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江南地區是哪裡

歷史上江南地區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31 22:25:55

Ⅰ 以前歷史上的『江南』地區指哪裡

歷史上的『江南』

就地域上講,江南無疑是近世以來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但是,關於江南一詞的定義及其運用,自古及今,就從未統一過。

一 歷史上江南的地域范圍

在歷史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
作為一個典型的歷史地理概念,「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往往是一個與「江北」、「中原」、「塞北」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語,而且模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當然,民間所稱的江南與行政區劃意義上的江南,差別就更大了。
在秦漢時期,「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區,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記·秦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天湖南西部,於此可見當時「江南」的范圍之大;而據《史記·五帝本紀》所雲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可知其南界則一直達到南嶺一線。由於江南涵指了湖南、北之地,所以王莽時曾改夷道縣(今湖北宜都縣)為江南縣。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丹陽郡及會稽郡北部,相當於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蘇南部地區。以會稽郡北部為「江南」的概念由此產生。當然,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而這一地區又屬荊州的范圍,所以東漢人常以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北距長江很遠的襄陽,概指「江南」。《後漢書·劉表傳》載「時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 據《水經注》卷三五「江水又東逕公安縣北」條所載:「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杜預克定江南,置華容置之,謂之江安縣南郡治矣。」這里的「江南」當指處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又,《魏書》卷三五《崔浩傳》雲:「今國家亦未能一舉而江南,宜遣人弔祭,……若此,則化被荊揚。」這里的「江南」似與「荊揚」等義。 至隋代,「江南」也被用於《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但實際上「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
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於「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來,都屬湖廣江西地區;而《項羽本紀》雲「江東雖小,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事實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
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應當是從唐代開始的。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江南道的范圍完全處於長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東直至海濱,是秦漢以來最為名副其實的江南地區。顯然,這個江南道的范圍實在太過寬廣,在開元二十一年(733),中央政府即將江南道細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三個部分。唐代對於「江南」一語的用法,常常超出長江以南的范圍。韓愈所謂「賦出江南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其實是指江淮以南、南嶺以北的整個東南地區。江南東道(簡稱江東道),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蘇、安徽二省的南部地區。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又將江南東道細分為浙西、浙東、宣歙、福建四個觀察使轄區。其中的浙西地區完全吻合了以後人們對於江南的印象,包括蘇州(含明清時的松江、嘉興二府地區)、湖州、常州的全部及潤州、杭州的各一部分。所以明清時江南的核心地區,在唐代仍是用江東來表示的。當然,江南最准確的含義是指長江以南地區。該地區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現了。北宋政府為了財政管理的方便,曾設置了轉運使「路」。至道三年(997),天下就被分為十五路。唐代的江南東道在此時派分為兩浙路、福建路、江南東路。 這里的江南東路,已與後世所雲的江南地區基本無涉;兩浙路則包容了以後江南的核心地域,相當於今天鎮江以東的江蘇南部及浙江全境。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的。如清代所謂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兩省地區。但經濟意義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浙西、吳或三吳地區。明代已經將蘇、松、常、嘉、湖五府列入了「江南」經常性的表述對象,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已在全國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地位,且備受國家依重。嘉靖年間的嘉興府海鹽縣人鄭曉,就是以這些地區來論述江南的。 所以後來有人就建議在最為富庶的蘇南浙西地區設立專門的行政區,並置督撫專治,稱作「江南腹心」。 在明清筆記小說中的江南,一般就是指這一地區。有的甚至明確地表示杭、嘉、湖、蘇、松、常、鎮七府就是所謂的「江南」。
當然,明清人對「江南」一詞的運用還是相當隨便的。在他們的意識中,只要與這些地方有關聯的,就可指為「江南」,絲毫不會注意有什麼界域存在。

