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真實事件結局是什麼
真實的《八佰》,後來的撤退是沒有傷亡的。這些將士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向英租界撤退,也得到了日軍的許可。
只是日軍在得知四行倉庫不滿800人就造成他們200多人的陣亡,感覺面上無光。日本人的心眼很小,咽不下這口氣,遂無恥要求英方: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
而且租界當局屈服了,當謝晉元率部隊撤退到英租界之後,槍械被全部解除,同時,他們都被送到了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內的膠州路進行隔離。隔離區是租借當局用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到處是垃圾堆、污水溝,高高低低,環境非常惡劣。這支被解除武裝的部隊就在這個地方開始了長達4年多的「孤軍營」生活。
(1)八佰歷史真實事件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電影《八佰》幕後製作
該片的工作人員用一磚一瓦建起佔地200畝的建築,不僅人工開鑿出一條新的蘇州河,還對兩岸建築進行1:1的實景搭建。
拍攝時把寧波白沙的拆遷地塊定為淞滬會戰場景取景地。為了追求真實,劇組歷時一年半在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還原出一河兩岸戰火連天的「地獄」與聲色霓虹的「天堂」。
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淞滬會戰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打造了一個硝煙彌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為了呈現出最好的視覺效果,確保畫面真實感的同時凸顯美學價值,攝影指導曹郁在片場架設2000多台燈來配合不同的鏡頭。
『貳』 八佰是真實事件嗎
電影最讓人難過的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八佰》的真實歷史有多悲壯?各位,這個話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歷史類的話題,屬於社會熱點話題,比較接地氣,也比較能引起大夥兒的共鳴。其次,這個問題具有科普的性質。我們知道,作為文字工作者,其職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闡述事實,澄清謬誤,引領社會輿論,起到為大眾發聲,為正義吶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應該宣揚正確的價值導向,弘揚正能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文字工作者應該認識到,自己具有傳道、解惑的職責,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們的應盡職責。今天的話題,正是具有科普價值的,所以是個好問題。小編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最後的沖橋戰是不存在的,真實的歷史是在午夜,趁日軍防備鬆懈之時,用三挺機槍作掩護,打滅了敵軍的探照燈,全營400餘人有秩序地通過新垃圾橋撤入了租界,幾乎無傷亡。只看電影的話,會覺得異常慘烈,中國軍人最終活著過橋的應該沒幾個了。最讓人無語的是,電影中中國軍隊沖橋時,租界的英國士兵不知是何原因開槍射擊日軍的情節。導演和編劇想要表達什麼?是出於對中國軍人的尊敬,還是同情或者只是單純地渲染氣氛?真實的歷史是,謝晉元部進入租界後,立即被英軍收繳武器,送膠州路關押。綜上所述,《八佰》的真實歷史的確很悲壯,但與電視劇演的不一樣。
『叄』 電影《八佰》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真實情況是謝晉元率420人在四行倉庫與日軍廝殺4天,死傷38人,斃傷日軍200餘人。4天後,謝晉元奉蔣介石命率部382人退入英租界,由英國人掩護撤出上海。然而,英國人突然變卦,強行收繳了將士們的武器並將他們關在租界北部的一個戰俘營里。關押生活持續了近3年,期間謝晉元將軍被叛徒殺死。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向英宣戰並攻入了英租界,將剩餘將士俘虜後罰為苦役。至1945年抗戰結束後,420人只剩不到150人。
『肆』 《八佰》的歷史背景和原型是怎樣的
等了一年的《八佰》終於上映了,在影院看了提前一周的點映場,說是點映,排片滿滿的,不愧是華誼自家的出品,影片製作考究認真,可以說是自《集結號》以來最好的國產戰爭片。該片上映後,口碑也是非常不錯,豆瓣評分來到了8.1,可以說是一部精品之作。
回來查背景,知道這一幕是歷史史實,那位勇士叫陳樹生。散場回家路上,想到這一幕,又是熱淚盈眶,不禁停下來擦淚,心情久久未平復。
『伍』 八佰的真實歷史
在「八百壯士」的悲歌背後,是一個覺醒的中國。
從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到淞滬會戰中所有中國守軍,從正面戰場到敵後戰場,民族存亡之際,「中國不會亡」「中國人不可欺」成為所有中國人統一的信念、統一的決心。
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在「八百壯士」守倉庫的第二天,日軍接連幾次突襲失敗後失去耐心,放話要在三個小時內拿下四行倉庫。
在白熱化的交戰中,中國國民革命軍戰士陳樹生身上捆滿手榴彈,從樓上跳下,與日軍突襲小隊同歸於盡,他的遺書只有八個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更有無名戰士,只留下一句「娘,孩兒不孝了」,便一躍與敵人一起葬身於炮火中。
四行倉庫守軍的浴血奮戰,讓人們真正意識到,在各種身份標簽之外,大家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中國人。
各個階層的人,在「隔岸觀火」中,被八佰戰士的鮮血喚醒藏在靈魂深處的集體意識與家國情懷,開始接力為這場戰役獻出自己的力量。
來源: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2021年03期)
『陸』 八佰真實原型
八佰真實原型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1937年10月,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生命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
(6)八佰歷史真實事件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八佰人物原型
