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查縣志,我想看看我們這個地方的歷史。我是安徽滁州南譙區烏衣鎮的
先看當地文化部門有沒有編篆縣志。有些縣還會出版當地縣志。
2. 查找一個地方的歷史所有文化在哪找比較全
查找縣志最全
現存最早的全國地方誌,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後因圖佚,改名《元和郡縣志》),共40卷,後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鎮為綱,每鎮一圖一志,詳細記載了全國各州縣的沿革、地理、戶口、貢賦等。南宋以後,地方誌大量增加,尤以明清兩代最多。據1976年統計,我國僅現存的地方誌即達8000多種,約12萬卷。新中國成立後,各縣普遍修編了一次縣志。在全國方誌辦組織下,進入縣志第二輪修編的縣也不少。
3. 要想了解河北省文安縣左各庄鎮的歷史,查看哪些古籍啊
文安縣志
4. 哪裡可以查看地方誌,縣志等
可在各市、縣級門戶網站查閱。具體操作如下:
1、進入該市、縣政府網站,以.gov.cn結尾的網址。以湖北省黃岡市為例,進入網路搜索」湖北省黃岡市政府「,找到該縣政府網站,以.gov.cn結尾的網址。
(4)一個鎮的歷史從哪裡看擴展閱讀
1、地方誌,古稱地誌、地記、圖經、方誌等,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
2、地方誌,是志書及與其有關的方誌機構、方誌編纂、方誌工作、方誌事業、方誌文化等事項或活動的總稱。志書,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
3、管理機構:各級人民政府下轄的地方誌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主管本行政區域的地方誌工作,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
4、編修時限:地方誌書每20年左右編修一次。
5、審核出版: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列入規劃的地方誌書經審查驗收,方可以公開出版。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綜合年鑒,經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確定的部門批准,方可以公開出版。
6、備案要求:地方誌應當在出版後3個月內報送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備案。
5. 古滎鎮歷史
古滎鎮即歷史上滎陽故城的所在地,早在春秋、楚漢時,此地即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此,這里留存有多處歷史遺跡,因此,此域相對彼地,多了一些歷史文化含量,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進入古滎鎮,映入眼簾的不是青磚黛瓦、朱欄翹檐的古街、古巷、古樓舍,而是一色的瓷磚外貼平頂樓房,與其他中原鄉鎮街區構建、模式無異。 由古滎鎮主街西段向南拐數百米,田野處隆起一條狀土丘,粗粗大大,由北朝南筆直延伸。一路前行,到達一豁口處,隨同記者的古滎村民耿永衛讓車停下,他下車後直往一土坡方向走去,身體前傾,雙手攀援,由陡坡吃力而上,其他人尾隨而至。此時腳下已是滎陽故城的西城牆。當記者站在高大的古城垣上時,天際灰濛陰霾,也許是這種單調的色彩見得多了,無從給人以遐想,而滎陽故城的荒涼美、滄桑感,也正於遐想之中陶我一醉。因為,它已失去原貌,只是陳跡。城腳下有一村民說,20年前還有人在城垣上種莊稼,收成不好,也就沒人再侍弄它了。古城牆多半殘存,東牆早年已被濟水泛濫沖毀,現已平整改作了良田,在人均不足1畝耕地的古滎鎮,農民惜土如金。南牆的東端,農戶竟把房舍蓋在牆體翼側的倒塌處。不過,與城牆西北一段所遭受的厄運相比,古滎城牆實在是幸運得很。那裡的農民無所顧忌地在長城牆根挖掘取土,回家墊牲口圈。據說,當地人認為那是熟土,好使。滎陽故城痛失原貌,毀壞於古代戰事有多少不得而知,而如今的人為毀壞又有多少更讓人扼腕不已。我們姑且相信它今天的形貌是自然力之為,它是漸進的,遲早也會被風化為一條地壟,一條土埂,然後淹沒在一片莊稼地里,斷了子孫登古城牆的雅趣。