二 中外學者關於江南的定義

有關江南地區的研究,現有的成果十分宏富。洪煥椿先生曾對歷史上通稱的「江南」作了一個總結性評價,認為「江南」主要是指長江三角洲地區,即明清時代的蘇、松、常、鎮、杭、嘉、湖七府所屬的,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三角地帶。 然而直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於江南的界定一直存在歧異。
從傅衣凌等學界前輩研究江南開始,一大批關於江南的論著從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環境甚至地質構造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討論。如傅衣凌的《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明清農村社會經濟》(三聯出版社(北京)1961年版)、《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樊樹志的《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包偉民主編的《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知識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蔣兆武的《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史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範金民的《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嚴耀中的《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盡管所論各異,但都涉及到了江南的核心地區,即蘇(清代析出了太倉州)、松、常、鎮、嘉、湖、杭七府地區。
在外國學者(主要是日本學者)中,對江南的定義普遍傾向於「江南三角洲地區」一詞。從行政區劃看,它涉及到了今天的蘇州、上海、常州、嘉興、湖州地區。如黃宗智關於長江三角洲的研究,除了將長江北岸的通州地區納入這一區域外,沒有再作突破。 森正夫早期關於荒政與地主佃戶關系的著名研究,其論述的地域范圍完全限於江南的東部地區,即蘇州、松江、太倉與嘉興。 在他後來的研究中,范圍有所擴展,以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作為探討江南的主題 ;在江南市鎮的研究方面,也未出這五府范圍,不過冠之以「江南三角洲」之名。 濱島敦俊關於江南農村社會的研究相當著名,對江南的定義十分明確。他認為,所謂「江南」,是指南直隸的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與浙江的嘉興、湖州二府,也就是太湖周邊五府的領域。 其後,北田英人則是完全將江南稱作「江南三角州」,范圍與濱島敦俊的定義相仿。 海津正倫的觀點與此接近,也具有濃厚的地理學味道,在地域范圍上有所擴大,加進了鎮江府。 近來川勝守關於江南的研究,較為引人注目。他的新著《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空間と社會形成の歴史學》(汲古書院,1999年),所述「江南」包括了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鎮江六府,在范圍上也有所拓展。
從總體上看,日本學者對於江南的認識,基本上集中於蘇、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在他們看來,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江南。
中外學者對於江南的探討,時段大多集中於明清時期,這不但體現了中外學者個人的學術興趣,更體現了明清江南地區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他們的論著中,江南的地域概念是不統一的,涉及到江南地區時,或語焉不詳,或論述各異,自然也不會有概念意義上的共識。
為此,李伯重對「江南」概念曾作過一個比較科學的界定。他指出,對江南的地域范圍作界定,在標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們的心目中應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據此,江南的合理范圍應當包括今天的蘇南浙北,即明清時期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八府及後來由蘇州府劃出的太倉直隸州;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內部生態條件上具有統一性,同屬於太湖水系,經濟方面的相互聯系也十分緊密,而且其外圍有天然屏障與鄰近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分隔。 這與劉石吉在《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一書中的界定,基本一致。但在另外一篇文章《「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一期)中,李伯重又回到了地理學中的江南概念,即江南平原或太湖平原地區,范圍大致涵蓋了宋代浙西路的蘇州(平江府)、常州、嘉興府(秀州)、湖州與江陰軍。在後來學者們關於傳統市場的探討中,涉及江南的大多受到李伯重的影響,採用了他的觀點,即將江南定義為上述八府一州之地。
李伯重對江南概念的界定,同樣也為本文的界定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三 「江南」的核心

