤、南水北調工程基金、森林植被恢復費等。(3)有關附表。包括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明細表、中央財政支農支出表、中央財政科技支出表、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表、中央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表、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表。
(四)預算管理體制
預算管理體制是確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各級預算管理的職責許可權和預算收支范圍的一項根本制度,它是財政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管理體制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財政管理體制包括預算管理體制、稅收管理體制和財務管理體制等;狹義的財政管理體制僅指預算管理體制。在實際工作中,講財政體制時,一般是指預算管理體制。預算管理體制的核心問題是各級政府之間的收支劃分。我國預算管理體制進行過多次改革,總體上是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由高度集中管理體制,到逐步實行多種形式的分級管理體制。我國現行的預算管理體制是1994年起實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
分稅制財政體制是在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根據各自的職權范圍劃分稅源,並以此為基礎確定各自稅收許可權、稅務機構和協調財政收支關系的一種制度。我國從1994年開始實施以分稅制為核心內容的預算管理體制。分稅制財政體制的主要內容包括:
1.劃分中央、地方的支出范圍。中央財政主要承擔國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國家機關運轉所需經費、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協調地區發展、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業發展支出。具體包括:國防費,武警經費,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級行政管理費,中央統管的基本建設投資,中央直屬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試制費,地質勘探費,由中央財政安排的支農支出,由中央負擔的國內外債務還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級負擔的公檢法支出和文化、教育、衛生、科學等各項事業費支出。地方財政主要承擔本地區政權機關運轉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區經濟、事業發展所需支出。具體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費,公檢法支出,部分武警經費,民兵事業費,地方統籌的基本建設投資,地方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新產品試制經費,支農支出,城市維護和建設經費,地方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費,價格補貼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2.按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收入。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劃為中央稅,主要有關稅、消費稅、進口產品消費稅和增值稅、中央企業所得稅等;將同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主要稅種劃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主要有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等;將適合地方征管的稅種劃為地方稅,主要有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並充實地方稅稅種,增加地方稅收入。2002年國家對所得稅劃分進行了調整,自2003年起,將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改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3.確定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數額。按照1993年地方實際收入以及稅制改革和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情況,核定1993年中央從地方凈上劃的收入數額(即消費稅+75%的增值稅-中央下劃收入)。1993年中央凈上劃收入,全額返還地方,保證現有地方既得財力,並以此作為以後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基數。1994年後,稅收返還額在1993年基數上逐年遞增,遞增率按全國增值稅和消費稅的平均增長率的1:0.3系數確定,即上述兩稅全國平均每增長1%,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增長0.3%。如若1994年以後凈上劃中央的收入達不到1993年基數,則相應扣減稅收返還數額。
4.原體制中央補助、地方上解以及有關結算事項的處理。為順利推行分稅制改革,1994年實行分稅制後,原體制分配格局暫時不變,過渡一段時間再逐步規范化。2002年國家對所得稅劃分進行了調整,自2003年起,所得稅不再按歸屬劃分,而改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
(五)我國有關預算管理的法律規定
我們這里所說的預算管理包括預算的編制、審查批准、執行和監督。我國有關預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憲法、地方組織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預演算法、審計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等。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行使編制和執行國家預算的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審查批准國家預算的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審查批准預算調整方案和監督國家預算執行的職權。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在預算審查監督中的職責、審查方法和程序。預演算法明確了人大、政府、財政部門以及各有關部門、單位在預算編制、預算審批、預算執行、決算審查中的職責、作用和操作程序。審計法規定了進行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審計的對象、內容以及職權和程序。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提出,要加強對中央預算的審查監督,並將有關人大進行預算審查監督的條文具體化,明確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在預算審查監督工作中的具體職責、l王務和有關工作程序。
C. 電視劇歷史與社會在哪裡拍的呢
橫店影視城吧
D.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工作,並不僅僅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特別是在《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徹底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高度關注課程標准,准確把握教科書的編寫意圖,呈現教科書內容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強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有助於新課程理念的貫徹和實施,才能發揮新課程的價值和功能。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意義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不僅是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在教材使用方式上的要求,也是課程、教科書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的必然要求。
1、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生成的、不確定的,而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樣具有生成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對待教材的態度上,就不應該把教材再奉為「聖經」,僅僅是「教教科書」,而是應該根據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並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主動、合理、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材內容,使教科書內容更有利於達成理想的課程目標,從而學會「用教科書教」。
2、教材改革的要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化之一,是教材呈現出多樣化。變化之二,是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例如,《歷史與社會》新教材,一改過去人文學科那種以現成的、「定論」方式把課程內容給予學生、讓學生接受的方式,而是以案例、情境和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總之,教材的改革,使教師擺脫了教材的束縛,大大地拓展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空間,也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條件。