在去了西牆外的漢代冶鐵遺址後,看到遺址被包圍在房屋內,以求很好庇護的樣子,欣然之後,又覺得沒了味道。據當地人講,冶鐵遺址蓋了房,進行了保護,卻少了一份空曠無礙的感覺美。聞言,恍然找到失去「味道」的依據。凡陳跡,都有滄桑感,若是缺乏對某一文物陳跡史料的了解,它本身所蘊藏的文化難以與觀賞者心靈貫通、釋放,那你眼裡所及的,是什麼,也就是什麼了。多數人的審美還是感覺「原狀」比陳跡有看頭。今天我們在山海關老龍頭長城、金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看到的城牆,都屬於「整舊如舊」保持原狀的。滎陽故城有無恢復原始狀態的必要,還沒有人將此提到議事日程上,河北有一段長城正在修復,承修者把原有的殘牆塗得白灰一片,或在砌築新牆時把老牆拆除,一些專家認為,這哪裡是「修我長城」,分明是「毀我長城」。按照文物工作者的觀點:不破壞就是保護。滎陽故城還是空留陳跡的好,它的感覺之美、遐想之美,一如中國古人望天空看雲彩組合而自娛,多半要靠自己的心境了。登高望遠,極目處依稀可見南城陳跡,據新版《鄭州文物志》載:古滎陽城初建於戰國,呈長方形,南北長2000米,東西長1500米,與鄭州商城面積相當,同為夯土版築而成,但牆體(高寬)相較,滎陽故城略大於前者,而以歷史價值來講,有「中華第一城」尊號的鄭州商城高於後者,不過,就其歷史的事件性、故事性而言,後者無疑多一層文化積淀。58歲的耿永衛說,楚漢相爭時,劉邦便是從這西城門悄悄逃逸,其替身紀信則率眾出東門詐降。現古滎鎮紀公廟村有紀公廟一座,就是緬懷紀信的。當地人說起紀信,如數家珍,敬仰有加。紀公廟村的王全成老人講:古滎閨女出嫁單單就不打西門出,是個迴避,也含敬意。
6. 中鎮的歷史沿革
中鎮霍山最早被稱作「霍泰山」,所謂「太岳」實際即是霍泰山的流變與人文轉化。今天的古縣在清以前被叫作岳陽縣,那是因為該縣地處霍山之陽或是太岳之陽的緣故。我國古代經典文獻中記述有關霍泰山內容最早者目前所知應是《禹貢》。《禹貢》中講「既修太原,至於岳陽。」這里所謂「岳陽」地望,無疑即是指今天霍山以南臨汾盆地一帶地方。史學界很多人認為《禹貢》成書於西周時代,但是有人則認為霍泰山作冀州之鎮山可能會更早於西周,應在夏商時就已有霍泰山存在。所謂禹分九州,冀州是為首州。霍泰山是冀州的鎮山,《周禮》一書中就是這樣說的,《山海經·中山經》中曾記述過霍山,《史記》中也記載了有關霍太山(此處泰、太通用)的故事。如《史記》中講到,商朝末年,周武王出兵付伐商紂王,在討伐中斬殺了一個叫「惡來」的人,這時惡來的父親蜚廉正為商紂王鎮守北方之地。蜚廉只好在霍太山立壇為商紂王祭祀祈禱,以報答商紂王。不想他在祭祀時,於霍太山得到一具石棺,棺上的銘文以上帝的口吻命令蜚廉不要再參與殷紂王之亂,並以此石棺賜予蜚謙。後來蜚廉死了於是也就葬在了霍太山。
遠古的時候,祭祀曾經是古人心目中最為重要的事情。19世紀末在河南安陽發現了殷墟甲骨卜辭,近百年來這些甲骨文字研究的結果,史學家們確認起碼在3500年前人們對大山的祭祀不但十分頻繁,而且具有了某種規律。而從各種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看,霍山甚至包括整個太岳山脈,都是當時祭祀活動最為集中的一個區域。公元8世紀中葉,唐肅宗時的河東才子呂湮曾為霍山之神立傳。傳曰:「霍山神者,蒼帝之中子也,生於天靈之紀,著雍赤雷若之歲。封冀,總領海內名山,璜寰以象其德。」看來,霍泰山確實曾經有過一個「一岳獨尊」的榮耀時期。
霍山作為祭祀之山逐漸演變為一座風景名勝之山,大約始自於兩晉南北朝至隋唐這一漫長的歷史階段;特別是隋唐時期,許多後世被人們稱道的著名景觀即已漸顯聲名。北宋呂在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一位叫杜衍的寫過一首七言絕句《霍岳》,詩曰:「萬古神山入盛談,而今真得對睛嵐。禪門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甌酒欲酣。」這首詩事實上是對霍山由祭祀之山到風景名勝之山演變結果的一種總結。
霍山上的大規模人工造景以隋唐最具規模,著名的中鎮廟就是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由隋文帝下詔敕建的,以兵種代多次重修。唐初,秦王李世民率軍霍山下大敗宋老生,所以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時李世民又下詔在中鎮廟東南不遠建興唐寺,兩年後又敕建慈雲寺於霍山打鼓泉上。直至20世紀30年代初時,霍山保留下來的各種人文名勝和自然名勝風景景觀仍有相當規模,其中歷史人文景觀如中鎮廟、興唐寺、慈雲寺、喝石庵、紅崖寺、廣勝寺、「透亮碑」、子孫聖母廟、「興隆叢林」牌坊、康熙御書「靈鷲華台」匾額、霍泉分水亭、玄武廟和宣侯廟等等,廣勝寺飛虹塔與玄武廟的銅牌坊等極其有名。
