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時期陳國首都
陳,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媯姓。舜後裔,建國君主陳胡公媯滿。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滅於楚國。公元前479年,楚滅陳。
B. 春秋時期陳國攻佔過哪些國家
鄭國、楚國、吳國。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現將陳國的歷史淵源做一簡單考證和介紹。
陳國乃原始部落的名稱,最早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鄖」。放鄖即陶唐氏帝堯,帝嚳是黃帝曾孫。陳部落是黃帝時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與黃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聯姻,是構成黃帝部族兩大支系之一。黃帝族起於姬水,即今陝甘之交的岐山一帶,陳部落的起源也當在附近。陳部落跟隨黃帝部落四處征戰,最後統一了黃河流域。陳部落也隨著黃帝族東遷於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後落腳於東夷族屬的太昊部落舊地宛丘(即今淮陽)。陳部落東遷後,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時期,陳部落一直在豫東一帶活動,也曾建立小的國家,分別臣屬於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滅商前夕,派大軍攻取商紂的兩個屬國——靡、陳。奪取陳地,切斷商朝同淮河流域嬴、偃姓諸國的援軍,為滅商創造有利條件。
C. 春秋時期陳國在現代什麼位置
陳國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
陳,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本媯(漢語拼音 guī 讀如「歸」)姓,媯姓出自姬姓,黃帝後代。
D. 歷史上陳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歷史上的陳國有兩個:
一個是春秋時期的陳國,京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
一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陳國,京都在建康(今南京),後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春秋時期的陳國是一個媯姓諸侯國,是帝舜後裔,為三恪和春秋十二諸侯之一。首任國君為擔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媯滿
孔子周遊列國時,也曾到陳國
南北朝時期的陳國一般指南朝陳,史稱南陳或南朝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為陳霸先於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區
E. 春秋時的陳軫簡介
陳軫(zhěn),戰國時期齊國人,縱橫家。秦國在一次戰爭中打敗了韓國,於濁澤俘虜了韓國的兩個將領。韓臣公仲向韓王獻計,用韓國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為議和條件,讓秦國向南出兵攻打楚國。楚國處在秦、韓軍隊聯合進攻的情況下。楚國謀臣陳軫向楚王獻緩兵之計,即告示全國,調兵遣將,揚言去救韓;並派遣使者,攜帶很重的禮品獻給韓國,阻止秦、韓合兵。韓王果然中計,聽信楚國救援韓國的假言,派人與秦國斷交。秦、韓大戰,楚國坐山觀虎鬥。韓國大敗。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
陳軫(前354年-前292年),戰國時期之齊國人士。是舜帝姚重華之脈裔子孫,是周朝周武王所賜封的十二個大諸侯國之一陳國第十五任國君厲公陳躍之子陳完的後代。《戰國策•秦韓戰於濁澤》記載:公元前317年,陳軫獻緩兵之計,幫助楚懷王巧退秦韓兩軍合圍,導致秦韓兩國爆發「岸門之戰」自相殘殺,而楚國則坐山觀虎鬥。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解除了楚國被兩面夾擊的態勢,被楚懷王封為潁巛侯,是為潁巛陳氏始祖。
春秋時期因陳國內亂,陳國國君厲公陳躍之子陳完避難逃於齊國後又改姓田,稱田完,號敬仲。田完十一世孫田和發動政變奪取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至秦滅六國田氏改姓王氏隱居,直至西漢中期改姓祖姓姚氏,西漢諫議上大夫翼州刺史姚平舉姚氏全族南遷荒野南蠻之地吳興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並定長子為姚姓其餘諸子分別姓媯、陳、王、虞、胡、陸、姫等姓,一則為了永續祖宗舜帝姚重華之血脈,二則為了分別承續夏、商、周時曾經用過的國號姓氏。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吳興姚氏是舜帝正統血脈,今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幾代了,吳興姚氏---中華姚氏求正堂德府世家德主人姚丹萍即是舜帝姚重華的正統嫡裔血脈140世嫡孫。姚氏和陳氏都是舜帝血脈。
