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徽州府成立於哪一年
徽州,古稱新安,自秦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溯源追本,這里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徽州府、太平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除婺源今屬江西省外,其餘今皆屬安徽省)行政版屬相對穩定。
❷ 中國四大古城的徽州古城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徽州古城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城鎮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內有許國石坊、許國相府、南譙樓、陽和門、徽州府衙、徽園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還有江南都江堰漁梁古壩,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漁梁街等,是展示和體現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築,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漢族文化特色。歙(Shè)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歙縣位於黃山市東部,在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古民居到處可見。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唐末兩浙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後安徽之「徽」的命名來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明清時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今黃山市下屬的徽州區長期來一直為歙縣地治,於1988年1月劃歙縣7個鄉鎮成立。
❸ 徽州府的歷史沿革
徽州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1955年與1981年在績溪縣發現的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證,早在六千年前,翚嶺(即徽嶺)南北就有人類活動,《山海經》載有「三天子都」舊名,亦即今徽地之屬。傳說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前,本區尚屬海濱之地,東南即大海,境內為異族共工氏占據。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本區屬揚州,即所謂「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公元前306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楚漢戰爭之際,本區一度為項羽所佔,作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為漢將陳嬰所佔,屬漢。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屬荊國(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設十七城,歙、黟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劉胥為廣陵王,歙、黟屬廣陵國(治廣陵,今揚州),漢宣帝五鳳四年(前54年),劉胥獲罪自殺,國除,復為丹陽郡之屬。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劉勝之裔劉雲客為廣德王(治廣德,今安徽廣德),黟縣屬丹陽郡;歙縣仍屬丹陽郡。永始元年(前16年),劉雲客死,無子,國除,黟縣復屬丹陽郡。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廣川王劉越之裔劉瘉為廣德王,黟縣復屬廣德國。王莽篡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漢廣德王為公,改黟縣為愬虜。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為黟縣,仍屬丹陽郡。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縣(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縣(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並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梁武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於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本區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時僅九年。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並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並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並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並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還郡治於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一說鄱陽)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全國敦郡復州,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歷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並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大歷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建中二年(781年)復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隸吳。937年,吳亡,隸南唐。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隸江南路轉運使建康府路安撫使。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東路轉運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轄縣不變,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縣五,即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州一,即婺源。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韓林兒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徽州路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次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仍領縣五、州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徽州府直屬中書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領六縣,即: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徽州府直屬六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徽州府改隸浙江按察使黟婺分司僉事。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改隸南京(南京時稱南直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隸浙江按察司分司徽寧池太道兵備副使。隆慶六年(1572年),隸浙江按察司巡徽寧道兵備副使。
