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奉新歷史多久

奉新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2 15:34:44

Ⅰ 江西安義縣有多久的歷史

建置沿革
安義縣風景
安義縣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屬揚州之域(按《禹貢》九州之說,屬揚州之域)。 春秋戰國,境地與武寧、修水、銅鼓、永修、奉新合稱為艾,迭屬吳、越、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屬秦。至秦統一,分中國為三十六郡,境地屬九江郡。 西漢,屬豫章郡。豫章郡領十八縣、安義、永修、奉新、靖安、武寧為豫章郡海昏縣屬地。 東漢,改海昏縣為海昏侯國,仍屬豫章郡。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海昏置建昌縣。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又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二縣。安義為永修屬地,隸豫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永修、豫寧、新吳、艾四縣入建昌縣,屬洪州。安義為建昌縣屬地。煬帝時,廢州為郡,建昌縣屬豫章郡。 初唐,改郡為州,安義屬南昌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永修縣,又析建昌地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龍安故城在今安義縣北15公里新民鄉烏溪村境內)。龍者山勢起伏,安者安穩適意,龍安取地緣、人緣吉祥貌。龍安,即最早的安義縣,距今1384年,武德八年(625年),屬洪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安義屬南康軍,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升建昌縣為州,安義屬南康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改南康路為西寧路,次年復改為南康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昌降為縣,仍屬南康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名安義縣。 清代,安義仍屬南康府。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制,安義縣屬於省。 民國三年,劃全省為豫章、廬陵、贛南、潯陽四道,安義屬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安義復屬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全省為13個行政區,安義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改為8個行政區,安義仍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省改劃為11個行政區,安義屬第十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調整為9個行政區,安義屬第九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義隸屬南昌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專署遷往宜春,改稱宜春地區行署,安義縣為其所屬。1983年9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安義縣劃歸南昌市管轄。 1984年,萬埠公社分設萬埠鎮、長均鄉;石鼻公社分設石鼻、喬樂鄉(贛府廳字[1984]346號)。1987年,撤銷石鼻鄉,設立石鼻鎮(贛民函[1987]107號批復)。 1993年11月17日,撤銷鼎湖鄉,設立鼎湖鎮(贛民字[1993]164號批復)。1995年12月12日,撤銷東陽鄉、長埠鄉,設立東陽鎮、長埠鎮(贛民字[1995]249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656平方千米,人口22.3萬。轄6個鎮、6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20358人;其中:龍津鎮42174人、萬埠鎮16391人、石鼻鎮29957人、鼎湖鎮32122人、長埠鎮20625人、東陽鎮17729人、黃洲鄉14953人、喬樂鄉12825人、長均鄉12387人、青湖鄉9513人、新民鄉8825人、嶠嶺鄉2857人。 2001年11月15日,撤銷嶠堎鄉,劃歸新民鄉;撤銷青湖鄉,劃歸(不含馬源行政村)萬埠鎮;馬源行政村劃歸東陽鎮(贛民字[2001]520號批復)。2002年6月11日,撤銷黃洲鄉,設立黃洲鎮(贛民字[2002]119號批復)。2003年底,總人口24.9萬人。 2002年底,安義縣面積656平方千米,人口2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9萬人。轄7個鎮、3個鄉,11個居委會,11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龍津鎮。[1]

Ⅱ 誰能告訴我宜春市的歷史大事記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遣大將陳嬰平定江南(舊說平江南者為灌嬰,據宋人趙與時考證,平江南者為堂邑侯陳嬰,非穎陰侯灌嬰)。漢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築城。於是兩座新城出現於今宜春市境在。一為宜春,一為建成。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創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設時的宜春縣管轄今袁河流域城區,包括今袁州區、新余市、萍鄉市一部和樟樹市一部。晉大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後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名宜春。初設時的建成縣管轄今錦江流域地區,包括今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及樟樹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縣名與太子李建成同名,為避諱,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劉成兄弟劉拾為建成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宜春台,劉拾亦在建成城東南二里築金沙台,均為一方名勝。今金沙台已廢,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劉拾免,建成侯國除。元鼎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侯國除。

今宜春市境域,漢代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設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歸安成管轄。隋王朝統一天下,廢安成郡。開皇十八年(598)設袁州,治所設於宜春縣。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由筠州劃入。淳化三年(992),劃新喻入臨江軍。此後九百餘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州府級行政機構是袁州,其次為靖州,再次為臨江軍。靖州設於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幾,以米嶺產米改名"米州",繼而又以羊山產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廢。南唐保大十年(952)復置筠州。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基,因州名與皇帝之名同音,為避諱,須改名,此時恰好州衙後山碧落堂長出靈芝一株,視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兩縣之地田置清江縣於蕭灘鎮(今臨江鎮)。宋淳化三年(992),於清江縣置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轄境相當於今樟樹市、新干縣、峽江縣與新余市渝水區。明清時,奉新、靖安、豐城、銅鼓(其時為義寧州屬地)為南昌府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

