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塔子城的歷史資料
《遼史·地理志》中記載:「泰州,德昌軍,節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逐移東南六百里,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這個新建的城就是現在的泰來縣西南部的塔子城鎮。
21日下午,記者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來到了距泰來縣城45公里的塔子城鎮。
塔子城是黑龍江三大古城之一,呈正方形,城牆總周長4.5公里。城牆兩道,城壕三道,四面城牆正中各有城門一座。
隨後,記者來到了保存比較完整的塔子城西門。站在城牆上,向遠方望去,大片的耕地連綿不絕。塔子城的西側是大興安嶺,綿延數千里,成為天然屏障。二龍濤河和綽爾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塔子城的南北兩側,嫩江自北向南在塔子城東方流過。三條河流從三個方向圍繞古城,成為天塹,江河沖擊形成的松嫩平原水草豐美,適合農牧。
遼大安七年(1091年),為紀念修築綽爾河河堤而在離城西南1.5公里的地方修建了六面實心密檐攢尖青磚塔。但由於年久失修,塔於1953年5月倒塌,歷時860多年。當地向導說,塔倒塌之後一直沒有重建。但是最近內蒙古扎賚特旗在其境內仿這座遼塔修建了一個金山塔。
塔子城鎮隸屬於黑龍江省泰來縣。位於泰來縣西北部,距縣城45公里,111國道直穿古城,是具有千年文化歷史的小鎮,塔子城鎮人民政府座落在遼金古城牆環繞的城堡內。物阜民豐,人傑地靈,商貿活躍,市場繁榮是塔子城獨有的一道風景線。全鎮幅員面積21萬畝,下轄7個行政村,42個自然屯,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7820人。全鎮現有耕地12萬畝,是泰來縣綠豆、花生生產基地,有林地729公頃,森林覆蓋率5.2%。
2006年05月25日,塔子城址作為遼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卧虎藏龍之青冥寶劍裡面出現的塔子是哪裡
17卧虎藏龍2青冥寶劍完整迅雷BT下載在哪裡[,他們憑什麼認為}一模一樣的特效第二次還會讓人興奮。此外所有演員都不在狀態,這群諧星們就像聚會時即興表演一樣,cxq\\'
3. 雲南的歷史比四川悠久嗎久在哪裡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許氏祿豐龍」和食肉型恐龍化石「雙脊龍」是我國「目前」最早的恐龍化石。其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雲南省祿豐。生存年代是三疊紀晚期--侏羅紀早期。
雲南元謀縣上蚌村西北小山崗上的元謀人,出現在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跤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跤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過長江匯人大海,海口使滇池水位保持平衡,既不會乾枯,又免除水患,使滇池周圍皆為良田。賽典赤任雲南行政長官六年,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於公元1280年病故於昆明,死後「百姓巷哭」、「號泣震野」。今昆明市五里多小學內有賽典赤墓,歷代常有人悼念。公元1290年首封皇長孫甘麻刺為雲南梁王,是全省最高統治者,他的避暑行宮就在西山三清閣。 明建政權: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朱元漳派傅友德、沐英平定雲南,攻克昆明,滅元朝梁王,在雲南建立明朝政權,統治278年。 吳三桂進攻雲南: 明末,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曾擁護流亡皇帝永曆帝以昆明為根據地為抗擊清軍。清順治16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公元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今華山西路「逼死坡」),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分裂判亂被粉碎。(即歷史上的「三藩」叛亂)清代後期,杜文秀,李文學等先後起義,震撼全省。鴉片戰爭以後,雲南受到帝國主義的威脅與侵略,各族人民奮起反抗。 建立民國政權和討袁護國: 1911年10月30日(即農歷九月初九日)蔡愕率眾舉行「重九」起義, 11月1日,起義官兵在五華山組織了「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推蔡鍔為都督,李根源參議院院長兼軍政部總長,建立民國政府,推翻了清朝在雲南250多年的統治,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領導發動了護國運動,點燃了全國討袁護國的革命之火。1926年,雲南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1945年12月1日,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昆明舉行了「一二·一」學生運動,遭當局殘酷鎮壓,4人遇害,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率兵起義,雲南和平解放,建立了雲南省人民政府。