3、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隨著人類逐步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別是《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生在學習某項內容之前,在其腦海里可能已有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就不應該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和傳授上,而是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取捨,並結合一系列教學活動的設計,使之更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教學策略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科書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具體的教學策略包括: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
教師的教學工作,一定要重視課程標準的作用,應該以課程標准為指導,按照課程標准對教學的總體要求去實施教學。同樣,要想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材,也必須從貫徹和執行課程標準的角度去創造性地使用。
首先需要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准,然後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科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對教科書內容的重新設計一般包括:調整進度、適當增減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單元,以及整合內容等等。
2、把握教科書的編寫意圖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鼓勵教材的多樣化。目前,《歷史與社會》學科已經編寫出三套教科書。這些教材雖然都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但在教科書體系和內容呈現的方式上卻顯示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把握所使用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關鍵。
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為例。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須對該教材的編寫意圖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是教科書的內容框架。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編寫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綜合社會科課程框架體系,即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主軸,整體設計課程內容。根據這一課程框架體系,教材內容依次設計了三個主題——「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通過這三個學習主題,教科書就將歷史、地理和其它人文學科的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概念,培養他們從多學科的角度,全面觀察、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是教科書的內容組織。新教科書首先精選了社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不同學科的一些核心概念,然後以此來進行單元內容的設計。地理知識選擇的核心概念是「社區和區域」;介紹歷史知識的內容時,「延續」和「變化」又成為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在對「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學習時,這一部分由於涉及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精神生活等幾個不同領域,因此社會、規則、選擇和精神又成為這一部分的一些核心概念。新教科書將這些學科概念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學生准確把握這些學科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並使其獲得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還有是教科書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是淡化學科規范,教材內容呈現出情境化、案例化和問題化,如對七年級下冊「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進行設計時,不是簡單地對公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進行敘述和說明,而是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案例、情境和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規范和標准,最終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方式。二是增加了實踐活動的內容,即在每個單元的最後,都設計了一課「綜合探究」的內容,如「我們生活的世界」主題下「綜合探究」活動的設計,旨在使學生獲得探究知識的三把鑰匙,即了解地理空間的鑰匙、了解過去的鑰匙、了解現實社會的鑰匙,學生獲得了這三把鑰匙,也就獲得了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了解了新教科書的這些編寫意圖,才能更准確、更有效地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
3、創造性地呈現教科書內容
所謂創造性地呈現教科書內容,就是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呈示課程內容。教材必須進入學生的視野,也就是說教材不能是教師強行塞給學生,而學生又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材料。教材必須取自於學生的生活、周圍的社會環境,由教師自然地呈現後立即就能抓住學生心靈,並促使他們投入身心地去深入探究的材料。
4、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豐富教科書內容
教科書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發現,僅僅利用教材上呈現的內容,不利用其他的資源,實施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因此,教師要想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還必須學會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不斷補充和豐富教科書的內容。
1、利用圖書館和教師自己擁有的資料補充教科書內容。
2、利用教學軟體、互聯網資源補充教科書內容。
3、利用鄉土資源補充教科書內容。
總之,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對教師的知識面、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對於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短時間內肯定難以適應,因此,這就需要承擔本學科的教師,一方面要認真研讀新課程的理論書籍,積極參加各種新課程的培訓班,參加優秀教師教學觀摩活動,另一方面,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量力而行,逐步前進。
E. 初中歷史與社會科學教師資格證有用嗎,主要教什麼科目
不知道你啥情況,總的來說,科學都是客觀的,所以這個的風險小一些,社會有主觀性,可能比較難把握。
F. 八上歷史與社會
第一單元 史前時代
第一、史前時代: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一般被稱為史前時代。
第二、史前時代人們的主要生產和生活方式。(採集和漁獵)
第三、人類在史前時代的巨大進步:
人工取火;
農耕、畜牧的發明;
定居生活的實現。
第四、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以及取得的文化藝術成就。
第一課 人猿相揖別
學習目標:
1、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
西方:上帝造人說 ;中國:女媧摶土造人說
2、19世紀中葉,達爾文《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論。
3、從猿到人轉變的過程中,主要發揮作用的因素有:
勞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或者:決定性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直立行走。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會不會製造工具
5、舊石器時代L根據生產工具的變化)
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
●如果以製造和使用打制石器為人類誕生的標志,人類已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了。
●關於人類的起源地,目前認為最早在非洲。
●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人,距今170萬年。(長江流域)
6、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第一: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除此之外,還有元謀人、陝西藍田人
但山頂洞人已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
※第二、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
A.北京人距今約七十------二十萬年;
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到一萬八千年
B.北京人還保留著某些猿的特徵,沒有完全進化為人;
山頂洞人已經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C.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
D.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開始人工取火;
E.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已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
7、教材第6頁圖1-----5「古人類分布圖」:
第一:古人類主要生活在哪些區域?
