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中歷史禮樂制度在哪裡

高中歷史禮樂制度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03 19:03:09

① 禮樂制度最早出現在哪個地方

周朝的禮樂制度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於《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贊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承。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它所培養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從民間選拔的優秀青年。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② 禮樂制度是什麼朝代的

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於《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贊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它所培養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從民間選拔的優秀青年。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禮樂制度盛行於中國的商周時期,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范,也是奴隸主階級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禮記。曲禮》雲:「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雲:「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舉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喪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動時,均使用禮樂器。禮樂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權位的標志物。正如《左傳·成公二年》所雲:「器以藏禮,禮以行義。」又雲:「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喪葬禮是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死者入葬時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級而有所不同。古代墓葬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隨葬品和有關遺跡,因而為研究古代的禮樂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有學者提出禮樂制度形成於龍山時代的新見解。

③ 禮樂制度的概念、內容及歷史意義。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

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禮樂制度盛行於中國的商周時期,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范,也是奴隸主階級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採取「節樂」措施。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

(3)高中歷史禮樂制度在哪裡擴展閱讀:

實質:

春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系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

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

到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

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於庭」,孔丘斥責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認為這種事不該出於「三家之堂」。

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於泰山,這時季孫氏「旅於泰山」,孔丘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

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所說「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後來統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

④ 高中歷史~孔子克己復禮中的[禮],是指儒家經典周禮,還是禮樂制度

禮是指遵從周朝的禮樂制度,也就是上下等級制度。你可以從孔子的階級屬性去理解,因為他是奴隸主階級的代表,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背景下,他當然希望恢復和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用的工具就是禮樂制度。
這一單元的線索挺清晰的,就是講了儒學的發展演變,1、春秋:儒學創立,代表人物孔子;2、發展:戰國,孟子、荀子;3、漢代:儒學成為統治思想;4、宋明:發展為理學;5、明清:遭到批判。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貫穿始終的是一個「仁」字,也就是統治者要對老百姓好,我們所說的民本思想,這是它積極的一面;但是它也維護上下等級的關系,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後世對它進行批判。
在做人上,它主張積極入世,「君子自強不息」,鼓勵人生,但是孔子也倡導「中庸之道」,對國人也產生消極一面。總之,儒學博大精深。
作為常考考點,像是漢代大一統、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區別,特別是明清思想批判,尤其高三明清承古萌新的階段特徵中,思想上的批判思想是作為萌新的一面的。
希望能幫到你,祝你取得好成績!

⑤ 請詳細解釋一下禮樂制度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據說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開始頒行的。禮樂制度影響及於其後幾千年一直到清代結束,每個時代的具體內容並不相同,但理論上都以周為 法式卻是一律的。如果說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話,那麼周代人尊事的則是禮,對於鬼神,卻是雖敬但卻「遠之」的。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因為禮樂完全是局限於社會上層的活動,所以,為了了解周的禮樂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社會上層的結構。從歷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諸侯的現象,因為領土大了,分封便於統治。但商代沒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應該說是取法於商的,但周人的 分封,絕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國各地去成為當地的統治者。例如周初封到商的故地建立衛國的就是周公的弟弟叔康,西周末年被封建立鄭國的則是周宣王的庶弟友。因此周代的分封諸侯,是把「宗法」與「封建(封侯建國)」結合起來的做法,由 此便形成了圍繞姬姓宗族的層層「大、小宗」的嚴密等級關系。諸侯對於周天子,是小宗跟大宗的關系;諸侯又分其領土給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於諸侯,是另一層的小宗跟大宗的關系;卿大夫再把領土分給末等貴族士,這些士對於卿大夫,又形成一層小宗對大宗的關系。

