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煙台和北京朝陽哪個面積大
朝陽,遼寧省轄地級市,古稱龍城、柳城、興中 [3] 。位於遼寧西部;地勢為北及北西、西南偏高,向東變低,居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轄兩區三縣兩市,總面積約19699.14平方千米。 [48]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朝陽市常住人口為2872857人。 [49]
朝陽是中國東北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是多民族的東北歷史名城和歷代塞外戰略要地。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始建龍城(朝陽城前身)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時期設營州,遼金時期置興中府 [3] ,元代設興中州,明洪武年間置營州衛,清末置朝陽府。如今的朝陽市東連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南臨渤海之濱,西接京、津、唐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仍是東北地區重要門戶之一。 [1]
初步核算,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875.6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2.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43.3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419.9億元,增長1.8%。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4.2:27.8:48.0。
煙台,山東省轄地級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山東半島的中心城市,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 。截至2020年6月,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6個縣級市。總面積13864.5平方公里 [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煙台市常住人口為710.2116萬人, [107] [120] ,城鎮人口466.97萬人,城鎮化率65.42%,常住外來人口達50萬人。 [3-4] 2020年,煙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7816.42億元,同比增長3.6% [13] 。
煙台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青島,南鄰黃海,北瀕渤海,與遼東半島對峙,與大連隔海相望,海岸線長909千米,瀕臨渤海、黃海,有島嶼63個 [5] ,是環渤海經濟圈、膠東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中國海濱城市,「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 [6]
2016年12月7日,煙台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煙台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7] 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目標,成為山東唯一、全國唯二獲得文明城市「五連冠」的地級市。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24位。 [8]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9] 12月,被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8名。 [10] 2020年10月20日,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縣)。2020年11月,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公布,煙台經復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全國蟬聯六屆唯一地級市
B. 遼寧朝陽最早朝代是哪裡
「朝陽」一名始於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
春秋時期,朝陽地區是山戎、東胡的活動區域。
戰國時,北部仍是山戎活動區,南部屬燕國遼西郡。秦、西漢時期,東部屬遼西郡,西部屬右北平郡。東漢時,西部為鮮卑活動區域,東部屬遼西郡。
三國時,西部屬東部鮮卑,東部屬昌黎郡。
西晉時,西部屬屬鮮卑的宇文部,東部屬昌黎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前、後燕曾建都龍城(朝陽)。
南北朝時,北魏、東魏、北齊設營州,領昌黎、建德二郡。
隋置柳城郡。
唐置營州。
遼屬中京大定府,置霸州。興宗重熙十年(1041年)升興中府,領建州、惠州、榆州、譚州、安德州和川州。
金屬北京路大定府,設興中州、利州、川州、建州。
元屬大寧路。
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永樂元年(1392年~1403年)置營州後屯衛、營州右屯衛和營州中屯衛,後均入泰寧衛。