亞、非、歐洲。
第二、古人類生活區域的氣候有何特點?
溫暖、濕潤、植被茂盛。
第三、通過古人類生活區域的特點,可以看出,人類的起源和人類生活的自然、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第四、注意中國的人類文化遺址
長江流域:元謀人
黃河流域:北京人、山頂洞人、藍田人
第二課 原始農業和先民的家園
學習目標:
1、史前時代巨大進步的表現:
人工取火;原始農業、畜牧業的出現;定居生活的實現;
2、新石器時代
以磨製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
3、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
原始農業:採集業
原始畜牧業:狩獵業 定居生活的實現
4、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村落:西亞地區
※5、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區別:
A.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製石器。
B.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為生;新石器時代從事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C.舊石器時代過群居生活;新石器時代過定居生活;
D.新石器時代還發明了陶器。
4、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村落:西亞地區
※5、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區別:
A.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製石器。
B.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為生;新石器時代從事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C.舊石器時代過群居生活;新石器時代過定居生活;
D.新石器時代還發明了陶器。
※6、新石器時代的主要人類文化遺址:
●半坡遺址(黃河流域)陝西西安半坡村
距今約五、六千年;
●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浙江餘姚河姆渡 距今約七千年;
7、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異同:
相同點:
都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
都從事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過定居生活。
區別:
第一、生活時間不同。
半坡遺址距今五、六千年;河姆渡遺址距今七千年;
第二、生活區域不同。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
第三、建築形式不同。
半坡建築:半地穴式;河姆渡建築:桿欄式建築。(分析原因)
第四、種植的農作物不同。
半坡遺址:主要種植粟、小麥。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河姆渡遺址:主要種植水稻。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第五、馴養的動物不同。
半坡遺址:馴養豬;
河姆渡遺址:馴養牛。
第六、陶器不同。
半坡遺址:彩陶。(人面魚紋彩陶盆)
河姆渡遺址:黑陶。(黑陶缽)
■注意二者的房屋圖片.(教材12-13頁)
精神家園:
1、P14」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反映出人們的狩獵生活。
2、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有了審美觀念。山頂洞人的項鏈。
3、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有了宗教意識。在屍體周圍撒上象徵生命的紅色粉末。
4、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出現了科學知識的萌芽。(半坡的小口尖底瓶)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學習目標:
1、西亞《吉爾伽美什》史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2、希臘的《荷馬史詩》。記錄了特洛伊戰爭和木馬計的故事。
3、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黃帝和炎帝 : 距今四、五千年
4、黃帝和炎帝的主要貢獻:
黃帝:建造宮殿;發明車船;製作衣裳;教人打井;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
炎帝:
發明耒耜,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發明陶器,開辟集市。
5、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古代傳說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它和考古發掘相互印證,從不同的側面了解歷史事實,對於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6、炎帝和黃帝為何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7、禪讓制: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出現在堯舜禹時期。
8、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9、自我測評18頁第二題。
綜合探究一 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
學習目標:
1、結合九年級第五單元第三課《中國的世界遺產》來學習。
2、文物破壞的原因:
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缺乏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薄弱;國家保護不力;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的關系等。
3、文物保護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的矛盾;
●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
●文物保護過程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矛盾。
●文物保護與價值觀念的沖突
4、怎樣保護文物古跡?
