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淮具體指哪裡
就是秦淮河,江蘇南京的一條河。江蘇簡稱蘇。
秦淮河(qín huái hé)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庭山,兩個源頭在江寧區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
秦淮風光: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綉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涌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她既有歷史
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她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她慷慨放歌!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風光帶自從八十年代中期復建以來,至今已是十載有餘。
由於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關心,「十里秦淮」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作為「中國旅遊最好景點」推向國際旅遊市場。
作為江蘇旅遊的「龍頭」和南京對外的「窗口」,秦淮成為人們摩肩接踵、流連忘返的游覽勝地。
❷ 秦淮河風光帶的五處歷史文化景點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1]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2]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2] 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❸ 有關南京秦淮文化
一說起「秦淮文化」,人們的腦袋裡,全都是「秦淮八艷」、「秦淮四美人」、「秦淮十二釵」、「秦淮八仙」、「秦淮三十六眷」,風起雲涌、經久不息。六藝節上,來了不少熟識的外地同行,說到要逛夫子廟,竟然不分男女齊齊長嘆:「啊!那地方可是出了不少『名妓』喲!」當告訴他們,那裡也曾經造就過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吳承恩、方苞、林則徐、鄧廷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名士,於是狐疑之後一片驚訝:「是嗎?」大概,連昔日的「秦淮名妓」們也沒有料到自己日後能成為所謂「秦淮文化」的絕對「主角」。其實,這番結局,無疑是對真正「秦淮文化」精髓的褻瀆。
趙家捷以為,「秦淮文化」植根於博大精深的祖國文化之中。它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孔孟,就是彌漫著書卷氣,「秦淮名妓」現象只是這種書卷氣的寄生物。自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至清光緒31年(1905年),舊中國的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餘年。位於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是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鼎盛時期考生號舍20644間,僅清代經江南鄉試後考中狀元的就有58人,占清代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話劇《秦淮人家》也就立足於「秦淮文化」的「書卷」氛圍之中,它沒有津津樂道地再去寫「秦淮名妓」,而是著力描繪秦淮河邊知識分子的喜怒哀怨,描繪秦淮河幽雅的人文風光。秦淮的詩詞,秦淮的文物,秦淮的掌故,秦淮的風味,秦淮的建築,秦淮的風俗……盡在戲中,有滋有味。這就是它成功的根本。
作家葉兆言先生在他的《老南京·舊影秦淮》的開篇寫下這樣一句話:「秦淮河是一條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人們提到它,不由自主地就會把歷史拉出來。」想來,這里的「含金量」也絕非來自青樓。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進程曾經出現過三次相對的鼎盛時期,首先是先秦,後來是六朝,再後是唐宋。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六朝文化的繁盛是圍繞著古金陵來完成的。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它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誕生和發展,關於秦淮河的傳說實在有很深的文化積淀。范蠡曾於秦淮河畔建過「越城」;秦淮烏衣巷一帶,曾居住過東晉時著名的王導、謝安,前者提出了「克服神州」的豪言壯語,後者留下了淝水一戰以少勝多的赫赫戰功;王導的後人中,又出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還有顧愷之作畫瓦官寺;張僧繇畫龍又點睛;李白七下金陵城;杜牧三游秦淮河;文天祥怒題明德堂;朱元璋對聯秦淮河;吳承恩寄跡秦淮岸;金聖嘆斬首三山街;吳敬梓謝官寫儒林;秋瑾明志夫子廟;孫中山演講聚星廳……
夫子廟思樂亭石柱上鐫刻著一幅楹聯:「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古今秦淮能說的很多很多,何必動輒「八艷」。
❹ 秦淮河 發源地在哪裡
秦淮河有兩個源頭,北源在句容市寶華山南麓,稱句容河。南源在溧水縣東廬山,稱溧水河。南北二源合流於江寧縣方山埭西北村。
❺ 秦淮河源頭在哪
秦淮河,本名龍藏浦,漢時起稱淮水,因舊傳秦始皇「鑿方山,斷長壟」,始有秦淮河的名稱。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城於秦淮河畔,自此兩岸逐漸繁榮昌盛,孕育了燦爛的秦淮文化。古往今來,碧波盪漾、槳聲燈影的秦淮盛景名揚天下,令無數遊人神往。
三條水系「爭奪戰」
古秦淮河千年來,流經南京、江寧、句容、溧水一市三縣(區),一直太平無事,九十年代以來,關於秦淮之源的爭論一直不休。江寧區在方山之巔豎起「秦淮之源」碑後,在溧水卻引起反響。那麼秦淮之源到底在哪裡呢?
