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雍丘在哪裡

歷史上的雍丘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31 10:19:00

Ⅰ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有哪些

color=orange][b]先秦時期[/b][/color]:
[b]牧野之戰[/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b]柏舉之戰[/b]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b]陰晉之戰[/b]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b]伊闕之戰[/b]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b]即墨之戰[/b]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b]代之戰[/b]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color=orange][b]秦漢時期[/b][/color]:
[b]巨鹿之戰[/b]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b]彭城之戰[/b]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b]井陘之戰[/b]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b]濰水之戰[/b]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b]昆陽之戰[/b]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b]祝阿、臨淄之戰[/b]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b]赤亭之戰[/b] 虞詡 3千——數萬
[color=orange][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color]:
[b]兗州之戰[/b]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b]官渡之戰[/b]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b]赤壁之戰[/b]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合肥之戰[/b]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b]夷陵之戰[/b]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b]涼州之戰[/b]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b]前秦滅前燕之戰[/b]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b]淝水之戰[/b]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b]沙苑之戰[/b]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b]玉壁之戰[/b]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b]金鄉之戰[/b]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時期[/b][/color]:
[b]淺水原之戰[/b]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b]虎牢之戰[/b]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b]唐平蕭銑之戰[/b]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b]磧口之戰[/b]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b]蔡州之戰[/b]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b]奉天、靈台之戰[/b]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b]太原之戰[/b]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b]雍丘之戰[/b]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b]睢陽之戰[/b]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b]嘉山之戰[/b]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b]象牙潭之戰[/b]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b]六合之戰[/b]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color=orange][b]宋遼金夏蒙元時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戰[/b]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b]達魯古城之戰[/b]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b]護步達岡之戰[/b]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b]和尚原之戰[/b] 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b]順昌之戰[/b]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郾城之戰[/b]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b]陳家島海戰[/b]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b]採石之戰[/b]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b]海州之戰[/b]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六合之戰[/b]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廬州之戰[/b]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邊堡寨之戰[/b]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b]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b]迦勒迦河之戰[/b]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b]賽約河之戰[/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b]鄂州之戰[/b]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b]丁家洲之戰[/b]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b]?山海戰[/b]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b]虎嘯山之戰[/b]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b]鄱陽湖之戰[/b]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color=orange][b]明清時期[/b][/color]:
[b]白溝河之戰[/b]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b]上峰嶺之戰[/b]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b]台州之戰[/b]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b]渾河之戰[/b]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b]薩爾滸之戰[/b]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b]寧遠之戰[/b]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b]貴陽之戰[/b]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b]清征達瓦齊之戰[/b]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b]渾河之戰[/b]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現代時期[/b][/color]:
[b]南京之戰[/b]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b]第一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b]第二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b]第三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b]第四次反圍剿[/b]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b]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b]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b]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b]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b]黃橋戰役[/b]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b]蘇中戰役[/b]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b]魯南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b]萊蕪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b]孟良崮戰役[/b]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b]晉中戰役[/b]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b]豫東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b]淮海戰役[/b]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b]九連山戰斗[/b]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Ⅱ 杞國在那個地方

杞在周初分封於河南杞縣,西周懿王前遷入山東,因捲入叛亂被周王朝遷置新泰、寧陽一帶,直至春秋早期。

因受四鄰覬覦,杞國滅淳於遷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國遷都緣陵。春秋中期偏晚階段,晉國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遷徙到魯國北部一帶。

自杞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國亡於楚國,其地盡歸楚國。

歷代君主:

商代時的杞國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時期杞國國君世系較全,現公認能考證出來的有20位國君,自杞東樓公始,至杞簡公終,基本父子相繼,偶有兄終弟及。

其中杞武公之前四位國君在位具體時間不可考,並且其間很可能還有缺漏。杞武公之後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有記載,其中最長的是杞桓公,在位共70年,最短的是杞隱公,在位僅數月,便遭其弟弒殺篡位。

至於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史記》皆記載為公爵,但實際上爵位卻有變化。周武王時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封號逐漸遭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為「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被稱為「杞子」。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標記,可以證明杞國爵位曾降至伯爵。

Ⅲ 歷史上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山海戰: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Ⅳ 歷史上的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劇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劇客觀上促成了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白馬篇》贊賞幽並游俠兒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寄託了詩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憧憬;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如《贈白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敘事寫景,將詩人備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來,痛斥小人挑撥曹丕與他們的手足之情,對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2]《七哀》則以思婦自喻,切切哀慮兄弟異路之情,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蘊藉。[3]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存詩歌九十餘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1]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贊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1]成語」才高八斗「便是由此得來。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曹植詩歌的藝術特點可以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1]曹植一生娶了兩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門之後。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後來因「辭色不遜」而被下獄,成為歷史公認的冤案,後世一般認為這是曹操為曹丕繼位清除障礙的做法。不久崔氏又因「衣綉違制」,被曹操勒令回家並賜死。故有人說,崔氏女的死是由於受到崔琰冤案的牽連,亦或者是曹操出於對曹植的打擊。曹植的後妻姓名不詳,太和年間被封為「陳妃」,她是曹植後期生活的伴侶。據史書記載,她一直活到晉代,享年80餘歲。曹植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苗,曾被封為高陽鄉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為穆鄉公,他少而好學,才行出眾。曹植稱贊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後,曹志繼位,徙封為濟北王。司馬氏篡位後,曹志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謚曰定公。曹植還有兩個女兒金瓠和行女,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都不滿一歲即夭折。

