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唐朝時候的績溪!汪華!這個人的詳細資料
公元587年正月十八日,汪華出生於績溪登源,他三歲喪父八歲喪母,十四歲拜南山和尚為師。隋唐之際,隋末兵燹,天下動盪,他被眾人擁
戴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自稱吳王,卻於武德4年自動放棄王位歸順大唐,促進了全國的統一。此後他被唐朝授予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事。
公元628年,汪華奉命進京為官,官至「九宮留守」,於貞觀二十三年(649)三月三日病逝長安,享年64歲,追封「忠烈王」。永徽三年(652),諸子奉樞以歸,葬歙之雲嵐山。
汪華夫人共五個:
(一)錢氏:休寧黎陽鄉敦睦里錢源人,享年33年,生三子,即建、璨、達
。
(二)嵇氏:饒州白水鄉山東里人,享年49歲,生兩子,即逵、遜。
(三)龐氏:婺州大雲鄉安期里人,享年70歲,生三子,即廣、爽、俊。
(四)錢氏:湖州長城光化里人,享年35歲,無子。
(五)張氏:蓬州人(在今四川),享年51歲,生子一,即獻。
除第四夫人錢氏外,其餘四夫人,均與公同葬歙之雲嵐山。
汪華子共九個:
(一)一子建:享年60歲,葬岐州岐山縣(屬陝西鳳翔府)。
(二)二子璨:享年76歲,葬涪州(今四川重慶)。
(三)三子達 :享年57歲,葬白渠府二十里。
(四)四子廣:享年73歲,葬歙之雲嵐山。
(五)五子遜:享年21歲,葬長安積福里,無子。
(六)六子逵:享年84歲,葬歙之雲嵐山。
(七)七子爽:享年56歲,娶妻江陰戴氏,享年62歲,夫妻均葬歙之雲嵐山。
(八)八子俊:
(九)九子獻:享年19歲。除第一、二、三、五、八、九子外,其餘四、六、七子,均葬歙之雲嵐山。
七子媳戴氏,也葬歙之雲嵐山。
❷ 歷史上哪個家族是保持最久的,一直有所傳承
歷史上有很多的家族,可能是因為家族比較龐大吧,所以即便過了這么多年,也依舊有他們的後代,那麼又有哪個家族最長盛不衰呢?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是吳越錢家。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錢穆、錢大昕都是吳越錢家的人,只不過他們向來比較低調,所以不為人所知罷了。
我們年輕人可能大多數會知道孔子、孟子、老子……這些多一點,因為這些基本上都是課本上會講到的,但是對於課本之外的事情可能就不知道了,這也就是現在的人最大的通病,其實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有空,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古時候的一些文化,你可能會收獲良多。
❸ 中國有多少個叫汪華正這個名字的人
貴州遵義市一個汪華正
安徽九華山有個汪華正
❹ 汪華的生平貢獻
字國輔,又字英發。徽州歙縣(今屬績溪縣)汪村人。汪華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領、唐代大臣。汪華幼年時父母雙亡,寄養在歙縣舅舅家中長大,並應募成為護郡兵丁。十四歲拜南山(歙縣南鄉的覆船山·主峰擱船尖)的羅玄高僧為師,苦練刀槍弓箭,武藝超群,又被羅玄秘密授予玄學《奇門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稱6甲48黨,曾經是伏羲女媧的道場之一,歷史上有幾代高僧按照奇門設計了整個地區為一個九宮八卦陣),精通了安邦定國、排兵布陣等帝王之術,後應郡府招募加入義軍。因平婺源、拓箬嶺至宣州太平縣山道有功,深得將士愛戴。由於智勇過人,汪華漸漸在郡兵中顯露頭角,成為郡兵的精神領袖。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當時群雄割據,生靈塗炭,汪華審時度勢後策劃了一場兵變,推翻了歙州舊政官員,佔領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戰勝利後,汪華高舉義旗,相繼攻佔宣、杭、睦、婺、饒六州,擁兵十萬,自稱「吳王」。其時正是國家動盪,割據紛戰不斷,民不聊生之時。而汪華所治之地,十年不見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華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且盡力調和土著與移民之間的矛盾,百姓安居樂業,史稱「鎮靜地方,保境安民」。頒布一系列使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亂世安居樂業。公元621年,汪華有感於唐朝的強盛和德政,於是順應民意,於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歸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戰亂之苦。唐王李淵詔嘉其識時務、順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事掌禁兵,拱衛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太宗征遼,汪華留京,任為「九宮留守」,輔佐朝政。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逝於長安,唐太宗賜其謚號」忠烈「,故又被稱為」忠烈王「。652年,靈柩運回家鄉,葬於歙州歙縣(今黃山歙縣)東山營的雲嵐山。 汪華的最大功績,在於保境安民,促進了山越與中原漢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與南遷的中原衣冠貴族,互為提防,或糾紛不斷,或械鬥不息。有的為疆界領地,有的為習俗禮儀教化,文化溝通難以超越。汪氏雖為最早南遷望族,但汪華起義以「捍境保民」為口號,深得人心。