歷史名人

徐稚(97-168)

徐稚,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台、賦詩灣、顧淵石、醉卧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鄧王番
鄧王番,字韞玉。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鄭谷(848-911)
鄭谷,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胡仲堯
胡仲堯,字光輔,奉新縣會埠鎮吟村人。南唐時為寺丞。入宋後,官洪州助教,遷國子監主簿。大建華林書院,集書萬卷,一時雲游者常數千人。宋太宗特詔旌表,事載《宋史》。奉新縣學宮亦為其創建。奉新華林胡氏為世家大族。胡仲堯兄弟8人。五弟仲雅,字維常,宦居吉水。仲雅之孫胡汪又定居樂安龔坊之浯塘。明末,浯塘23世京貴之次子允欽為避戰亂,從浯塘徙居湖南瀏陽文家市。其後裔中出了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胡耀邦的奉新華林先祖為仲堯、仲雅之父胡元鳳,胡元鳳卒葬硯峰石下。
劉恕(1032-1078)
劉恕,字道原。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佑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 攽(1023-1089)
劉攽,字貢父, 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鑒》,充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等。劉攽出自詩書世家,祖父劉式,南唐時舉進士,入宋後,官至刑部郎中。父親劉立之與叔伯四人俱舉進士。劉攽與其兄劉敞為同科進士。劉敞為北宋著名學者,官終集賢殿學士。劉攽、劉敞與敞之子劉世奉嘗合著《漢書標注》。世稱三人為"墨庄三劉"。"墨庄劉氏"被奉為古代家庭教育典範。劉式卒後,家中除藏書千卷外別無財產。其妻指藏書對子女曰:此乃"墨庄"。將詩書作為家產教子女傳承。
惠洪(1071-1128)
惠洪,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揭傒斯(1274-1344)
揭傒斯,字曼碩。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佑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
況鍾,字伯律,號如愚。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
鄧子龍,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鷺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袁繼咸(1593-1646)
袁繼咸,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弘光元年(1645),被左夢庚誘入軍中軟禁。左夢庚降清,獻袁繼成以邀功。袁繼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銘文自勉:"大官好做,大節難移"。順治三年(1646)六月就義。袁繼鹹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敬仰,曾與文山(文天祥)、疊山(謝枋得)並稱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區鼓樓路"文革"前原名臨侯路,以紀念袁繼咸而命名。
宋應星(1587-1661)
宋應星,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自烈(1597-1673)
張自烈,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
朱軾,字若瞻,號可亭。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張勛(1854-1923)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
熊雄,字披素,號介蓀。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
吳有訓,字正之。高安市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一起從事X射線光譜研究。1927年,康普頓獲諾貝爾獎。其研究成果,因吳有訓作出過重大貢獻,故國外稱之為"康一吳效應"。1926年,吳有訓回國,任教清華大學。後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是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參加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彭恆武、錢三強、何澤慧等,都出自吳有訓門下。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科學家紀念郵票一組四張,紀念人物分別是:吳有訓和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
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既今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除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也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Ⅲ 靖安的潦河有多少年的歷史

春秋時靖安隸屬於吳國,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靖安地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並越,靖安地屬楚。秦屬九江郡。西漢屬豫章郡海昏縣。東漢屬建昌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楊吳,皆沿其舊。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始立靖安縣,「析建昌、奉新、武寧三縣之地以益之」。春秋時靖安地屬吳。戰國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靖安地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並越,靖安地屬楚。