Ⅳ 雍丘的曹植與雍丘

雍丘六年留青冢
位於通許縣後七步村的曹植墓,是明成化六年被發現的,此後因黃河泛濫,曹植墓園幾經廢修。現在的曹植墓園,是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撥出專款修的。2000年10月,曹植墓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三國旅遊熱線」重要景點。
在曹植生命的最後十二年裡,曾兩封雍丘,在此度過了6年時光。雍丘,變成他生命中一個「地標」。
雍丘,是今河南杞縣。杞縣古稱「雍丘城」,為杞國的都城。杞在這兒立國1000餘年,境內有眾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積。
杞國很古老,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初。商湯滅夏,封夏的後代於杞。西周末,杞為宋滅,杞武公從雍丘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一帶,重建杞國,於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
與杞國有關的,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杞人憂天」。杞人發出「天問」,卻被嘲笑千年,有點不公平。
現在的杞縣,並無和曹植相關的東西,倒是鄰近的通許縣,既有曹植墓,又有前七步、中七步、後七步等村名。這是為什麼呢?
翻開《河南省地圖冊》,三個七步村均在通許縣境,但緊挨杞縣。「通許歷史上縣的建制很晚,杞縣的建制則很早,七步村在歸通許之前曾歸過杞縣。當年雍丘王曹植的封地,主要在杞縣,也包含周邊一些地區。」通許縣七步詩社社長、潛心研究曹植多年的傅文治先生說。
難怪杞縣也把曹植視作自己的驕傲。
曹植223年被封為雍丘王,在這兒一直待到227年,改封到浚儀(今開封),228年,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又把他打發回雍丘,在雍丘前後待了六年。之後遷到東阿(今山東東阿)和陳地(河南淮陽)。
經歷了頻繁的遷徙,曹植就如一葉浮萍,隨風飄盪。他在《轉封東王謝表》中講到「左右貧窮,食裁糊口,形有裸露」。
曹丕父子之所以這么對他,說來話長。
曹操妻妾眾多,總共有25個兒子。他最喜歡「以船載象稱重」的曹沖,但曹沖13歲就死了。兒子們勸曹操節哀,曹操卻說:「他死了,是你們的運氣。」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丕、植、彰、熊),曹丕、曹植很早就開始競爭儲君。
曹植,字子建,「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志向與才情都不同凡響,特受曹操寵愛。211年,年僅20歲的曹植被封為平原侯。三年後,改封臨淄侯。
兄弟之爭,早年曹植稍占上風,幾次差點被曹操立為太子。
但曹植「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曹丕卻「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善於使用各種手段侍奉曹操,粉飾自己。曹操也擔心重蹈袁紹廢長立幼招禍的覆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同時作為補償,增加曹植封邑,從五千戶變成萬戶。
之後曹植犯了兩個錯,他擅自乘車在馳道上行走,還打開司馬門出宮,這是嚴重的僭越。曹操大怒,「植寵日衰」。
多疑反復的曹操,曾給過曹植表現機會。赤壁之戰後,駐守襄陽的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中郎將,帶兵前去救援,可是曹植飲酒大醉,不能執行任務,曹植徹底失寵。
曹操是一個無情的政治家,為曹丕考慮,開始剪除曹植的羽翼——殺他的謀士楊修,殺他的岳丈崔琰,殺他的妻子崔氏。
但更大的危機來自哥哥曹丕代漢稱帝後,曹植作為曾經的對手和潛在的危險,曹丕父子對其深懷忌憚。
曹植的生命由飛揚走向消沉——被誣告、被貶爵、被改換多個封地,自茲開始了他長達12年「苦難的歷程」。
七步村中曹植墓
自通許縣城向東行約12公里,自東南至西北,三個自然村相依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曹植墓就位於後七步村。
村中後七步小學旁邊,一個約1000平方米的大院子里,滿是新植的小楊樹,一地白蒿,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曹植墓圓圓的墳冢上長滿茸茸的綠草,孩子們在墳前嬉戲。墓旁立有一通「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曹植墓」碑,為2000年公布。
站在墓前,難免想起他人生的種種。
他少年時即通聲律,善歌舞,精跳丸擊劍,「世間術藝,無不畢善」,十餘歲即「善屬文」,成年之後才情非凡。文學批評家鍾嶸指出:「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禎、王粲為其羽翼」,充分肯定了曹植在建安文學中的骨乾地位。
鍾嶸《詩品》提到:「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古代禮服上花紋)。」又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這種評價,「相當高」。
南朝詩人謝靈運曾說過一句流行語:「天下人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被稱為「八斗之才」,由此而來。
明代文學家胡應麟認為:「古今人才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斯二者,獨魏陳思。」