F. 求教,春秋楚國的歷史資料!!!!!
熊繹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創業
史是艱苦卓絕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
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荊山,
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
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
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
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
啟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兩言「篳
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胸(蚧冒)等十餘
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
苦奮斗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
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
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
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
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公元前740年東周
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
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於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
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
楚國「結舊好於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爾
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可憐兮兮的,流
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撫南方
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
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
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
長的時間。楚國在秦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
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答應納貢,於是
與齊結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後,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
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公元前638年,宋、楚
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
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
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於晉,晉、楚兩國爆發城
濮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國
打敗了強大的楚軍,挫傷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
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
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而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
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
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
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
披靡。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吳,滅蔡,後來又滅
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並的
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
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
⋯ ⋯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
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
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
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國
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轉折。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
期,也是社會政治發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
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並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
最大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從局促於丹陽一隅的「蠻夷」之
邦,通過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國時代最大之
國,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
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
因。所謂「楚人」,非但羋姓一族。楚人的上層統治者,即屈
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西北方的夏人後裔,
本為游牧民族,沿漢水南下,至周已定居於丹陽一帶。江、
漢之間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與土著民族。
按照姜亮夫先生所說:「此土著之民族,自歷史發展論之,當
即<堯典》『竄三苗於三危』之苗民。此時其主要部分,當已
隨時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則當為屈子所謂之『南人』、
『南夷』,為三苗沿途遺在沅湘辰漵間者。」」 從周代的情況
來看,江漢沅湘一帶的土著居民相當復雜,除了三苗及其遺
民之外,「還有越、濮、巴三族。他們是從不同的地方遷徙到
這里來的」。先民的遷徙是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
出現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前,遷徙是不可避免的。狩獵、采
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種式的原始農業,都要求在不斷的遷徙
中尋求較好的生產和生活場所。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謀
發展,更是要求遷徙的原因。同族之間的「不相能」,近親族
之間的矛盾斗爭以及不同部族之間的戰爭,都會引起大規
模的遷徙。 從土著居民的構成來說,可能還不僅是苗、
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蠻」,即南中國的諸多部族和民
族。他們在羋氏之族的統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稱為「荊
蠻」的強大的楚民族,並建立了日益強大的楚國。楚武王前
後,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楚國就完成了對江漢地區許多
姬姓小國的兼並和佔領,造成「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的
局面。後來終於統一了長江流域,吞並了吳越,並以咄咄逼
人之勢,不斷問鼎中原.不斷兼並中原各國。在兼並戰爭不
斷取勝的過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斷地在更大的范
圍內得以實現。
楚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具有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即使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也視為光榮和自豪。屈原<國殤》
對此作了淋漓盡致的歌頌:「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
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與剛強英武的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
的胸懷。楚國吞並了如此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11