7. 中國古代歷史應該從哪裡看起
我覺得應先從春秋戰國開始看起,因從春秋時開始的中國歷史對一般想看歷史的人會有興趣的,並且中國了事業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歷史資料是很詳細的,之前的不是不詳細,就是有斷裂,遠古的都是傳說,就沒有資料,而且從春秋戰國後的歷史也是越來越精彩。等自己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再往前看。
8. 千年古鎮在哪裡
代表性的有:江蘇的周庄、角直、同里
浙江的有:西塘、烏鎮、南潯。
烏鎮——浙江省桐鄉市。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曾名烏墩和青墩,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一九九一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九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陝西省有同名小鎮。
南潯——在中國長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滬蘇杭嘉湖中心。南潯被譽為中國江南的封面,「江浙雄鎮」南潯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上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等古建築群。除南潯古鎮名滿世界外,含山、石淙蠶花和南潯輯里湖絲、養蠶技藝等蠶桑習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菱湖「桑基魚塘」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傳統養魚生態農業模式,被譽為中國魚都。另外荻港古鎮小橋流水、迴廊曲巷,可與同里、烏鎮、西塘等媲美。區域內還有橋鎮之鄉雙林鎮、湖筆之都善璉鎮、燈謎之鄉菱湖鎮、名漾故里和孚鎮、船拳之鄉練市鎮、塔地遺址千金鎮、道教勝地石淙鎮,形成了江南少有的古鎮群。
同里古鎮——同里鎮隸屬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自宋代建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鎮區內始建於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數百處,「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歷來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素有「東方威尼斯」之譽,具有濃厚的自然和人文氣息。
周庄——古鎮周庄,史載於1086年的古鎮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稱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周庄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角直——神州水鄉第一鎮 —— 角直(Lùzhí),這是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角直鎮的高度評價和贊譽。角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嘆不已。
西塘——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於浙江省嘉善縣。嘉善位於江,浙,滬,二省一市交界處,這里離上海、蘇州、杭州都在100公里以內,交通方便,高速公路,320國道,滬杭鐵路穿境而過,乘坐汽車,火車均能到達。西塘在嘉善城區北10公里處,乘坐公交前往20分鍾就能到達。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