清太祖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省為江南省。徽州府改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六。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一分為二,為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治南京)和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治蘇州),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之名得),安徽省成立。雍正十一年(1733年),屬安徽承宣布政使司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道(簡稱安徽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南京遷往安慶,徽州隸屬未變。咸豐四年(1854年),由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興起,安徽沿江一帶成為主戰場,故將安徽道江南部分改為徽寧池太廣道,由浙江巡撫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國勢力被迫退出,徽州隨徽寧池太廣道復歸安徽省。 徽州歷為路、州、府名,直至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府留縣,原領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績溪、休寧、祁門、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道(此時之「道」亦為行政監察區,而非行政歸屬)。民國十七年(1928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太平、石埭二縣劃歸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旌德縣劃歸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休寧、婺源、祁門、績溪、歙、黟六縣劃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休寧。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於「剿共」的需要,婺源縣劃屬江西省,婺源與徽州感情極深,不願脫離母州,人民遂掀起聲勢浩大、持續二十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五日,第八、第十行政督察區改屬國民政府皖南行署,治所設屯溪。同年(1938年)十月二十五日,撤銷第九行政督察區,旌德縣劃歸皖南行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二十三日,撤銷第十行政督察區,歙、黟、休寧、祁門、績溪、旌德六縣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歙、黟、休寧、祁門、績溪五縣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於婺源人民的持續抗爭和徽州其它縣人民的強烈要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的婺源縣被重新劃回安徽省,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一度遷安徽省會於屯溪。
1949年,祁門縣於4月26日、休寧、歙縣於28日、黟縣於29日、績溪縣於30日先後被解放軍二野解放;婺源縣於5月2日被解放軍四野解放,婺源縣的解放標志著徽州全境的解放。由於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因此為了便於管理,從此將婺源劃歸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區黨委通知,設徽州專區(治所初在歙縣,不久遷往屯溪),屬皖南行署(行署初設屯溪,後遷蕪湖),改屯溪鎮為屯溪市(屯溪原為休寧縣一鎮),屬徽州專區,全區領屯溪市和休寧、祁門、績溪、旌德、歙、黟六縣;太平、石台劃屬池州專區。1952年2月4日原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的太平、石台二縣和原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的寧國縣劃屬徽州專區,全區共領一市(屯溪)九縣(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寧國)。同年4月12日.廢行署區,徽州專區屬安徽省。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隸安徽省,徽州專區領九縣,1955年屯溪降為地轄市。1956年1月12日,撤銷徽州專區,原領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專區;復升屯溪為省轄市。1957年3月22日黟縣並入祁門縣,石台分別並入太平、祁門二縣。5月16日,將屯溪交由休寧縣領導。6月,旌德縣並入績溪縣。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為休寧縣轄鎮。1961年4月13日,重設徽州專區,並將太平縣劃歸本區。同年下半年績溪、旌德二縣分開;8月,寧國縣劃歸本區;8月16日,又改屯溪為地轄市;12月15日,復置黟縣,本區領一市八縣,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為休寧縣屬鎮。1965年7月19日,復設石台縣,改屬池州地區。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屬縣不變。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1974年,太平縣劃入池州地區,本區領七縣。1975年12月19日,復升屯溪為地轄市(縣級)。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徽州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2日,寧國縣改屬宣城地區;同年1月29日,太平、石台二縣劃歸本區,領八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平縣,設立縣級黃山市,以原太平縣、歙縣的黃山公社、石台縣的廣陽公社的行政區域和黃山管理局現有轄區為其行政區域,由省直轄。1986年6月4日,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黃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區雙重領導,業務上以省為主;縣級黃山市由徽州地區代管,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單列(由省戴帽下達徽州地區)。徽州地區領七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設立黃山市屯溪區,其行政區域包括原屯溪市、歙縣篁墩鄉和休寧縣梅林鄉;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石台縣劃歸池州地區。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原歙縣岩寺鎮和潛口、呈坎、羅田、西溪南、洽舍、福溪、楊村七個鄉和鄭村鄉的瑤村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徽州,就行政區劃而言,雖然現僅僅是黃山市下轄一區,但是由於風俗文化的相似性,原徽州六縣人民,特別是老一輩,仍然保持著對古徽州的歸屬感。
❹ 微州府在哪裡
微州府在安徽的黃山市。
清康熙年間,朝廷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古徽州府所在地是歙縣,與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端午節小長假期間,去看了歙縣這座文化名城。古徽州府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走進歙縣就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園。
(4)歷史上徽州府發源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沿制