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西部設塔子溝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在東部設置三座塔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銷二廳,分別改為建昌縣和朝陽縣,均屬承德府管轄。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朝陽縣為朝陽府。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熱河省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分屬熱河、錦州省管轄。民國二十九年(1940)建昌縣與喀左合並,置喀喇沁左翼公署,歸熱河省管轄;朝陽縣改為吐默特右旗,建平縣並為喀喇沁右旗,北票縣劃為吐默特申旗,屬錦州省管轄。
1945年九月境內相繼解放,歸熱河省管轄。1946年一度被國民黨佔領。1947年秋,全境第二次解放,仍屬熱河省。
1956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以朝陽縣城區設立朝陽市。原錦州專區所屬朝陽、建平(駐建平鎮)、北票、建昌、凌源等5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駐大城子鎮)交由朝陽市領導。1959年建平縣駐地由建平鎮遷葉柏壽鎮。
1964年撤銷朝陽市,並入朝陽縣。設立朝陽專區,專署駐朝陽縣。原朝陽市所屬朝陽、建平(駐葉柏壽鎮)、北票、凌源、建昌5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駐大城子鎮)劃歸朝陽專區。轄5縣、1自治縣。
1970年朝陽專區改稱朝陽地區。197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復設朝陽市(1980年6月正式成立),朝陽市由朝陽地區領導。地區駐朝陽市,轄1市、5縣、1自治縣。
1984年6月30日,朝陽市升為省轄市,設立雙塔、龍城兩個區,撤銷朝陽地區,將朝陽、北票、建平、建昌、凌源5縣和喀爾沁蒙古族自治縣劃歸朝陽市管轄。
1985年1月17日,撤銷北票縣設立北票市(縣級)。1989年6月12日,朝陽市的建昌縣劃歸錦西市管轄。1991年12月21日,撤銷凌源縣,設立凌源市。
2006年4月11日,將北票市桃花吐鎮、朝陽縣孫家灣鄉和柳城鎮四家子村劃歸朝陽市雙塔區管轄。將朝陽市雙塔區站南街道八里堡村、朝陽縣大平房鎮和聯合鄉劃歸朝陽市龍城區管轄。
C. 近代史上有「熱河省」是怎麼回事
1914年2月設熱河特別區域,轄卓索圖盟7旗、昭烏達盟12旗及原熱河都統所轄14縣,設熱河都統,掌管軍政及蒙旗事務,民政歸直隸省兼轄;同年7月,設熱河道,置道尹,都統兼管軍民兩政,脫離直隸省轄,轄14縣、1設治局(經棚)、2盟19旗。
1928年7月6日,國民政府內政部建議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別區域改設為省;9月5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決定批准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別區域改設為省;9月17日,國民政府公布熱河、察哈爾、綏遠、青海、西康改設為省的命令。
1929年 1月1日,熱河省政府成立,轄15縣、3設治局(林東、魯北、天山)和卓索圖、昭烏達兩盟的20旗,裁熱河道,以承德縣為省會。(昭烏達盟原轄12旗,1922年析敖漢左翼旗置敖漢南旗,至此轄13旗,加卓索圖盟7旗,合共20旗。)
1933年3月熱河省被日軍佔領,日佔前,本省轄16縣、2設治局(魯北、天山)、20旗。
1945年抗戰勝利後,熱河省基本上恢復了1933年前的行政區劃。
1947年5月,國民政府重新釐定本省行政區劃,將魯北、天山2設治局改為縣,增設寧城、凌南2縣,至此,熱河省轄20縣20旗。
1. 承德縣,清承德府,1913年2月改縣,治熱河。 2. 灤平縣,治喀喇河屯。 3. 平泉縣,清平泉州,1913年2月改縣,治八溝。 4. 隆化縣,原治唐三營,1915年7月徙治黃姑屯。 5. 豐寧縣,治四旗(土城子)。 6. 凌源縣,清建昌縣,1914年1月改塔溝縣,同年8月改凌源縣,治塔子溝。 7. 朝陽縣,清朝陽府,1913年2月改縣,治三座塔。 8. 阜新縣,治水泉。 9. 建平縣,治新邱。 10. 綏東縣,原治庫倫街(小庫倫),1931年9月徙治八仙峝。 11. 赤峰縣,清赤峰直隸州,1913年2月改縣,治烏蘭哈達。 12. 開魯縣 13. 林西縣 14. 圍場縣,清圍場廳,1913年2月改縣,原治克勒溝,1931年9月徙治錐子山。 15. 經棚縣,1914年7月設置經棚設治局,同年11月改縣,治經棚營。 16. 林東縣,1925年9月由巴林左、右翼兩旗轄地析置林東設治局,1932年8月改縣,原治貝子廟(小巴林貝子府),抗戰勝利後徙治舊貝子府。 17. 魯北縣,1924年2月由開魯縣析置魯北設治局,1947年5月改縣,治西札魯特王府。 18. 天山縣,1926年7月由阿魯科爾沁旗轄地析置,原治昆都,1927年徙治查布桿廟,1947年5月改縣。 19. 寧城縣,1947年5月由平泉縣析置,治小城子。 20. 凌南縣,1947年5月由朝陽、凌源兩縣析置,治牤牛營子。
蒙旗:
—卓索圖盟—
1.喀喇沁右翼旗 2.喀喇沁中旗 3.喀喇沁左翼旗 4.土默特右翼旗 5.土默特左翼旗 6.唐古特喀爾喀旗 7.錫埒圖庫倫旗
—昭烏達盟—
1.巴林右翼旗 2.巴林左翼旗 3.克什克騰旗 4.翁牛特左翼旗 5.翁牛特右翼旗
6.敖漢左翼旗 清宣統三年(1911年)由敖漢旗改稱。 7.敖漢右翼旗 清宣統三年(1911年)設置。 8.敖漢南旗 1922年由敖漢左翼旗析置。 9.奈曼旗 10.喀爾喀左翼旗 11.札魯特左翼旗 12.札魯特右翼旗 13.阿魯科爾沁旗
附:
全寧縣,1931年3月由翁牛特左翼旗西部析置全寧設治局,治烏丹城,同年改縣,1932年8月裁撤。
http://www.xzqh.org/lishi/12minguo/rehe.htm
1949年熱河省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省人民政府駐承德市。轄承德、赤峰2市,承德、赤峰、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寧城、圍場(駐錐子山)、烏丹、青龍(原都山設治局改設)、隆化、豐寧(駐大閣鎮)、灤平(駐鞍匠營)、興隆、北票、朝陽等16縣及喀喇沁右旗(駐公爺府)、敖漢旗(駐新惠鎮)、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簡稱喀左旗)等4旗。