曹植現存詩歌90餘篇,賦45篇,還有章、表、書、論、頌、碑、贊、銘等各種文體的著述。
站在詩人墓前,想到他41歲便如流星劃過天空,不免黯然。
傅文治先生說:「曹植墓被發現是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那年夏天,黃河決口,波濤湍急,曹植墓所在的土崗被大水包圍。冬天,大水退去,崗上出現一個巨大的洞,洞中有石門,從外面閂著。洞壁均塗成朱紅色或乳白色,正中豎一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墓側有一隧道,通向數里之外的長智(現長智鎮)。人們這才知道,曹植後來葬在這里,有人捐資為曹植修了祠堂。」
曹植墓被發現9年後,即1479年,邑人婁良(明正統七年進士,官至副都御使)告老還鄉,與當地人商議,重修了曹植祠。因原先祠堂廟宇面積太小,就平整土崗,填實土溝,建成祠堂一座,祭祀曹植。又修了大殿,以祈求皇帝萬壽無疆,賜福於民。還修了講堂、禪室、廂房、廚房,次第相連,氣勢宏偉。
到了明萬曆八年(1580年),侍御蘇民望看到曹植陵墓「僅存坯土,人畜踏踐,過者憫傷」,就做了個修復的批示。
時任通許縣令的王喬吳,在這一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四月十六,用時一個月,重修了墓和陳思王陵祠,「建堂四楹,復宇重門,廣隘有度。龕主劂中,以妥以侑……繚外以周垣,扃以層關,栽植柏、槐、榆、柳,以為蔭翼。」但規模比百年前婁良所修,小了很多。
現在陵園內,還保留著一通王喬吳撰寫刻立的「通許縣創建陳思王陵祠記」石碑。
此後近五百年間,黃河幾經泛濫,祠堂、廟宇幾經廢修,泥沙淤塞,土崗幾乎成了平地。最後一次黃河發水,給墓北留下一個600多平方米的坑塘,形成東西北三面環水之勢,墓冢只剩下一個小土堆,東西寬20多米,南北長20多米,高3.4米。
上世紀40年代,舊祠堂被拆除,於墓冢南部修建了一座小學,即如今的後七步小學。
通許縣文化局的陳維先生說:「現在的墓園是1998年省文物局撥出專款修的,圍牆從坑塘南沿將墓冢和坑塘隔開。2000年10月,曹植墓升為『省保』,同時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三國旅遊熱線』重要景點。」
現在的曹植墓園,已非昔人吟詠的「欲訪遺蹤披蔓草」、「蒿滿空祠雁響哀」那樣荒涼,但與墓主人赫赫聲名,還有點兒落差。
「狡兔三窟」成迷局
站在通許曹植墓前,讓人犯糊塗,曹植死在淮陽,那兒有一處「思陵冢」。山東省東阿縣魚山也有一處曹植墓,加上這一處,曹植夠得上「狡兔三窟」,這是怎麼回事?
先說河南淮陽城南三里的「思陵冢」。232年二月,曹植「以陳四縣被封陳王,食邑3500戶」。當年11月,卒於此,留「思陵冢」。
曹植229年至232年間,被封東阿王,常登魚山,《三國志·曹植傳》稱:「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葬在魚山是他的遺囑。
曹植兩度被封在雍丘,在雍丘生活長達6年,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詩》誕生地,通許七步村也留下曹植墓。
三處說法,各有依據。但因為有《三國志·曹植傳》為依據,東阿好像更名正言順。
傅文治不認可這種說法:「正史有時也不足為憑。以曹操為例,據《三國志·魏武帝紀》及曹操的《遺令》,均明白地說是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但那兒未找到曹操墓,當地也無傳說。在曹操故鄉(今安徽亳州)卻盛傳亳州城四門出殯,曹操被埋72疑冢的故事。」
證別說之「偽」不如證自己之「實」。傅文治先生講述了他多年的「探索發現」。
我們前文已交代了明成化六年(1470年)曹植墓發現的全過程,因黃河決口墓穴才露出,顯示出墓主煞費苦心的「自我保護」心理。若是假墓,有無必要?
再從當時墓葬形制入手進一步考察,東漢以來,上層社會崇喪言孝,厚葬之風甚盛。曹操倡導薄葬,並身體力行,特地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選瘠薄土地,墓穴要深,不封土,不豎碑,不陪葬金銀。後七步村曹植墓的墓葬形制,與此基本相符。墓外無碑,墓中有一「石」,石上只有墓主名字。墓建在崗巒之中,隱於地下(崗內),不封土,符合「不封不豎」、墓穴深等規制要求。
真正引起傅文治興趣的,還是明代婁良的一段離奇記錄。
婁良在《重修觀音寺碑記》記載:「……門之南,深遠不敢入,其隧達於長智……」就是說,在大水沖出的洞穴中,密封得嚴嚴實實的曹植墓門的南側(或叫對面,因為墓坐北朝南),有一條很深很長的隧道,這條隧道一直通到四公里之外的長智。
這條隧道,1470年被發現,九年之後婁良撰寫碑記時,「今冢隧猶存」。墓冢與隧道,是婁良詢之所說和親眼所見。
再說婁良,通許人,幼家貧而孤,明正統七年(1442年)考中進士,官至副都御使,巡撫甘肅等地,後因年邁從甘肅涼州告老還鄉。他為官清廉,甘涼遠近軍民遮道泣送,追送數百里。返鄉後,居住在鄉下草屋,死後就葬在通許縣城東三里崗。傅文治認為:「婁良節操高尚,所撰碑記是真實可信的。」
明以後,還有資料印證隧道的存在。清詩人劉懿春在詩中寫道:「冥冥荒隧暮雲邊,歲月推移幾度年。」上世紀80年代,通許縣政府地名辦公室在編修《地名資料匯編、地名錄》時得知:「解放前長智學校東北角崗丘有一洞穴,極為深邃,據傳是曹植生前避難藏身的地方……」
傅文治對此進行調查後認為,堆積崗丘的土方來自挖掘四公里長的隧道,這條隧道的入口在曹植墓內,出口便是「長智學校東北角那個洞穴」。隧道的作用,應是用於修築曹植墓以及供曹植的後人祭奠曹植時行走的暗道。這樣才能保證曹植墓的隱蔽性。
曹植墓隧道有四公里長,不是小工程。如能保留,比安徽亳州曹操構築的地下運兵道更長。如果曹植墓僅是一座衣冠冢,如此大費周章,解釋不通。
由於明代隧道早毀,能證實此事的只有包括碑記在內的書證資料,長隧之謎,已成懸案。圍繞後七步村曹植墓存在的諸多謎團,只能有待將來的發現。
傅文治的考證在通許縣引起共識,他刊發於《中原文史》上的考證文章,也引發一定的反響。

