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面的遼,宋,西夏,契丹分別是現在哪些地方。
1、遼朝(907年—1125年)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2、宋宋朝(960年—1279年)領土范圍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
3、西夏(1038年—1227年)疆域范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
4、契丹族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
(1)歷史上有契丹嗎在哪裡擴展閱讀: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遼太祖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與渤海國。938年遼太宗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佔有中原。1005年遼聖宗與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後確定了與宋的邊界。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王朝,黨項族原本定居四川松潘高原一帶。唐高宗時期受吐蕃壓迫,最後在唐廷協助下遷移到河套陜北一帶,分為平夏部與東山部,至此建立西夏的龍興之地。
對於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復雜的狀態。
❷ 契丹是哪裡
契丹族在歷史上是不容忽視的。在唐末的時候,契丹族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並且稱帝,國號契丹。後改名為大名鼎鼎的遼國。
公元1125年,遼朝滅亡。遼滅後,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麗等少數民族,其餘則進入河北和山西,本民族的特點漸漸褪盡。契丹作為一個完整的民族在元代已不復存在。
雖然這是小說,但是,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和宋國是實力匹敵的兩個國家。作為遼國的統治者契丹族也是不容小覷的。
❸ 契丹歷史
契丹歷史的書很多。
關於契丹的主要史料是:《遼史》與《契丹國志》。前者有中華書局本,後者有上海古籍本。
關於遼史的最重要的新的斷代史專著是:《遼金西夏史》(上海人民)、《遼史》(李錫厚著,人民出版社)。比較早的著作有遼史泰斗陳述先生的《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會經濟史稿》、楊樹森的《遼史簡編》與舒焚的《遼史稿》。
❹ 歷史上把中國稱為契丹是在元朝,契丹人到底去了哪裡
中國沒有被稱為契丹,China原意是指當時瓷器的產地昌南。契丹人應該算是融合到其他民族裡面了,畢竟當時蒙古和南宋合力滅掉遼國之後契丹人沒有能力再保持自身族群獨立。
❺ 契丹人是現在中國哪個地方的人他們的起源是哪個省屬於哪個民族
現在的達斡爾族是契丹族後裔,另外居住在雲南的「本人」也有契丹人的血統。
契丹族起源於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的西拉木倫河流域。
早期分契丹八部, 後來形成部落聯盟,先後依附於突厥、回紇。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稱帝,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遼國後來被金朝所滅,之後耶律大石又建西遼,一度成為中亞強國。西遼最終在1218年被蒙古所滅。
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逐漸融入了其他各民族,還有少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本人,生活在雲南省保山地區,有10餘萬人,,為阿、莽、蔣姓,現在分屬10多個民族。
(5)歷史上有契丹嗎在哪裡擴展閱讀:
服飾:契丹與周邊各族各國的交往甚為密切,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與漢文化的交融最為深入。以服飾為例,契丹人傳統的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
發型: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環,並同烏桓、鮮卑人一樣,也有髡發的習慣。其發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顱頂發,顱四周發下垂並向後披;有的在顱兩側留兩綹長發,自然或結辮下垂;有的留雙鬢上兩綹,自然或結辮下垂,或使其從耳環中穿過再下垂,即沈括所說的,「其人剪發,妥其兩髦」。 遼墓壁畫提供了髡發的形象資料,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豪欠營出土女屍又提供了不見於文獻記載的契丹女性髡發樣式。
❻ 五十六個民族沒有契丹一族,歷史上的契丹族哪裡去了
提到契丹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的歷史:契丹族是從一個草原小型部落發展起來的,經過多年的戰場廝殺和磨練,由耶律阿保機在五代末年統一各部落,才形成契丹族。耶律阿保機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眼光,趁中原的戰亂統一了北方,打下了建立遼朝的資本。後來經過遼太宗的侵略和征服,在蕭太後的時期達到全盛,疆域最為廣闊。蕭太後死後,遼國政權逐漸衰落,由於北方女真迅速崛起,在完顏阿骨打侵佔了遼朝的疆域之後,天祚帝出逃。1125年,遼國滅亡。1218年,西遼被蒙古大軍消滅,遼國正式滅亡。
至於契丹族去哪裡了,史學家認為:一是民族融合之後忘記了自己的種族,二是契丹人西遷被完全伊斯蘭,三是契丹族人隨著蒙古女真的爭斗被迫出征,結果損失殆盡。不過據史學界對上古基因的反復驗證一致認為居住在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
❼ 歷史上匈奴,契丹等等現在是什麼地方
歷史上匈奴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寧夏自治區、蒙古國、新疆自治區等地區。大部分融入漢族,以劉性最多,分布於中國北方。其餘向西方發展。
歷史上契丹是現在居住在今蒙古國及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其他如:吐蕃,是現在藏族的祖先,一直占據青藏高原。回紇,原在蒙古草原,後被突厥驅除至現在的新疆,為我國維吾爾人祖先。
(7)歷史上有契丹嗎在哪裡擴展閱讀:
1、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范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
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2、契丹族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對於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
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復雜的狀態。
❽ 歷史上的契丹是現在的哪裡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❾ 古代歷朝歷代的契丹,西涼,大理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哪裡
1.契丹
①契丹興起時,契丹國疆域包括現在中國東北大部、蒙古東部部分區域。
②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疆域包含今天的中國東北全境、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以及蒙古國全部、俄羅斯遠東部分區域。
③西遼疆域主要包括今天中國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
2.西涼
西涼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的是漢代的涼州,正式名稱是「涼州刺史部」,是漢代十三刺史部 之一,因為地處西部,所以習慣上被稱為「西涼」。范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甘肅省作為行政區前身,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三國時期馬超就自稱「西涼馬超」,就是源自這里。
還有一個意思是西涼國。五胡十六國時期,涼州一帶(河西走廊)曾先後產生過五個號稱為「涼」的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於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歷三主,共二十二年。後來的唐朝皇室就自稱是西涼國主後代。疆域包括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
3.大理
大理國(937年-1253年)是中國歷史上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遼朝(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
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復用「遼」、「契丹」為國號。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 。
關於契丹首次改國號為「遼」的時間,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種說法 。關於遼改國號的次數,一般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見解,即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聖宗時復號契丹,至遼道宗時復改國號為遼。
從眾多遼代墓誌中在契丹或遼的國號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樣來看,到遼道宗時,已經儼然以中國自居了。
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遼曾九改九復國號,也就是說,遼曾改國號達18次之多。
「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有學者研究「遼」與契丹語「遼」的內涵,強調遼「雙國號制」的意義。也有學者主張主張契丹是改「晉」為「大遼」,而非改「契丹」為「大遼」。
❿ 歷史上出現的契丹和蒙古,他們的歷史有多麼簡單
01 契丹的自豪:中國的代名詞
回鶻滅亡後,轄戛斯等部落曾短暫稱霸了草原,但很快,興起於中原東北方向的契丹人攫取了草原的霸權。
而隨著清帝國對蒙古草原和中原建立的穩固的統治之後,200多年來草原帝國和中原帝國的對抗,也隨之徹底結束了。
蒙古:活躍於12-17世紀,13-17世紀都是蒙古草原上的霸主,13世紀是整個歐亞大陸的征服者,14世紀退回草原,一部分融合於被征服的各地文明中,留守草原的成為現在的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