禮樂制度,正是對於這個嚴密的宗法等級網的強調和固定。某一等級的人,才能享用這一等級的禮樂。就樂而言,等級的內容包含有對樂舞名目,樂器品種和數量,樂工人數等等的絕對限定,超出規格就是嚴重違法。在各等級貴族自己以及他們之間的活動中基本採用所 規定的雅樂,也就是岐周音樂,無疑能在一定時期內起到加強宗族觀點,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6. 西周時,禮樂制度還能正常地維持,這從出土西周編鍾的規范也不難看出。西周編鍾繼承於商編鍾,但由商編鍾的正著植置而改為倒著懸吊。(按商以前鍾的演奏實際,鍾口朝上為正。)鍾體增大以後,這樣安置無疑穩妥得多,鍾體也就可以加長了(所以西周以後,鍾體比 商鍾要長)。但周初的編鍾仍如商編鍾,是三枚一組,音階則與商編鍾的多樣形式不同,一律是:羽(la)宮(do)角(mi)徵(sol)。即使後來編鍾增加到八枚一組,其音階仍如上述,與古書《周禮》所表述的典型雅樂的音階形式也相同,可見這一長時期的鍾 全都是演奏周雅樂用的。

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鍾、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只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單單用鼓。鍾和磬以其宏 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織成肅穆庄麗的音響,加上鼓的配合,確實能造成天子、諸侯「至尊至高」、「威嚴」無比的功效。這一類樂器得以長足發展,應當承認是貴族社會所作的准確選擇。

以上古的諸多文獻材料作出的綜合分析告訴我們,西周所用雅樂,其歌唱部分均屬於《詩經》中的《周頌》和《大雅》《小雅》,而這些,全都是岐周樂歌。至於《國風》,只有時代稍早的二《周南》《召南》,可以用於等級較低的「禮」,而且也只是較晚時代才出現 的現象,因為二《南》基本上是西周晚期作品。

西周長達三百年,事實上過不了這么長時間,雅樂的岐周音樂的本來意思就慢慢給遺忘了。何況岐周是全國政治中心,「雅」順 理成章轉而產生了「正」的意思。「雅言」的意思已等同於「標准語」(當時的「普通話」),「雅樂」的意思則等同於「正規音樂」、「禮儀用樂」。周雅樂用岐周音樂喚起並統一人們宗族觀念的作用已無從發揮,因為 按禮樂制度規定不能變動的音樂,隨著時間的遠逝,即使是貴族也已越來越對之感到隔膜,逐漸把它們看成只是「古樂」而已;西周雅樂的政治作用將與其無味的「古樂」一起萎縮、僵死,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