Ⅵ 歷史上有名的戰役有那些

依次為:名稱、主要指揮者、雙方兵力、結果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彝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敗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和尚原之戰 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萬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陳友諒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Ⅶ 歷史問題

河南省 【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中國商朝和周朝交替時,周朝武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中國中部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決戰。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紀),以紂王為首的奴隸主統治集團日益腐敗,逐漸在內外矛盾交織中走向崩潰。而崛起於商國西面的周族方國,在周太王、王季時,已將勢力伸入江、漢流域。周文王轉移商紂視線,暗中積蓄力量,積極爭取與國,各個擊破商西部屬國,奠定了滅商基礎。周武王又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偵探,加緊滅商准備,待機興師。

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說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紂王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於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中國中部河南滎陽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於一月初四拂曉進至牧野。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初五凌晨,周軍布好陣,庄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罪行以激勵將士鬥志,統一戰斗動作以保持陣形嚴整,嚴格申明不準殺降以瓦解商軍。隨後武王命呂望率一部精兵沖擊商軍前陣。商軍紛紛倒向周軍。武王乘勢以主力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倉皇逃回朝歌,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

此戰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周爭取人心、除商羽翼、乘虛進攻的謀略,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 後發制人

運籌帷幄 成就霸業

城濮之戰,是我國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的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居於劣勢的晉國,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客觀形勢,恰當地選擇了戰場,採取政治外交聯盟,造成對楚優勢,掌握主動權,處於有理、有利的戰略地位。然後,避楚鋒芒,退避三合,誘敵深入,合兵突擊,取得決戰勝利。此戰的「退避三舍」方針,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發展。

城濮之戰,是我國春秋時代晉、楚爭奪中原霸主地位的一次帶有決定意義的大規模戰役。楚國通過侵略擴張,基本上征服了中原地區的各個弱小國家,中原除了晉、齊、秦三大國外,實際已成了楚國的勢力范圍。正在楚國分派重兵防守商密阻止秦國南下楚地,又派重兵駐守谷邑虎視齊國之時,宋國卻背叛了楚國,倒向晉國,既給欲圖霸業的楚國當頭一捧,又鼓勵了晉文公趕走楚國、圖霸中原的抱負。這樣,城濮之戰就成為牽動北方的晉、東方的齊、西方的秦對南方的楚和中原各國的一次多國大戰。

楚成王由於宋國背叛,便發兵攻打宋國,攻佔了緡邑,一直打到睢陽、四面用土築起長長的圍牆,想等宋軍疲乏飢餓不堪,被迫投降。忽然聽說衛國派來使臣告急求救。原來晉不出兵援宋,採取從衛國借道去攻打曹國的戰略,遭到衛國拒絕,晉軍於是改道渡黃河東進,襲佔了衛國重鎮五鹿(今河南濮陽市南)、留軍駐守、大軍繼續東進,集中於斂盂這個衛、齊、曹、魯四國邊界戰略要地,晉軍很快佔領此地,嚴重威脅著衛國首都楚邱(今河南滑縣)的安全。

晉派使臣到齊國修復與齊的友好關系。這時衛成公表示屈服,願意與晉議和,但被晉拒絕。衛國便派人向楚國告急求援,遭到本國人反對,把衛成公趕跑了,此時晉文公和齊昭王訂立友好同盟,更加壯大了晉軍的聲威。魯僖公見晉軍兵力強大、齊晉又在自己國境邊上聯盟,形勢很不利,他既想緩和與齊、晉的矛盾,又不敢得罪楚國,於是魯國先派兵殺了擔任戍守衛國的楚大夫公子賈以討好晉國,同時又通知楚成王說公子賈不能完成守護衛國的任務,擅自撤退,替楚國殺了他,以討好楚方,魯國看來是對晉不構成威脅的了。晉軍於是從斂盂進攻曹國都城陶丘(山東定陶縣西南),經過一個多月戰斗,晉軍戰死很多,但曹軍也因勢孤力單,都城失陷,曹共公被俘。

楚成王聽說衛國被困,不能不去救援,就分派出申、息二鎮的軍隊,留下元帥成得臣和斗越椒、斗勃、宛春等一班將領,和各路諸侯繼續圍宋。親自統帥芳呂臣、斗宜申等,率中軍前去救衛。四路諸侯也擔心本國遭到晉國進攻,各各都告辭回國,只留下他們的將領仍帶兵跟著。陳國將領是轅選,蔡國將領是公子印,鄭國將領是石癸,許國將領是百疇,都聽楚帥成得臣調遣。

晉軍進攻衛、曹,原來是計劃引誘楚軍解宋圍,北上和晉決戰,然而楚繼續圍攻宋國。宋國再次告急,如果晉文公置之不救,不但不能報答宋襄公過去對自己的恩惠,而且失去宋國將對全局形勢不利。然而直接發兵救宋戰楚,又違背了引楚軍於曹魏之野決戰的戰略。而聯合齊秦還未成功,戰勝楚國的把握不大,元帥邵谷又在此時死於軍中,更使晉文公難下救宋戰楚的決心。這時,新任元帥先軫提出對楚戰略的良策:一是讓宋國重禮賂賄齊、秦,使他們干預宋楚戰爭,調解一下;二是將曹國、衛國的土地賜給宋國,彌補宋國的損失,激勵宋國軍民鬥志,繼續堅守待援。曹、衛是楚國的勢力范圍,楚國是決不會允許齊、秦插手的,這樣,會惹惱了齊、秦,再加上宋給齊、秦送了厚禮,必然會對宋國友好,從而促使齊、秦與晉結成反楚軍事聯盟,使楚國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先軫分析的那樣。

楚成王親率中軍行至半途,聽說晉軍已移兵攻曹,正商量著救曹國,不久,又有探報說:「晉軍已經攻破曹國,俘虜曹國國君。」這使楚成王大驚失色,晉軍侵曹伐衛進展迅速,衛降曹破,中原形勢突變,楚國失去救援的戰機,再繼續下去,勢必與晉軍發生直接沖突。楚國本來不想和晉軍直接交戰,沒有作準備,又聽說強秦出兵援晉的消息。楚成王顧慮到秦國從背側攻擊楚國,將不堪設想,決定立即停止進攻,進行戰略退卻,以待有利時機,再圖對晉作戰。於是全軍轉移撤退,把侵佔齊國的土地交還給齊國,和齊議和,命成得臣統帥的楚軍和各路諸侯取消圍攻,各自回國。又特別派人告誡成得臣,不要剛愎自用,不要進逼晉軍,敵我力量相當,明知不能取勝,就應知難而退。然而成得臣拒絕執行撤軍命令,盡管各路諸侯的將士返回本國,只剩自己很少的—點人馬,他仍想攻下宋國,並請派兵給他,必要時和晉軍決一死戰。成王對成得臣不執行命令表示不滿,同時又存在僥幸取勝心理。因而既沒有再堅持讓成得臣撤兵,也沒有按照成得臣請求的人數派援兵,只派出近千人的貴族兵給他。