而四川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的晉朝時代,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四川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在四川東部的巫山縣( 現屬 重慶市)大廟,科學家發現了距今202—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在川東的銅梁縣(現屬重慶市)、川中的資陽鯉魚橋、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獸類遺骨,時代大致在幾十萬年到一二萬年前。這些考古遺存和遺跡,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勞動的最早的證據。
大約1萬年以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遺骸等,在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的全川范圍內廣泛分布,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種子已經撒遍了巴山蜀水. 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巫山(現屬重慶市)大溪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 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這里發現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質生產工具、陶器、動物遺骸,以及工藝品,表明已經達到新石器的全盛時期。由於新石器文化的高度發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漸產生。大約40 00年前,在廣漢三星故地出現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態的刻劃文字和青銅器,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而這一時期,正與史籍所載「三代蜀王」角逐爭雄局面的結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體化相一致,表明一個植根於社會而又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政權產生出來。這個政權,便是早期的蜀王國。
四川在中國古史傳說里佔有重要地位。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
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這些都是遠古四川與中國各地存在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的證據。
(從人類活動來看,可能是四川人類活動的歷史最早的,但四川省五城縣恐龍化石的具體時間不能確定,所以尚不清楚四川和雲南的歷史誰更悠久。
如果把歷史理解成有文獻記載,而不是發現人類活動遺跡,四川應該比雲南歷史早。這僅是個人觀點,供參考。)
4. 有著1400年歷史,已被遊客遺忘的四川千年古鎮在哪裡
時光之流在星球間升起又降落,最後被碎成歲歲月月。作為一名常年遊走於天南地北的旅遊達人,對於中國的古鎮,總是系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大概是生於南方,對於南方的小鎮,總是格外情有獨鍾。隨著旅遊業的大肆發展,一大批古鎮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冒出,有的遠近聞名,有的默默無聞,無論是哪一種,其最令我心動之處,還是恬靜悠長的慢時光,然而當“慢”披上了商業的外衣,再也不復當年模樣。
小鎮雖舊,卻五臟俱全,在這里,我不僅發現了服裝店,還瞧見了一座露天棋盤室,一群精神抖擻的大爺,正圍坐一桌打牌,嘴裡念叨著地道的方言,其中一位大爺嘴裡還叼著一根旱煙,門前的枇杷樹格外搶眼,透著斑駁的小門,屋內的生活場景依稀可見,一時間,有關童年的記憶全部被拾起。
5. 我國最高歷史最久的塔在哪裡
開封鐵塔是我國最高的琉璃磚塔.建於宋代,共分13層,塔高55.08米.
