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事情(歷史上)發生哪個朝代
也是唐朝
玄奘(600【庚申年】-664年【甲子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俗姓陳,名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為翻譯家、旅行家,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1)歷史上是寫他去哪裡取經擴展閱讀: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玄奘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瑜伽行派大師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
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貳』 歷史上有沒有唐僧往西天取經這回事西天是什麼地方
唐僧去西天取經這事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還有妖魔鬼怪這個沒有,西天就是天竺(印度)
『叄』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主要內容
玄奘,玄奘出生於隋朝末年,俗名陳禕。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可惜人生無常,五歲那年,母親去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此後,玄奘十一歲時跟隨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
直到13歲那年,他正式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出家時,正是隋朝時期。當時對於僧人出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資聰穎的人,才能被挑選剃度。
後來因為戰亂,玄奘離開了寺廟,雲游四方。在此過程中,玄奘發現佛學南宗和北宗存在許多差異,且無法證明孰是孰非,於是他產生了去天竺國求取佛經的想法。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玄奘在極度乾燥的沙漠中斷水四天五夜,與一般人在正常的環境當中斷水,更不可以相提並論。因此在這個時候,玄奘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就快要結束了。
於是,根據史書的記載,虔誠的他對菩薩做了一番特別的稟告: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玄奘我此行不求名聲,更不考慮財寶利益,我只是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法,菩薩你是應該救苦救難、佑護眾生的,我如此艱難困苦,難道菩薩您不知道嗎?
歷經艱難,玄奘終於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里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玄奘拜於戒賢法師門下,跟他學習佛法。
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印度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王一直不願意讓玄奘離開,願意給他榮耀、地位,尋常人求遍一生的東西。但是,玄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西行漫漫,不只要解決自己的疑問。他要回到故土,告訴那裡的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疑問。
一別故土十七載,玄奘再次回到了長安。唐太宗親自接見了玄奘,還多次提議,讓玄奘還俗,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但在玄奘看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譯佛經,而不是其它。
翻譯佛經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之後的19年,玄奘一直埋首於翻譯佛經,並在弟子辯機的幫助下,寫下了那本《大唐西域記》。玄奘還將中國的《老子》,翻譯成梵文。玄奘一共翻譯了75部經論,1335卷經書。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數量。
但早年西行路途的艱難,以及常年翻譯工作的繁雜,都讓玄奘身體受到極大損傷。公元664年,玄奘在翻譯完《咒五首》後,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便擱筆不再翻譯。同年二月,玄奘圓寂。
看著唐僧取經路線,廣大網友好奇唐僧為什麼舍近求遠,不直接從西藏或者雲南進入印度。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有著莫大的關系。
1、唐僧當時沒有世界地圖。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人們對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認識,我還記得鴉片戰爭都開打了,道光皇帝還問「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之類的問題。更別說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唐僧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走直線。
2、雲南、西藏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地區仍屬於未開化或未知地區,人跡罕至,路徑稀少甚至是沒有,唐僧要是能爬上珠峰,再從山那頭下去,進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3、反觀唐僧走的這條路,雖然現在看上去很繞遠,但在古代,卻是一條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線,也是被證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與有漢以來,商旅們走了千年的絲綢之路,正是一條路。
『肆』 歷史上唐僧是去哪裡求取真經的
唐僧師徒到天竺(印度)求取真經
歷史上的唐僧是在那爛陀寺取經的
『伍』 歷史中真實的唐玄奘去西天取經,除了他還有別的人去西天取經嗎
唐玄奘去西天取經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事情,我們從小就是看著西遊記長大的,我們也是在唐僧孫悟空的故事當中長大的,我們都知道唐玄奘從東土大唐出發去往西天大雷音寺拜佛求經的經歷,也就是印度的天竺國。
回來之後他又歷經幾年,寫出了在天竺國的旅行經過,覺得他們這些人在當時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能夠徒步穿越那麼遠去學習自己心目中的知識,真的是很令人敬佩,也正是因為他們這樣的人才促進了我們國家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他們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的。
『陸』 歷史上的玄奘和尚是怎樣去取經的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在迎濕彌羅國,玄奘學習梵文經典,後又到達今巴基斯坦境內。一年裡親歷四國,所到之處,都停留學習佛法。在31歲那年,玄奘邊學邊行,始進入中印度。此後,玄奘一邊學習佛教經論,一邊巡禮佛教遺跡,先後經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國家,始至那爛陀寺留學,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學婆羅門教經典、各類梵書。
貞觀十年(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42歲,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柒』 歷史上真有「唐僧取經」的事情嗎
《西遊記》里的唐僧取經是小說家吳承恩筆下虛構的故事。歷史上,卻有一段唐僧取經的真人真事。雖然是真人真事,卻也一樣的驚險出奇,動人心魄! 歷史上的唐僧姓陳,名禕,生於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歲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從小好學,為了鑽研佛經,他周遊了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等地,追訪有名的佛學大師。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經的譯文錯誤也很多,解釋的經義往往互有矛盾。越鑽得深,發現的問題越多。他決心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去,弄它個水落石出。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過了玉門關,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莫賀延。莫賀延磧是現在安西到哈密之間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長,又稱八百里流沙。白天「熱風如火」,晚上卻又「寒風如刀」,氣候變化無常。茫茫黃沙之中,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地上連小草也不長。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駝馬糞當路標,引導前進。玄奘走著走著,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潑翻了。怎麼辦?回去取水嗎?不能。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頭。在滴水不進的困難情況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乾唇焦,終於暈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裡離水草地不遠,到了夜半,涼風習習,把昏迷中的玄類吹醒過來。玄奘的那匹識途的老馬馱著他找到了水源,脫離了險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魯番東約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熱情支持。高昌王贈給他許多金銀衣物,配備了五十多名向導和隨從,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國君主的信,請他們多多關照玄奘。但是,路途仍舊多艱。玄奘一行來到了終年積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風暴雪襲來,飛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沒、砸死,或者凍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蓋的大山中掙扎了七天,隨行人員凍死了十分之三四。 