成得臣於是派宛春到晉營中說:「請復衛侯而封曹,我們楚軍也會解宋之圍。」狐偃訓斥他無禮,先軫看出了子玉的陰謀、對晉文公說:「如果我們不答應楚軍的這個要求,必然會將三國都得罪,而楚軍又獲得美名。不如我們私下裡允許曹和衛國復國以離間他們和楚的關系,同時把楚方的宛春扣壓起來,以激怒楚國,採取既戰而後圖之的策略。」先軫的意見得到採納。曹、衛復國,立即和楚斷絕了關系;成得臣果然被激怒,撤出圍攻宋都的軍隊後,集結兵力轉向曹國境內,准備直接向晉軍進攻。

楚軍撤出圍宋部隊,正符合晉方救援宋的戰略目的,在楚軍全力進攻下,晉軍退避三舍,以實踐晉文公當年對楚訂下的諾言:如果兩國交戰,晉軍先退讓三舍。晉軍以此達到了取信於諸侯的目的。實踐文公在楚避難時的諾言,激勵晉軍和聯軍的士氣,楚再逼進,只有被迫交戰了;而且避開楚軍鋒銳,選擇有利時機、有利地形決戰;還可以接近本土,縮短補給路線,可謂一退得先機,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戰爭一觸即發,晉方有晉、齊、秦三大國和宋兵,楚方有楚、陳、蔡、鄭、許五國軍隊,雙方在城濮擺開陣勢。

楚軍到達城濮後占據有利地形,派斗勃送戰書挑戰,極度輕視晉軍說:「請和晉君的戰士們戲耍,請晉君一旁坐車觀賞,我成得臣陪同。」顯示出楚軍狂傲輕敵的態度。晉方答復說:晉軍己退避躲讓,既然楚不停戰,那隻好明天戰場上相見了。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晨,楚軍元帥成得臣發出「今日必無晉」的號令,命令左右兩軍分別向晉軍進攻。晉下軍將領欒枝利用戰場上沙塵撲面的條件,作為蒙蔽敵人掩蓋自己虛實的沙幕。胥臣把馬身上蒙上虎皮以壯大聲威。楚右軍進攻,由秦軍應戰,秦軍稍事抵抗就立即撤退,欒枝將樹枝拖在兵車後飛奔,塵沙飛揚,使楚軍看不清晉軍後方虛實,加之陳、蔡軍隊逞強,緊迫秦軍,晉軍副帥胥臣指揮的大隊兵車於戰鼓聲中突然殺出,馬身上都蒙著虎皮,嚇得陳、蔡軍隊戰車的馬驚慌回竄,陣容混亂.反而沖亂了楚軍斗勃指揮的右軍。晉、秦兩軍乘機猛攻猛打,擊殺了蔡將公子印,斗勃也中箭而逃。楚軍右翼死傷很多、進攻完全失敗,把中軍側面暴露在晉軍面前。欒枝駕車拖著樹枝向北賓士,掀起遮天沙塵。楚帥成得臣和將領斗宜申都以為晉軍真敗,力命左軍攻擊,晉方上軍應戰.隨即後撤。楚軍向舉大旗的晉軍指揮車追擊前進。先軫發現上軍後退出現了危機,立即改變部署:讓祁瞞虛舉帥旗,堅守中軍陣地,中軍主力,向右旋迴,攻楚左軍側冀。晉中軍主力突然側翼攻出,把楚左軍沖成南北兩部分。晉上軍立即停止退卻,反身參戰。中軍、上軍互相呼應,協同作戰,經過一番激戰,鄭、許兩國軍隊首先潰敗,楚軍支撐不住,陷於重圍。斗宜申率部突圍,又遭堵擊,楚左軍已陷入全軍覆滅之境。楚軍在左右兩軍發起進攻後,中軍緊接著向晉中軍進攻。晉將祁瞞驚慌失措,掌不穩帥旗,幾乎波及全軍陣勢。司馬趙衰立即斬殺了祁瞞,命大夫茅筏舉旗,才穩住陣腳。擊破楚右軍的晉中軍回師援助,此時楚的左、右軍失敗,中軍兩翼暴露。晉方的上軍、下軍戰斗勝利後,也分別參加了主力會戰,對楚軍形成合圍。成得臣見大勢已去,在晉軍尚未形成合圍前,出兵撤退,脫出包圍圈,晉軍獲得了整個戰役的勝利。