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加強保護和維修;提高科技水平,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加以保護;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處理好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國家依法加強管理等。
5、保護文物古跡的重要意義?
第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第一手資料,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歷史文化。
第二、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
第三、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第四、使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第二單元 文明的起源
知識要點:
1.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城市的形成,國家的出現;
文字的出現。
2.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
比較四大文明古國
3.東方文明古國的主要成就
文字、建築工藝、科學技術、宗教
第一課 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
學習目標:
1.古代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
2.四大文明古國均產生在大河流域。
原因:
大河流域水力資源豐富,灌溉水源充足; 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
氣候溫暖,適合人類生存,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能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
●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
3.四大文明古國的概況: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氣候乾旱,境內有世界上第一長河-----尼羅河。(「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形成初步統一的國家。曾經是地跨亞、非的軍事帝國。
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波斯所滅。
●古巴比倫:位於亞洲西部,被稱為「新月沃地」。境內主要河流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地區被稱為兩河流域。(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
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倫文明產生。
兩河流域的主要居民是:蘇美爾人
希伯來人分列為以色列和猶太人,後來統稱為猶太人。
古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強大的國家,定都巴比倫城。
●古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境內有印度河和恆河。
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文明產生。後遭受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逐漸統一;摩揭陀國的阿育王基本統一印度半島。但隨後不久又陷入分裂。
古印度是佛教的誕生地。對周邊國家的宗教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古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境內有黃河和長江兩條主要河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古中國文明產生,也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產生。
注意:P27圖片。
公元前1600年,商滅夏。
蛋殼黑陶杯:「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距今5000年左右:
在黃河流域的遺址中發現銅器,表明開始從石器時代向金屬時代過渡。
在長江流域的遺址中發現石犁,說明農業已經進入犁耕時代。
教材P28:自我測評。
第二課 早期國家的形成
學習目標:
1.城市和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2.早期城市:
兩河流域:烏爾城
印度:摩亨佐•達羅城
中國:二里頭城(位於河南,是迄今我國可以確認的最早的都城)
埃及:孟斐斯城
3.早期城市遺址中大都具有的景觀是:
城牆、宮殿、公共設施、街市、作坊、神廟
4.早期城市中心的大多建築是:宗廟和宮殿。
5.埃及的最高統治者稱為「法老」,既是行政首腦,也是軍事首領,又是宗教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6.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宣揚「王權神授」,自稱「世界四方之王」,藉此加強權力。
7.禹加強權力的措施:
各部落首領向其朝貢;誅殺不服從自己的部落;劃定「九州」,鑄造「九鼎」,作為權力的象徵。
8.啟加強權力的措施:
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
9.啟時,父死子繼的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10.古埃及的奴隸是:戰俘
中國商朝時的奴隸是:戰俘和觸犯刑法的罪犯。(殉葬)
11.印度的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掌握祭祀大權;
第二等級:剎地利,國王、武士和官吏組成
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各等級之間有嚴格的界限,不同等級的人不得相互通婚,低等級的人不能從事高等級的職業。
12.《漢謨拉比法典》評價
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
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
●列舉事例說明漢謨拉比法典是代表奴隸主意志的法律。
第一、法典規定了奴隸主對奴隸和平民享有的特權;
第二、法典規定奴隸可以被買賣、抵債,
使奴隸買賣合法化;
第三、法典中,奴隸的生命和安全得不到保障。
13.中國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領:
婦好。
14.婦好墓中出土的鉞,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的標志。
第三課 告別野蠻
學習目標:
1.文字的出現,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2.文字的產生
埃及: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
蘇美爾人:楔形文字
中國: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三種文字的共同點:
第一.都是從圖畫文字發展而來的。
第二.都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
倉頡造字
3.建築工藝的主要成就:
埃及:金字塔(國王胡夫的陵墓是最大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在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建起之前,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巴比倫:「空中花園」。
中國:司母戊大方鼎(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4.科學技術成就
●埃及:太陽歷
注意:「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
今天通用的公歷就源於埃及的太陽歷。
●兩河流域:太陰歷(七天一星期制),計時法(六十進位制)
●印度:包括零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
因為被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所以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埃及的醫學技術,(木乃伊);
埃及和古巴比倫的幾何學。
5.宗教
●埃及:多神教國家,主要信奉阿盟神。
宗教在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據支配地位。
●佛教的產生
時間:公元前6世紀;
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佛陀或釋迦牟尼。「佛」是對佛教創始人的尊稱。
●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宣揚「忍耐順從」,死後進入「極樂世界」。
●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佛教傳播的路線:
向東南傳入東南亞;
向西北傳入中亞,公元前後,由中亞傳入中國,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
自我測評:P43。
四大古文明中哪些成果對今天有直接影響?