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雲先生在
<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
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
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
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
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
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
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
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
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
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
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
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G. 南北朝 陳國歷史
南朝陳是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朝,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註定是短命的。
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
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北朝趁虛而入占據大片土地,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583年,陳宣帝卒。
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晉王楊廣滅陳,結束了中國西晉以來(317年——589年)的分裂局面。
(7)春秋陳國歷史哪裡記載擴展閱讀:
南朝陳疆域人口:
南朝自南朝梁侯景之亂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
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569年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
在東晉南朝五個朝代中,陳的人口最少,《隋志·總序》稱陳僅有「戶六十萬」。《通典·歷代盛衰戶口》也稱:「戶六十萬。」
可見杜佑認為陳有戶六十萬是在宣帝時。至陳後主亡國時(589),僅剩「戶五十萬,口二百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朝陳
H. 陳國的歷史淵源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現將陳國的歷史淵源做一簡單考證和介紹。
陳國乃原始部落的名稱,最早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鄖」。放鄖即陶唐氏帝堯,帝嚳是黃帝曾孫。陳部落是黃帝時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與黃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聯姻,是構成黃帝部族兩大支系之一。黃帝族起於姬水,即今陝甘之交的岐山一帶,陳部落的起源也當在附近。陳部落跟隨黃帝部落四處征戰,最後統一了黃河流域。陳部落也隨著黃帝族東遷於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後落腳於東夷族屬的太昊部落舊地宛丘(即今淮陽)。陳部落東遷後,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時期,陳部落一直在豫東一帶活動,也曾建立小的國家,分別臣屬於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滅商前夕,派大軍攻取商紂的兩個屬國——靡、陳。奪取陳地,切斷商朝同淮河流域嬴、偃姓諸國的援軍,為滅商創造有利條件。 媯姓陳國的建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商湯封虞遂於陳,如《世本》宋忠註:「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一種說是虞思之後遏父之子滿,《史記》、《左傳》均主此說。但據周武王滅商前曾在陳集會,這陳當系商湯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後一虞遂於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則封於遂國,在今山東寧陽縣西北,後為齊所滅。另一支裔則封於陳,因親商,被周武王所滅。而虞遂的一支裔孫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國,擔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時著名的制陶專家,他的子孫也繼承這種技術,擅長於制陶,正因遏父給周國立下了大功,周武王便將長女大姬嫁給遏父之子滿。《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媯滿即陳胡公是陳國的首位國君。
正因陳胡公封於陳,與原來的陳部落關系密切,故也自認為是黃帝之後。今陳胡公墓在淮陽縣柳湖旁,城壕水注嚙其址,見有鐵錮之,俗稱鐵墓。陳本侯爵,稱公乃春秋通例。 陳桓公去世後,政局不穩,親鄭的公子陳佗趁國人暴動的機會,在鄭國的扶持下自立為君,他在位僅8個月就蔡人所殺。桓公的兒子躍再被鄭蔡兩國立為國君,為陳厲公,卒後君位由弟弟林接任。林就是陳庄公,庄公在位七年而卒,由幼弟杵臼繼位,是為宣公,陳國的局勢在這時才趨於平穩。
陳宣公時,齊國的齊桓公已經稱霸,陳國多次參加齊桓公主持的諸侯會盟。陳與齊、魯強國關系和諧。後來,宣公殺太子禦寇而改立寵姬之子款,導致國內混亂。厲公的兒子公子完與太子禦寇交好,為避禍而出奔到齊國,齊桓公對他禮遇有加,想任其為卿,但被拒絕,於是改任為工正。
齊桓公之後,楚國加快北上爭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陳國,陳被迫依從強楚。後曾跟隨楚國圍宋,攻晉。城濮之戰後,晉國興盛,楚國受挫,陳國又依附於晉。陳國夾在晉、楚之間艱難的生存,時常遭受侵犯。而因地理位置更靠近楚國,陳親楚的傾向較為明顯。
陳靈公在位期間,和大夫孔寧、儀行父都與夏姬通姦,後遭致夏姬之子夏征舒的刺殺,陳國再次出現內亂。楚莊王借機伐陳,殺夏征舒,並想將陳置以為縣,但被申叔時勸阻。於是迎立流亡在晉國的陳靈公的太子午,這就是陳成公。成公的即位,鄭、晉兩國了也都有所助力。
陳成公三十年(公元前568年),陳國背楚盟約。楚共王便於第二年攻打陳國,後因成公去世,而回師。再於哀公三年(公元前566年)興兵圍陳。哀公晚年寵愛寵妾所生的公子留,並將他交給弟弟司徒招照顧。後來司徒招乘哀公生病,殺太子偃師,哀公獲悉後自縊身亡,司徒招便立公子留為君,陳國再次發生內亂。楚靈王借機令弟弟公子棄疾攻陳,陳君留逃往鄭國。陳又亡於楚國之手,其地被置為縣,穿封戌為縣公。
陳國歷經三次內亂和亡國之禍,國勢日趨衰敗。前529年,公子棄疾發動政變推翻楚靈王自立,是為楚平王。平王初立,為籠絡人心,和緩和被靈王破壞的諸侯國間的關系,便使陳復國,立故太子偃師的兒子吳為陳侯,是為惠公。惠公距陳亡之時已有五年的空白,為了填補空位期,便以哀公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533年)為惠公元年。
陳懷公元年(公元前505年),懷公正式即位。此時的吳國已經強大,在此前的一年,曾攻破楚都郢,楚幾乎亡國。吳召懷公入吳,懷公有意借機滅吳,但被國人反對,只好稱病未去。四年之後,吳王闔閭又召他入吳,懷公在壓力之下只得赴吳,結果被扣留,最終客死吳國。其子越被國人立為湣公。 《左傳·庄公二十二年》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陳厲公媯躍的兒子公子完年少的時候,周朝的太史拿著《周易》見厲公,厲公要他給兒子占卜,得到「《觀》之《否》」。太史解釋說這孩子將要代陳享有國家,但不在本國。也不是他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孫那一輩。而被他的子孫取代的那個國家,將會是一個姜姓國。然而事物不可能兩全其美,要等到陳國衰亡後,他的子孫才會昌盛。
公子完和陳宣公的太子禦寇交好。宣公殺太子後,公子完逃往齊國,並受到齊桓公的賞識,任工正一職。等到齊景公時,公子完(陳敬仲)的後代陳無宇(陳桓子)以大斗出、小斗收等手段極力拉攏平民和失勢的公族,使得民心所向。齊國重臣晏嬰便認為陳的先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和先君胡公、大姬已經來到齊國,接受祭祀了。齊國將要成為陳氏的了。
在陳無宇之孫陳恆(陳成子)之時,「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並將大量領地劃為自己的封邑,使得封地面積已超過國君的地盤。而在公子完第十世孫陳和(田齊太公)之時,將齊康公流放於海上,公室只剩一座城邑。終於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列陳和為諸侯,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I. 古代陳國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現將陳國的歷史淵源做一簡單考證和介紹(這個陳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
(公元557—589年)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中國歷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南朝陳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陳(557年~ 589年)帝王世系表 共出過5個皇帝(這個陳國是南北朝時代的)
不知道要的是哪個???
