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勉縣是現在的哪裡

歷史上的勉縣是現在的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01 21:46:10

① 三國時期的漢中現屬於哪個地區

還叫漢中市,陝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後,設立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區漢中分區。1950年3月3日,陝南行政公署(簡稱「陝南行署」)由湖北鄖縣遷駐南鄭市,下轄商洛、兩鄖、安康、漢中4個分區,直轄南鄭市。

漢中分區,轄南鄭縣(政府駐鋪鎮)、城固、洋縣、佛坪、鎮巴、寧強、沔縣、褒城、留壩、西鄉10縣。1950年5月,將寶雞分區的鳳縣劃入漢中,縣城由鳳州遷雙石鋪。

(1)歷史上的勉縣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漢中郡最初設置於戰國時期,治所在南鄭縣(今陝西漢中市),因其地處漢水中游而得名「漢中」。西漢王朝統治時期,把它的郡治移動到了西城縣(今陝西安康市)。到了東漢王朝開國後,又將它的郡治移動回了南鄭。

三國時期的漢中郡轄境相當今陝西省的秦嶺以南,留壩縣和勉縣以東,干佑河流域以西;湖北省的鄖縣、保康縣以西,粉青河、珍珠嶺以北地區,因此在益州的北方。

漢代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當時的漢中郡屬於益州(四川的古稱)管轄,同時也是益州北部的門戶。

《三國志》稱: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之股臂也(三巴:益州的巴郡、巴東郡、巴西郡)。可見,漢中郡對於益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地理位置上看,漢中郡與關中盆地隔著秦嶺,與四川盆地隔著米倉山與大巴山,形成一個獨立的小版塊。在歷史上,四川盆地得到漢中,可以仰攻關中;關中盆地得到漢中,可以俯沖四川。

當年的漢高祖劉邦被分封到蜀地,也是從漢中郡北上,最終平定諸侯、克定天下。同時,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和曹操要激烈爭奪漢中的原因了。

② 歷史上的「漢中」是今天的哪

陝西漢中

漢中
城市概況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位置:位於陝西省南部

人口:51萬

區劃: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歷史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你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一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佔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千年以上古柏40餘株,其中170餘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庄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共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一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斗,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曆甲午(公元1549年)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共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徵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鍾鼎爐磬10餘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游覽內容。

當你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一、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陝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游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一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台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游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台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倖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鍾,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鍾,耳邊似乎回盪著護國禪林里悠揚的晨鍾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台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自然環境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③ 古代漢中是現在的哪個地區

古代的漢中指的是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

漢中的歷史發展如下:

1、約120萬年前,在漢江沿岸的今梁山鎮龍崗寺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龍崗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公園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嶺中期前段,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較早的階段。

2、夏代,境內有褒國。《國語·鄭語》及《史記·周本紀》中均記有夏末褒國國君化龍故事。褒國地望約在今漢中地區中部漢江以北、秦嶺以南一帶。

3、商代:此地屬褒國(漢江以北)及古蜀國(漢江以南)。

4、西周先後屬梁州、雍州。境內仍有褒國,為周朝「南國領袖」,又稱周南(國務院公布漢中為歷史文化名城,稱漢中上古時期為周南)。

5、春秋戰國時,漢中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於秦國、蜀國。

6、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前451年,秦國進攻南鄭,蜀人一時手忙腳亂,人力糧草等補給供應不上,丟失了南鄭,秦左庶長修築南鄭城。蜀人在其後的10餘年時間里,不斷集結兵力反攻,最後將南鄭艱難奪得。

公元前387年,秦國再度大舉進攻蜀國,奪取南鄭,但不料,蜀國再次反攻,占據南鄭。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西漢初郡治遷至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漢初郡治復還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

7、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8、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9、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10、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11、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

12、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

14、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即「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川峽四路之一)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16、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

17、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19、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府、興安府(今安康市)。

(3)歷史上的勉縣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部為漢中盆地。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④ 三國演義上的漢中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時的漢中就是現今的漢中地區。漢中,位於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的一塊狹窄緩沖地,北靠秦嶺山脈,南連大巴山脈。過去,這里依憑著幾處堅固的關卡和地形凶險的山谷牽制各方,因而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就有「得漢中者可得天下」的說法。

⑤ 三國時期的漢中是現在的哪裡

三國曹操占據漢中期間,漢中郡只轄四個縣,分別是南鄭縣、褒中縣、成固縣、沔陽縣,郡治南鄭(今天的漢中市),其轄區大致與今天的漢中地區差不多。

公元219年,劉備軍黃忠部於定軍山一戰,斬殺夏侯淵,占據漢中,之後曹操勢力退出漢中,漢中郡由劉備集團占據,當年,劉備稱漢中王,建漢中國,以巴郡、蜀郡、漢中郡、犍為郡為漢中國領地。而這個時候的漢中郡被劉備增加了3個縣,共下轄7個縣,分別是:南鄭縣、褒中縣、沔陽縣、成固縣、南鄉縣、黃金縣、蒲池縣、興勢縣。