成得臣未返回楚國,途中受到楚王訓責,羞憤自殺,楚方聯盟解散,而晉文公因此戰役而成為春秋一霸。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4年(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陷五城,斬首五萬。次年又攻韓之南陽,取太行山以南地,逼使韓國與上黨交通斷絕。昭王四十五年,他領兵攻韓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完全切斷了韓與上黨郡的交通線,上黨守將馮亭不願降秦,歸附趙國。昭王四十七年,秦將王齕攻上黨,趙國遣老將廉頗屯軍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拒秦,秦、趙兩軍相持於長平。秦昭王採用范雎反間之計,使趙王以趙括代廉頗。趙括只能紙上談兵,無實戰經驗,到長平之後,不恤將士,出兵頻繁攻擊秦軍,結果大敗被圍。秦暗中派白起為上將,王齕為副將,以奇兵偷襲,再將趙軍攔腰截斷,使其首尾不相顧,然後分割包圍。是年九月,趙軍食盡,苦戰突圍,沖殺四五次,終不能出。趙括親率趙軍戰斗,被秦兵射殺於戰場,士卒40萬人投降。白起下令將全部趙兵坑殺。長平之役,趙國喪失兵力45萬人,秦軍亦「死者過半」。公元前259年,即秦軍完全佔領上黨的次年,秦軍又取趙國太原(今山西霍山與句注山地帶)。秦國相范雎忌白起,請許趙、韓割地以和,罷兵數月,復命王陵攻趙。王陵攻邯鄲,受到趙軍頑強抵抗,秦昭王命白起代之。白起不肯行,又以王齕代之。王齕攻邯鄲!亦不能取勝,范雎用王稽為河東守將,鄭安平為將軍攻趙,被信陵君在邯鄲城外打敗,鄭安平被圍,降趙。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以白起違抗君命,假託病情,又散播怨言,便與范雎商定,派使賜白起劍,令他自殺。時白起流放在杜郵(在今咸陽市東北),接到昭王命令後,想到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有錯,於是自刎而死。

巨鹿之戰
秦末, 反秦名將項羽率領楚地義軍殲滅秦軍章邯、王離主力的重大作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擊殺楚地反秦武裝首領項梁後,率兵20萬渡河(黃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急調至河北的秦將王離擊趙,攻破邯鄲(今屬河北)。趙地反秦武裝首領趙王歇及張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王離軍20萬人圍困。章邯屯軍巨鹿南棘原,築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道路)至河,供應王離軍糧秣。趙將陳餘收集常山(郡治東垣,今石家莊東)之兵數萬人,屯於巨鹿北,自度兵少,不敢出戰。王離猛攻巨鹿,城中日趨危急。趙遣使求救於楚、齊、魏、燕等反秦武裝。

後九月,楚懷王以原項梁幕僚宋義為上將軍, 號為「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楚軍主力5萬人救趙。三年十月,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宋義屯兵46日不進,欲坐觀秦趙相鬥。十一月,項羽斬宋義。懷王乃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十二月,因張耳多次派人催促,陳餘不得已,遣5000人出戰,全部陣亡。齊將田都、燕將臧荼、趙將張敖等救趙諸軍皆駐扎在陳餘軍壘旁,不敢再戰。項羽遣英布、蒲將軍以2萬兵渡河,斷絕秦軍甬道。英、蒲二將初戰得勝後,項羽率全部楚軍渡過漳水,令全軍「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楚軍士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地,連續數次擊敗章邯軍。諸路救趙軍將領在壁壘上觀戰,莫不悚懼。直到章邯退保棘原,諸侯方敢助戰,與楚軍聚殲圍城的秦軍,俘王離,殺其副將,解巨鹿之圍。自此,諸侯皆服屬項羽。項羽率部駐於漳水南,諸侯駐軍巨鹿城外,對章邯軍呈南北夾擊之勢。

當年夏,因秦軍屢敗,二世遣人追究。章邯恐懼,派長史司馬欣回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稟報軍情。時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返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陳餘亦致書章邯,曉以利害,勸其反戈,裂地而王。章邯猶疑未決。六月,項羽遣蒲將軍率部分兵力,日夜兼行,渡漳水三戶津(今河北磁縣西南),斷秦軍歸路。然後自領大軍北渡,大敗秦軍於污水(漳水支流)。章邯請降。項羽自度糧少不能久戰,乃於七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西)接受章邯軍投降。 此戰歷時近一年,項羽率楚軍以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精神,用分割截擊等戰法全殲秦軍主力,為西路劉邦軍攻取關中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推翻秦朝暴虐統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巨鹿之戰

秦末農民戰爭中摧毀秦軍主力的重要戰役。

陳勝吳廣犧牲後,項梁召集各路義軍在薛(今山東滕縣東南)計議,並接受謀士范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名心的為王,仍稱楚懷王。接著項梁率領起義軍大敗秦軍於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劉邦、項羽也在城陽(今河南范縣城濮城東南)、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打敗秦軍,斬殺秦三川守李由。

項梁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驕傲輕敵,被章邯偷襲以至犧牲。章邯破項梁軍後,認為楚地農民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以趙歇為王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秦朝派王離率幾十萬邊防軍包圍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築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求救於楚懷王。楚懷王與起義軍首領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向西直指關中。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起義軍主力北上救趙。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前207年12月,項羽率起義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王離,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當時,各路將領來救趙國的有十幾路人馬。可是他們害怕秦軍強大,都紮下營寨,不敢跟秦軍交鋒。這回兒,聽到楚軍震天動地的喊殺聲,擠在壁壘上看。他們瞧見楚軍橫沖直撞殺進秦營的情景,嚇得伸著舌頭,屏住了氣。趕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到軍營來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大家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願聽從您的指揮。」

打那時候起,項羽實際上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巨鹿解圍後,章邯軍退至棘原(巨鹿南),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敗使章邯不見信於秦朝廷。項羽抓住時機,派蒲將軍擊秦軍於漳水南岸。接著又親率大軍破秦軍於汗水。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當時,秦廷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回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章邯在降楚、退軍之間猶豫不決。項羽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縣西南),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大敗秦軍。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進退無路,不得不於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率其部眾20萬投降項羽。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三萬破三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漠北之戰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主力在大漠以北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的勝利,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漠北,大大減輕了西漢西北邊境的邊患。但匈奴並未放棄對漢邊郡之襲掠。三年秋,匈奴騎兵數萬攻入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殺掠吏民數千。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於四年春,集中騎兵10萬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分別統率進擊漠北,尋求匈奴主力作戰。為保證大騎兵集團軍需品的運輸和補給,組織了運輸行李之私人馬匹4萬(一說14萬)和轉運輜重之步兵數十萬隨軍行動。 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於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伊樨斜單於得知漢軍進擊漠北的消息,採納趙信的建議,將人畜輜重轉移至後方,率精兵於漠北以待。 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共5萬騎出定襄後,從俘虜口中得知單子居處,令李廣、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策應,自率精騎北進千餘里,越過大漠,見單於已列陣而待,即令以武剛車環繞為營,而縱5000騎出戰。戰至日落,衛青以左右翼包圍單於。單於不敵,遂率壯騎數百突圍逃去。漢軍追至闐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一支)趙信城而還,前後共捕斬1.9萬餘人。李廣、趙食其一路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達。霍去病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里,與左賢王部遭遇。經激戰,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
點評: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准備充分,以步兵擔任保障,騎兵實施突擊,充分發揮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果敢深入,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在中國戰爭史是佔有重要地位。此戰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余匹。此後,雙方暫時休戰。