實際上,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出發,「江南」的核心就是一個完整的太湖流域地區。
晚至明初,太湖流域的政區有了較大的調整。明洪武元年(1368),長春府被回改作常州府。江淮府在後來被改作鎮江府,也直隸於京師。洪武十五年,又分江南行省的嘉興、湖州二府隸於浙江行省。正統二年(1437),江南行省改為南京,蘇州、常州、松江、鎮江仍隸之。 至此,太湖流域的蘇、松、常與嘉、湖五府,十分清楚地分轄於兩個的獨立行政實體。但明人所言「江南」,都是概指這些地區,盡管行政設置上的江南與此頗為不同。
在清順治二年(1645),南京被改為江南省。雍正二年(1724),以蘇州府所屬太倉州直隸於江南省;八年又分江寧府所屬溧陽縣隸於鎮江府。 由此,江南包容了江南省的蘇州、常州、太倉的全部與鎮江的大部分,以及浙江省的嘉興、湖州二府的全部與杭州府的一部分。在乾隆二十五年(1769)江南省分作江蘇、安徽二省後 ,江南地區即分屬於江蘇與浙江。
從區域的共同性上來講,該地區的自然環境、風俗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依照今天地理學界、自然科學界對太湖水系流域的界定,江南的核心地區覆蓋了長江下游南岸的太湖及其周邊地區,包括明清時期的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與太倉直隸州的全部,以及鎮江府的大部和杭州府的餘杭、海寧 二縣。這是傳統所稱的「狹義的江南」,亦即「江南的重心」 。從一個水系所涉的完整地域來界定江南地區,也是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顯然,這樣的界定,完全限於太湖流域,一方面顧及了中國古代關於江南的異說,考慮學術界的總體傾向,另一方面則可進一步考察真正的江南核心所在。

Ⅱ 江南地區指的是哪一地區

中心:蘇錫常,太湖金三角。
吳文化鼻祖,水鄉平原文化,中國2000年的經濟重心,
中國自古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江南一詞最先就是形容蘇南的。

副中心1:南京,鎮江。
水鄉文化,皇城故都,兼有淮揚文化和吳文化。
2:江蘇蘇中的揚州(包括淮安,泰州,和南通)
水鄉平原淮揚文化,是歷史上唯一能和蘇南比及的經濟發達之地。
3:浙江嘉興,湖州和錢江以北的杭州,
水鄉吳文化,是蘇南吳文化開拓地(說難聽點就是蘇南殖民地)

支流:明清時安徽的徽州算是可以,但咎其現在經濟實在無法和江蘇或是浙北相提並論,所以現代很少人提它是江南。

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浙南地區都是越地,而且都是山區,不是水鄉,和蘇南文化差異太大,雖然是長江以南,雖然高山很秀麗,但不是文人和經濟學家筆下特定稱謂的江南。

Ⅲ 江南地區包括哪些省,城市

經濟文化上的江南專指江蘇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上海以及錢糖江以北的
地理上的江南就是指長江以南,但是經濟和文化上的江南是一個特定稱謂,是專門稱呼經濟自古就發達和文化出色的並且在地理上必須是水鄉的地方,江南之所以是江南,就是因為是水鄉,江南的文化就是水文化上孕育的吳文化和淮揚文化,而且江南必須是自古富蔗的地方。一個字,水,象安徽江西湖南浙江錢糖江以南這樣的地方是水鄉嗎?有蘇南那樣水鄉氣息嗎,有蘇南那樣發達的經濟嗎,有蘇南那樣的自古富蔗嗎?有蘇南那樣的水鄉吳文化嗎?沒有就是了,這些地方僅僅是地理上的江南(長江以南)而已,而經濟文化上的江南專指江蘇的揚州,蘇南(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上海,嘉興和湖州(包括錢江以北杭州),什麼紹興寧波溫州,都是越地,都是山區,不是吳地也不是水鄉平原,所以不是特定稱謂上的江南,還有安徽江西湖南,窮就一個字,既不是水鄉,都是山區,又不是吳文化或者淮揚文化,怎麼是江南呢?