1950年增設葉柏壽、羊山(以朝陽南部羊山鎮為中心)2縣;喀喇沁右旗改稱喀喇沁旗。
1951年撤銷葉柏壽、羊山2縣。
1952年熱河省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撤銷赤峰市,並入赤峰縣。
1953年赤峰縣由初頭朗遷駐赤峰縣城關區。原翁牛特旗改設翁牛特旗蒙族自治區。
1955年翁牛特旗蒙族自治區改稱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同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熱河省。原熱河省所屬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劃歸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錦州專區;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正式撤銷。
http://www.xzqh.org/yange/chexiao/rehe.htm
D. 建平縣的歷史沿革
1957年,在建平區南地村出土的古人類上臂骨化石,經人類學家鑒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
約5500年前,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1981~1985年在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掘出的女神廟、積石冢群、方形石砌圍牆遣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較正,距今5500多年。
夏、商、西周時期 境內有戎族活動。
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並入東胡。
戰國時期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
西漢時期,初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
東漢時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內屬鮮卑地。
三國時期, 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
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
隋代,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十八年(598)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
唐代,境內南屬營州都督府,西屬奚地饒樂都督府,余部屬契丹松漠都督府。奚與契丹錯居。
遼代, 統和二十五年(1007)於故奚王帳地(今寧城縣)建中京大定府。境內屬中京大定府金源縣(開泰二年[1013]置)、富庶縣(開泰二年[1013]置),北部屬大寧府高州三韓縣(開泰中置)、恩州恩化縣(開泰中置)。
金代,承遼制,境內屬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縣、惠州惠和縣,大寧府三韓縣。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復改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富庶縣、金源縣、惠和縣、大定縣。
明代,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衛,境內屬大寧衛。永樂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衛。景泰以後境內屬兀良哈三衛的諾音衛。
清代,建縣前,境內西南部承屬承德府平泉州,東北部屬承德府建昌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東北境喀喇沁右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協軒建平縣,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6個區。
1914年取消清朝舊制,設熱河特別區。建平縣屬熱河特別區。
1928年隸屬熱河省。
1933年3月為日本侵佔,建平縣隸屬朝陽六縣指揮署。建平縣劃為6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
1934年,六縣指揮署撤消,建平縣仍屬熱河省。
1937年3月,建平縣境東北部50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15個村、平泉縣劃出4個村歸建平縣轄,劃並後建平縣共有8個區。
1940年,建平縣並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後遷至平庄(今屬赤峰市)。全旗劃32個行政村。
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建平縣屬中共領導下的熱中行政公署。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建平縣劃為9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庄、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10月,建平縣改屬中共領導下的熱遼行政公署。
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3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庄、西橋(乃林)2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4個區為建平縣。