⑥ 歷史上的禮樂制度都有哪些

中國的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就是等級制度。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作為統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確在誕生時為統治階級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隨著歷史的發展,禮樂制度並不能如統治階級所願成為長久有效的治理手段並且一直延續下去,但它卻控制了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音樂格局。
起源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於《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贊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它所培養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從民間選拔的優秀青年。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禮樂制度盛行於中國的商周時期,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范,也是奴隸主階級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禮記。曲禮》雲:「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雲:「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舉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喪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動時,均使用禮樂器。禮樂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權位的標志物。正如《左傳•成公二年》所雲:「器以藏禮,禮以行義。」又雲:「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喪葬禮是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死者入葬時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級而有所不同。古代墓葬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隨葬品和有關遺跡,因而為研究古代的禮樂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有學者提出禮樂制度形成於龍山時代的新見解。
目的
禮樂制度是周代建國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為鞏固等級制社會,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採取「節樂」措施。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音樂。
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如祀天神,「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周禮.春宮》)兩君相見,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他國使臣則用小雅《鹿鳴》、《四杜》、《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
關於樂隊和歌舞隊的編制,也有嚴格規定。樂隊的規定是:「王宮縣」,即排列成東西南北四面;「諸侯軒縣」,排列三面;「大夫判縣」,排列兩面;「士特縣」,只排列一面。歌舞隊的規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稱為「八佾」;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稱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稱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稱為「二佾」;(《周禮.春宮》及注);等等。
總之,所有這些關於禮樂的規定,都是為了加強人們的等級觀念,最後達到鞏固其統治的政治目的。要順利地推行禮樂制度,必須加強有關禮樂方面的教育,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設置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機構——春宮。
職位分配
春宮中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樂官,樂工1400多人,分別負責音樂教育、傳授樂藝、表演和其他音樂事務。他們大多數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音樂家,有明細分工,各司其職。《周禮.春宮》中明確記載了最高樂宮大司樂的職務要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晉」。教學科目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大舞)和小舞四種。由於結合禮教,內容都含有倫理道德觀念。在春宮中還有小師、磬師、鍾師、笙師、鎛師等傳授器樂技藝。周代如此重視音樂教育,無疑會對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而各種相關的措施也推動和保證了音樂的發展,從而使周代宮廷音樂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分強調其配合禮教的作用,也給於音樂以很大的束縛,而不能很好發揮其藝術特徵,以至到春秋後期,隨著新思潮的興起和民間樂的發展這種典禮音樂便日益衰頹不振了。
樂與禮的關系
樂與禮的關系其一: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關於音樂的產生有四種說法:
1音樂產生於同自然界的斗爭
2音樂產生於同自然界的模仿(《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戰國•呂不韋著]中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3音樂是原始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篇》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實始為南音)
4音樂產生於勞動生活中(《吳越春秋》中有首想傳為黃帝時期所作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關於樂與禮的關系,從「音樂產生於同自然界的斗爭」這里入手。
由於古代勞動生產力的低下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不夠,人們在面對自然界擺出的種種困難上無力做出科學的斗爭,他們只能用巫術來禱告上天。《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中記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陰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因此中國音樂在誕生的時候就與巫蠱神幻並為一談,並且對人們的影響極大,以致後來《禮記•樂記》[戰國•公孫尼子著]中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音象徵五行,五行乃物質基礎萬物之宗,「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萬物應當各司其職,缺一不可,否則「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既然音樂能關繫到國家的存亡,那麼就要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提倡禮樂治國,用禮來區分等級,用樂來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君臣和敬、長幼和順、父子兄弟和親的整個社會完全諧和的目的。「禮」並非專門為鞏固統治而誕生,它只是在特定時期被統治階級拿來利用而已。由此,與「禮」息息相關的「樂」也成為統治者運籌帷幄的棋子,被拿來控制與利用。同時,「樂」在歷史跨入階級社會、私有制產生以後被打上了階級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統治者的私有物。 樂與禮的關系其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船山指出:「知聲而不知音,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由此可見「聲」與「樂」的區別。「靡靡之音」不等同於「靡靡之樂」,有「亂世之音」而無「亂世之樂」。如果禮是「別異」,「樂」就是一種「和同」的力量,同時它又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所以,當「音」能夠成為這種精神上的力量和愉悅時,它才把自身轉化為「樂」。「樂者,通倫理者也」,因此王船山認為,懂得了禮的人未必懂得樂,但懂得了樂的人同時也懂得禮。
禮樂的繼承發展
禮樂制度誕生於西周一直延續到清末共幾千年,每個時期的具體內容並不相同,但理論上都是以西周為標榜並且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
「如果說周公是『禮樂』的主要制定者,那麼孔子就是『禮樂』的堅決維護者。[李澤厚《華夏美學•第一章禮樂傳統•二「樂從和」:情感與形式》]」孔子的儒家思想講究仁愛、倫理、修己、道義、理性、中和、學習、重教育,這些都與「禮」息息相關。孔子極重視禮教,認為人應當嚴格遵守禮數,統治者若「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被統治者「不學禮,以無立」。他用仁愛倫理的態度來看待音樂,評價六代樂舞中的《大武》為「盡美矣,未盡善矣」,對其中充斥的暴力內容給予否定。只有盡善的音樂才能挖掘出盡美,而盡善則要靠禮來修養。孔子的「重教育」將其禮樂思想教授於人然後保留延續下來。
禮劃分了階層,使中國古代音樂有了「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之分。宮廷音樂的素材基本上都來自民間,由宮廷御用文人樂工修改編訂而成。為宮廷收集音樂素材也是體察民情的一種有效手段,西漢時期成立的「樂府」其職能之一就是收集民間音樂,統治者可從民間歌曲中看出自己的政績到底如何,由此可知己知彼達到更好的統治效果,與此同時也收錄了散落在民間的音樂並在一定程度上將它們流傳後世。我個人認為這種「采風」制度類似於西方音樂史中的格里高利聖詠,統治者收集民間歌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外交的鼎盛時期,唐代音樂吸收外來因素,種類空前的豐富。這時,屬於統治者的雅樂便在豐富多彩的燕樂光環下黯然失色。況且雅樂是歌頌帝王的「雅正之樂」,注重形式並不注重旋律美感,連統治者自己都認為「雅樂不美」。即使唐朝歷代帝王極喜愛推崇燕樂,但他們也沒有對「禮樂」掉以輕心。唐明皇李隆基六歲時曾在祖母武則天面前表演樂舞《長命女》,可見從西周傳承下來的教授貴族子弟音樂來讓其明白禮樂治國重要性的制度仍在繼續,「禮」之於「樂」仍舊嚴格。唐代「大樂署」是專門掌管雅樂與燕樂的機構,它有嚴格的管理與考核制度,篩選最好的樂師為宮廷服務不僅是因為唐代帝王都相當重視音樂,更重要的是為了通過高超精湛的表演來顯現唐代的國富民強。
出現於宋代的「大宴儀」是皇帝在重要節日祭祀、宴請、冊封的禮樂制度,延續至清。「大觀三年,議禮局上集英殿春秋大宴儀:其日,預宴文武百僚詣殿庭,東西相向立。皇帝出御需雲殿,閣門、內侍、管軍等起居……集英殿飲福大宴儀。初,大禮畢,皇帝逐頓飲福,余酒封進入內。宴日降出,酒既三行,泛賜預坐臣僚飲福酒各一盞,群臣飲訖……[元•脫脫等著《宋史•志第六十六•禮十六》]」
由於歷史文化原因,金、元統治者未能在禮樂制度上取得強有力的控制,造成封建社會中意識形態禁錮方面的某種鬆懈。這使得作為通俗文藝形式的戲曲在民間的發展中能夠游刃有餘,蓬勃興旺。
之後的明清時期禮樂制度類似宋代「大宴儀」。明制大宴儀中「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志第二十九•禮七》]」「大宴儀上尊號徽號儀尊封太妃太嬪儀附冊立中宮儀冊紀嬪儀附主冊皇冊皇太子儀太子千秋節附冊諸王儀冊公主附知。[柯劭忞等著《清史稿•志六十三•禮七]」
從宋明時期開始,宮廷音樂一再衰敗,民間音樂卻如雨後春筍般繁榮發展。封建統治制度畢竟是落後不得人心的,掌控在統治者個人手中的禮樂制度註定要走向滅亡。但不能否認禮樂制度影響了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及音樂格局,它作為統治階級利用音樂來左右政治的利器控制中國近兩千年,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⑦ 哪位歷史大神教教我,什麼叫禮樂制度如何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我不太懂。