《二十五史》上有載:句容,江寧府東,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水源於此。溧水,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水別源出焉。記者認真研讀了《江寧縣志》,上面的記載是客觀公正的,秦淮河有兩個源頭,東源句容河出自句容縣城北30公里的寶華山,匯集赤山湖水後,進入江寧湖熟鎮,到龍都西北村與南源匯合。南源溧水河來自溧水縣東南10公里的東廬山,經溧水縣城和江寧銅山、祿口、秣陵、龍都,流到西北村附近。兩源在西北村匯合後,再繞方山的西南兩面,轉西北,流經殷巷、東山、岔路、上坊等鄉鎮,向北流入南京秦淮河,再流入長江。
《乾隆句容縣志》上載,秦淮源在華山(寶華山)北,自戒公池一澗北下匯天井、楊柳二泉,為秦淮之源。為了體驗美妙的秦淮源頭之景緻,記者邀友4人,專程前去探訪天井、楊柳二泉。雖涓涓細流、滴滴之泉,乃秦淮河最遠的發育處,但從這里發育的秦淮河水,卻能奔流100多公里,總流域面積達263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條,流經句容、溧水、江寧、南京等地,灌溉面積達130萬畝左右。據《江寧縣志》載,句容河佔全流域面積的48%%,溧水河佔全流域面積的26%%。地質考古學家也證實,遠在7千年前,就有了秦淮河自然河流的雛形,涓涓細流卻孕育了句容河兩岸豐富的原始文化,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沿句容河已發現原始村落遺址近30處,已通過考古發掘,得到證實的有著名的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丁沙地遺址,湖熟文化遺存——城頭山遺址、白莽台遺址。
山形水系看主源
句容地處寧鎮山脈中段與茅山丘陵的交匯地區,南北環山,中部隴崗起伏,間以沖谷平原,西部低窪,東部向西南傾斜,是秦淮東支、太湖西支與沿江3個水系的分水嶺。其中沿江水系只佔11.8%%,太湖水系只佔19.3%%,向西的秦淮水系佔68.9%%。
寶華山、大華山、九華山南部的山水經黃梅河、湯水河流入秦淮河;大華山東部、空青山、武岐山、涼帽山等的山水經普渡橋地區直往解巷河經大卓廟、下蔭壩、房家壩,通過句容河(原名秦淮河,後把句容境內的部分改為句容河)流入秦淮河;東南方的茅山山水由茅山河流入赤山湖;方山、磨盤山、老人山、大王山、馬山、丫髻山、瓦屋山的山水由浦溪河、李塔河、天王河流入赤山湖。赤山湖囤留的水再通過赤山閘流入秦淮河,這一水系因流入秦淮河,故為秦淮水系。
秦淮之源天井泉、楊柳泉位於寶華山北麓,二泉之水因受蟠龍山等山所隔,無法入江,只好南流,匯空青山、武岐山、葛山、老虎山、大華山等諸山之水,形成句容河,圍繞句容城向西。這以下地區是句容的低窪處,海拔在10米以下,乃天然的洪水走廊。句容河之東部乃是東昌、陳武、行香、春城等鄉的低山、丘陵或崗地,海拔至少在10米到200米之間,所以句容河水順勢而西下,成為秦淮水系重要的成員,實在是不容置疑的。
源頭巨閘鎖「蛟龍」
自古水往低處流,句容地處寧鎮山脈,東、南、北高山起伏,三面環繞,而西南圩區,地勢低窪,一旦山洪暴發,均向該地區沖去,形成了一個囤水灘,即現在的赤山湖。早在吳赤烏三年(240年),吳大帝孫權實在無法容忍自己的都城總被淮水淹侵,只好派了成千上萬的壯漢來句容,將赤山下的沼澤地鑿成赤山湖,以在旱時灌溉,澇時屯水。赤山湖起著屯水滯洪的作用,減輕了下游南京的洪澇災害。
❻ 歷史上的秦淮河煙花之地在哪個皇帝在位期間最興盛
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便已繁華異常,十里秦淮兩岸貴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薈萃。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一、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綉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涌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她既有歷史 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她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她慷慨放歌! 秦淮八艷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艷的事跡聞名於世。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❼ 秦淮在哪裡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又名「龍藏浦」,相傳當初秦始皇東巡至金陵,有方士說金陵乃王氣之城,秦始皇為了江山永續命人挖河斷龍脈,因成「秦淮河」。