官渡之戰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農民起義的過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 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 南 陽的張綉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 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 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 勢力 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 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 曹操 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 馬萬 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 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 東 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 滑 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 今 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 以 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 中 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 當 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 紹 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建安四 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 邳,屯據沛 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 為保持許昌

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佔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 劉作戰正 酣之時,有人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 致使曹操 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 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 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 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 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 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

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 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 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 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 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 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用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χ骷岢鄭�懿儆謔且? 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 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 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徐晃、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 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 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 , 親自率領步騎5000,

Ⅷ 歷史上有李由嗎

有李由(?—公元前208年),上蔡人,秦相李斯之子。
李由兒時起便與扶蘇相交甚好,一同拜在蒙恬將軍門下學習兵法,但他與扶蘇的性格卻十分不同。他性格冷峻,沉默少言,心思縝密有城府,行為舉止頗有其父李斯之風。而後就任三川郡守,駐守三川郡。後來天下大亂各地反秦義軍不斷,吳廣統率義軍,屢戰屢勝,准備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陽。但是,義軍在攻打滎陽時,遇到了李由所部秦軍的頑抗,結果滎陽久攻不下,形成了膠著的狀態,另義軍吃盡苦頭,加速了起義軍內部的分化。後來項氏崛起,項梁在定陶大破秦軍,命項羽、劉邦攻陷三川郡,李由率軍與項羽激戰於雍丘,雖奮勇力戰義軍,無奈項羽神勇,被項羽斬殺於萬軍之中。
公元前211年,「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史記·李斯世家》)七十歲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觸地說:「當今為大臣者位無高於我者,我可以稱為富貴之極了。」然而盛極則衰,好景不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雲夢,東南至會稽山,刻石頌德。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趙高脅迫丞相李斯誅殺公子扶蘇,改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義,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攻下蘄縣,勢如破竹。當義軍攻下淮陽時,戰車已有六七百乘,騎兵千餘騎,士卒數萬,聲勢浩大,勢不可擋。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飛報丞相李斯:「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滎陽,城內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固城牆,挖拓城河,防哨巡守。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只可用數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陽宮取樂的二世一聽,竟嚇得喪魂落魄、六神無主。
李由知道形勢嚴峻,就親自帶兵防守。為穩定城內秩序,他組織百姓協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強檢查,防止奸細混入城內。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義軍潮水般涌到滎陽城下,箭如飛蝗射向守城者,並強渡城河架雲梯攻城。李由指揮守城將士勇猛還擊,死者的血染紅了城河水。一連幾天激戰,雙方傷亡慘重,義軍只得撤回淮陽。《史記·陳涉世家》載:「吳廣圍滎陽。李由為三川太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陳王征國之豪傑與計,以上蔡人房屬蔡賜為上柱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八月,李由率三萬秦軍至雍丘(河南杞縣),與章邯破滎陽之圍以後,又共同擊敗鄧說所率義軍,在許城擊敗義軍將領伍余,直抵義軍都邑淮陽。陳王勝親自出城督戰,無奈秦軍李、章指揮得當,上柱國蔡賜戰死。陳王東逃到下城父。項梁、項羽率江東義軍渡江到中原,劉邦也率義軍在中原會合。此時在咸陽宮中的趙高卻向二世陷害李斯說:「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去。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來敢言。」(《史記·陳涉世家》)要求二世派人嚴查三郡守李由與義軍相勾結之事。二世聽信趙高誑言,將李斯下獄,並派王明、陳宗正到滎陽嚴查李由。
李由到雍丘不久,項羽、劉邦就攻破城陽,西攻定陶不下,直撲雍丘攻城。項羽十萬大軍兵精糧足,士氣旺盛。面對強敵,李由一面派人到濮陽向章邯求援,一面組織軍民固守。李由身先士卒,拚命死守。激戰到第四天中午,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他拔出箭頭,包紮好傷口,繼續指揮作戰。下午城破,李由率秦軍巷戰。殺到城西門身邊只剩下十幾個貼身護衛,但他們仍以一當十,拚死奮戰,直至戰死沙場。
李由死後,義軍將士見他血染戰衣,仍手握長矛,怒目圓瞪,為之哭泣。前去調查的王明、陳宗正聞聽此事,冒死向二世呈奏曰:「臣奉詔至關東,查三川郡守李由並無通寇之事。雍丘一戰,為國捐軀,忠烈可嘉。」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屍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

Ⅸ 歷史的杞國

古多杞柳,西周稱杞國,秦置雍丘縣,五代改杞縣。縣因古國名,國因柳名。

杞國,是中華大地上一個古老的方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

杞國建國始於夏朝。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後,存有夏禮,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於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論語·八佾》)。商朝時期,杞國就已存在。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了杞(今河南杞縣一帶)。但後來曾數次廢掉杞國封號(《史記》:「杞在商時,或封或絕」)。

杞國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證實,武丁娶了一位杞國的女子(「婦杞」)為妻,是其60多個妻子之一,當時,杞被冊封為侯爵。周武王滅商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同時把舜的後人封到陳國,主管對舜的祭祀。

西周末杞為宋滅,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於一帶,重建杞國,於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