天子的禮儀,諸候不能用,諸候用的,常人不能用,一切都按照規矩來,如果有人破壞了,不加制止,後面的人就會仿,導致整個社會出現不講誠信,不講禮的嚴重後果。

⑧ 高一歷史必修一:分封制的目的、含義、內容、作用,宗法制的目的、含義、內容、作用,禮樂制的含義、作用

分封制目的

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

分封制的含義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

分封制的內容

分封的內容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後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

分封制的作用

1、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布全國的交通網路,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2、通過分封,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

3、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後期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

宗法制的目的

1、解決貴族內部的矛盾(繼承權力、土地和財產問題);

2、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保證王權的穩定;

3、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系。

宗法制的含義

宗法制是以血緣宗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利、維護貴族統治的制度。

宗法制的內容

以嫡長子繼承製度為核心。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利的主要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尊貴,故嫡長子也被稱為宗子。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成為大宗。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宗法制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西周政治建制原則和指導思想。(宗法觀念)成為規范社會,整齊生活習俗的指導思想。

禮樂制的含義

禮樂制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

禮樂制的作用

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

(8)高中歷史禮樂制度在哪裡擴展閱讀

周朝禮樂制度嚴格鍾為統治階層獨享 。中國古代的樂器浩如煙海,周朝時有記載的就有80多種,僅《詩經》中提到的樂器就有29種之多,周朝以製作樂器的材料的不同而進行分類,按照這種方法樂器被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亦稱八音。

網路-禮樂制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禮樂制度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