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蘇位於中國的什麼地方
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
江蘇,簡稱「蘇」,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地跨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遠古人類、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便是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
(1)江蘇省歷史上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是中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蘇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
長江橫貫江蘇東西433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海岸線長957千米。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長江橫穿江蘇省南部,江水系江蘇省最可靠的水資源。
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灌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
中國五大淡水湖,有兩個位於江蘇,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個。
B. 江蘇的歷史
"江蘇"省名的來歷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附:
江蘇省各地名的來歷:
徐州
古稱彭城,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豐縣
遠在春秋戰國時,豐縣就已出名。舊通志上說:「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
沛縣
遠古時代,沛縣稱沛澤,秦王政二十四年設置沛縣。(更多細節未找到,抱歉:))
銅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為府,設立銅山縣,並以境內微山湖中銅山島而得名。
睢寧
境內睢水曾在漢初黃河奪淮時為沙土所淤,良田毀沒,人民長期顛沛流離,此後600餘年無縣,直至金,恢復縣制,始定為「睢寧」,以求睢水不在為患,生活安寧。
邳州
秦朝始置邳縣,東漢設邳國,此後歷代均為州郡縣治所。
新沂
1949年設新安縣,1952年更名為新沂縣,
——————————————————————————————
●連雲港
1933年建連雲市,因港口介於連島和雲台山之間而得名。1948設立新海連特區,次年正式用「新海連」作為市名,後更名為連雲港市。
贛榆
秦時置贛榆縣。
東海
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設東海縣。
灌雲
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雲台而名。
灌南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縣。
——————————————————————————————
●淮安
原淮陰,即淮水之南,秦朝設郡縣制,建立淮陰縣。
楚州
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陽城,後南宋統治者將山陽改為淮安縣,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漣水
隋朝時,因本地有漣河而更淮浦縣為漣水縣。
洪澤
此地因洪澤湖而得名。隋帝從洛陽乘龍舟游幸江南,一路乾旱,經過此湖時喜降大雨,他一時興起,將此湖該稱為洪澤浦,到唐代稱洪澤湖。
盱眙
秦時,縣治設在山上,登臨其上,可以遠眺,故取「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即高瞻遠矚之意命名。
金湖
因其境內湖泊串連,古時曾名津湖。而大小金溝等集鎮亦均以金字為首,故1960年設縣時,取名為金湖。
————————————————————————————————————
●鹽城
周以前稱「淮夷地」,漢為鹽瀆,東晉始稱鹽城,以「環城皆鹽場」而名。
響水
縣城設在響水口,響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轟響,在數里之外也能聽見水響,所以稱響水口。
濱海
因地處黃海東北隅而得名。
阜寧
此地地處水陸交通要塞,歷代戰爭紛亂,人們祈求安寧,阜寧因此得名。
射陽
1941設此縣時,名字問題一時爭執不下。後查證歷史,統一意見。原來,公元前201年劉邦設置射陽侯國,曾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有功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漢時,國除,改為射陽縣。
建湖
1941年劃出分治,名建陽,因與福建建陽同名,1951改為建湖
大豐
民國,張謇在草堰鹽場創辦「淮南草堰場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大豐縣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豐」兩字得名。
東台
此地是十二世紀末由黃河奪淮後帶下的泥沙堆積而成。從東向西看,地勢平坦,東台由此得名。
又說,東台即「東泰」,意為泰州之東的一片台升地。
——————————————————————————————————
●宿遷
東晉改為宿豫縣,唐時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為宿遷。
宿豫
同「宿遷」。
沭陽
因位於沭河之陽而得名。
泗陽
漢武帝設泗陽縣。(更多細節未找到,抱歉:))
泗洪
於1946年成立,歷史上稱虹鄉,虹州,虹縣。
——————————————————————————————
●揚州
「揚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揚波」而得名。
儀征
宋代,這里曾鑄造出四位宋朝遠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詔在當地建造了一座儀真觀,並將這里升為真州,此為儀真和真州名稱的由來。清朝時,因為避諱,將儀真改為儀征。
高郵
秦在此築高台,築郵亭,稱秦郵,西漢始建高郵縣。
寶應
傳說,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寶獻於皇上,唐王肅宗視為祥瑞,稱此為「定國之寶」,就將上元三年改稱寶應元年。得寶之地也改名寶應縣。
江都
公元前209年,項羽率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來廣陵,憑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見於史。
——————————————————————————————————
●泰州
南唐時取通泰,安泰之意,升縣為州,改稱泰州。
興化
五代時,始為興化縣,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興