6. 塔子城鎮的塔子城遺址
塔子城遺址地處泰來鎮西北四十五公里,現為塔子城鎮所在地。東距嫩江五十公里,北靠綽爾河,呼爾達河繞城北沿東牆而過,北距所賚特旗十六公里,所泰公路穿城而過,地處沖要。城外皆為沙礫土之耕地,城牆上長滿了耐旱的毛崗草,城內除了民房、商店、小手工業作坊以外,多為種值果菜之耕地。
塔子城遺址
塔子城是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一座遼代古城,金、元兩代繼續沿用,至清代稱綽爾城。城址呈方形,周長近4.5公里,有瓮城四座,城外環以兩道護城壕。古城西南郊原有遼代六角密檐磚塔(今已頹圯)一座,故名塔子城。城內曾出土過遼代大安七年(公元1091年)刻石等重要文物。塔子城歷經遼、金、元、明、清各代,為北方重鎮之一。
遼代泰州隸延慶官,兵事屬東北統軍司,它是遼在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城垣厚重,建築雄偉,又有遼塔之墟,大安七年殘斷刻石及大量遼金遺物出土,因而它為研究遼、金在黑龍江省西部地區行政建置,歷史地理,城防建設以及沿革情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7. 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古羌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優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的明確記載。眾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進入農牧兼營,且以養羊業著稱於世的民族。
古代羌人並不是單一的民族,中國西北部的甘、青地區有眾多的部落土著民族,這就是歷史上統稱為「羌」的民族。
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國西部各地。他們原來就是一個農牧兼營的部落,按《說文·羊部》解釋:「『羌』、西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又釋:「羌……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此為號。」《後漢書·西羌傳》還釋:羌,「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畜牧為主。」《羌族史》敘:「實際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從人,作為族之名,『姜』從女,作為羌人女子姓」。故章太炎《西南屬夷小記》稱:「姜姓出於西羌,非西羌出於姜姓」,這說明羌、姜是興起中國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記載表明,殷商時期,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已經是十分活躍了。當時奴隸制的殷王朝經常俘虜羌人去當奴隸,可是在殷王朝中卻有羌人的首領作官。公元前1088年之時,周武王以周人為主並聯合了羌、蜀、盧等部組成軍事聯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紂王朝。
殷商時,羌人活動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大都在河(黃河)、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帶,而以黃河、湟水、賜支河為中心。
公元前5世紀中葉,羌人在與秦人頻繁友好的往來和相互影響的基上,開發山林,發展生產,河湟地區出現了農業。春秋戰國時期,戎分布極廣,名稱亦繁,至東周以來,以「羌」泛稱的諸戎大量涌進中原地區。公前4世紀末葉,秦獻公時起,一部分羌人開始向西南及西北大遷徙,有遷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寧河流域,有的則遷往青藏高原。
公元前206年,漢代封建王朝強盛。漢武帝時,在甘肅走廊設立了河西4郡,此時仍居在西北的羌人有許多逐漸向內遷徙,附居塞內而與漢族錯居,從事農業生產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地走了封建制度的軌道。此時羌人,有先零、研種、燒當、封羊、勒姐、女若、廣漢、武部等部。各部落統治階級互相掠奪。從漢武帝時起,羌人大量地內附定居,以後逐漸被當地漢族同化。
隋唐以來,岷江上游一帶的羌人,處在漢族人民和興起於雅魯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間,成為漢族地區和吐蕃聯系的紐帶,中原的鹽、茶、布、生產工具與邊區的馬匹、葯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政治、經濟聯系較為密切,這些地區的羌人,從唐朝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為唐朝管轄的地區,而另一部分則處於吐蕃政權的統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區。