J. 春秋的歷史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於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燕國、楚國、宋國、鄭國、衛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 秦國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馬之功,「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作為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人善戰,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 齊國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已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晉國 晉國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與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楚國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於河南商丘一帶。 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宋國後來逐漸發展強大,宋襄公曾經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歷史記載宋襄公在軍事作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 以後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公元前546年,宋國令尹向戎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發起和平大會,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保證了十餘年的和平時期。
戰國時期,宋國終被齊國所滅。 鄭國 鄭國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甚至,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於鄭國。庄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後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佔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哀公之後的幽公時期,韓武子攻佔鄭國,殺害了幽公。後來幽公之弟繻公復國,多次與三晉發生戰爭。繻公之後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佔鄭國,鄭國滅亡,國土並入韓國。立國432年,歷21君。 吳國 吳國,也叫勾吳、工吳或攻吾。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
周太王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采葯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
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為其子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礎。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後,但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並令伍子胥自殺,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吳地盡屬越國。 越國 古國名,姒姓。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禹封泰山,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封地在古雷澤,即今山東菏澤一帶,再後來卻逐次南移,在周朝諸侯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今浙江紹興一帶。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常與吳國對抗,公元前494年,敗於夫差,向吳臣服。但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重新崛起,於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後北上爭雄,橫行江淮,號稱霸王。戰國時,勢力衰弱,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 其他諸侯國 鄫國、呂國、虞國、州國(姜姓)、州國(偃姓)、州來國、萊國、蕭國、舒國、譚國、鄖國、芮國、沈國、庸國、權國、謝國;
巴國、蜀國、息國、郤國、祝國、鄣國、聶國、鞏國、葉國、項國、江國、葛國、戴國、宿國;
炎國、鄅國、畢國、申國、鄧國、唐國、劉國、黃國、厲國(後改為隨國)、淳於國、鍾離國、鍾吾國;
鄀國、肥國、鼓國、鄟國、蓐國、耿國、蘇國、冀國、諸國、共國、井國、縉國、楊國、毛國;
邘國、皖國、邿國、郜國、弦國、郕國、梁國、向國、凡國、谷國、賴國、牟國、柏國、焦國;
羅國、蓼國、絞國、茅國、巢國、雍國、頓國、黎國、費國、郇國、胙國、夔國、鄶國、應國;
鄾國、任國、邳國、胡國、代國、彭國、苴國、魚國、軫國、扈國、荀國、桐國、極國、賈國;
祭國、道國、微國、豐國、六國、瑕國、觀國、岐國、箕國、莘國、鄚國、逼陽國、小邾國、祝其國;
倪國、濫國、遂國、盧國、須句國、顓臾國、大庭國、根牟國、甲父國、翨陽國、有窮國。 齊桓公 齊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齊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楚莊王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庄。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
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子姓,名茲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當中原諸侯爭霸戰爭塵埃落定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迫使越王勾踐向他稱臣。繼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夫差在中原會盟諸侯而內部空虛的時機,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了最後一個霸主。
吳國,是姬姓諸侯國,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473年,歷700餘年,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越國,勾踐卧薪嘗膽是為美談。而二者,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邾國是子爵國,也史稱邾子國,東周時期著名方國之一,古城在今鄒城市東南12.5公里,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邾國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孫俠始封曹稱曹俠,是曹姓國,晏安的十二世孫是夷父顏。夷父名克,字顏,另字伯顏,謚號邾武公,史稱邾子夷父或邾顏公。當時齊國推行霸業,夷父顏響應隨從,去各國奔走聯絡,曾夜宿滕國和薛國。邾原屬魯國的附庸,魯國非常憤恨夷父顏的行為,被視為叛逆,借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
魯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國,公元前678年,周王誅殺夷父顏,《左傳》庄公十六年載有「邾子克卒」,時為周僖王四年。夷父顏被誅後,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叔術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賢明有德的人,族人稱他為群公子。叔術代位十多年後,夷父顏的冤誅才得以昭雪,謚號邾武公。
這時,代國君叔術又把國君位子,讓給了他的侄子、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繼位後史稱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國在位最長的一代國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今鄒城嶧山之南另立新都(見《左傳》)。約在公元前643年前後,叔術來濫立國,濫在今滕州市東南30公里羊庄鎮土城村。至此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的後代們經過長期征戰的洗禮,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晉國國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魏、韓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