「泰」有「安泰」的含義,「興」即「興盛」,含「吉祥」之意,亦說「興」即「隨泰州興起」的意思。
姜堰
原為泰縣,後因府治姜堰鎮,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來是:古時一次發洪水,長江、黃河、淮河三處的洪水一起涌到現在的姜堰,在這個情況下,一個姓姜的有錢人出錢修一道堤壩,以擋洪水,由此現在的姜堰有了這個名,又名三水,撤縣設市時,有說定名姜堰市,有說三水市,最後定名姜堰市。
靖江
因靖江地處江海門戶,捍衛全吳(現蘇南一帶),屹然重鎮,故名靖江。
————————————————————————————————
●南通
公元958年建城,《讀史方輿紀要》說:「州據江海之會,由此歷三吳,問兩越,或出東海,動燕齊,亦南北之喉吭矣,周顯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吳越之路,命名通州。」後為區別河北通縣,改通州為南通。
海安
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揚波、海水永不泛濫之意而名。
如皋
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如,往也;皋者,水邊高地也,長江從境南奔騰而過。
如東
「如」皋「東」鄉。
通州
同「南通」。
海門
五代後周時,系江海之門戶而得名。
啟東
原為江中沙洲,後漸漸與大陸連接,並日漸向東延伸,啟東便由「啟吾東疆之意」而得名。
——————————————————————————————————
●南京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長干里築'越城',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置'金陵邑',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於9月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晉琅琊王司馬睿以東吳舊都為中心,建立東晉政權,稱作建康。此後,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稱。公元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為江寧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稱帝,建都稱作南京,是南京建稱之始。
江寧
晉武帝由此南巡於此,因慨北方戰亂頻繁而談曰:「外江無事,寧靜如此!」,因之改為江寧縣。
江浦
建置為縣,始於明初。
六合
隋開皇四年更為六合,當時,縣境內在座六合山,六峰環合,縣因山得名。
高淳
明初,京師應天府以「地廣難治」為由,奏割溧水縣南9鄉置縣,「初擬淳化,欽定高淳」。
——————————————————————————————
●常州
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個名稱「延陵」,後有改為嘗州、武進等,稱之為「常州」,是從隋文帝九年開始的,先前為晉陵,常熟為常州,後常熟縣改屬蘇州,移常州治於晉陵。
武進
吳大帝孫權有詔曰以武進之。為了宣揚武功,改稱的。
金壇
武則天時,以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更縣名為金壇。
溧陽
春秋時已有溧陽之名。
————————————————————————————————
●蘇州
隋代始稱蘇州,因城西南有姑蘇山,故別稱姑蘇。
常熟
因縣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緩斜,雖水旱不能形成災害,則歲歲多收,故名常熟。
張家港
1986設張家港。
太倉
欠奉。
崑山
縣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為馬鞍山,俗稱「崑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稱。
吳江
始建於唐末五代。
————————————————————————————————
●無錫
無錫命名由來有幾種說法,這里舉兩種:
其一,據唐陸羽《惠山寺記》所載,無錫西郊錫山的鉛錫礦在周秦之際已經開采,漢初錫礦已告衰落,因此命名無錫。
其二,據《大清一統志》載:「後漢有樵客於山下得銘雲:有錫兵,天下爭,無錫清,天下安;有錫診,天下弊,無錫義,天下濟。」順帝乃改為「無錫」。
江陰
梁敬帝時,改為江陰,至於何為江陰,應該是由於位於江之陰,即長江南岸的緣故吧。
宜興
晉魏帝為義興郡,宋帝趙光義登基後,為避諱改為宜興至今。
C. 戰國時期江蘇屬於哪個國家啊
在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分別屬於齊、魯、宋、吳、楚等國。
江蘇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在春秋戰國期間,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
西漢初年,郡國並行,江蘇省先後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琅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
(3)江蘇省歷史上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跨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陸域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12%,高郵市周山鎮志光村龍華組確定為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點。
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共26個海島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陸地面積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
平原面積佔比86.89%達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積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積1606.98平方千米,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
D. 江蘇省南京市是中國歷史上哪一朝代的國都
三國時期的吳 東晉 南北朝的宋齊梁陳
五代時的南唐 明朝前期
E. 歷史上的江蘇省,是什麼樣子的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西周時分屬魯、宋、楚、吳等國。春秋戰國時分屬吳宋、楚、越、齊等國。秦代屬九江、會稽、彰、泗水及東海等郡的一部分。漢代分屬揚州、徐州刺史部。隋開皇年間設蘇州、揚州、徐州。大業年間改為吳、毗陵、丹陽、江都、下邱、彭城、東海諸郡。唐初分屬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時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和京東西路。南宋時,淮北屬金。元代分屬江浙、河南二行中書省。明代江蘇與安徽同屬應天府,直隸南京。清初屬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太平天國先後設江南省、天浦省、蘇福省。民國17年(1928年),南京為特別市。解放後,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區,南京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合並,成立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南京。