為明確江南的地理區位,寫個流程圖。
特定稱謂的江南:

中心:江蘇蘇南蘇錫常,太湖金三角。
吳文化鼻祖,水鄉平原文化,中國2000年的經濟重心,
中國自古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江南一詞最先就是形容蘇南的。

副中心1:江蘇蘇南的南京,鎮江。
水鄉文化,皇城故都,兼有淮揚文化和吳文化。
2:江蘇蘇中的揚州(包括淮安,泰州,和南通)
水鄉平原淮揚文化,是歷史上唯一能和蘇南比及的經濟發達之地。
3:浙江嘉興,湖州和錢江以北的杭州,
水鄉吳文化,是蘇南吳文化開拓地(說難聽點就是蘇南殖民地)

支流:明清時安徽的徽州算是可以,但咎其現在經濟實在無法和江蘇或是浙北相提並論,所以現代很少人提它是江南。

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浙南地區都是越地,而且都是山區,不是水鄉,和蘇南文化差異太大,雖然是長江以南,雖然高山很秀麗,但不是文人和經濟學家筆下特定稱謂的江南。
什麼湖南什麼江西,說起來更離譜了,說地理江南無所謂,但真向經濟江南文化江南上硬靠,真的很牽強,是水鄉平原嗎?是吳文化嗎?經濟自古發達嗎?不客氣說,根本和江南一點邊都不搭,還整天喊著江南兩個字不放,比蘇南喊得還響亮,對此蘇南人只會說一個詞語:痴鬼(痴婆子)。

Ⅳ 我國歷史上,地理上的【江南】具體是指哪裡

一般地說江南就是指的長江以南江浙,蘇北地區,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解釋。
請看這篇文章。

何處是江南
「江南」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其現代意義起源於唐朝。唐太宗將天下分為十個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將江南道細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此後,地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漸穩定在今蘇南、浙北一帶,直至今天
從「江東」、「江左」到「江南」
在古往今來如恆河沙數般的各式地名中,最為奇妙的應該數「江南」了。
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到隋代為止,它所指的地域范圍與後來大相徑庭,那時它主要指長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帶。
江南」的現代意義起源於唐朝。這個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東」的。霸王別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項羽被流氓皇帝劉邦擊敗,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願選擇自刎也不願意逃回老家,那個「江東」指的其實就是後世的「江南」。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國傳統中有以左代東、右代西的習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江左」,在公私文書及各類著作、文學作品中使用十分頻繁。
從「江東」、「江左」而變為「江南」,起源於唐代的貞觀十道。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制,由於州的數量太多,達300多個,中央政府管理起來很麻煩———據說唐太宗苦於記各州長官們的名字記不住,只好將它們寫在屏風上。於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便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一大片地區。由於這一次區劃的數目實在太少,南方各區大多過於廣袤,到了風流天子唐玄宗的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將道的數目增加到15個。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被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
唐朝的「地域歧視」
唐朝人對於各區域的觀念是非常有意思的。當時的人非常強調地域差異,動不動就把南北掛在嘴邊,可是被舉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如「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獨知」(王智興)之類。
「塞北」我們知道那是從遼水之東一直綿延到賀蘭山、六盤山以西的一個漫長而遼闊的地帶,那裡總是令人想起惡劣的自然環境,如寒冷、風沙、荒漠,以及殘酷的人文環境如戰爭、白骨。而江南呢,從空間位置上它並不位於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因為它處於環境質量的另一個極端,此地從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之間大致是一個平行的關系,沒有哪一個區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當時較為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太行山以東)與關中的對立,兩個地方的人經常相互取笑、斗氣。史載唐太宗曾在宴席上談起山東人如何如何、關中人又如何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有個大臣叫張行成的當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過來。
而在南方,各區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關系。嶺南自不用說,因為地多瘴癘,當時中原人覺得去那裡頂多隻能撿回來半條命。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為僻處西南一隅,有「蜀道難」之稱,給人的印象也不太好。杜甫有聯著名的詩:「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揚州算不算「江南」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來的是「江淮」。但是,這個地名包含著這層涵義已經是到了唐後期,今湖南、福建等地已經沒份。過去不少人想當然以為「江淮」指的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塊地域,其實不是,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個地域之和的簡稱。「淮南」才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地域。
「淮南」是好地方,當時留下來一個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此一處而已,周圍的地區還是不行。「江南」在上文提到開元時(733年)已有「江南西」、「江南東」之分,到了唐後期,「江南西」已經簡稱為「江西」,照此邏輯,「江南東」該簡稱為「江東」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它的優勢地位由此可想而知。
唐後期的「江南」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於安史之亂以後道(方鎮)的數目增加到幾十個,並且轉化為事實上的高層政區,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唐後期定期編纂的一種類似於現在行政區劃圖冊、並附有詳細文字說明及統計資料的文獻便叫《十道錄》或《十道圖》。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即唐中葉的「江南東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浙西三個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於兩浙處於邊緣,張九齡曾有「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之句可以為證。而浙東(今浙東、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於吳和越的區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雖然江南的邊緣時伸時縮,例如有時人們把地處江北的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穩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中心。