劉備時期的漢中郡略小於今天的漢中市地區,大致少了今天漢中市的略陽縣和寧強縣,位置與今天的漢中地區大致相同,漢中位於秦嶺及陝西寶雞以南,今略陽縣及陽平關以東,安康市以南,米倉山以北的地區。

三國時期的南鄭縣就是今天漢中市的南鄭縣;三國時期的沔陽縣是今天漢中市的勉縣;三國時期的褒中縣是今天漢中市的漢台區;三國時期的成固縣是今天漢中市的固縣;三國時期的南鄉縣是現在漢中市的西鄉縣,三國時期的興勢縣和黃金縣是今天漢中市的洋縣地區;三國時期的蒲池縣是今天漢中市的佛坪縣東部及寧陝縣西部地區

⑥ 勉縣在哪裡

勉縣
陝西省漢中市勉縣

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陝、甘要沖。全縣轄30個鄉鎮,372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總面積2406平方公里。勉縣轄17個鎮、8個鄉:勉陽鎮、武侯鎮、周家山鎮、同溝寺鎮、黃沙鎮、新街子鎮、老道寺鎮、褒城鎮、長林鎮、金泉鎮、定軍山鎮、溫泉鎮、元墩鎮、阜川鎮、新鋪鎮、青羊驛鎮、茶店鎮、二道河鄉、鎮川鄉、小河廟鄉、漆樹壩鄉、土關鋪鄉、小砭河鄉、長溝河鄉、張家河鄉。

勉縣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發展潛力。這里生物資源獨特,氣候溫暖濕潤,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渠網蛛織,土地肥活,物產豐饒。境內盆地珠串,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達 58%,自然風光旖旎, 生態環境良好,素有「西北小江南」、「陝西後花園」之美譽。這里礦產資源貯量大、品位高,位於「勉略寧」金三角,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現為全省全市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和化工工業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全縣人民爭乘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東風,自力更生,開拓進取,全縣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飛速發展。農業基礎進一少穩固、農村經濟更加活路;全縣工業初步形成人造板、化工、有線電視電覽、金屬冶煉、建材、食品飲料等支柱產業;陽安鐵路、108 國道橫績全境,地方道咯四通八達,電力充裕、通訊便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旅遊開發方興未艾。現已形成「三國」蜀漢文化為特色的定軍山、武侯墓、武侯祠、溫泉「四點一線」的旅遊黃金線路。隨著境內漢中飛機場、西漢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航通車,為旅遊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目前,全縣人民下心嶄新精神風貌,按照「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描繪的藍圖,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前時,堅定不移地實施旅遊興縣點略,為把勉縣建設成為經濟昌盛、環境優美、社會文明、旅遊文化大縣進行不懈努力。

縣內生物礦產資源豐富,比較優勢明顯。勉縣地處南北氣候交匯帶,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渠網珠織,物產豐饒。境內有常見樹種54科140種,其中有旱蓮、銀杏等國家保護樹種10餘種。中葯材1611種,尤以天麻、杜仲、豬苓產量最大、品質最佳。茶葉、木耳、核桃、桐油等土特產品初具規模。現為省市天然林保護工程和水保生態治理重點縣、全省葯源基地建設重點縣。境內已探明的金、銅、鐵、磷、石灰石、白雲石、蛇紋石、大理石等金屬非金屬礦藏有23種,是省市重要的冶金、化工工業基地和石材加工業基地。

旅遊資源獨特,人文自然相宜。境內共有文物古跡景點330多處,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武侯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馬超墓祠,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陽平關遺址、諸葛亮讀書台、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萬壽塔、張魯女墓、南宋禁鹽摩崖、雲霧寺、皇姑墳等十二處。定軍山、古陽平關、天盪山等三國遺跡馳名中外。城東南鳳凰山的天然溫泉為全國少有的高熱醫療礦泉水,被譽為「陝南第一湯」,沐浴者絡繹不絕。悠久的歷史,淵源流長的古代文化,給勉縣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旅遊景點,現為全省對外開放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定軍山及武侯墓風景區為全省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名優特產:
1、優質稻米: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曾斷言世界上最適宜水稻種植的地方在陝西南部。勉縣地處漢中盆地最西端,是生產綠色食品A級甚至AA級的理想場所,生產優質、綠色稻米條件得天獨厚。
近年來,縣上堅持提高品質與保持總產穩定相結合;發展高檔優質米與中檔米相結合;發展優質常規稻與優質雜交稻相結合;發展基地與發展龍頭企業相結全,立足當地現實,顯示地方特色,培育優勢產業,先後引進篩選了一批豐產好,米質優,產量高,抗性好,適應性強,符合國家優質米標準的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建立了無公害生產基地1.7萬畝,提高了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進了優質米產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長足發展。