杞國雖小,但它對華夏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卻有很大的貢獻。

Ⅹ 初一歷史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數不勝數,而這樣的戰役在西方卻少得可憐,因為他們讓為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爾有個戰役,便被吹捧的無以復加,仔細一看,雙方加起來不過幾萬人,居然也敢稱會戰。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戰役勝利後,斯大林一聽解放軍用60萬打敗國民黨軍80萬,而且殲敵55.5萬後,連說奇跡。因為在整個二戰中,也沒有哪個戰役是以少勝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義上稱得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只有奧斯特里茨戰役、坎尼戰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蘇沃洛夫在阿爾卑斯山的行軍也非常經典。
以下舉一些中國戰爭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做一下比較,因為資料有限,所以難免會有出入,其中還有一些空缺,網友若有資料,可將其補上。
名稱 主要指揮者 雙方兵力 結果
[color=orange][b]先秦時期[/b][/color]:
[b]牧野之戰[/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b]柏舉之戰[/b]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b]陰晉之戰[/b]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b]伊闕之戰[/b]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b]即墨之戰[/b]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b]代之戰[/b]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color=orange][b]秦漢時期[/b][/color]:
[b]巨鹿之戰[/b]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b]彭城之戰[/b]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b]井陘之戰[/b]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b]濰水之戰[/b]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b]昆陽之戰[/b]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b]祝阿、臨淄之戰[/b]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b]赤亭之戰[/b] 虞詡 3千——數萬
[color=orange][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color]:
[b]兗州之戰[/b]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b]官渡之戰[/b]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b]赤壁之戰[/b]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合肥之戰[/b]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b]夷陵之戰[/b]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b]涼州之戰[/b]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b]前秦滅前燕之戰[/b]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b]淝水之戰[/b]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b]沙苑之戰[/b]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b]玉壁之戰[/b]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b]金鄉之戰[/b]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時期[/b][/color]:
[b]淺水原之戰[/b]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b]虎牢之戰[/b]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b]唐平蕭銑之戰[/b]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b]磧口之戰[/b]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b]蔡州之戰[/b]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b]奉天、靈台之戰[/b]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b]太原之戰[/b]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b]雍丘之戰[/b]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b]睢陽之戰[/b]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b]嘉山之戰[/b]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b]象牙潭之戰[/b]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b]六合之戰[/b]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color=orange][b]宋遼金夏蒙元時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戰[/b]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b]達魯古城之戰[/b]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b]護步達岡之戰[/b]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b]和尚原之戰[/b] 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b]順昌之戰[/b]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郾城之戰[/b]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b]陳家島海戰[/b]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b]採石之戰[/b]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b]海州之戰[/b]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六合之戰[/b]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廬州之戰[/b]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邊堡寨之戰[/b]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b]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b]迦勒迦河之戰[/b]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b]賽約河之戰[/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b]鄂州之戰[/b]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b]丁家洲之戰[/b]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b]?山海戰[/b]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b]虎嘯山之戰[/b]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b]鄱陽湖之戰[/b]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color=orange][b]明清時期[/b][/color]:
[b]白溝河之戰[/b]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b]上峰嶺之戰[/b]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b]台州之戰[/b]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b]渾河之戰[/b]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b]薩爾滸之戰[/b]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b]寧遠之戰[/b]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b]貴陽之戰[/b]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b]清征達瓦齊之戰[/b]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b]渾河之戰[/b]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現代時期[/b][/color]:
[b]南京之戰[/b]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b]第一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b]第二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b]第三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b]第四次反圍剿[/b]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b]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b]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b]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b]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b]黃橋戰役[/b]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b]蘇中戰役[/b]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b]魯南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b]萊蕪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b]孟良崮戰役[/b]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b]晉中戰役[/b]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b]豫東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b]淮海戰役[/b]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b]九連山戰斗[/b]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以上這些戰役,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像伊闕之戰、巨鹿之戰、虎牢之戰、納忽山和不黑都兒麻之戰、迦勒迦河之戰、賽約河之戰、黃橋戰役為全殲敵軍的殲滅戰。用少數兵力去圍殲多數敵軍,指揮員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於打殲滅的人(我個人認為他們三人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打殲滅戰的統帥),項羽則是以勇猛聞名的,李世民則是以疲敵取勝的。這種戰役以蒙古時期最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其軍事思想。
像即墨之戰、赤亭之戰、玉壁之戰、太原之戰、雍丘之戰、睢陽之戰、順昌之戰、六合之戰、廬州之戰、寧遠之戰為城邑防禦戰。這種戰役對指揮員的要求有兩條:一是沉著,二是智謀超群。此外,軍民同仇敵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韋孝寬守玉壁殲敵7萬、李光弼以不滿萬人守太原殲敵7萬、張巡以3千守雍丘屢敗叛軍,以6800人守睢陽則殲敵12萬,雖然最後寡不敵眾,睢陽被攻佔,張巡被殺,但這並不能否認張巡的軍事才能。這樣的戰役,看後會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像台州之戰、薩爾滸之戰、第一——第四次反圍剿、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蘇中戰役、晉中戰役、淮海戰役、九連山戰斗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役。這樣的戰役,也是解放軍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連山戰斗,此戰雖小,卻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像鄗代之戰、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為集中兵力,圍殲敵軍一部的戰役。這種戰役也是解放軍的拿手本領。
此外,柏舉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祝阿、臨淄之戰、唐平蕭銑之戰為連續靈活用兵的戰役;夷陵之戰、淺水原之戰、嘉山之戰為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戰役;赤壁之戰、陳家島海戰、採石之戰、厓山海戰、鄱陽湖之戰為海戰和水戰;其他的戰役也各有各的特點,像彭城之戰、渾河之戰、清征達瓦齊之戰都是靠勇猛精神獲勝的,特別是後兩個戰役,只能用奇跡來形容!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雍丘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