F. 江蘇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江蘇本身就是一個省份,不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擴展內容
1、江蘇,簡稱「蘇」,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地處長江經濟帶,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地跨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
2、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
23個省: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山東省、福建省、浙江省、台灣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蘇省、安徽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G. 江蘇在哪裡
江蘇省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東鄰黃海,東南同上海市接壤,南鄰浙江省,西鄰安徽省,北鄰山東省。
江蘇省基本上由長江和淮河下游的大片沖積平原組成。全省的地勢總體上相當低平,是中國地勢最為低平的一個省份。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左右,佔全省面積的69%,主要包括長江下游兩岸的太湖平原、高沙土平原(均屬於長江三角洲)和江淮之間的里下河平原、淮北地區的黃淮平原以及東部濱海平原,這些平原之間連為一片。
拓展資料江蘇,簡稱蘇,是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東地區的一省,省名為江寧(南京)和蘇州的合稱,省會為南京市。江蘇省地跨長江、淮河南北。
江蘇可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也可劃分為江南、江淮、淮北三個區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經濟各方面都呈現其獨特性。東吳以來,歷東晉、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蘇地區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繁榮,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後期、清中期,分別達到巔峰。1927年,當時亞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先後設立特別市而脫離江蘇省,江蘇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開放以後,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迅速。
江蘇自古以來為中國較富庶的地區。春秋後期,富強的吳國曾經稱霸中原;三國時,東吳的經營使得江蘇地區大大縮小了與中原地區的差距;唐代安史之亂以後,逐步趕超中原地區。明清時,江蘇經濟文化達到巔峰,位居中國最前列。諺語所謂「蘇湖熟,天下足」。江蘇是中國近代輕紡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現今其工業門類齊全,支柱包括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紡織、食品、輕工、建材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為紡織和食品工業。江蘇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之一,著名的「魚米之鄉」。
H. 江蘇省會是哪
南京。
江蘇省的省會是南京,位於中國東部、長江下游中部地區,是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
在歷史上南京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南京解放,成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
(8)江蘇省歷史上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越城」。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2470年歷史。
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
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多少可歌可泣的偉績。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
I. 江蘇省省會是哪個市
所周知,江蘇省的省會在南京。南京曾經是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圍繞江蘇省會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遷,南京、蘇州、鎮江和無錫都曾經做過省會城市。那麼,江蘇省的省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最後為何選擇了南京呢?認真的說,南京是最合適的。只有南京的地位發生變化以後,其他城市才有機會成為省會。
南京一直是東南地區的中心城市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南京一直是東南地區最重要的城市,被稱為六朝古都。從軍事防禦的角度來說,由於南京以長江為天險,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一旦出現南北朝對峙的情況,南京基本都是南方王朝的首都。元朝統一天下以後,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其中就包括江南行省,南京則是江南行省的省會。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南京則是朱元璋必須要佔領的城市。朱元璋以南京為基礎,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才建立了大明王朝的統治。明朝在名義上擁有兩個首都,分別是南京和北京。自然也就出現了兩個直隸省,分別是南直隸和北直隸。北直隸的管理直接隸屬於中央,南直隸則是由南直隸巡撫管理。由於南京的地位特殊,屬於首都之一,南直隸巡撫的治所在蘇州。換句話說,在明朝統治時期,蘇州是南直隸的省會。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入關以後,確定北京為首都,南直隸被改稱為江南省。