古埃及的太陽歷;
西亞的星期制度;(太陰歷)
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
西亞的60進位法。(計時法)
教材43頁地圖。
注意:敦煌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需要注意的圖片:
39頁:司母戊鼎
38頁:埃及金字塔
37頁:商朝的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34頁:《漢謨拉比法典》
32頁:種姓制度示意圖
28頁:蛋殼黑陶杯
27頁:中國境內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
24----27頁,四大文明古國的位置,主要河流。
14----15頁,山頂洞人的項鏈;小口尖底瓶;
12----13頁,半坡房屋和河姆渡房屋。
彩陶和黑陶。
G. 求初中歷史與社會用到的所有地圖。
一個是中國地形圖和行政區圖。一個是世界地形圖和行政圖,這四幅圖你能基本上看明白,那麼你的地理從初中到高中壓根就不用再發愁了。
H. 關於歷史與社會的問題
扣繳義務人向個人支付下列所得,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1、 工資、薪金所得;
2、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3、 勞務報酬所得;
4、 稿酬所得;
5、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6、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7、 財產租賃所得;
8、 財產轉讓所得;
9、 偶然所得;
10、 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四) 扣繳義務人的扣繳手續費
稅務機關對扣繳義務人按照所扣繳的稅款,付給2%的手續費。扣繳義務人可將其用於代扣代繳費用開支和獎勵代扣代繳工作做得較好的辦稅人員。但由稅務機關查出,扣繳義務人補扣的個人所得稅稅款,不向扣繳義務人支付手續費。
一) 工資、薪金所得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除工資、薪金以外,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也被確定為工資、薪金範疇。其中,年終加薪、勞動分紅不分種類和取得情況,一律按工資、薪金所得課稅。
(二)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是指:
1、 個體工商戶從事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以及其他行業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
2、 個人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取得執照,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
3、 其他個人從事個體工商業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
4、 上述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取得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各項應稅所得。
個體工商戶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個人,取得與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其他各項應稅所得,應分別按照其他稅項目的有關規定,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5、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登記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的投資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登記成立的獨資、合夥性質的私營企業的投資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登記成立的合夥制律師事務所的投資者、經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批准成立的負無限負責和無限連帶責任的其他個人獨資、個人合夥性質的機構或組織的投資者,所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參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項目征稅。
(三)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是指個人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還包括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個人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形式較多,分配方式也不盡相同。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1、 個人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後,工商登記改變為個體工商戶的。這類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實際上屬於個體工商業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按個休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不再徵收企業所得稅。
2、 個人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後,工商登記仍為企業的,不論其分配方式如何,均應先按照企業所得稅的有關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然後根據承包、承租經營者按合同(協議)規定取得的所得,依照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具體為:
(1) 承包、承租人對企業經營成果不擁有所有權,僅按合同(協議)規定取得一定所得的,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2) 承包、承租人按合同(協議)規定只向發包方、出租人交納一定的費用,交納承包、承且費後的企業的經營成果歸承包、承租人所有的,其取得的所得,按企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四) 勞務報酬所得
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報酬的所得。
個人擔任董事職務所得的董事費收入,屬於勞務報酬性質,按勞務報酬所得項目征稅。
上述各項所得一般屬於個人獨立從事自由職業取得的所得或屬於獨立個人勞動所得。是否存在僱傭關系,是判斷一種收入是屬於勞務報酬所得,還是屬於工資、薪金所得的重要標准。勞務報酬所得是個人獨立從事某種技藝,獨立提供某種勞務。
(五) 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這里所說的作品,包括文學作品、書畫作品、攝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作者去世後,財產繼承人取得的遺作稿酬,亦應徵收個人所得稅。
(六)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特許主要涉及以下四種權利:
1、 專利權
專利權是指由國家專利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專利申請人在一定時期內對某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利用的權力,它是工業產權的一部分,具有專有性(獨占性)、地域性、時間性。
2、 商標權
商標權是指商標注冊人依法律規定而取得的對其注冊商標在核定商品上使用的獨占使用權。商標權也是一種工業產權,可以依法取得、轉讓、許可使用、繼承、喪失、請求排除侵害。
3、 著作權
著作權即版權,是指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權力。著作權是公民的一項民事權利,既具有民法中的人身權性質,也具有民法中的財產權性質。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
4、 非專利技術
非專利技術即專利技術以外的專有技術。這類技術大多尚處於保密狀態,僅為特定人知曉並佔有。