1、黃志忠飾演老葫蘆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團成員。因為看到租界的光明燦爛而嚮往,卻因穿軍服被租界拒絕進入。最終被日軍俘虜,繼而在侄兒視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殺害,激發端午抗日熱情。
2、歐豪飾演端午
老葫蘆的侄子,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斗,從一個畏戰想家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殘酷的現實讓他徹底明白,如果現在退縮,必定無家可歸。
『柒』 八百壯士的歷史事件
最近,管虎執導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火了,這部電影是根據「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史實改編。這是一部軍民團結,抵禦外敵的抗日電影。相信許多人在看過這部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無畏生死的精神感動得涕淚橫流。
謝晉元去世後,上海全城哀悼,國民政府為了順應民心,追贈其為陸軍步兵少將。但是,「八百壯士」的命運依然波折。就在謝晉元去世半年後,日本由於偷襲美國珍珠港,並向英美等中立國宣戰,被英美等國駐守的公共租界也就成了他們的管轄范圍,而一直被軟禁的「八百壯士」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由於日本人對「八百壯士」非常憤恨,所以在接管後,對他們百般折磨,並且還將他們分散看管。但是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八百壯士」依然團結一心,不忘操練,隨時准備與日本人作殊死博斗。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讓日本人又恨又怕,最終卑劣的日本人將他們全部分散,輸送到不同的地方做苦力。
日本戰敗後,「八百壯士」才得以恢復自由,他們回到了上海,並來到了謝晉元的墓前。只是此時他們只剩下100餘人了。對於被國軍當作炮灰,繼而又被拋棄的「八百壯士」來說,國民政府促成了他們的悲劇,但是正因為有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才激起了國人的抗日精神,從而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解放。
『捌』 管虎新上映電影《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是什麼
《八佰》改編自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誓死抵抗日軍的故事。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企圖在三個月之內佔領全中國,他們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就將目標轉移到上海。
淞滬會戰就此爆發,只是在會戰中,中方節節潰敗,已無力再與日方斡旋便需要西撤以保存實力。留下來一個加強營掩護大部隊西撤,這個加強營便是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
留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謝晉元團長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800人,他們要正面對抗的卻是五千到三萬的日軍。數十倍的兵力懸殊,讓這一場戰斗變成有去無回的困獸之斗,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對決如同蚍蜉撼樹,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感召下,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視死如歸的場面。
影片評價:
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靜」是《八佰》一面,由「靜」到「動」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戰爭的對抗與角力的「動態」,也是人物變化成長的弧光,更是主題精神的升騰的過程和姿態。
在槍火和刺刀帶來的慘烈聲響中,該片著力呈現了「八百壯士」阻擊日本侵略者進攻的幾個戰爭段落和側面,戰爭的殘酷性首先被傳達出來,與之交織的是帶有痛感的崇高性。
作為一部戰爭類型商業片,該片正視了戰爭的殘酷,與此同時,也不再採取以往戰爭片凸顯指揮軍官個體的智慧與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謝晉元的領導,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合力。
『玖』 管虎新上映電影《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是什麼
管虎新上映電影《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是謝晉元等八百壯士,奉命退守四行倉庫。
1937年10月,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生命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
資深外交官、國際法泰斗厲聲教曾撰文揭開了「八百壯士」的歷史真相。文章披露道:「聞名遐邇的』八百壯士『其實遠沒有八百人。所謂的』八百壯士『僅有不到四百人。
八百人的說法是死守四行倉庫的』孤軍『為了起到震懾日軍的效果故意放出來的消息。」《國家人文歷史》亦曾撰文稱,「八百壯士」的實際具體數字為355。
八百壯士最後的結局:
八百壯士進入收容所後,部隊被英軍卸下武器,生活在極差的環境中,開始了四年集中營一般的孤軍生活。雖然沒有被日本人打敗,卻也就此遠離了抗日的正面戰場。在這期間,謝晉元撰寫了《謝晉元日記鈔》詳細記錄下自己的生活。
1938年,隨著孤軍的事跡被各方媒體報道,英租界也成為了上海愛國市民的精神寄託,有很多人經常前往英租界,為孤軍贈送物資,在上海淪陷一周年時,孤軍營更是頂住了各方壓力,在營地升旗以示紀念。
1941年4月,汪偽政權想要誘降謝晉元,並許諾其陸軍總司令的頭銜,被謝晉元嚴厲拒絕。之後,汪精衛收買了四個叛兵;1941年4月24日晨5時,謝晉元和以往一樣,率領官兵早操,上等兵郝鼎誠等四人遲到,謝晉元異常憤怒,進行斥責。
他們四人突然取出匕首及鐵鎬等凶器,蜂擁而上,猛刺謝晉元胸部及頭部。謝多處受傷,流血不止,至6時許悲壯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