1947年7月,熱遼行政公署撤銷,建平縣屬熱河省人民政府。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4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
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3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4個區劃歸建平縣。建平縣共有13個區,234個行政村。
1955年7月,熱河省撤消,建平縣劃為遼寧省錦州地區專員公署。
1959年2月,劃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
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1964年3月,屬遼寧省朝陽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5月改稱朝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又改稱為朝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4年9月,復建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建平縣隸屬之。
建縣背景
十九世紀末期,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蕭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在熱河省境內,貪官污吏、蒙古王公及洋教勢力狼狽為奸,盤剝百姓日益加甚,再加連年天災,廣大勞苦群眾倍受煎熬。在這種情況下,勞苦大眾奮力反抗,特別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在榆樹林、葉柏壽等地爆發了一次震撼清廷的「金丹道教」起義。這次起義,矛頭直指府衙、蒙古王公和法國傳教士。起義軍旬月之間聚至數萬,搗毀縣衙、教堂、火燒王公府第,烽火漫延朝陽、平泉、建昌(後凌源縣,含今凌源、喀左、建平、建昌部分地區,下同)、赤峰四州縣。清政府李鴻章督軍剿辦,並調直、奉、朝陽等地練軍合力圍攻。自光緒十七年(1891)五月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有據可查的清廷剿辦朝陽「金丹道教」的奏摺就有137件。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四月在朝陽有馬賊不時竄擾,平泉、建昌一帶山谷叢雜,伏莽未凈」,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為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延,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
地名由來
建平縣名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因舊屬建昌(今凌源
)和平泉(今河北省平泉縣)兩縣轄境,設該縣時遂取建昌、平泉兩縣首字而得「建平」一名。雖然縣城住址已於1954年7月由原建平遷移到葉柏壽,但仍襲用建平縣名,至今己有七十八年的歷史。
E. 朝陽市在哪裡啊
朝陽市是遼寧省地級市,位於遼寧省西部,屬於遼寧省省轄市,南臨渤海之濱秦皇島市,西接京、津、冀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地區進關的重要通道。
朝陽市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旅遊資源豐富,有鴿子洞古人類遺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園等旅遊景區。
(5)歷史上的朝陽府是哪裡擴展閱讀:
朝陽歷史沿革:
朝陽一名始於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春秋時期,朝陽地區是山戎、東胡的活動區域。
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西部設塔子溝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在東部設置三座塔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銷二廳,分別改為建昌縣和朝陽縣,均屬承德府管轄。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朝陽縣為朝陽府。
1964年撤銷朝陽市,並入朝陽縣。設立朝陽專區,專署駐朝陽縣。1970年朝陽專區改稱朝陽地區。197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復設朝陽市,1984年6月30日,朝陽市升為省轄市。
F. 遼寧朝陽屬於哪個市
朝陽,遼寧省轄地級市,古稱龍城、柳城、興中。
位於遼寧西部;地勢為北及北西、西南偏高,向東變低,居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轄兩區三縣兩市,總面積約19699.1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朝陽市常住人口為2872857人。
相關信息:
朝陽是中國東北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是多民族的東北歷史名城和歷代塞外戰略要地。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始建龍城(朝陽城前身)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時期設營州,遼金時期置興中府,元代設興中州,明洪武年間置營州衛,清末置朝陽府。