(七)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股權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其中:利息一般是指存款、貸款和債券的利息。股息、紅利是指:個人擁有股權取得的公司、企業分紅,按照一定的比率派發的每股息金,稱為股息;根據公司、企業應分配的、超過股息部分的利潤,按股派發的紅股,稱為紅利。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允許集體所有制企業在改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時可以將有關資產量化給職工個人。為了支持企業改組改制的順利進行,對於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個人取得量化資產的征稅問題按以下規定處理:
1、 對職工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僅作為分紅依據,不擁有所有權的企業量化資產,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2、 對職工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業量化資產參與企業分配而獲得的股息、紅利,應按「利息、股息、紅利」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八) 財產租賃所得
財產租賃所得,是指個人出租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個人取得的財產轉租收入,屬於「財產租賃所得」的征稅范圍。在確定納稅義務人時,應以產權憑證為依據,對無產權憑證的,由主任稅務機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產權所有人死亡,在未辦理產權繼承手續期間,該財產出租而有租金收入的,以領取租金的個人為納稅義務人。
(九) 財產轉讓所得
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築物、土地作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為促進我國居民住宅市場的健康發展,經國務院批准,對個人出售住房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1、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出售自有住房取得的所得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2、 個人出售自有住房的應納稅所得額,按下列原則確定:
(1) 個人出售除已購公有住房以外的其他自有住房,其應納稅所得額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確定。
(2) 個人出售已購公有住房,其應納稅所得額為個人出售已購公有住房的銷售價,減除住房面積標準的經濟適用房價款、原支付超過住房面積標準的房價款、向財政或原產權單位繳納的所得收益以及稅法規定的合理費用後的余額。
已購公有住房是指城鎮職工根據國家和縣級(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規定,按照成本價(或標准價)購買的公有住房。
經濟適用住房價格按縣級(含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的標准確定。
(3) 職工以成本價(或標准價)出資的集資合作建房、安居工程住房、經濟適用住房以及拆遷安置住房,比照已購公有住房確定應納稅所得額。
3、 為鼓勵個人換購住房,以對出售自有住房並擬在現住房出售後1年內按市場價重新購房的納稅人,其出售現住房所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視其重新購房的價值可全部或部分予以免稅。具體辦法為:
(1) 個人出售現住房所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應在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前,以納稅保證金形式向當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稅務機關在收到納稅保證金時,應向納稅人正式開具「中華人民共和國納稅保證金收據」,並納入專戶存儲。
(2) 個人出售現住房後1年內重新購房的,按照購房金額大小相應退還納稅保證金。購房金額大於或等於原住房銷售額(原住房為已購公有住房的,原住房銷售額應扣除已按規定向財政或原產權單位繳納的所得收益,下同)的,全部退還納稅保證金,購房金額小於原住房銷售額的,按照購房金額占原住房銷售額的比例退還納稅保證金,余額作為個人所得稅繳入國庫。
(3) 個人出售現住房後1年內未重新購房的,所繳納的納稅保證金全部作為個人所得稅繳入國庫。
(4) 個人在申請退還納稅保證金時,應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合法、有效的售房、購房合同和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有關證明材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後方可辦理納稅保證金退還手續。
(5) 跨行政區域售、購住房又符合退還納稅保證金的個人,應向納稅保證金繳納地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納稅保證金。
4、 對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並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繼續免徵個人所得稅。
5、 為了確保有關住房轉讓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得到全面、正確的實施,各級房地交易管理部門應與稅務機關加強協作、配合,主管稅務機關需要有關本地區房地產交易情況的,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應及時提供。
(十) 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其中,得獎,是指參加各種有獎競賽活動,取得名次獲得的獎金;中獎、中彩,是指參加各種有獎活動,如有獎銷售、有獎儲蓄或購買彩票,經過規定程序,抽中、搖中號碼而取得的獎金。
實際上,稅法列舉的偶然性所得是個人在非正常情況下得到的不確定性收入。
(十一) 其他所得
上述10項個人應稅所得是根據所得的不同性質劃分的。除了10項個人應稅所得外,對於今後可能出現的需要征稅的新項目,以及個人取得的難以界定應稅項目的個人所得,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徵收個人所得稅。
返回
四、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及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是應納稅額占應納稅所得額的比率,是稅收立法的核心。個人所得稅法設置了兩類稅率。
(一) 超額累進稅率
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和實行加成徵收的勞務報酬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
1、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適用於工資、薪金所得)
(1)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元的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註: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稅法第6條的規定,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800元後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費用3200元後的余額。)
(2)
級數
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元的
不超過475元的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過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超過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超過16375元至31375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超過31375元至45375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過45375元至58375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超過58375元至70375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超過70375元的部分