貞觀十一年(637年)改羈縻西利州置,治深利縣(今雲南永仁縣)。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新安亦指徽州與嚴州之新安江及分治前之新安郡,嚴州現已並入杭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明清時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34年由於蔣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劃入江西,後因婺源民眾發起返徽運動及同鄉胡適等人奔走努力,迫於民意。
1947年抗戰勝利後劃回徽州地區。但由於軍管問題。
1949年婺源又被劃入江西省,延續至今,此為徽州歷史上的兩次婺源隸贛事件。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因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❺ 古徽州指什麼地方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行政區,古稱歙州、新安。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來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治所在歙縣。
元升為「徽州路」,明清為「徽州府」。1987年徽州地區改名為地級黃山市,徽州行署同時改為黃山市政府,其中原來的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現在「徽州」一詞除了指「徽州區」外,更多指的是具有共同歷史、文化和語言,歷史上長期由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所轄的歙縣、績溪、休甯、祁門、黟縣和婺源六縣區域。
(5)歷史上徽州府發源哪裡擴展閱讀:
徽州屬《禹貢》「揚州」之地。春秋時屬吳國,句踐滅吳後屬越國。戰國後期屬於楚國。秦漢時置歙縣、黝縣,屬會稽郡。南朝時設置新安郡,隋朝改歙州,治所在歙縣。
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平定方臘之亂後,將歙州改名為「徽州」,屬於江南東路。元升為「徽州路」。
明清為「徽州府」,治所仍在歙縣,下轄歙縣、黟縣、休甯、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康熙六年(1667年)將江南省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徽州府屬安徽。
1912年,民國廢府,各縣由省直轄,「徽州」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1934年,婺源縣劃歸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仍劃歸江西。
1949年設徽州專區,專署駐屯溪,轄屯溪市及歙縣、旌德、績溪、休甯、祁門、黟縣6縣。其後轄境屢有變動。1970年改稱徽州地區。
1987年11月27日,撤銷徽州地區,設立地級黃山市,原縣級黃山市改為黃山區,並設立黃山市徽州區,以歙縣、休寧縣各一部分為其行政區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州
❻ 徽州府在哪
徽州,溯源追本,這里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徽州府: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除婺源今屬江西省外,其餘今皆屬安徽省)行政版屬相對穩定。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已經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四縣(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縣)和黃山風景區,總面積約980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47萬。望採納,謝謝
❼ 徽州一府六縣分別是什麼
徽州,簡稱「徽」,歷史地理名稱,古稱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現歙縣徽城
❽ 徽派文化起源於哪裡今天哪幾個城市屬於徽派文化
他說箱子太重了,問我能不能幫忙。由於車門和站台之間是有縫隙的,他的行李箱沒辦法拖過去只能抬起來,但是太重了她抬不起來。然後我說我沒有什麼行李我可以幫忙,我只有一個背包。後面聊天才知道她們也是安徽人啊,才發現都是老鄉。在浙江可能由於經濟起步早一點,幾十年前都拆完了,很少有遺跡。現在是安徽為了在這方面宣傳包裝才有所謂的徽派建築。
❾ 徽州府的介紹
徽州府即徽州,簡稱「徽」,位於新安江上游,古稱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徽州府治歙縣,府城為今歙縣,轄境為今黃山市(除黃山區即原太平縣1)、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徽州府府治在今歙縣縣城徽城鎮。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已成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民國元年廢府留縣,原領六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8年5月13日在徽州府城歙縣設徽州專區,隨後遷往屯溪市(今黃山市屯溪區),1934年由於蔣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劃入江西,後因婺源民眾發起返徽運動及同鄉胡適等人奔走努力,迫於民意,1947年抗戰勝利後劃回徽州地區。但由於軍管問題,1949年婺源又被劃入江西省,延續至今。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被交換而劃入宣城。1987年,國務院批准徽州地區與縣級屯溪市成立地級黃山市。徽州的歷史地理繼1912年廢府留縣、1934年婺源隸贛後再次被人為地割斷了,給徽州一府六縣百姓、給熱愛徽州文化的人們留下了難以平復的傷痛和遺憾,這是行政區劃史上的一大敗筆。
❿ 徽州古道的徽州府邊境府際古道
古道名。徽杭古道 西起安徽省徽州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杭州臨安市馬嘯鄉,位於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側,北靠黃山,南依天目山,全長15千米,是古時聯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石階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據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歷史上徽商與浙商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其中昱嶺關至大光明頂擱船尖的山越密道,是古徽州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戰斗的古戰道,正在被引起關注。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點有:障山大峽谷、胡氏宗祠、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南第一關,昱嶺關,大光明頂擱船尖等。此道始辟於宋,歷代維修,逍遙岩上至今仍存宋寶柏年間的築路碑文。此段鑿通之前,績溪人赴杭州,須繞道歙縣。逍遙岩鑿通後,由此至杭州,比走歙縣路程縮短60公里,至今仍為逍遙山區進出通道。
江南第一關,關隘名,又名逍遙岩。位於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絕,南北夾峙,上多怪石,下臨深淵。1257年績溪縣人胡旦,隨山勢開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間曾重修。從關腳至隘口瞪道約1400餘階,部分絕壁嵌入2米長花崗岩石條,築成瞪道。關門由四根巨大石條橫架在天然石住上構成。東西兩媚分別鐫有徽杭鎖鑰和江南第一關字樣。關東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記古道小史碑文。關名為明朝抗倭名將浙江巡按監察御史徽州績溪人胡宗憲 所取。 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慶府城,位於徽安古道西側20餘公里。沿徽州至安慶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轉向正北,經溝汀、鷦鷯入貴池縣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順流直下,經高但、殷家匯轉。向東北行至貴池城。全程200公里。
人們在安徽池州石台縣珂田鄉境內仙寓山的深山密林中,發現了這條神秘的古道,僅存7.5公里長,北起石台縣珂田鄉新店村的山林中,南至櫸根山嶺腳下的園通庵遺址古徽道沿途每隔一段便有一座石亭橫跨古道,亭內建有石凳,兩側還有耳房,專供行人歇腳休息。.