如今的朝陽市東連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南臨渤海之濱,西接京、津、唐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仍是東北地區重要門戶之一。
G. 介紹遼寧省朝陽的歷史過程.
1、遼寧省朝陽市
朝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方文明的新曙光"升起的地方,也是遼西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朝陽市位於遼寧省的西部,轄境居東經118度50分至121度17分和北緯40度25分至42度22分之間,東西跨度約165公里,南北跨度約216公里,邊界周長約980公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及哲里盟接壤,南與遼寧省葫蘆島市及河北省秦皇島市毗鄰,東與遼寧省阜新市、錦州市為鄰,西與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交界。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27萬。境內有漢、蒙、滿、回、朝鮮、錫伯族等27個民族。現轄5個縣(市)、2個區,168鎮。
朝陽是居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盡管東南部受海洋暖濕氣影響,但由於北部蒙古高原的乾燥冷空氣經常侵入,形成了半乾燥半濕潤易乾燥地區,主要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氣溫約在5.4度至8.7度之間,年均日照時數為2850~2950小時,年降水量450~580mm,無霜期122~155天,春秋兩季多風、易旱,風力一般為2~3級,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較強。
朝陽市土地面積廣大,山川、平原,土地類型多樣,且光照充足,太陽總輻射歷年平均值居全國前列。這種優越的土地光熱資源條件不僅使朝陽成為適宜北方農作物生長及繁育良種的天然基地,還為農、林、牧、副、漁各業多種經營、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資源優勢,朝陽市已成為全省雜糧、油料、棉花、林果、畜牧等重點產區。
朝陽市生物資源豐富,全年生長的植物有1500餘種,佔全省總數的68%;陸棲脊椎動物210種,佔全省總數的44%。其中農作物、果樹、畜禽等生產在全省佔有一定優勢。
朝陽正像他的名字那樣,與太陽結下了不解之緣。亘古的太陽多孕育了這里多彩姿的萬物生靈,得天獨厚的積溫條件、日照時數、日照率使他成為了東北的"青藏高原"。加之幅員廣闊的2萬平方公里土地、710萬畝耕地以及山谷、平川、溝坡、河流相間,復雜多樣的土地環境和晝夜溫差大、雨期同熱的氣候條件,使這里成為塞北的一座鬱郁蔥蔥、繁華似錦的綠色植物王國。
在這片沃土上,生長著極為豐富的農業資源,木本植物220種,中草葯材600多種,主要農產品資源產區小麥、棉花、油料、甜菜煙烤、干鮮果、是全省重點產區。棉花是朝陽的特產之一,素有"塞外銀花"之稱。冬季北票的棚菜特產--西紅柿源源不斷的銷往內蒙古、黑龍江乃至俄羅斯市場。"春季,杏花飄香", "夏季,杏果金黃",聞名全國的四大山杏產地之一的朝陽將山杏、大扁棗、大棗耐乾旱抗瘠落,適應性強的特點對350萬畝宜林荒山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稱作"兩杏一棗"工程。年產200多萬斤杏、300多萬斤大棗的農民們說:"有個好棗園差不多趕上個好兒子"。朝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沙棘林地區之一,面積150萬畝佔全國百分之十一,世界百分之九,年產沙棘果5萬噸。枝葉茂盛的沙棘林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動物樂園,沙棘以起級高的葯用、健力價值十分驚人,很快沙棘消費風靡全球。朝陽還是馳名省內外的水果之鄉,蘋果、梨、葡萄、李子、杏、桃、山楂等林林總總。一位中科院教授在考察時驚嘆:朝陽獨特的溫差和日照等自然條件,實可稱為全國水果成長的最好的地區之一。
H. 朝陽原來是誰的都城發生國什麼故事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後燕曾建都朝陽,取名龍城。所以朝陽今天的別稱是龍城。
太子丹曾是朝陽人,他派出刺客的故事家喻戶曉。
丹鳳朝陽,是朝陽引以為豪的典故。朝陽電視台的台徽便是一隻鳳凰,據說那隻鳳凰現在還會在鳳凰山隱現,預示著這里將會再出能人。
乾隆皇帝曾駕幸朝陽,並且險些葬身於此,由此而誕生了白大將軍的優美故事。
慈禧太後賜煤票,誕生了煤城北票。
女英雄烏蘭曾經神槍震三省。
後來考古發現朝陽的古玉器,北票的古化石,引來各界俠客和大盜,展開了驚心峒破的,金庸小說中才會有的奪寶之戰。
I. 清朝1800年左右遼寧省凌源市歸哪裡管轄
1、清朝1800年左右,遼寧省凌源市稱建昌縣,歸承德府管轄。
2、凌源市歷史沿革。
凌源早期城東門——迎春門(現已不存在)
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即在該市境內勞動、繁衍、生息。
新石器時代,城北15千米處的牛河梁,「曾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
商代屬孤竹國地。
周初為燕國疆域,燕昭王十二年置右北平郡,該地屬右北平郡。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於凌源東城安杖子村置縣,名平剛,仍隸右北平郡。
漢,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剛,該地成為郡、縣兩級治所。
東漢建武後,右北平郡治遷土垠(今河北豐潤東南),該境為烏桓地。
三國時期,為魏地。
晉,初屬鮮卑段部,後並入慕容部,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時期,歸北魏、北齊所轄。
隋,隸遼西郡柳城縣。
唐,隸營州柳城縣,後為厙莫奚、契丹地。
遼,為榆州(領和眾、永和二縣)、潭州龍山縣(喀左白塔子)地,隸中京道大定府。