它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縣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庭山,兩個源頭在江寧縣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近代因戰亂等原因,兩岸建築多遭毀壞,河水亦日漸污濁,昔日繁華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經修復,已再度成為著名游覽勝地。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
...也就成為有情人嚮往的天堂。。。
❽ 秦淮地區的歷史
秦淮區是南京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范蠡於長干里築越城,為金陵建城之始,長干里是人口密集之地。秦淮區境屬金陵邑,後秦代改稱秣陵,六朝改稱建業、建康,六朝宮城在今朝天宮、內橋四象橋以北一帶,而衙署在宮城門外朱雀航(今鎮淮橋)附近。
六朝時期,白石山為戰略要地。據《禹貢》、《爾雅》記載:唐、虞、夏、商屬古揚州。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周朝至春秋時屬吳國。戰國時期,先屬越國,後屬楚國金陵邑。
秦漢時期,屬會稽郡、鄣郡、丹楊郡。漢末,孫權割據江東,於吳黃龍元年(229)稱帝,以南京為都,稱建業,屬丹楊郡,白下區隸屬建業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金陵縣,築城於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武德九年(626),更金陵縣為白下縣。唐代,州縣名稱變化頻繁。白下區,先後隸屬歸化、金陵、安業、白下、江寧、上元各縣。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隆演天佑十四年(917)分上元另置江寧縣。[4]
明代,南京地區稱應天府,白下區仍屬上元縣管轄。清代,南京地區復稱江寧府,白下區仍屬上元縣。
甘熙故居
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中華民國以南京為首都,先名南京府,廢上元、江寧縣。民國2年又廢南京府,南京地區稱江寧縣,白下區屬江寧縣管轄。民國16年設南京特別市,後又改稱南京市。
民國時期經過幾次調整,至1927年,南京實行區劃,區境在二區、三區、四區范圍內。
民國20年(1931年)3月,南京市政府劃全市為21個區。
1933年,南京市政府劃全市21個區合並為八個區,白下區為第二區。第二區范圍東至逸仙橋、復成橋、大中橋一線,以青溪故道和第一區交界;南至大中橋、淮清橋、四象橋、內橋一線,以內秦淮河和第三區交界;西至中山南路與第四區相接;北至中山東路與第一區毗鄰。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汪偽政權將南京劃分四個區,白下區地域屬第一區。[4]
抗戰勝利後,1945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白下區地域恢復為第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下區仍為第二區。
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重新劃區,秦淮區稱第三區,區域以舊四區為基礎,增加舊三區之大部分及十一區一部分。白下區稱第二區,原一區的大光路、光華門、御道街地區和原三區的砂珠巷、承恩里、慧園街地區劃歸二區,第二區面積為8.28平方公里。當時第二區東至中山門古城牆,同今棲霞區接壤;南至建康路、通濟門一線,隔秦淮河與今秦淮區、雨花台區相鄰;西至中山南路、馬巷一線,與今建鄴區相望;北至中山東路與今玄武區接界。[5]
1955年8月,第二區定名為白下區,第三區定名為秦淮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南京市第二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將第二區人民政府改名為南京市白下區人民委員會。自此,原第二區定名為白下區。[4]
1960年8月,雨花台區的板橋公社劃歸白下區管轄。
1962年8月,板橋公社復歸雨花台區。
1966年8月,秦淮區改稱遵義區,1973年12月恢復秦淮區原名。[5]
1979年至1982年初,原雨花台區所屬的象房新村、友誼村、通濟門大街劃歸白下區,南部地域延伸至中和橋,白下區面積擴大到8.732平方公里。
1995年,將雨花台區紅花鎮和大校場機場用地范圍,劃歸秦淮區管轄。
2002年底,秦淮區轄7個街道:夫子廟街道、飲虹園街道、雙塘街道、釣魚台街道、中華門街道、秦虹街道、紅花街道。至2003年,白下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
2013年2月,原秦淮區、白下區合並,成立新的秦淮區,新秦淮區政府駐南京市太平南路69號。
❾ 歷史上秦淮吳楚指的是哪些地方
歷史上秦淮指的是南京的秦淮河畔,吳楚指的是古代吳國和楚國的地域也就是長江以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