2、定軍茗眉:
勉縣是著名的古戰場,也是著名的茶鄉,以「定軍茗眉」為代表的「定軍牌」系列名茶,帶著醉人的馨香,走出秦嶺,揚名天下。成其是80年代以來,勉縣歷屆縣委政政府把茶葉產業化列為農業發展項目的重中之重,在漢江源頭海拔800-1380米的古戰場定軍山域建立了無污染的良種生態茶園,茶區常年霧氣潦繞,氣候濕潤,漫射光,短日照,土壤肥沃,微酸,其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形成了獨特的茶葉品質。
「定軍茗眉」以其「外形勻齊顯毫,細秀如眉,色澤嫩綠,嫩香持久,滋味鮮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茶葉完整」曾多次獲獎,先後榮獲中國西部名優茶評比第一、「陸羽杯」獎、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銀質獎、陝西名優茶金獎、漢中市優質產品獎,96年被中央辦公廳選為國宴用茶。

3、中葯材:
勉縣素有「天然葯庫」的美譽。國家公布的34種珍稀中葯材,勉縣出產17種。境內天麻、豬苓、西洋參、杜仲、附子、元胡等名貴中葯材分布廣、數量大、質量優,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天麻又名赤箭、定風草、離母、鬼督郵等,為名貴的傳統中葯,屬蘭科多年共生草本植物,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天麻葯用部分為地下塊莖。無葉無根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主要靠同化浸入其體內的一些真菌獲得生長營養,其生長、繁育的奧秘一直沒有破譯,因而千百年來葯用天麻只能靠野生,數量極其有限。勉縣作為全國天麻人工繁育、栽培技術發源地,有天麻生長的良好環境,有發展天麻的豐富資源,有悠久的種植傳統,有成熟的技術,發展天麻天時地利人和。近幾年縣上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天麻生產,已使其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產業。

歷史文化;
勉縣是三國時魏、蜀相爭的戰略要地,《三國志》中的故事,如空城計、木牛流馬,都發生在這里。勉縣城南,越過漢江大橋,前面有12個並列的山峰,就是定軍山。諸葛亮當年在這里駐軍鎮守,並大敗魏軍,所以得名定軍山。京戲《定軍山》描述了蜀、魏在這里相爭的故事。魏將夏侯淵鎮守定軍山,蜀軍前來進攻,蜀將程芝被夏侯淵擒獲,而魏將夏侯尚被老將黃忠所獲。夏侯淵聞知侄兒被俘之後,焦急異常,後聽人獻計,派兵送信給黃忠,約定次日走馬換將。當時黃忠苦於破敵之策,看了書信計上心來。遂告訴前來下書的旗牌官:「修書不及,照書行事。」翌日,兩軍陣前交換戰俘時,黃忠提出先放程芝,後放夏侯尚,夏侯淵照辦。就在釋放夏侯尚時,黃忠卻用「百步穿楊」的箭法,將其射死,隨即撤兵。夏侯淵大怒,率兵追趕,結果中了黃忠緩兵之計,死於黃忠刀下。

武侯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陵墓,位於勉縣城南四公里的定軍山古戰場腳下,公元234年,諸葛亮病卒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安葬於此。

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圍砌以八卦形花牆。墓前豎碑一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胸圍1米左右,樹冠如蓋,濃蔭蔽冢,清雅宜人。墓區面積2.3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60餘間,漢桂2株,漢柏22棵。大殿正中神龕上諸葛亮塑象莊重肅穆,令人肅然起敬,書童侍立左右,龕下張苞,關興分立兩旁。殿後墓冢高6米,周長60米,呈漢代覆斗式,廟內文物薈萃,匾聯層層,碑碣林立,或頌武侯高風亮節,或贊諸葛敏睿才智,牆上丹青繪著諸葛亮當年的故事。武侯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文物旅遊勝地。

⑦ 三國演義上的漢中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演義中的「漢中」 是今天的陝西省漢中市。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古稱:南鄭、梁州、天漢是漢王朝的發祥地,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在三國時期,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占據漢中,自立漢中王於沔陽(今勉縣)。章武元年(221)稱帝,以巴、蜀、漢中、犍為蜀漢國。設漢中郡,隸屬益州,郡治南鄭,轄南鄭縣、褒中縣、沔陽縣、成固縣、南鄉縣。其後,增設黃金縣、蒲池縣、興勢縣(楊晨《三國會要》)。蜀漢武都郡轄有沮縣(今略陽縣),梓潼郡轄區含今寧強縣地。

(7)歷史上的勉縣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參考資料:網路-漢中 (陝西省西南部城市)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勉縣是現在的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