Ⅳ 奉新是古代的什麼地方

奉新在歷史上曾經先後被稱為海昏縣、建昌縣、新吳縣,南唐時期改名為奉新縣,一直保留到現在。

Ⅳ 江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時候應該是唐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寫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見當時南昌確實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朝時江西出了兩位著名的宰相:一是變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時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更是了得:以吉安來說,吉安歷史上共出了18個科舉狀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攬了那一屆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分別是胡廣、王艮和李貫。科舉前三名同出一地,這在中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時候,吉安府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永樂二年科舉,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攬全國前七名!從此,天下讀書人聞吉安府色變,當真個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說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時「隔河兩帝相,十里五狀元」,甚至「一門五進士」都並不少見。明朝的吉安,共出過12名狀元、11名榜眼、10探花,並且有10位帝輔、22位尚書。明成祖朱棣創設的內閣中,七個內閣成員(和現在的中央常委一樣),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屬吉安。其中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楊士奇更是為四朝帝輔,稱他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點都不為過。而正德年間的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華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說了點)
另外說點題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華,為什麼現在不見得怎麼樣了?
江西一省為全國貢獻了多少文人,為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的貢獻恐怕連山東都要退避的,沒有江西就沒有古典文學,哲學的高度繁榮,長征路上三個亡靈中就有一個興國人,而興國只是江西的一個縣。
「 京廣線的一次選擇就讓湖南湖北繁榮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華舊夢。這不僅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包容。江西沒有錯,但是江西卻當作後娘的孩子養了將近50年。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說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種環境。 」

Ⅵ 奉新的歷史事件

一座百丈寺、一部《天下清規》,百丈寺開山之祖懷海大師創立的「禪門規式」為天下僧眾所遵循,故又被稱為「天下清規」;
三位歷史名人,寫進宜春政府工作網的宜春歷史名人有:宋應星、張勛、胡仲堯。其中,宋應星、張勛已寫入中國的歷史教科書;.
四個中國十大竹地板品牌,其中「康達」更是蟬聯十大品牌之首;
九代毛竹王,自1979年首代中國毛竹王在該縣發現,並經中國林科院專家鑒定認可以來,在該鄉已連續出現了九代毛竹王。2002長出一株周長63厘米,高達25.1米的中國毛竹王,經測定,該竹胸徑(高1.3米處) 19.54厘米,胸圍61.4厘米。該竹在同類中實屬罕見,由該鄉和林業部門向上海吉尼斯總部申報吉尼斯紀錄並獲批為--毛竹王。

Ⅶ 奉新縣人文歷史方面怎麼樣

奉新縣是江西省的七個「千年古縣」之一。奉新縣,取「棄舊迎新」之意,
佛教禪宗「天下清規」和中華華林胡氏發祥地,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故里。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建縣,曾名海昏、新吳,公元943年(南唐保大
元年)為表「棄舊迎新」之意,改縣名為奉新,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奉新
縣域山川秀麗,建縣歷史悠久,歷代人才輩出,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跡眾多,形成
了奉新燦爛的地域文化。在有文字記載的2500年歷史長河中,凝結形成了諸如
「農耕文化」、「禪宗文化」、「書院文化」、「客家文化」等歷史文化積淀。

Ⅷ 奉新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土匪

您好哦 不清楚 望採納
土匪是指以打家劫舍為生的地方非法勢力。土匪類似強盜,但是有強大的地方武裝勢力,軍官不敢取締。土匪如有妻子,或是強搶民女為妻,妻子被稱為壓寨夫人。民國初年,盜賊遍地。白崇禧稱廣西:「無處無山,無山無洞,無洞無匪。」土匪組織,的確是人類社會各種組織中最為放盪、最散漫、最不願受約束的一種。但是,這是指他們不受正常社會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眾規則的約束,一般說來,多數土匪隊伍內部是有約束的,有的土匪隊伍的紀律還相當嚴厲。

Ⅸ 江西奉新縣

人口30多萬吧,馮川鎮人口快到10萬了馮川鎮好的KTV場所都在沿河南路那邊,比較貴,都是領導公費和有錢人去的地方縣裡面KTV的話去解放路的皇朝不錯,二層才20元/小時,買兩小時還送兩小時。小吃有步行街頭的燒烤,夜宵到夜宵一條街去吃值得去的地方有很多在下面的鄉鎮,如九仙湯溫泉,百丈山等縣裡面的話去看看聖殿,宋應星紀念館。。。。

Ⅹ 奉新一中的歷史沿革

二戰期間的1943年2月,為了培養反法西斯的後備力量,當時的政府在離奉新縣城100多里的山區澡溪澡面里創辦這一學校。後來,6遷校址,6易校名 ,抗戰勝利後遷址城郊賴家地,1949年8月遷址縣城西門。1958年增設高中部,學校易名為「奉新中學」。「文革」期間,校址先後遷往羅坊(現羅市)胡樓坪、縣城張家地等處,1972年遷回縣城西門。1978年8月改名為「奉新縣第一中學」,並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中學。1998年8月,奉新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原奉新縣第一中學、奉新縣第二中學的高、初中分離,高中部合並組建成現在的奉新一中,校址由縣城西門遷至縣城西北的城西路146號。

閱讀全文

與奉新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