櫸根嶺位於徽池古道上,海拔806 米,因舊時盛產紅櫸樹得名。今天我們仍可見繼保亭,古稀亭,玉泉亭,啟源亭,玉泉井,飲水槽等,其框架及碑刻保存較好。櫸根嶺段古徽道是兵家要地。唐朝末年,夏章在此「寇祁門」。清咸豐年間,曾國藩坐鎮祁門,指揮清軍攻打當時被太平軍佔領的安徽省府安慶,在櫸根嶺和太平軍交戰,此戰多次見於《曾國藩家書》,交戰激烈,事關局勢中大,成為曾國藩軍旅生涯中最為險惡的一段經歷。如果沒有櫸根關的險要形勢作為屏障,以太平軍的數量和戰鬥力,然能夠一舉攻入祁門,奪取曾國藩駐扎在祁門洪家大屋的兩江總督衙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俘獲中堂大人等湘軍統帥,那麼歷史的軌跡就要改變了。 因此,櫸根關為曾國藩贏得了寶貴時間,掙脫險境,最終為他得了八月安慶之役的大捷。安慶失守,天平天國都城天京西側門戶洞開,太平天國自此命運出現變化。 古道名,也稱徽饒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徽州婺源縣,進而向南可通江西省饒州府。古道最高點的分水嶺為浙嶺,是春秋時期吳國和楚國的邊界,立碑「吳楚分源「。自歙縣至屯溪,從屯溪起,向西南行,經黎陽、高梘、瑤溪、新村、霞阜、龍灣至五城;轉向南,經山斗、於金擔、官鋪街、黃土嶺、下但,出休寧縣界,前行通婺源縣。瑤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餘路段多為公路利用。古時,此道為婺源和徽州的聯系孔道,婺源茶葉由人力通過此道挑運至休寧龍灣,然後由水路或陸路運屯溪;由屯溪運去食鹽、布匹、糧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寧西南部的茶葉及其它土產,也大部分由此道運至屯溪交流。
現存徽饒驛道位於休寧縣樟前村和婺源縣浙嶺鄉境內,以樟前村履安橋為起點,浙嶺鄉嶺腳村為終點。古驛道不等同於一般的青石板路,有一定的寬度要求,以滿足當時官員的八抬大轎和馬匹安穩通過。古驛道上亭很多,觀音亭、熊志亭、萬善庵、五猖廟、同春亭、燕窩亭、松珍亭等,有的精細,有的簡陋,依山而建。一小石屋,面積數平米,內設石凳,為過往路人遊客遮風避雨,提供茶水。此段古驛道「七上八下十八折」,與松珍公路和浙嶺公路形成一個完好的旅遊線路圖。2014年5月11日,多位徽州學愛好者發現」吳楚分源「古石碑被盜,一塊被打碎另一塊被扔河中 。 古渡名。位於石台縣城2公里處,處鴻陵溪中游。俗名燈盞渡。古為徽省(徽州至安慶)、徽池(徽州至池州)兩通衙之渡口。北岸,渡口平展;南岸,岩石竣立,可望而不可攀,曰鷹科岩,昔有古柏10餘棵,現岩下已辟為公路。此渡仍存,為村民之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