岷江上游的羌人,據《四川古代史》載,系秦漢及其以後時期從河湟一帶遷來的羌人與當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漢代以後,西北部的羌人經過兩次較大的遷徙,來到岷江上游地區。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次是隋唐時期,當時岷江上游已定居著被稱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的統稱)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時期由於吐蕃王朝向東擴展,河湟一帶的羌人相繼內遷,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帶,這些人逐漸成為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主體民族。說到岷江上游羌人的來歷,在羌族人民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遠古時候,羌人曾有一次大遷徙,其中一支後來定居於岷江上游。此時,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他們身強力壯,羌人與「戈基人」作戰,屢戰屢敗,准備棄地遠遷,幸而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才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並在頸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終於戰勝了「戈基人」。此後,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羌人為報答神恩,奉白雲石為最高天神,這種習俗相傳至今。這段傳說,實際說明了羌人歷史上遷徙的一段真實歷史。這個傳說和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印證,就知道氓江上游的羌人最遲在漢代就已定居於此。
岷江上游地區是古代一些民族往來的走廊,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來又在茂縣、汶川等地發現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們與隴西、隴南的馬家窖文化類型的器物相似。據1976年在茂汶縣發掘的石棺葬墓及出土文物考證,羌人的先民在秦漢時就已居住、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並已由游牧轉為定居生活。據《羌族簡史》敘,從隋唐至宋代,我國境內的羌人,除在岷江上游還有一些聚居的村寨,繼續保持著羌人的基本特點外,其它地區的羌人,大都發展為藏緬語系的各族或者先後融合於漢族及其它民族之中。
同源於古代氏羌集團的羌族,崇拜氂牛的同時,也崇拜白石。
四川境內岷江上游阿壩藏族自治州所屬的茂縣、汶縣、理縣、黑水一帶羌族地區,其民居房頂女兒牆正中或轉角處砌築的塔子「納薩」頂上,多置有五塊、七塊、九塊不等潔白的石英石。羌語稱之為「阿渥爾」的這些白石,既是色調灰暗的羌族碉房的一種耀眼的裝飾。更是當地羌族群眾心目中至高無上的聖物,是神靈的化身,是各種神靈駐足人間的居所。而中間最大的一塊,即為神聖無比的天神「阿爸木比達」的象徵。羌族群眾熱衷於將白色石塊作灰色住居醒目的裝飾物,這與羌族源遠流長的尚白心理不無關系。而在潔白的石塊上面賦予崇高的神性加以崇拜並形成普遍信仰,這又與廣泛流傳於羌族中的《羌戈大戰》史詩大有關系。
《羌戈大戰》是一部描述羌族初期形態的英雄史詩,是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史詩以神奇的色彩、高昂的格調描述了有人和神共同參與的羌人與戈基人大戰的始末,贊美了羌族祖先的英雄形象及光輝業績。生活在岷山草原一帶的羌人,突然慘遭從北襲來的魔兵——戈基人的燒殺擄掠,羌人原來的九支宗系被戈基人四處沖散,各自逃生。曾經得到太陽神傳授本領的大哥阿巴白構只得率其子孫避於祈尕山中。本來通曉天事、神事、人事的阿巴白構,由於逃生途中將羌文經典不慎遺失並被白毛公山羊偷吃了,因此一時「天事人事都茫然」。此時,戈基人又尾追不舍,羌人只好與戈基人血戰於祈尕山間。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之下,羌人的兵馬損失大半,阿巴白構射出的支支神箭,也未能阻止戈基人的猛烈攻擊。羌人慘敗的哀號聲驚動了始祖木姐,木姐見其子孫遭難,立即從空中拋下三塊白石,指令三塊白石變成三座雪山,阻擋住戈基人的追擊,使羌人得以脫險。羌人脫險後,在木姐的指引下,來到熱滋大草原重建家園,子孫不斷繁衍,牛馬不斷發展,出現一片繁榮景象。三年過後,戈基人又來侵犯,阿巴白構只得又率眾與其血戰於蘇脫山上。由於勢均力敵,雙方難分勝負。此時,天神對這場戰爭進行干預。由於從不敬神的戈基人偷吃了填滿天界的牛而觸怒天神,天神便給羌人以白雲石、藤條作武器,而將白雪團、麻稈給了戈基人,讓雙方對打。結果,戈基人被打敗並「大部摔死岩下邊」,羌戈大戰以戈基人慘敗逃亡、羌人獲勝重建家園而告終。為報答神的恩惠,羌人慾向神獻祭,但不知神為何物。民眾領袖問:「我們祖先打滅戈基人用何武器?」眾答曰:「用堅硬之棍打勝,用白石打滅戈基人。」領袖雲:「白石打滅戈基人,即報白石可也。」眾人稱善,各覓一石而返。於是乎白石便被賦予神性,成為天神阿爸木比達的象徵。