Ⅳ 古代的江南是指哪些地方

江南
1.江南,原意江之南。「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長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長江以南」。
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帶。
近代專指蘇南和浙北一帶。另:唐貞觀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蘇的丹陽以東南和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
而詩文中說的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區。主要是以蘇、杭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文化上關於江南的定義,並不局限於長江南北,而是指以蘇錫常的太湖文化為中心的包括揚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內的一種水鄉文化。
說起江南,大家都自然想到蘇錫常,杭嘉湖,明州紹興一代,在古代,稱之為江南六府(蘇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興)。清朝江南四省:江西、浙江、江蘇、安徽
另:
白居易的幾首《憶江南》,分明說江南在蘇州、杭州一帶,這也正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江南。
然而事實並非這樣。研究地理的學者楊勤業教授認為,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江南指的是江南丘陵區。那是南嶺以北,洞庭湖、鄱陽湖以南,太湖以西的一片丘陵、盆地相間分布的區域。他的江南北界不僅不是長江,甚至連江南的三大著名湖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和周邊地區都不在江南之內。
氣象學者林之光認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湖北宜昌以東直至大海,都是江南。
研究方言的學者則認為長江中下游以南屬於中國南方六大方言區,這個區域都可以看做是江南。其中的吳語區(江浙一帶)只不過是狹義的江南。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遣懷》:「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這里的江南分明指的是揚州,可揚州卻在長江的北面。
在江南這個概念形成的過程中,行政區劃的作用舉足輕重。唐代劃定的江南道,和後來把江南道拆分只留下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此舉對江南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在歷史上,比如東漢和南北朝時期,在現在的江蘇跨越長江南北的地區設有行政區揚州府,治所在現今的南京。這一帶那時都稱為「揚州」,江北許多區域都在揚州的轄區,與江南一起稱為江南就不奇怪了。
當我們把各種概念的江南在同一張地圖上依次疊加,那麼,那片沒有爭議的江南,實際上正是太湖和西湖流域

Ⅵ 歷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

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圍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湖北省英山縣、浙江省嵊泗列島等地。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還是後來清朝的「江南省」,皆為當時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首字,稱為安徽省。

元屬江浙行中書省、淮南江北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

徽商

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平路改置太平府;

龍鳳二年(1356)集慶路、鎮江路、廣德路分別改置應天府、江淮府、廣興府;同年宋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轄應天府、太平府、江淮府、廣興府、常州路、揚州路、廬州路、安慶路;同年江淮府更名鎮江府;

龍鳳三年(1357)常州路改置長春府,尋更名常州府;寧國路、徽州路分別改置寧國府、新安府來屬;揚州路改置淮海府;

龍鳳六年(1360)信州路改置廣信府,與鉛山直隸州來屬;

龍鳳七年(1361)寧國府更名宣城府;池州路改置九華府,尋更名池州府來屬;安慶路改置寧江府;淮海府更名維揚府;饒州路改置鄱陽府來屬;