45
15375
(註:1、表中所列含稅級距與不含稅級距,均為按照稅法規定減除有關費用後的所得額。2、含稅級距適用於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2、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
(適用於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1)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0元的
5
0
2
超過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
10
250
3
超過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20
1250
4
超過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4250
5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35
6750
(註: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稅法第6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
(2)
級數
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0元的
不超過4750元的
5
0
2
超過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0元至9250元的部分
10
250
3
超過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超過9250元至25250元的部分
20
1250
4
超過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超過25250元至39250元的部分
30
4250
5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超過39250元的部分
35
6750
(註:1、表中所列含稅級距與不含稅級距,均為按照稅法規定減除有關費用(成本、損失)後的所得額。2、含稅級距適用於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3、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三
(適用於加成徵收的勞務報酬所得。)
(1)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20000元的
20
0
2
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註:本表所稱每次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稅法第六條的規定,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減除20%的費用後余額。本表是根據稅法及其實施條例關於加成徵收的規定換算的。)
(2)
級數
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20000元的
不超過16000元的
20
0
2
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超過16000元至37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超過37000元的部分
40
7000
(註:1、表中的含稅級距與不含稅級距,均為按照稅法規定減除有關費用後的所得額。2、含稅級距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勞務報酬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勞務報酬所得。)
(二) 比例稅率
對未加成徵收的勞務報酬所得及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均適用20%的比例稅率。
稅法規定,對稿酬所得,按應納稅額減征30%,因而實際稅率相當於14%。
(三) 計算公式
1、工資、薪金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每月收入額-費用扣除標准)×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適用稅率是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單位或個人負擔應納稅款的公式為:
應納稅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標准-速算扣除數)÷(1-稅率)×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書19-20頁)
(稅率是指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適用稅率是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2、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全年收入總額-成本、費用以及損失)×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3、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納稅年度收入總額-必要費用)×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適用稅率是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單位負擔應納稅稅款的公式為:
應納稅額=(不含稅收入額-必要費用-速算扣除數)÷(1-稅率)×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4、勞務報酬所得
(1)每次收入4000元以下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800)×20%
單位負擔應納稅稅款的公式為(即不含稅收入額3360元以下的)
應納稅額=(不含稅收入額-800)÷(1-適用稅率)×(適用稅率)
(2)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每次收入額×(1-20%)×適用稅率
交付單位或俱負擔應納稅款的公式為:(即不含稅收入額336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1-2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稅率是指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適用稅率是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5、稿酬所得
(1)每次收入4000元以下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30%)=(每次收入額-800元)×20%×(1-30%)
(2)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30%)=(每次收入額×(1-20%)×20%×(1-30%)
單位負擔交納稅款的計算方法同4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同4,略)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應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20%
單位或個人負擔應納稅款的公式為:(即不含稅收入額)
應納稅額=不含稅收入額÷(1-適用稅率)×適用稅率
8、財產租賃所得(同4,略)
9、財產轉讓所得
應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收入總額-財產原值-合理費用)×20%
10、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同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