在與外來兵燹戰亂抗爭中,域內矛盾迅速化解,客觀上促進了兩種文化的大融洽。後來汪華歸唐之舉,又使得徽民得以休養生息,文化教育也隨之得到發展。徽州民風,在汪華的推動下得到了空前的凈化和統一,為宋元之後的朱子理學風行,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當地山民或「細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禮儀趨於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在休寧的萬安古鎮上曾造有一座「吳王宮」,宮中有一對聯,評述了汪華的功勛業績,聯曰:「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重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
❺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出自安徽的
安徽歷史名人:
先秦兩代
管仲 莊子 甘羅 陳勝 范增 英布 張良文翁 桓譚 桓榮 范滂 華陀 左慈劉馥
三國魏晉
曹操 周瑜 小喬 桓范 曹洪 曹仁 魯肅 呂蒙 曹真 曹丕 曹植 嵇康王蕃劉伶
恆溫 桓伊 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 何敬容
隋唐
耿詢 汪華 汪倫 張籍 李紳 杜荀鶴 陳摶曹霸
五代十國
朱溫 朱友貞 楊行密
宋
陳翥 包拯 高太後 李公麟 方臘 呂本中 宗杲張孝祥 羅願 呂祖謙 吳潛胡仔
胡舜陟 畢升 梅堯臣 魯宗道
元明
朱升 李善長 湯和 朱元璋 常遇春 徐達胡惟庸 藍玉 沐英 朱棣 朱權程繁政
汪機 傅友德 鄧愈 何震 胡宗憲 朱有 汪道昆 許國 程大位戚繼光注遷訥
左光斗 胡正言 阮大鋮 吳應箕
清
蕭雲從 湯鵬 楊光先 弘仁 方以智 錢澄之查士標 汪昂 施閏章 梅清梅文鼎
張英 戴名世 方苞 方觀承 張廷玉 汪士慎 程蘭如 劉大 戴震鮑廷博姚鼐
羅聘 鄧石如 曹振鏞 王貞儀 高朗亭 包世臣 鄭復光 姚瑩王茂蔭張樂行
張守禹 程長庚 胡光墉 年羹堯 李鴻章 張樹聲 劉瑞芬 孫家鼐丁汝昌劉銘傳 汪萊
近代
楊文會 周馥 吳汝綸 楊月樓 孫多森 程家檉吳樾 范傳甲 施從雲吳谷
宋玉琳 張匯滔 倪映典 韓伯棠 詹天佑
李經方 段祺瑞 周學熙 倪嗣沖 徐謙 許世英 葉春善 柏文蔚楊小樓王揖唐
張敬堯 陳獨秀 馮玉祥 孫多鈺 方振武 朱蘊山 劉文典 梅光迪
當代
黃賓虹 柏文蔚 汪孟鄒 方振武 王亞樵張治中 陶行知 胡適 張恨水
朱光潛 陳延年 王步文 林散之 李克農 阿英 田間 蔣光慈 喬年 劉開渠
戴安瀾 王稼祥 趙朴初 吳作人 張曙 黃鎮 侯學煜 姚依林 楊振寧 鄧稼先
嚴鳳英 胡錦濤 吳邦國
❻ 汪華的個人經歷
男,1954年2月出生。現任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全國電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全國電子政研會五分會副會長,湖北省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專門委員會會長,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副理事長。1974年入伍。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留校。歷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師、系團總支書記、校黨委宣傳部秘書、新聞系黨總支副書記、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傳處副處長、幹部處處長,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教委幹部人事處處長,湖北省教育廳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2001年10月起任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❼ 有誰能提供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具體資料
生平簡介:
被葉顯恩教授稱為「古徽州第一偉人」的汪華(公元587年——649年),號英發,出生於古徽州績溪縣瀛州汪村。徽州人由衷崇愛這位鄉土偉人。其死後,廟宇祭祀不斷,行祠社屋遍布,被尊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間,被奉為「汪公大帝」、「花朝老爺」、「太陽菩薩」。
汪華,既是農民領袖,也是國家重臣。宋淳熙間篡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廟」一篇稱:「新安之神,諱華,姓汪氏,績溪人」。據此,汪作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時就以奠定。汪姓,是北方最早遷入徽州的望族之一。其始遷祖為汪文和。近人陳去病在《五石脂》中,追溯徽州汪氏源流時指出:「汪氏源出於汪芒之後。昔禹會諸侯於會稽,防風氏後至,戮之,其骨專車,蓋卻汪芒也。其國在今湖州山中。楚滅於越,遺黎四竄。汪芒氏入歙,當在斯時,故時號山越。及秦立鄣郡,彼土日辟,汪芒益有所逼迫,而不得不西竄於歙,居今績溪境內。」汪華自少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失母。九歲為歙縣鄭村的舅父收留。十四歲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苦練刀槍弓箭,武藝超群,後應郡府招募加入義軍。因平婺源、拓箬嶺至寧國府、太平縣山道有功,深得將士愛戴。