龍鳳八年(1362)寧江府更名安慶府;鄱陽府更名饒州府,與廣信府、鉛山直隸州另屬江西行省;

龍鳳十年(1364)置中書省,省江南行省入,所轄直屬中書省,俗稱直隸;同年置江淮行中書省,治廬州府,廬州路改置廬州府來屬江淮行省;

龍鳳十二年(1366)維揚府、宣城府分別更名揚州府、宣州府;淮安路、高郵府、安豐路來屬江淮行省;同年省江淮行省入中書省,同時安豐路、淮安路分別改置壽春府、淮安府;同年湖州路、嘉興路分別改置湖州府、嘉興府來屬;

吳元年(1367年)壽春府降散州,濠州升臨濠府;新安府、宣州府分別更名徽州府、寧國府;平江路改置蘇州府,與松江府來屬;

洪武元年(1368)高郵府降散州;同年定應天府為南京,為國都;

洪武二年(1369)定臨濠府為中都,泗州、壽州分別升泗州直隸州、壽州直隸州;

洪武四年(1371)泗州直隸州、壽州直隸州俱降散州;廣興府降廣德直隸州;

洪武六年(1373)臨濠府更名中立府;七年(1374)中立府更名鳳陽府;

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為京師;

洪武十三年(1380)廢中書省,中書省直轄府州改為直屬六部,仍俗稱直隸;

洪武十四年(1381)徐州升為徐州直隸州;湖州府、嘉興府另屬浙江行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州、滁州分別升和州直隸州、滁州直隸州;

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直隸改稱南直隸;

洪熙元年(1425年)復改南京為京師;

正統六年(1441年)復改京師為南京;

萬曆末年常州府更名常州府。

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位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後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江蘇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來,而安徽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而來。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定江寧府為江蘇省省會,安慶府為安徽省省會。至此,江蘇、安徽兩省行政區劃大致與今日相同。

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管轄范圍絕大部分處於長江以南,故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區別於江北地區,而江蘇省其它地區則由兩江總督(今南京)直轄,南京也設有相應省級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議,但未正式實施。

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在建國後,改清廷「省、府、道、縣」的行政區劃方式為「省、郡、縣」三級制,即取消「道」,改「府」為「郡」。 太平天國文獻中提到過的省份分別是 :

江南省(又稱天京省,首府為天京)、安徽省(首府為安慶)、江西省(首府為九江)、湖北省(首府為武瑲,即武昌)、天浦省(僅含天浦一縣,即江浦縣。)、蘇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又作蘇馥省。首府為蘇州,即今日蘇南東部)、桂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轄區不詳,有學者推測系蘇福省之改稱,但證據不足)、浙江省(首府為杭州)、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珊東省(即今日之山東)、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罪隸省(定於佔領後改為「遷善省」,即直隸,今日之京津地區、河北大部及河南、山東小部份地區。)、廣西省、廣東省、芸南省(即雲南)、四川省、桂州省(即貴州)、陝西省、甘肅省、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遼寧)、吉林省、烏隆江省(即黑龍江)、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其中江南省(又稱天京省,首府為天京,今南京周邊地區) 置有3 郡13 縣:江寧郡治江寧。領6縣:江寧、句容、溧水、高淳、六合、尚元(由清上元縣改)。鎮江郡治丹徒。領4 縣:丹徒、丹陽、金壇、溧陽。揚州郡治江都(此郡控制時間較短)。領3縣:江都、儀征、甘泉。

抗日戰爭中,安徽省會安慶淪陷,安徽省政府被迫從安慶遷出,先後隨戰事的發展,暫駐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蕪湖、合肥等地。

1949年,合肥解放時,由於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還未完全解放,中共中央臨時在合肥設皖北行署,之後渡江戰役總指揮部即設在了肥東。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央決定省政府駐地合肥。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江南地區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