金,屬和眾、龍山二縣地,隸北京路。
元,為和眾縣、龍山縣和惠州地,隸大寧路。
明,為營州左屯衛和中屯地,隸大寧都指揮使司(治所今寧城黑城子)。永樂(1403年)後,大寧都司 南遷,此地被廢棄。天順(1457年)後,屬兀良喻朵顏衛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為蒙古達顏汗後裔各部所轄。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為喀喇沁左翼旗地,隸卓索圖盟。
清,乾隆三年(1738年),於該境城關設塔子溝廳,隸直隸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廳置建昌縣,隸承德府。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隸朝陽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江西建昌府重名,依大凌河發源於本境,改稱凌源縣,隸熱河特別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隸熱河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劃出部分區牌,建凌南設治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軍侵入,建立偽政權,隸偽熱河省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合並為建昌縣,治所遷至今建昌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縣存旗,屬偽喀喇沁左旗公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凌源光復後,建立縣政府,隸屬冀熱遼區熱東專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國民黨軍進占縣城,建立縣政府。
1947年6月,凌源縣城解放。
1948年12月,熱東專署被撤銷,凌源縣隸熱河省。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凌源縣劃歸遼寧省錦州專區。
1959年1月,隸遼寧省朝陽市。
1992年2月14日,撤縣設市,成立凌源市(縣級市),仍隸屬遼寧省朝陽市。
J. 朝陽的歷史沿革
「朝陽」一名始於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
春秋時期,朝陽地區是山戎、東胡的活動區域。
戰國時,北部仍是山戎活動區,南部屬燕國遼西郡。秦、西漢時期,東部屬遼西郡,西部屬右北平郡。東漢時,西部為鮮卑活動區域,東部屬遼西郡。
三國時,西部屬東部鮮卑,東部屬昌黎郡。
西晉時,西部屬屬鮮卑的宇文部,東部屬昌黎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前、後燕曾建都龍城(朝陽)。
南北朝時,北魏、東魏、北齊設營州,領昌黎、建德二郡。
隋置柳城郡。
唐置營州。
遼屬中京大定府,置霸州。興宗重熙十年(1041年)升興中府,領建州、惠州、榆州、譚州、安德州和川州。
金屬北京路大定府,設興中州、利州、川州、建州。
元屬大寧路。
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永樂元年(1392年~1403年)置營州後屯衛、營州右屯衛和營州中屯衛,後均入泰寧衛。
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西部設塔子溝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在東部設置三座塔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銷二廳,分別改為建昌縣和朝陽縣,均屬承德府管轄。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朝陽縣為朝陽府。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熱河省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分屬熱河、錦州省管轄。民國二十九年(1940)建昌縣與喀左合並,置喀喇沁左翼公署,歸熱河省管轄;朝陽縣改為吐默特右旗,建平縣並為喀喇沁右旗,北票縣劃為吐默特申旗,屬錦州省管轄。
1945年九月境內相繼解放,歸熱河省管轄。1946年一度被國民黨佔領。1947年秋,全境第二次解放,仍屬熱河省。
1956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以朝陽縣城區設立朝陽市。原錦州專區所屬朝陽、建平(駐建平鎮)、北票、建昌、凌源等5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駐大城子鎮)交由朝陽市領導。1959年建平縣駐地由建平鎮遷葉柏壽鎮。
1964年撤銷朝陽市,並入朝陽縣。設立朝陽專區,專署駐朝陽縣。原朝陽市所屬朝陽、建平(駐葉柏壽鎮)、北票、凌源、建昌5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駐大城子鎮)劃歸朝陽專區。轄5縣、1自治縣。
1970年朝陽專區改稱朝陽地區。197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復設朝陽市(1980年6月正式成立),朝陽市由朝陽地區領導。地區駐朝陽市,轄1市、5縣、1自治縣。
1984年6月30日,朝陽市升為省轄市,設立雙塔、龍城兩個區,撤銷朝陽地區,將朝陽、北票、建平、建昌、凌源5縣和喀爾沁蒙古族自治縣劃歸朝陽市管轄。
1985年1月17日,撤銷北票縣設立北票市(縣級)。1989年6月12日,朝陽市的建昌縣劃歸錦西市管轄。1991年12月21日,撤銷凌源縣,設立凌源市。
2006年4月11日,將北票市桃花吐鎮、朝陽縣孫家灣鄉和柳城鎮四家子村劃歸朝陽市雙塔區管轄。將朝陽市雙塔區站南街道八里堡村、朝陽縣大平房鎮和聯合鄉劃歸朝陽市龍城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