當時群雄割據,生靈塗炭。汪華發動兵變占據歙州,擊退官府圍剿,相繼攻佔宣、杭、睦、婺、饒六州,擁兵十萬,號稱「吳王」。其時正是國家動盪,割據紛戰不斷,民不聊生之時。而汪華所治之地,十年不見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華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且盡力調和土著與移民之間的矛盾,百姓安居樂業,史稱「鎮靜地方,保境安民」。汪華又順應民意,於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歸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戰亂之苦。唐王李淵詔嘉其識時務、順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縣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事掌禁兵。太宗征遼,汪華留京,任為「九宮留守」。貞觀二十三年,卒於長安。汪華死後,徽州一府六縣,相繼建立了許多汪王(公)廟。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欽定建廟,賜匾額「忠顯」,後改「忠烈」。汪華的出生地汪村,於太平興國五年建汪公廟,該廟宏偉無比,有「小金鑾殿」之喻,又稱「汪王故城」。該村也以廟得名,俗稱「大廟汪村」。由於越國公在徽州一帶名望極高,加上後裔人丁興旺,有「四門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帶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計其數,久而久之,汪華被漸漸神化,成為當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賜封,故各地又陸續建有「太子廟」一同祭祀。
汪華的最大功績,在於保境安民,促進了山越與中原漢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土著人與南遷的中原衣冠貴族,互為提防,或糾紛不斷,或械鬥不息。有的為疆界領地,有的為習俗禮儀教化,文化勾通難以超越。汪氏雖為最早南遷望族,但汪華起義以「捍境保民」為口號,深得人心。在與外來兵燹戰亂抗爭中,域內矛盾迅速化解,客觀上促進了兩種文化的大融洽。後來汪華歸唐之舉,又使得徽民得以休養生息,文化教育也隨之得到發展。徽州民風,在汪華的推動下得到了空前的凈化和統一,為宋元之後的朱子理學風行,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當地山民或「細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禮儀趨於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在休寧的萬安古鎮上曾造有一座「吳王宮」,宮中有一對聯,評述了汪華的功勛業績:聯曰:「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重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
徽州風情,最久遠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祭祀汪華的廟會活動。這一源遠流長的廟會,使汪華地方神的地位更加鞏固,確實對徽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個行祠社屋,人們無時無刻不蒙受其保佑。許多史籍記載,徽州廟會活動甚多,「以祭祀汪華為最」。其實,徽州人的聰明之處,是借祭祀汪華之神,搭建了一個展示鄉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節前後迎神廟會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動。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詞》中,曾對徽州的迎神廟會作過描述:
「油菜花殘麥穗長,家家浸種辦栽秧;
社會會後汪公會,又備龍舟送大王。」
相傳二月十五日是汪華的生日。績溪登源人,為此每年都舉辦「花朝廟會」紀念。明太祖年間,歙州建汪公總廟於箬嶺後,規定凡汪華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戲班藝人,祭拜汪公。十年為一大慶。農歷八月十三日靖陽節,是屯溪人祭祀汪華的節日。在黎陽九公廟(祭汪華九子)前搭台做戲,跑馬祭汪公,或組織民間仗鼓隊遊行。數百年間,徽州民間一代一代地把汪華進行文化包裝,加以充實,使得這位「太陽菩薩」更加神化。年復一年,這種民間文化的沖擊力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廟會最初只是局限於祠堂中,或圍繞著祠堂進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積極參與,業余樂仆戲班的出現,使得這種單調的廟會形式很快有了改觀。請戲酬神,成為廟會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種善事。這使得汪公廟會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極大的變化,節日喜慶氣氛愈來愈熱。大的村,精心搭起了萬年戲台。有的准備台柱台板,隨時搭台看戲。演員文武競技,族民其樂融融。經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戲迷,培養鍛煉了一批民間藝人,較好地激發了徽州人的文化熱忱。這為徽戲的產生和發展,營造了一個極好的天地。廟會的另一活動,就是「賽瓊碗」。各家須做供品貢獻送到汪公廟敬神示忠。每值戶人家要取山珍蔬菜,盡心選料做成祭品擺設。後來便有了「百家攀比,爭奇斗艷」,冷盤雕塑年年出新,糕點拼盤各顯神通,徽州人又把這項活動做大做活了,創造了大批美食佳餚。這也為徽州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奠定了碩厚的群眾基礎。