經過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進入了天竺境內。那時候,印度半島上有七十多個國家。玄奘從628年到631年,游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有一萬多僧徒,其中有許多具有醫葯、天文等各種知識的高僧。主持戒賢法師是天竺的佛學權威,一代大師。玄奘來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聽說東方支那國(即中國)的高僧來了,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點燃的香、鮮花,夾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禮,又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為師。據說戒賢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早已不再講學。但是為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為玄奘講學十五個月。寺院對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規格來款待的。每天供應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烏豆還大,做出來的飯香甜可口,是當地特產,只供國王和大法師吃的,所以稱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還供給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那爛陀僧徒一萬多人,享受這樣待遇的,連玄奘在內,一共只有十個人。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 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那時候,戒日王朝盛極一時,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個國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到會的有天竺十八個國王、三千個深通教義的高僧,還有那爛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羅門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隨從人員,總共不下一萬人。赴會時,有的乘象,有的坐車,有的步行,浩浩盪盪,數十里不絕,真是盛況空前。玄奘是主講人,叫做論主。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大會結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給他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僧衣一百領。按照當地風俗,戒日主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周,兩旁貴臣護衛,群眾歡呼雀躍,學有所成的玄奘享盡了印度人民對他的贊頌和尊敬!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遊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 「玄奘回來了!」「玄奘回來了!」兩年以後,當玄奘回到長安的時候,人們聽說,這位不遠萬里、不辭艱辛到佛國去探索佛教真諦的大師,取回了真經,都興奮地傳遞著這個消息。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玄奘把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陳列在長安的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爭觀的百姓人山人海,從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幾十里長的隊伍,焚香散花,鼓樂喧天。好不熱鬧。玄奘西遊歸來,成為長安城內轟動一時的盛事。 唐太宗聽說玄奘從天竺載譽歸來,也非常高興。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玄奘敘述了一路上的見聞。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見聞寫下來。《大唐西域記》一書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筆錄的一部名著。書里記述了他親自游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聽到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山川、城邑、物產、鳳俗。後來被各國翻譯,廣泛流傳,成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的主要資料。 玄奘從洛陽回到長安以後,馬上組織各地高僧一百多人,著手翻譯佛經。長安大慈恩寺內的翻經院是專供他們翻譯佛經的場所。經卷收藏在玄奘親自設計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還屹立在西安城南,成為古都長安最顯著的標志。 為翻譯佛經,玄奘經常「三更暫眠,五更又起」。他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譯出佛經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664年二月,玄奘病逝於長安玉華宮內。後來,玄奘所譯佛經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譯本就成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貴史料。 玄奘是唐朝的和尚。和尚在當時叫「僧」。所以後人稱玄奘為「唐僧」唐僧玄奘到西方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越說越「神」,變成了神話。到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成小說《西遊記》。《西遊記》里唐僧到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跟玄奘到天竺取經的這段真事,雖然都被人們簡稱為「唐僧取經」,但這兩個唐僧取經的內容,相去卻有十萬八千里了
『捌』 在我國歷史上,唐僧是誰安排他到什麼地方去取經的
首先,唐僧是書中杜撰出來的名字,他的原型是歷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原名陳褘,生於今河南洛陽,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其次,玄奘去往天竺取經,並非皇帝派遣,而是為求法,自行西去的,且未獲朝庭批准。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將二者融合,成為玄奘想要解決的問題
武德九年(626年),恰好天竺僧波頗到了長安,玄奘聽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於是萌生了西行求法,重新翻譯,以求統一南北佛學思想的分歧。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眾僧侶一起向唐太宗請命,允許他們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於次年偷偷前往,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那一年,玄奘29歲。
這一去就是十七年,玄奘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玖』 歷史上真正去西天取經的唐僧是指誰,故事中的西天又指什麼地方
玄奘,印度,西遊記,羅貫中
『拾』 唐僧天天說去西天取經,他說的西天是哪裡呢
1、當時中印度大致就相當於《西遊記》描述的西天靈山聖境。
2、西天極樂世界,按佛教凈土宗說法,指佛教徒信仰的沒有苦難的理想世界,是佛教中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以因地修行所發之四十八大願而獲得的庄嚴、清凈、平等之世界。
3、眾所周知,國人關於西天的說法由來已久。據史籍記載,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就帶來了釋迦牟尼修行成佛的傳說。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其位在西方,距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其中一佛土涵蓋三千大千世界。
4、中國佛教徒雖說不清佛祖究竟在何處成佛,但大體上都知道應該在遙遠的西邊。而從歷史角度看,這個西天,實際就是指今天的中亞、南亞一帶(主要是印度)。
5、史載,古印度當時分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其中部是佛教中心。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那兒悟道成佛的。玄奘到達那裡時,當地還保留著釋迦牟尼悟道處、說法處等,大大小小寺院還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子。
(10)歷史上是寫他去哪裡取經擴展閱讀
1、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2、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
3、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並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
4、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
5、 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告訴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 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 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
6、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 最終到達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 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 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一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天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