文明造就了自由,野蠻造就了苦難;自由孕育著理智,苦難釀造了信仰。正像希伯來人面對無邊無際的磨難和無法逃避的死亡而把求生的希望、幸福的幻想、熾熱的情感異化為對萬能之主耶和華的信仰一樣,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獲得天神啟示和幫助的羌民族,也自然而然地將生存的慾望、幸福的幻想和熾熱的情感異化為對天神阿爸木比達的信仰,將無形的天神以及眾多神靈轉化為有形的白石並加以虔誠的崇奉,從而形成廣泛的白石崇拜現象。而羌族傳統民居建築上面擺置的象徵天神阿爸木比達的白石、實際也就是白石圖騰崇拜的一種遺跡。
和岷江上游的羌族群眾一樣,居住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所屬冕寧、越西、甘洛一帶的藏族群眾,也熱衷於以白色的石塊裝飾自己的住居。用作住居裝飾的這三塊、五塊或七塊潔白的石塊,被按照大小順序依次平放在屋脊上,有的也被置於大門的門楣或前牆的窗楣上。這些白石,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同時也是崇拜的對象。因此,新居落成時,要請祭司主持專門的宗教儀式,置放這些白石,使之由普通的只有裝飾作用的白石,演化成為神聖的具有一定神性的靈物。這些已經具有神性的白石,除了平時不許隨便觸摸、亂搬亂動,有求於它時,還需宰殺專門飼養的牛、羊、豬、雞等製作供品進行祭祀。說到藏人與白石的關系,廣泛流傳於當地藏族民間的神話故事是這樣說的;很古很古的時候,宇宙混湘不開,世界萬物皆無,惟東方白地出現一片白海和一塊白石,天神紐姆阿布見到以後,便吹了一口神氣,化作一隻白鵬,飛往白石上棲息。天長日久,白石便懷孕,生下一隻猿猴。之後,這只猿猴又生下了他們的直系祖先。從此,他們世代崇奉白石為神,並且自稱為「布爾日一爾蘇」,意即、「『白石之後」或「來自於白石的人」。
將白石裝飾於住居之頂,並賦予神性加以崇拜,這一古老習俗由來已久。羌族、藏族有關神話故事對此的解釋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些神話故事的產生時代均十分久遠,也就是說,羌族、藏族白石崇拜觀念的產生及其崇拜習俗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這兩個民族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時期。而這個時期,正是圖騰崇拜盛行的時候,所以,和羌族的白石崇拜一樣,冕寧、越西、甘洛一帶藏族傳統民居上面所裝飾的白色石塊,也是圖騰崇拜的遺跡。
佛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一書關於圖騰本質的討論,引用法國人類學家雷諾歸納的圖騰信仰之十二個特徵,第十個特徵是:「圖騰動物能夠保護和警示它的部族。」佛洛伊德也認為:「圖騰總是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其守護者;它發布神諭,雖然令人敬畏,但圖騰能識得且眷憐它的子民。」由於圖騰具有保護部族成員的作用,信仰它的人們自然也就會視之為保護神,虔誠相信它的神威和力量,毫無保留地置身於它的保護之下,並將圖騰象徵物或佩帶在身上,或安置在家中,以求隨時得到圖騰的有效保護而免於遭災罹難。於是,圖騰保護意識又與避邪靈物信仰相互混融,相互揉合,並逐漸演化為人們心目中的避邪靈物,從而將鎮壓、驅除、威懾、抵禦一切侵擾人們日常生活秩序、危害人們耕耘勞作的邪惡污穢的殷切希望,寄託在這些圖騰象徵物上。納西族傳統民居宅院大門左右兩側作為董神、塞神象徵的錐形石頭,羌族碉樓上面作為天神阿爸木比達象徵的數塊白色石英石等等,除了是一種保存於民居建築的圖騰遺跡,同時,也是由圖騰象徵物轉化為避邪靈物的實際例證。這種例證。在別的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築中也多有遺存。
8. 鏡雙城塔子是哪裡
空桑。
鏡雙城的,進塔在空倉是空桑國的王宮。
鏡雙城,是由李易峰、陳鈺琪領銜主演的古裝奇幻劇,該劇於2022年1月16日在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同步播出。
9. 四川省達州市達縣雙廟鄉塔子梁村郵編是什麼
四川省達州市達縣雙廟鄉塔子梁村郵編是63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