❽ 越國公汪華為什麼歷史記載不多
汪華(586~649) 本名世華,字國輔,號英發。安徽歙縣登源(今屬績溪縣)人。幼年喪父,隨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習武。後參加郡府官軍,以英武智勇深得將士擁戴 。隋末率眾起義,占據歙州,相繼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饒州,建號稱號吳王,六州賴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奉表歸唐,詔使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 ,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628),他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十七年改忠武將軍、右衛積福府折沖都尉。十八年,太宗征遼,命其任九宮副監。二十三年病歿於長安。"唐封越國三千里,宋賜江南第一家"越國公汪華的子孫遍布海內外,現在汪氏人口在全國排名前一百。汪姓人士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的後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
❾ 為什麼說汪華是汪姓的祖宗
汪華:唐初歙州歙縣東鄉登源人(今屬安徽績溪縣汪村),少年時以勇俠聞名,隋末據有宣、杭、睦、婺饒五州,建號「吳王」。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18~625年)降唐,被授予歙州刺史,總管歙、宣、杭、睦、饒、婺六州軍事,封越國公(從一品、食邑三千戶),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於皖浙贛許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稱盛於黟(今安徽黟縣)、歙(今安徽歙縣)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鄧世名說:「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後也」。
宋元之際,越國公汪華裔孫已播衍到福建和廣東潮州府程鄉縣境內(今廣東大埔)。到了明朝時期,汪華裔孫汪惟良從大埔遷徙到揭陽縣九斗埔(今廣東揭西京溪園美德村),成為汪氏開基祖。五百多年來裔孫秉承越國家風,艱辛創業,耕讀兼顧,人才輩出。後來的美德村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時又是潮汕汪氏發源地,裔孫分播河婆、普寧雲落及陸豐、五華等地。
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此聯為安徽省宿松縣汪家沖汪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歙州績溪人汪華,少年時以勇俠聞名,隋朝末年據有宣、杭、睦、饒、婺五州,建號「吳王」,唐武德年間降唐,被授予總管歙、宣、睦、饒、婺六州軍事,歙州刺史,封越國公。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信州玉山人汪應辰,字聖錫,紹興年間狀元,官秘書省正字,因反對議和,主張加強戰備而忤逆秦檜,出京通判建州。
望採納
❿ 汪華的九個兒子
汪華[歷史人物]
企業認領
汪華(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華(歸唐後避李世民名諱,改名汪華),出生於歙州歙縣登源里(今屬安徽績溪),他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吳國,稱吳王,促進了當地各民族之間融合、實施仁政、吳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在群雄爭霸戰火紛飛的年代,唯獨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吳王汪世華為了促進華夏一統,他審時度勢,不計個人得失,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被大唐皇帝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因忠君愛國,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執掌長安禁軍大權,後又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逝後,唐太宗賜其謚號「忠烈」!汪華集儒釋道於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空前絕後的政治謀略。李綱、趙普、蘇轍、朱熹、岳飛、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贊頌;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喻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餘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